第一篇:初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有感
初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有感
钟政营
拆开这本书时,心中出现了这样的疑问:这本书理论性强吗?这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教材吗?这是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或者学习心理学的书吗?通过初读此书,发现它为读者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视角”,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经典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心流到脑科学的神经系统,从“自我”认知发展到儿童社会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
一、译者介绍
作者:斯科特。巴克勒 保罗。卡斯尔等(英);张浩、郝杰等翻译。
张浩,教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郝杰,教育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德育》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
二、内容简介
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从积极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到社会化和情绪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从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归因,本书全面解读了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阐释了心理学规律如何在课堂内智慧地运用,如何使教与学更有效,以及为什么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帮助教师理解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有效的教学风格。
三、精彩分享
1.儿童发展的要素
如果不具备如营养、学习的条件,那我们很难获得发展,只有当这些条件具备时才能获得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人体就不会按照基因所需要的方式发展。更重要的是,营养不足对大脑的发育产生影响,而大脑是各种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影响发展的要素如下图:
2.儿童的认知发展
书中提到:依结构而言,新生儿出生时,其脑部外形与成人大脑大小相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如图)
上表显示,在2~7岁及7~12岁期间,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这种发展与儿童成长期大脑本身的发展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将大脑的部位称作前脑、中脑和后脑。其人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局部机能。(如下图)
启示:这些知识可以跳出书本,运用到日常的行为观察中,()这样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大脑的不同部位如控制你所观察到的行为。
3.Plutchik的情绪轮
情绪是由某些“导火线”引发的短暂性的感受,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感受,也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究竟什么是情绪?通常有人说六种“基本”的情绪:怒、惧、哀、惊、喜、乐。将不同的情绪混合在一起,会产生“情绪变体”(如图)
四、初读随感
1.从“认知”角度回看教材的变化
物竞天择,感知发展对人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常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究竟怎样?笔者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思维(0-2岁)、前运算思维(2-7岁)、具体运算思维(7-12岁)、形式运算思维(12岁以上)。其中前运算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儿童开始展示出皮亚杰所说的守恒迹象”.通过关于质量、数字、体积守恒实验解释,使我看到教材的变化的依据:比如,“质量、体积守恒”实验说明了高段孩子进入具体运算思维(7-12岁)阶段,因此教材将有关“体积的计算”的内容安排在高年段的学习也就理所当然了;再比如10-12岁的儿童“假设—演绎推理”思维的发展,故而将有关“方程的认识”、鸡兔同笼……等知识安排在这一年龄段学习。但是我们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孩子的认知发展会与教材预设的“认知”不同步,往往这类学生将会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2.从“记忆”角度再看教师的教学
老师经常聊起:我们班孩子上课经常走神的很多;我们班课堂上不会听的孩子怎么这么多,答案写在黑板上都不知道抄;我们班就有两三个多动症……笔者的班级也有这样一个熊孩子,竟然在公开课上吵架,原因是同桌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进而惹怒了他。我们不仅会问这些孩子怎么了?原来“记忆”要通过各种感官系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对初始信息进行处理后,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进行深度处理,这样,人们可以对编码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试想在信息的传递过程有一环出现问题(比如生理、情绪、感官等),出现自闭、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关注“序列位置效应”或“首因—近因效应”,书中实验表明给教师的启示:无论要求学生做什么,不要将重要的信息放在“中间”.这个启示如同给笔者当头一棒,回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往往将“重要知识”放在一节课的“中间”了。为什么说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是因为孩子开头能记住,注意力集中;为什么提倡课“走好最后一公里”,那是因为学习结束即新知的开始,转移注意力。当然,采用分散教学重难点,分割教学计划,采取短暂休息,再开始,这样“重点”就成为了下一个教学部分的“开头”(这样不就出现“首因效应”!)
3.从“发育”角度细看学生的发展
“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发展仅指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书中提到“在儿童时期,大脑的发育得益于游戏、好奇心、营养以及休息与恢复”.那我们的课堂是否多一些游戏?(低段数学练习经常采用游戏形式,这种做法应该值得提倡),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饮水能辅助学习的说法,即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处在缺水的状态,将会影响孩子在关键时期各方面的表现,导致疲劳感显著增加。笔者值得庆幸的是课堂上时不时有孩子拿起水壶来大摇大摆的喝水,没有去遏制、批评,我想读了这本书以后更不会去制止,因为笔者清楚的知道液体摄入量对人体发展的重要性。更会通过提倡充足饮水,就会在微观层面促进孩子们的大脑发育。
此刻,笔者深深体会到:掌握一些关于认识发展、记忆过程、大脑发育的知识非常有益……作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可能会与教育心理学家有多次的“交流”,此书还应细读。
第二篇:读心理学有感
读心理学有感1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心理学有感2
幸福,有人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曹校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这本-------《哈佛积极心理学》。
书中讲到,沙哈尔给哈佛学生的十条幸福忠告;讲到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等等。其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仰望它,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以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那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感受幸福,会让自己与幸福的联系更紧密。当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感受幸福校园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过: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其实,教师的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动,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你的内心改变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也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舞台,在电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游动的各种各样的鱼、25前的春秋时代的穿越、神话故事的美妙世界------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悲伤,一起欢乐,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教师体验到了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获得职业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校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教师才会感悟到自己的价值,享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体味到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感受幸福,当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我们幸福;当和他们共享一本好书时,我们幸福;当看到他们犯错后不好意思低下头时,我们幸福;当接到教师节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绘制的贺卡时,我们幸福;当看到课堂上他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时,我们幸福;我们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让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读心理学有感3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4
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联系到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学》就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更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实用性建议。
读心理学有感5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读心理学有感6
早上一起来,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地铺满整个房间。拿起昨天还没看完的书,顿时被这一篇《心理学家的实验》给吸引了。
《心理学家的实验》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让三组人同时前往一个村庄,第一组人因为不知道路程,所以没有目标,一路上情绪都很低;第二组人虽然知道路程,但是旁边没有人告诉他们路程,情绪也很低;第三组人知道路程,旁边有里程碑记录,一共走了几公里。每走过一个里程碑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所以一路上欢声笑语,情绪高涨。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有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前进。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记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级。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当什么,下一周交上来给老师。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因为我根本没思考过这件事。为此,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因为我一直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达成目标,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买车就是目标,怎么买就是计划,行动起来就能实现。后来才觉得目标并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是一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愿望,目标不一定要远大,它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标杆,每一次的目标都很简单,但又不是触手可及,这样你就会在满足中进步,且不会因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后来,我为自己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当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会给自已再制定一个目标。到了年底,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是啊,生活需要目标,你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前进的方向,自然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读心理学有感7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8
说话是一门艺术,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言语总是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与他人交流时,如何说话是相当关键的。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觉自己是一个口才不佳的人,二则是一个无幽默感的人,三则是一个不会赞美的人。虽说这几项都是硬伤,但又一个说话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个懂得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个不乱开玩笑性格较为严谨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的本领。”说话看是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心理学。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和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与人真诚为第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真诚的用心对待,必然换取真诚的回报。第二,要微笑的面对对方,要懂得察言观色,重视对方的态度。第三、要学会赞美,虽然说赞美别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能够提高和润滑人际关系。第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也需要学会做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敬,同时自己也会获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乱说、说话内容精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在于表达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实际传输。会说话的人,小则可以讨人喜欢,大则可以保身,成就大事业。而如果话未说好,小则树敌,大则会让工作毫无起色,让事业举步维艰。作为一名员工角色,在与同事说话中,个人理解最重要的.四点:第一,要多赞美员工,让员工充满自信心,让赞美声带动及感染每个人,通过赞美,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尊重。第二,要多听员工建议,多倾听员工的声音,这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些声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动力。第三,要面带微笑,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内心深处的直接体现,面带微笑是促进同事关系的重要点。第四,说话要注重尺度,不能什么都随意说,不注重场合。并且无论是批评或者表扬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成长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个“诚”字。如何学说话,如何理解心理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说话是一个技巧,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读心理学有感9
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
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轻易表露在外。想到这些,对本书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细细品读时,不禁让自己也身陷书中。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把为人、为管理者的心里状态分析得如此透彻,更是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工作者。读罢此书,感觉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工作者,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诉我们,无论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对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充满信心与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要做细、做扎实工作,要从小事开始干好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有谦虚的态度等等,这些既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内涵。工作就是赋予激情与充满信心,工作就是感恩与责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长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忍不拔以及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坚持。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现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工作者,因为你在工作中都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确地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看罢此书,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事,最难读懂的就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静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确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读心理学有感10
人,难以揣测,难以捉摸,可是,人也会时时露出破绽,这本书,就是看透别人,将各种各样的谎言暴露无遗,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难以揣测。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读懂人的心理,从面部特征、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身体的距离、接触、姿势与服装,从而读懂人的心理的。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周围的`人们的感觉,思想与意图,让我们读懂他人的心思,人际交往更加的好。
人际交往,谁也不能说谁好谁不好,都是从起跑线开始,可是,当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是比别人先跑出了几步,远远的甩开了别人,成为一名交际高手,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书共有大约13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令人惊叹的,比如:不把别人比下去,不被别人才下去;风光绝不可占尽,宜分他人一杯羹;适当的随声附和,让交流更加流畅……这些都是书中写到的,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看的很精彩。
现在的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可学习并不是只是学书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识,在这段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是没有很快乐的,可是,当我们以后长大之后,也会像大人一样,知道读书是怎样的有用,所以,学习虽苦,但没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让未来的我们,被千万人崇拜吧!
读心理学有感11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读心理学有感12
快乐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好多人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快乐心理学》。我相信我一定会找到很多关于快乐的秘密。我做了如下的摘录。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要忘我的`投入并且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以至于因为我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
3、所谓的死胡同不过是一条街的拐角,走出这个拐角,又是一片海阔天空了。
4、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掩,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5、不是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一天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分给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记留给自己10分钟用来发呆,用来放松,思考生活的真谛。
7、辩论是一时的,朋友却是永远的,花朵早晚都会凋谢,留下的余香却能长存心底。
9、快乐处世法——谦虚,不要吹嘘,对别人耐心一点,榜样胜过说教。
10、快乐就是抓住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未来的还在未来,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而现在的时光也如沙漏般一点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们现在人生里最黄金的时刻,你可能听腻了这句话: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烦恼,甚至疾病的困扰。但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还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当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当你把它捡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乐只需一句话:活在当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那么你会发现,工作的效率会高起来,生活的节奏会慢下来,而你自己,会快乐起来!
读心理学有感13
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爱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富有理解与同情他人的社会情感。人们通过心系他人,协同合作,奉献社会和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体现社会兴趣。这种社会兴趣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兴趣,还包括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兴趣。
在读书会中,我们读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社会利益型。它里边讲到拥有社会兴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生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对三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为了共同发展,人如何与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说了发展与合作的问题,往更深一层看,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说到合作让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团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团体活动中,是以小组的方式参加,我们土木学院有30人参加,将他们随机分组。有一个小组让我记忆深刻,这个小组五个人分别由路桥专业的两名男生和建工专业的三名男生组成,在此之前,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却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诠释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合作,学会合作能够提高我们的团结精神,能够使我们彼此信赖。“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鳄鱼和千鸟在合作,廉颇和蔺相如在合作,我们也要学会合作,合作才是力量。
人际关系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有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正如书中所说到的那样,人际关系领域的积极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视为竞争威胁或绊脚石,而是视为需要巧妙协同的伙伴,温暖善意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第三篇:初读有感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本书,单单从书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关于幼儿教师科研的书籍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一本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书籍,但里面有许多我们幼儿教师学习的地方,我浏览了对这本书作者的简介及介绍,以下是内容: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
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
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看到这些对陈大伟教授的简介,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对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增强,于是乎,我义不容辞的选择它。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
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
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
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初读前言时,我被陈大伟教授对现在教师分析的状况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现在的教师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幼儿教师现状,分析的非常精辟、到位。
我不由得想到我园教师与教育教研的现状,大部分的是年轻教师,一线的教师有实践的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何谈做课题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继续往下读,又发现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大伟教授非常用心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并读懂,用了《论语》方式表达。他说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越读越得劲,喜欢一本书就是没理由,书里能够把“把问题当朋友”,拟人化,变成我们容易接受,不陌生的话题,从而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只有这样,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第四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长清区乐天小学李冬华
最近,学校给心理咨询室购置了一批心理书籍。趁学生歌咏比赛的间隙,看了前言和第一篇案例及分析,我就觉得这位化学老师在教书十几年后去学心理学确实是明智之举,越发对心理学有渴求了。书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驻足仔细阅读了。“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很显然,我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十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学习中的“从众”这一概念,作者以国中的一个叫子乔的女孩在分 A、B 班的事情来阐述。子乔因为理化成绩的影响而被分到了B班。整个班级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孩认真听讲,其他同学都是自得其乐,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潇洒。可是,慢慢地子乔发现班级里所有的同学连最好的朋友也不理她了,视她为异类。她开始犹豫,连她的优势学科英语课上她也开始逃离躲避老师的目光。当老师发现她的情况,找她谈心鼓励她,她终于又振作起精神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高三下学期,班级的同学更加排斥她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于是她开始有朋友了。尽管,对于老师她心里很内疚,可是她没办法摆脱,她在心里说,等到毕业了一定要给老师写一封忏悔信……可是,当她放弃坚持后,还有未来吗?作者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尽管,这是一个高中的例子,但是作为小学六年级的教师,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学生这里更需要老师去引导。因为六年级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们将他们引导到好的一面。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
众所周知,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广泛阅读有着很大的联系,而自觉地把玩的时间用来读书的学生,全班也找不出三个。认识到了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后,我先紧紧抓住班里的10个平时比较喜欢读书的同学,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时间结伴去新华书店读
书,并和他们一起交流书中的故事,读后的体会等,有时还给他们出一些课外知识竞赛题,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这10个同学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兴起了一股读书热,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吴越、王宪功都能去新华书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等许多书籍都是大家喜欢的读物。最近张晓、邱晓璐、郭千禧、王延鑫、杨帆等许多同学,又兴起了投稿热,我要抓住这个时机,抓住同学们的“从众”心理,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书中还提到了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班有个学生在订正的试卷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是五年级转来的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六年级他就干脆不写作业了。看到他试卷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爸爸,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
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视角,有操作方法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冲动。
第五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组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正面对课堂情境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案例的表象,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的能力。而心理学就是揭开本质最好的工具。在书中,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