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笑,一期一遇。那些被笼罩在岁月迷雾中的琐碎记忆,开怀的大笑,难忘的痛哭,夕阳的奔跑,午夜的长谈……终究在滴答中渐渐于背后凝固了,然后,风轻云淡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着季老先生写的。回头那片灰蒙蒙中的一条清晰的路,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他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他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他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他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的是,他竟然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也看不下去了,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他的脚下。
而我的路呢。我走过的路还太短,未来的路太长。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说者是何滋味,我不能很好地了解。但是看了这些文字,也算是跟着季老一同体味了一次百味人生。
岁月其实真的挺奇妙的,过的时候很漫长,回过头来看确实“如箭”“如梭”.但是你又能奈何。就如,最近是高考月,想想自己竟已经离开高中有一年了,然而高考期间的一景一情却恍如昨日。
那些永不会忘记的日子。冬天的清晨,天空还是漆黑一片,路边昏黄的路灯还孤独地守候在寂静的路边。寒冷的空气把鼻子冻得冰凉通红,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当我走到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时,迎接我的是太阳升起,东边灰暗山峦轮廓线上一抹朝霞,渐变的粉色,让我不禁怦然心动。有时候,月亮还没落下,悬在天边淡淡的一片,就像婴儿用沾着面霜的手指,轻轻地在天边点了一点。那时的夕阳也同样醉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怦然心动》里面的台词:“Some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orange setting fire to clouds on the horizon.”
这些离我而去的,到现在都成为了最可爱的回忆。讨厌或喜欢的人也好,事也好,终究会让我们说声再见。这本书中追忆文,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沈从文先生、胡适之先生……在这里,我都看到了不一样他们,往事种种,数之不尽。虽是琐碎小事,却颇有一种《项脊轩志》的感觉,正是这些小事,细微的感情,让人感动不已。就如胡适之先生,北平学生示威游行,被抓进监狱,胡适之先生奔走于各大衙门之间逼迫国民党当局非释放学生不可,还亲自给南京驻北平的要人写信。要知道那些示威活动大多是共产党地下党指挥发动的,而胡适之先生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这件事怎么不能叫人感动呢。只是现在的人往往不了解实情就批判一个人,虽然胡适之先生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是他同共产党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说,他一辈子没有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而反对国民党的文章则是写过的。里面还有一件小事,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1952年,季羡林先生到他家拜谒,那时候看到陈寅恪先生门前有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原来那时陈寅恪先生眼疾日益严重,但仍然可以看到眼前白色的东西,当时中央领导陈毅和陶铸便命人铺就了这一条路,碧绿与雪白相映,供先生散步之用。
昨天终于看完了全本,最后一篇尤叫人感动。题名为《回家》,写于2002年,那时的季老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了。那时候他患了一场大病,终于治愈出院回家。文字间溢满了感激喜悦之情。回家,他的“家”又是什么呢,老祖、老伴早已现于他而去了,只有他一人。但是,这里还有一大片盈塘的季荷,还有一只小波斯猫。他一走进自己的院子,他的那只小波斯猫不知从哪里蹿出来,在他两腿间蹭来蹭去,没完没了,书里写到“它好像是要说:‘老伙计呀!你可是到哪里去了?叫我好想呀!’我一进屋,它立即跳到我的怀里,无论无何,也不离开。”一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感动到了。这时的他像是得到了一次新的生命,对周围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不管什么,在眼里都是可爱的。“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间。”读到这里也被感动到了。多么可爱率真的老人。
最后,借这个题,附一段很喜欢的歌词。
Goodmorning yesterday
You wake up and time has slipped away
And sudden lyit’s hard to find
The memories you left behind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
The shadows of misty yester years
All the others in between
Remember do youremember
The times ofyour life
Reach out forthe joy and the sorrow
Put them away inyour mind
The memories are time that you borrow
To spend when you get to tomorrow
Here comes the saddestpart
The seasons are passing one by one
So gather moments while you dream today
Remember will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作者:宣香颖
班级: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152班
第二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诗经《绿衣》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品诗经《绿衣》有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之咏硕人,道尽了庄姜之美的传神,一颦一笑,目光流转间艳光潋潋。可叹,纵然如斯,道不尽的忧愁落寞,在那绝伦容颜背后使人更为叹惋。因了这般,便有了卫庄公的抱衣伤怀,便有了《绿衣》这首堪称悼亡始祖的诗。
初读《绿衣》,便觉得此诗中悲伤怀念的氛围甚浓,那两句“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将内心的痛苦不带一分掩饰地表露出来:我的内心十分伤痛,这份伤痛何时才能停止,而我又何时才能将你忘却。朱熹在他的《诗集传》里说道:“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做此诗。”我是不太赞同朱熹的这个观点的,反而《孔子诗论》中云:“《绿衣》之忧,思古人也。”却是与我心之所向更为契合。古人,旧时亦为故人。“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看着那一针一线,就仿佛看到了那个如空谷幽兰般贤淑的女子,安静地坐着,细细地缝着。天渐转凉,看着故人旧时的衣物,想着如今再无那体贴的提醒使自己免受这寒气的侵扰,想着再无那关切的话语使自己冷静处事,忧从中来,不免心生悔意。悔着当时的理所当然,悔着当时的不知珍惜,更悔着让那个美好的女子落寞而去。“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正是庄公心中百转千回所叹。穿着葛布衫,秋寒入心,不知是薄了衣裳还是薄了心。
《绿衣》后,仿着这般表现手法,借着遗物抒发情思,发着物
在人亡感慨的诗作广而传行。如那潘岳的《悼亡诗》中的“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岁月寒”取的便是《绿衣》中的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的《遣悲怀》中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也全由《绿衣》所出。
都道古时男儿凉薄,再次细细回味着这首满载着萧瑟怀念的诗:“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为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思古人,只能低低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后感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书中,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你既可以像玩味诗词一样去品读它,更可以像猎奇爱情小说一样去挖掘它。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人性的情景回放,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王国里体验古人的爱情冒险。这是本书最具魅力的亮点,就是为诗词营造一个小说的氛围,既满足读者对诗词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值得一提的是安意如文字清冽,字里行间全无古诗词的晦涩难懂,更没有学院派大师的严肃压人的气势,甚至不讲究严格的语法,断句断
得如同古龙的小说。
情气回肠,愁心漫溢,书中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令人感伤。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纳兰性德,而且让我从中读了许多纳兰诗里许多词的故事。更加明白,人生如同是把乱掉的拼图重新拼凑起来,慢慢地拼出未知的图画,但是真正的图画在最后的一片拼图品上去之前,无人知晓,图画究竟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要过好每一秒,生命的奇妙也是从这每一秒的精彩所拼出。
第四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入手安意如的这本《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因为某个机缘喜欢上了纳兰容若,想着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一下子读懂他的词,痴人说梦罢了,更别说要去品其中的意境,那不如就借前人之手,走走捷径好了。还好,有那么多才思机智,又有美好心境的人,喜欢着他,对他写出来的美文美句,挨字琢句的去品读,去体会,去考究…在她的书里,毫不掩饰她对他的欣赏和喜爱。通过她独到的分析解读,也带着我越发的入了境界似的,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起来。
拿到书以后就找了各种机会去读它,其实我也怕,我以前并不是个喜欢诗词古文的人,我怕差距太大,读到一半读不下去想放弃怎么办。但原来真的是自己杞人忧天,现在,翻开一篇新的来,我都很认真地将它抄写在纸上,去度娘那里查每一句的释义,查里面某个词的出处典故,直到了解了整篇的大意,再回过头来轻轻诵读安意如那带着画面感的陈述。跟着她笔下的他,或悲或叹…唏嘘弹指…这会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是要怎么办才好…
我觉得纳兰容若应该是个处女座!光是这成天深更半夜不睡觉的功力就可见一般啦。还总理想现实傻傻分不清楚,成天幻想着能在一方净土上,和某个相爱的女子,互相赌墨泼茶,神仙眷侣,不问世事。但那种地方,终究只是太虚幻境而已。况且,以他的性格,根本抛不开世俗的包袱。不管是在事业上的责任心,还是对家中两老的衔食反哺之情,他都不可能轻易放得下。这样的人儿,什么都看得太过通明透彻。人可以浑浑噩噩,傻里傻气地过一辈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心如明镜的他,被层层现实束缚,冲不破挣不脱,就只能苦了自己,连带着身边那群靠他越近,就越会心疼他而甘愿委屈自己的红颜知己们。他的红颜知己实在也都没什么好下场,人活短短一辈子,真的只要有那么一个人记得自己,怀念自己就够了么?!
仔细想来,容若这样的男子,活在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不太合时宜的。他身在相府大家,却不图功名;他忧国忧民,却又无法施展才华改变现状;他痴心一片,却终究是倾尽所有也换不来一个红颜知己陪伴一生。容若对待名利的凉薄态度,在世俗男子那里得不到共鸣,喜他念他恋他的,从古至今都是女子。但即便是如安意如般欣赏倾慕着她的女子,也不能完全苟同于他。我相信她应该是极喜欢他的,他的才情气度,他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女子们给予的呵护和尊重,他的痴心和长情,他对爱情深入骨髓的依恋,都让人沉迷,叫人深陷。但她也对他遇事不争,不满现状便嚷嚷着要避世而居的做法颇有微词。他只愿活在自己虚幻出来的那个田埂茅舍,竹林梨树,满墙春花的世界里,同爱人长相厮守。但现实就是现实,终究是公平的,不曾得到,就体会不到失去的痛苦,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怨天尤人,凡事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把握住机会才会成功。不应只是那般日日纠结在自己的痴念和小我的拘束中,活着逃不开,就用死亡来逃避!!胆小懦弱绝不应该出现在形容他的词汇里,我不舍也不愿!
第五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一)祝儿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浣溪沙》
《当时只道是寻常》是一本纳兰词赏析随笔。读完以后,我对纳兰容若其人、其词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二年,正黄旗人。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十七岁为诸生,十八岁举乡试,后赐进士出身,晋一等侍卫。三十一岁因寒疾而殁。
容若虽经历简单,但出身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随圣驾前往边塞,他的词中有着一般生活在江南中原的文弱词人无法抵达的边塞风光。而边塞也带给他一种迥异的心灵体验。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号角涛声,对“故园”、家人思念得越发热切起来。面对塞上绵延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词章意境空灵,格调高远,容若的心胸见识远非一般寒门小户,苦读成名的文人可以企及。
今日想起纳兰时,脑中忽地冒出一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并且固执得纠住大脑神经久久不放。在我看来,容若是个作茧自缚的人,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放不开。对人放不下,是好的。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份眷恋痴情让人称许;对事放不开便惨了,总黯黯地委屈着,心思蜷曲。
纳兰词愁心漫溢,恨不胜收。但我一直世俗地觉得容若是不该委屈的。有太多比他委屈的人,布衣终生,仰人鼻息地生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行走在小巷里,不远处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终身也攀附不进的世界。微微叹气,继续走在黑暗里,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落差。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叹一声委屈。而容若,作为一个男人,他该有的都拥有了,显赫的家世,惊人的才气,贤淑的妻子,温存的妾室,此外,还有一群相待极厚的知心朋友。他相与的这些江南名士们,是皇帝费心网罗,却还不肯轻易折节的人。
人生至此,夫复何言!
我恨他的不经风雨,他若能像苏轼那样几上几下,宦海沉浮几次该多好。如果厌倦官场,也可以像小山一样,以相国公子的身份干净落魄的生活,不要娇花软柳似的,这样能活得久一些。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
这梨花满地,零落成雪。葬的究竟是谁?
容若生命中的刚烈之气是何时被抽干的呢?是因为那影影绰绰的少年情事么?或是因为亡妻之痛?恋人入宫,后来也许为了他郁郁而终,他便辗转在这遗憾中不得解脱,以至于险些辜负了身边的妻子。
有句话叫: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当时一心纠结于旧梦的容若未必想得到。他也许根本不用多想,只需做一个被爱宠的孩子,一个被妥帖照顾的丈夫,安心无愧地接受妻子的爱意,他是男人,是公子。直到这个温婉的女子因替他生子而逝,他才恍悟亏欠她多少。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连曹寅都感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的心有别恋,岂当她不知么?毕竟是夜夜同眠的人,有什么瞒得了?想来,她只是不说,不去和他的回忆争,幻想他有朝一日会归来,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可惜,终究还是等不到。
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容若自己也无法超越。她遗留在他身体里的那枚情感的瘤,在以后的十一年中,如春草般孜孜不绝地蔓延。缠紧他声心,顽固到连容若自己都无法割除,无法回避。这样的纠缠,早已超越死生。
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唤不回已逝的人。他终于看见老天的惩罚——在他最完满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惩罚,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若三月花。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笑,一期一遇。那些被笼罩在岁月迷雾中的琐碎记忆,开怀的大笑,难忘的痛哭,夕阳的奔跑,午夜的长谈……终究在滴答中渐渐于背后凝固了,然后,风轻云淡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着季老先生写的。回头那片灰蒙蒙中的一条清晰的路,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他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他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他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他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的是,他竟然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也看不下去了,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他的脚下。
而我的路呢。我走过的路还太短,未来的路太长。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说者是何滋味,我不能很好地了解。但是看了这些文字,也算是跟着季老一同体味了一次百味人生。
岁月其实真的挺奇妙的,过的时候很漫长,回过头来看确实“如箭”“如梭”。但是你又能奈何。就如,最近是高考月,想想自己竟已经离开高中有一年了,然而高考期间的一景一情却恍如昨日。
那些永不会忘记的日子。冬天的清晨,天空还是漆黑一片,路边昏黄的路灯还孤独地守候在寂静的路边。寒冷的空气把鼻子冻得冰凉通红,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当我走到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时,迎接我的是太阳升起,东边灰暗山峦轮廓线上一抹朝霞,渐变的粉色,让我不禁怦然心动。有时候,月亮还没落下,悬在天边淡淡的一片,就像婴儿用沾着面霜的手指,轻轻地在天边点了一点。那时的夕阳也同样醉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怦然心动》里面的台词:“Some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orange setting fire to clouds on the horizon.”
这些离我而去的,到现在都成为了最可爱的回忆。讨厌或喜欢的人也好,事也好,终究会让我们说声再见。这本书中追忆文,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沈从文先生、胡适之先生……在这里,我都看到了不一样他们,往事种种,数之不尽。虽是琐碎小事,却颇有一种《项脊轩志》的感觉,正是这些小事,细微的感情,让人感动不已。就如胡适之先生,北平学生示威游行,被抓进监狱,胡适之先生奔走于各大衙门之间逼迫国民党当局非释放学生不可,还亲自给南京驻北平的要人写信。要知道那些示威活动大多是共产党地下党指挥发动的,而胡适之先生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这件事怎么不能叫人感动呢。只是现在的人往往不了解实情就批判一个人,虽然胡适之先生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是他同共产党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说,他一辈子没有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而反对国民党的文章则是写过的。里面还有一件小事,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1952年,季羡林先生到他家拜谒,那时候看到陈寅恪先生门前有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原来那时陈寅恪先生眼疾日益严重,但仍然可以看到眼前白色的东西,当时中央领导陈毅和陶铸便命人铺就了这一条路,碧绿与雪白相映,供先生散步之用。
昨天终于看完了全本,最后一篇尤叫人感动。题名为《回家》,写于2002年,那时的季老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了。那时候他患了一场大病,终于治愈出院回家。文字间溢满了感激喜悦之情。回家,他的“家”又是什么呢,老祖、老伴早已现于他而去了,只有他一人。但是,这里还有一大片盈塘的季荷,还有一只小波斯猫。他一走进自己的院子,他的那只小波斯猫不知从哪里蹿出来,在他两腿间蹭来蹭去,没完没了,书里写到“它好像是要说:‘老伙计呀!你可是到哪里去了?叫我好想呀!’我一进屋,它立即跳到我的怀里,无论无何,也不离开。”一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感动到了。这时的他像是得到了一次新的生命,对周围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不管什么,在眼里都是可爱的。“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间。”读到这里也被感动到了。多么可爱率真的老人。
最后,借这个题,附一段很喜欢的歌词。
Goodmorning yesterday
You wake up and time has slipped away
And sudden lyit’s hard to find
The memories you left behind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
The shadows of misty yester years
All the others in between
Remember do youremember
The times ofyour life
Reach out forthe joy and the sorrow
Put them away inyour mind
The memories are time that you borrow
To spend when you get to tomorrow
Here comes the saddestpart
The seasons are passing one by one
So gather moments while you dream today
Remember will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三)师院附中 八年级 秦晗之
我最爱容若的词,连带着,便也爱上了安如意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容若的词,心中的情绪总是复杂的,悲喜交加,忧伤满怀,却不知该用什么来形容。
似乎又看到:容若站在井边,旁边也许是一棵大树吧,上面繁花朵朵,绽开了笑靥,满树的尽是小小的、红色的花儿,无需太多描写,它们便只是它们。忽地一阵风吹来,吹落了繁花,不知怎的,容若见此,心中虽有丝丝凉意,却忽地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时,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匆匆出门,兜着刚刚落下的花的气息,冲到他们曾约好的树下,不,也许并没有相约,只是恰巧路过,漫步到此,心中便多了一丝温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难代替现在的凄凉,依旧在那树下,不过,只剩容若一人……
不知道容若有多少次站在树下,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孤独,那天真无邪的初恋,深深地刻在了容若的心中,融入到容若的血液中,时光虽已变迁,但仍未改变的,是那一颗天真无邪的心。
在容若的心中,总有那么几段情令他挥之不去,年少时光的初恋情人,却随后入宫;青年时代的娇弱妻子,却随后去世;人到中年的几位姬妾,虽有意,但已无太多的情。回首容若的一生,他似乎永远都无法与“情”字相离,就好像那贾宝玉,一边是宝姐姐,一边是林妹妹,一生为情所困,而他,在其间苦苦周旋,不是不用情,而是情太深。
写后小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读安意如的书,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景,感受词人的哀婉与同情,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有感而发,写下这篇随笔,来纪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