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才华横溢舌战群儒—纪念父亲袁国平》有感
读《才华横溢 舌战群儒—纪念父亲袁国平》有感
仁桥初级中学 陈璐瑶
最近,我读了袁振威纪念他父亲的一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激荡,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树立了一座座巍峨的英雄丰碑。而袁国平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袁国平是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者。袁国平的才学与睿智,在他还是少年学生时就为他的老师和同学所公认。在加入了新四军后,更是在国民党面前舌战群儒,面对国民党捏造的新四军的种种罪状,他镇定自若,慢条斯理的对他们进行了种种驳斥,让国民党的军官哑口无言。正是他的博学多才,才能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取得了种种成就,做出种种伟大贡献。
“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这是袁国平在战斗动员时对战士们说的。这位不足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在皖南事变中为了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英勇自尽,用生命践行了承诺。
手捧书卷,细致品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英雄的话语犹在耳旁,英雄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动。闭上双眼,我仿佛回到了昔日战火硝烟的战场:我看到了在枪林弹雨之中袁国平已血肉模糊的身躯,战士们围着已经昏迷的袁国平,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他:“袁主任,袁主任!”过了好一阵子,袁国平慢慢的睁开了眼睛,挣扎着用微弱的声音讲了最后几句话:“你们快走,不要管我了……”为了不连累战友,趁他们不注意,袁国平从口袋中摸出手枪,毅然决然的向着自己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袁国平,()这位七尺男儿含笑闭上了双眼,他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他魂牵梦萦的队伍!我能体会他心中有多少留恋,多少不舍,因为他有多热爱他的部队,他的战友,我懂!为了战友的生命,他依然舍弃了自己同样宝贵的生命!为革命,为了心中的道义,在生死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袁国平烈士走了,他走得那么从容,那么悲壮!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袁国平烈士虽然死了,但他的音容犹在,精神永存!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我深深地懂得,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袁国平这样的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学习环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学,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不辜负先烈们的殷切希望!
第二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
第三篇:读袁振国教授
读袁振国教授《教育新理念》有感
芳草小学刘亚媛
2012年8月
假期中,我读了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很受启发。袁振国教授整本书共分五大部分,从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跨世纪的伟大理想到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活动,以及平时听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以下是我针对课堂教学的革命这部分内容的几点感悟。
感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是天衣无缝。因为,我们认为,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正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去问题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美国的家长最关心自
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美国的教师认为:应该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在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把这两种形式的课堂进行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一堂课提问众多的问题,学生们对答如流,看似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气氛很活跃。其实这些算不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会诱导学生有深度的思考,难以生成课堂上“真正的问题”。没有“真正的问题”、没有悬念,有的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的问答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回答问题,缺乏主动,不利于思维发展。而美国人的课堂告诉我们:“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有问题,才会让学生产生好奇,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有思考和探索。可以想象,没有“问题”的课堂会是一堂怎么样的课。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啊!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感悟二:现代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是我们的课堂的每种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教师让学生怎样学,学生就怎样
学,教师能不能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呢?有的学生愿意默默地学,有的学生愿意大声说出来,有的学生愿意边写边学,有的学生愿意找同学一起学等,这是多元智能理论决定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了吗?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而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现在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跨组交流,全班交流,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全面理解合作学习意义,认为非要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重要问题。
袁振国教授的《新教育理念》给我很大的启发,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我会悉心研读,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升教学理念,使我的课堂真正做到丰富有效,让我的孩子们快乐学习。
第四篇: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医生。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由于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篇文章曾作为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本。读小学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机械性的背诵。对于其中的深刻含义则一片茫然,更谈不上对照主席的要求去付诸行动了。今天,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作为必读书目,我怀着虔诚之心,细心研读毛主席的经典著作《纪念白求恩》,从中体味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精神境界:白求恩,一个加拿大医生,一个身在他乡、身处前线的援华大夫,一名医术精湛、医得高尚的骨科专家,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时至今日,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倍受鼓舞。
《纪念白求恩》一文简单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党主义精神,号召大家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白求恩为了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
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这些精神当中有一些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不太符合,不过其中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却值得现代人类的学习与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呢?即使是“无私奉献”也是少之又少了。有人说要做到这样很困难,那么只能说这些人没有集体意识,没有奉献精神,更不用说“毫不利己”了。其实,更深的想一想,把自己奉献给集体,或者为集体付出一点,得到别人的称赞和敬佩也是对心灵莫大的满足。
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形势下,我们身边涌现出了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楷模已经用他们的行动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讲党性、讲理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权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责任重于泰山有责任才有担当。
不仅是共产党员,做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也要学习白求恩、学习新时期的楷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一个高尚的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奋力拚搏,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五篇: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至今日读起来依然有一番现实意义。毛主席在文章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感谢白求恩给了我们一个受感动的机会,一个纯粹因为他的精神和行动而感动的机会,我们要永远感激他,将这份感激化入到每个国人的心中和血里;我们也要永远的纪念他,他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是可以具体来衡量的。
但是我们取得胜利后,白求恩精神虽然已经人所共知,却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白求恩精神,去实践白求恩精神,我们在纸醉金迷中遗失我们曾经拥有的那些伟大的财富,我们在高速发展中迷失了我们曾经向往胜利的灵魂。又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祥林嫂、孔乙己、日俄战争中的中国人被砍头的情景,想到中国的近代史、抗日战争、想到文化大革命,又对比现在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还有经常见诸报端的白日马路抢劫、公交车上小偷横行、公共环境卫生无人爱护等等,觉得我们除了物质的改善,我们还需要
在精神上富有!可是我们现在并不算富有!
当扶起老人的青年被社会深深的上了一课,当路边奄奄一息的小悦悦被社会无情的抛弃。不要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了,损人利已甚至损人不利己屡见不鲜,在无数的前车之鉴中,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前途毁在一件所谓的好事上,当人心逐渐变得冷漠,没有信仰的国人靠什么来维系温暖的存在,在人欲中进行道德的自我灭绝。
习近平同志在最近的讲话中提到:现在有的人入党、当干部,不是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矢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是认为入党、当干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把入党、当干部作为个人或家庭、亲属获取利益的政治资本。此言此语,振聋发聩!
当今社会很多党员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就像臧克家说的那样:“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仍然活着。”
在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面前,我们显得无比的渺小。在白求恩同志的遗书中他这样说道:“请不要为我的死而感到悲伤,因为我正是为了结束此前那些无聊的日子才来到中国的。人生确实很好,很值得活上一回,但是也值得为了某一目标去死一回。”孟子在几千年就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一个外国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精神,而我们做为孔孟之道的继
承者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吗?
永远纪念白求恩,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现在,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去舍生取义,我们需要的仅仅多给别人一个温暖的微笑,少一些目无表情的冷漠。多给别人一双援助之手,少一些无情的擦肩而过。多给别人一些鼓励和加油,少一些自以为是的冷嘲热讽。让我们更多的人除了被感动,也来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围的人。就像《纪念白求恩》说的那样: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