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生的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后进生转化
问题生的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
文/田玉银
问题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出自家长身上。转化问题生,必须转化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家长,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意义说,转化问题生的关键在于转化问题家长。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唯物辩证法作理论支撑,有实践作证明。如何转化问题家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德育课题。本文从问题生转化难的表现、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家长不能有效配合转化问题生的表现、问题家长的类型逐层推进,提出了转化问题家长的几点具体措施。
一:
问题生,是摆在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块难啃的骨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最怕接受问题生多或有严重问题生的班级。
问题生,是教育界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下简称“品行”)差,并且较难矫治的学生的一种特定称谓。
问题生的不良品行较难矫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错难。这类学生犯了错误后,往往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首先想到他人的错,能为自己的言行失当讲出一大堆理由。要让这类学生心悦诚服的承认错误,决非易事。第二,改错难。这类学生往往遇事容易冲动,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新错旧错交替发生,可谓屡教不改,因此教师常常会产生放弃教育这类学生的念头。第三,根治难。这类学生在经过反复批评教育后,认错态度会有所改善,犯错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很难长期做到不犯类似错误,有些人到成年也旧习难改,甚至走进犯罪的深渊。
从问题生的上述表现,我们基本可以领略到问题生转化的难度,品尝到转化问题生工作的个中滋味。
二: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回顾转化问题生的成败得失,可以归结为一点:转化问题生的关键在于转化问题家长,即只有帮助家长解决自身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才能转化问题生。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做好问题生转化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人的身体受之父母,孩子来到人世,已经深深打下了父母遗传的烙引。人是物质的、具体的。先哲们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也概莫能外。遗传基因是先天的,要事前决定和事后改变它,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但不管孩子带着什么基因来,人们对他的后天教化,却大有可为,这种教化的主角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父母。
孩子一般都是由父母抚养成人的,在人的“婴儿—幼儿—少儿”三个成长阶段中,父母不仅承担着衣食冷暖的责任,而且肩负着教育的神圣使命。由于父母的教育基于血缘、供养等特殊关系,因此,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最久。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品行方面的教化,对人的一生具有奠基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以外的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无疑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父母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子女的言行进行矫治。由于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一方面父母发现问题后会主动、及时地采取多种手段给以矫治,另一方面子女最容易听得进父母的话。总之,父母在子女不良品行的矫治上具有及时性、权威性,其他人一般无法取代、无权取代,也不太情愿取代。
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成人前父母对子女教化的影响力来看,父母是子女品行形成的第一责任人。人们对以上看法恐无多大异议,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一些不良的品行在孩子的身上潜滋暗长、日积月累,给以后的矫治留下诸多困难。
三:
转化问题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都能够与老师和学校配合的。
家长不愿意配合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遇事不能先在子女身上找原因,而是迂回甚至直接地先在其他方面向老师询问事情的原委,使得事情的处理从一开始就面临尴尬的境地,甚至充满一定的火药味。遇此情景,年轻教师往往会手足无措,性格暴躁的老师很容易与家长由争论发展到争吵。这样的家长虽然不多,但给转化问题生带来的难度最大。第二,在处理事情的程序上不能够与学校协调一致,其结果是,轻则久拖不决,重则不欢而散。这种家长虽不多见,但任何学校,特别是学生多的学校,都难免会遇上这样的家长。第三,孩子犯错后不惜动用社会关系中的有关人士出面说情、打招呼,其目的是希望事情能够得到从快、从轻的处理。这样的家长为数不少,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过于宽容就是纵容,对问题生的转化有害无益,这把校方推向十分两难的境地。
家长不能配合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对子女埋怨责备多,甚至在老师面前把孩子的所有缺点一古脑儿倒出来,大多数孩子当场就跟家长吵起来,也有的孩子对家长竖眉瞪眼、一言不发,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一开始就弄得很紧张,孩子的反感心理使其耳朵里难以听得进父母的批评。这样的家长较多,给转化问题生造成的难度最大。第二,父母在子女出了事情后相互埋怨多,有的甚至在教师和子女在场的时候就相互指责起来,这不仅帮孩子减轻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帮孩子找到了靠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不易整合,给问题生的转化增添了很大难度。第三,在孩子出了问题后,有的家长一筹莫展,一切听凭校方批评和教育,自己不能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危害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要求学校对孩子从轻处理。这类软弱型的家长不多,但遇到这样的家长,往往靠学校单方面对问题生进行转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转化问题生上家长不愿意和不能与学校配合的情形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表现。
转化问题生的难度之所以大,是因为问题生在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有问题,这些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转化问题生中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是情理中事。要转化问题生,必然需要连同问题家长一起转化,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
这里所说的问题家长,是指对子女在品行养成教育上存在严重失当或者严重缺失的家长,简言之,在子女品行教育上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家长。问题家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溺爱型。由于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孩子们从小所受到的宠爱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自己给孩子过多的娇惯,这正是问题家长的可悲之处。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问题生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他们所受到的溺爱,可能来自父亲或母亲,也可能来自父母双方,甚至还来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溺爱的突出表现是:迁就、纵容。因此从小养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这种孩子的责任意识非常淡薄,往往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有些家长虽然也批评甚至用打骂的方式“教育”过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是蜻蜓点水,就是受他人“劝阻”而草草了事,根本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有些家长直到孩子将近成年,还用诸如“宝贝儿”“乖乖肉”等妮称跟子女谈话,还不敢直接了当的批评孩子,更不敢给以惩处,生怕孩子承受不了,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子女的评价是“服软不服硬”。这样的“呵护”,足以见得溺爱程度之深。
放任型。溺爱必然导致放任,二者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但放任不仅仅源自溺爱。有的家长由于为了发展孩子的个性,由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变为放任自流;有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或者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孩子,给了孩子缺乏应有约束的自由;有的家长由于夫妻关系紧张甚至离异、长期外出等特殊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给了孩子缺乏关爱的自由;有的家长由于孩子患有先天或后天性疾病,对孩子由要求放宽逐步变成放任自流;有的家长由于有赌博、酗酒、歌舞等嗜好,甚至生活作风糜烂,无暇正常跟孩子在一起,给了孩子不应有的自由。放任与溺爱所造成的结果类似,这种问题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由于习惯差,难管教,一般孩子往往避之惟恐不及,而有相同问题的孩子很快会形成小团体。
粗暴型。孩子在小时候对家长的简单粗暴言行虽然能够逆来顺受,但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也潜移默化地移植到自己的身上,他会很自然地以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同伴。到孩子进入少年期,他自然会对父母“还以同样的颜色”,弄得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紧张,这样的问题生往往还会粗暴地对待老师。“棍棒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暴力倾向明显,偏爱用拳头说话,有比较强烈的霸主意识。这样的孩子如果迷恋钱色,很容易堕落为社会黑恶团伙的成员。需要说明的是,粗暴型家庭教育问题,大多存在于“夫权”思想比较严重的家庭,妻子几乎没有话语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封建家长制已基本被平等民主制取代,但在个别家庭,由于种种特殊原因,封建糟粕还在大行其道。
矛盾型。这里的矛盾,是指父母在对待子女的要求上不能够相互统一,而常常是相互抵触,使得正确的意见不被采纳,而错误的意见反倒占据上风。矛盾型的家庭教育,大多是由于夫妻都很“能”,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很有主见,当着孩子的面就争论甚至争吵起来,真可谓“强强对话”,结果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演变为夫妻争斗,孩子却作壁上观。夫妻在教育子女上产生矛盾的原因,首先是溺爱孩子的一方因出身背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条件在夫妻纷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能够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附和,持正确意见的一方只得败下阵来,无果而终;其次是持错误意见的一方在虚荣心的作用下固执己见,采用不配合甚至不吃饭等手段逼迫另一方就范,持正确意见的一方只能以“免作气”求得家庭的平静(其实不可能长久);再次是夫妻双方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法迥异,一方过于宽容体贴,一方过于苛刻粗暴,前者是孩子受到后者伤害后的抚慰师,后者也需要和希望前者帮助抚平孩子的“伤口”,这种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看似默契的的互补性,其实有一种潜在的宽和严之间的相互矛盾性,不能理性地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
托管型。现在不少家长当孩子出生后就远走他乡挣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等人照看,这种“留守儿童”由于长年缺少父母的监护,他们比放任型家庭的孩子还自由,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当代青年夫妇应该妥善处理好挣钱和育子的关系,目光要长远些,不能满了家里的钱袋子荒了孩子的脑袋子。不管爷爷奶奶们各方面条件多么好,都无法替代父母直接对子女的教育。由于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溺爱、代沟等固有的缺陷,对少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有的年轻夫妇并未“远走他乡”,出于种种考虑,也把孩子交给单独居住的老人照看,虽不是长年累月天天如此,也偶尔看看孩子,但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爷爷奶奶们在一起的,自然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隔代教育的影子。
残缺型。我国的年轻夫妇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父母离异的孩子越来越多(《心理医生》2007.10:民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190多万对夫妇离婚,比上年增加7%,我国妇联统计,67%的离婚家庭有孩子),孩子是父母离异的最大受害者(《心理医生》2007.10: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父母离异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由于缺少父母的共同管理和教育,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失。如果孩子的监护权成为父母离异讨价还价(或争抢或推让)的筹码,那么给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父母是由于其道德品质问题而离异,待子女稍谙世事后,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父母也可能成为子女做人行事的参照对象。如果父母离异后把孩子甩给爷爷奶奶们照看,那么比上述”托管型“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大。残缺型家庭教育给孩子说谎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为这种孩子一般有两个互不通气的家,孩子可以在”彼家“和”此家“之间周旋,制造一些借口搪塞父母的查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六种类型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分别阐述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问题不一定是单一的,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查找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而应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主要和次要问题,以利于家长与老师、学校有效地配合转化问题生。
五: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也有必要将”问题生背后的问题家长“作一个全面的概说。
首先,问题家长是在培养孩子品行方面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家长。问题家长的”问题“与问题生的”问题“不是同义语,问题家长的问题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缺失等问题,问题生的问题是指学生的不良品行不容易矫治的问题。说清楚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非常重要,以免有人认为有缺点的学生就是问题生,或者以为学生有的问题也是家长身上有的问题,甚至以为问题生的问题是父母基因的遗传问题。不排除这三种误会,”问题生的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的判断就会招致一些人的疑问(比如:”不一定吧?“)甚至否定。
其次,问题家长的”问题“和问题生的”问题“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问题家长的”问题“是形成问题生的”问题“的必要条件,虽然问题生的形成原因较复杂,但家长在教育上有严重缺陷和缺失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居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在查找问题生的形成原因时,绝不能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绝不能犯”一点论“的错误。
第三,问题家长的”问题“包含了问题生的”问题“。虽然问题家长的问题不等同于问题生的问题,但是,如果家长身上有品行问题,那么必然会在问题生身上折射出来。这种假设决不多余,也不能随便在两个”问题“间画上等号。问题生是否有家长的行为影响,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但决不能忘记”小心求证“。
明确上述三点,对我们找准转化问题生的切入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子“、”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些精辟的俗语和唯物辩证观启迪我们,转化问题生,只有先找出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这才抓住了矫治问题生的根本。家长对子女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了自己在解决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所应采取的正确方法,学校对问题生的转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的、也是最难的问题是:老师、学校如何转化问题家长?
首先,老师、学校要摆正与家长的关系,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前提。学校、老师与家庭、家长之间不存在施教与受教的关系,但两者由于学生和子女这一纽带又结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从法律的、伦理的角度看,两者间并无什么关系,但在教育、培养学生和子女上又有”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师生关系,也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看成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能看成毫无关系,而应该是基于教育学生和子女的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关系。弄清楚这一关系,才会使两者摆正位置、统一指导思想,进而相互理解和支持。如果老师、学校误把家长当作学生来教育和管理,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有损家长的自尊心,挫伤家长参与转化问题生的积极性,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家长和老师、学校双方或者一方把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看成是多管闲事,其结果也可以想见。
其次,老师、学校对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要做仔细的排查摸底,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对象要全,包括问题生及其父母,包括家庭中对问题生有重要影响的成员,还包括熟悉其家庭情况的亲朋乡邻等,其目的是了解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影响施加者和能够在转化问题生上的主要家庭配合者。调查问题生的成长史要细,弄清楚问题生幼年、童年、少年期的成长轨迹,才能够摸清问题的演变过程,找到导致问题形成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调查的视角要宽,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还要了解别的方面有无问题,更要了解问题生身上有哪些长处,以利于尽可能顺藤摸瓜,解决多方面的问题,这符合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工作原则,提高转化问题生工作的效率。要舍得在调查上花费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生的问题不是朝夕之间才有的,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调查了解问题生的成因犹如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中涉及对象众多、时空跨度较大,再加上老师、学校和家长的日常工作不容耽搁,因此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太麻烦的想法而简单从事,要知道,找准问题生的”病根“,长时间的调查摸底必不可少,无捷径可走。
再次,老师、学校要选好与问题家长的谈话者和掌握好与问题家长沟通的时机、方式,这是转化问题家长的重要保证。转化问题家长,不仅要找准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而且要掌握好谈话的火候和分寸。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不外乎本文所说的六种类型,不过具体表现不同罢了,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思考和调查研究,完成这项基础性工作并非难事,难的是将这些问题怎样恰当地向家长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家长的特殊关系让老师不太好对家长讲一些带有批评教育意味的话。讲得直率了,怕家长难以接受;讲得含蓄了,怕家长不理解;万一讲错了,怕影响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家长自身品行有问题,不好当面对家长讲;等等。因此与家长谈问题,要尽可能挑选资深的、德高望重的、年龄略大于家长的人员,这些人员的话,家长容易相信和接受。与问题生的家长谈问题,要在问题生犯了错误后不久,不要在事情过去较长时间才想起跟家长谈。在跟家长谈问题前,不要接受家长的吃请和馈赠,这不仅是师德问题,更是关系到能不能敞开心扉谈问题的问题。谈话时要有一定的气氛和辅助人员,最好双方有两三人在场,不要单个谈,也不要有很多人一起谈。与家长谈问题,就像写文章,同样要有起承转合。适宜从问题生的优点谈起,这既融洽了气氛,又肯定了家教成功的一面,这一步不可忽略。老师和学校要有用显微镜、放大镜寻找学生及其家长优点的能力。谈话的重点要突出,这就是从学生的”问题“和家长的”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入手,探求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家长的问题选择谈话内容的精细和粗放程度,涉及家长个人的品行(甚至隐私)问题适宜点到为止,其他问题可适当展开,既要注意家长的脸面,也不要隔靴搔痒。要讲清楚问题的严重性。家长不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学校的转化工作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要告诉家长,按照有关规定什么样的错误及其后果应该给予违纪学生什么样的处分,让家长明白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谈话要开诚布公。在注意了诸多细节的基础上,对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问题要讲到位,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当然也要注意家长的表情、言谈、举止等,如果家长的反应不够理想,可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调节一下家长的心理,也可以改日再谈。转化问题家长的谈话,要善于当场发现家长的问题。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思想观念、行为方法上的问题往往在与老师交往的言行中就会反映出来,谈话者如果当场捕捉到有用的细节,那就会少兜圈子、少花时间地指出家长的问题,当场发现问题比”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更有说服力。面对面指出家长教育子女的存在问题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把转化问题家长看成是一项简单的事情,可能会碰钉子;反之,可能会畏首畏尾,一事无成。
转化问题家长是一个大胆的命题。任何家庭在教育子女上都有问题,只是问题大小不同罢了,此文绝无贬损家长之意。我们没有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我们决不是把转化问题生的责任推给家长,也不是怪罪家长,而是从深层次上寻求学校转化问题生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家长在问题生的形成和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我们只不过是把它说白了罢了。撰此拙作,并无其他用意,只是结合老百姓的议论、本人从事问题生转化工作的体会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考,阐明我们从根本上转化问题生的看法。
第二篇:问题生转化工作总结
2012-2013年上学期问题生转化工作总结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对问题生的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问题生的转化进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本学期的问题生的转化作以下的工作总结.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问题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问题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生的心态,对问题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问题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问题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问题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问题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我们班朱勇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在劳动中可不含糊,非常认真,经常到办公室给老师打水,赢得了老师们的好评。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问题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我们班温蕊同学基础较差,很多常用汉字都不会写,她妈和我讲孩子给她留的留言条这样写道:“妈妈,我把钱那走了。”“拿 ”写成了“那”,这
样简单的字都写错了,说明学生的写字能力应亟待加强,针对学生这种状况,我几乎每天都坚持听写生字,反复听写反复修改,时间长了学生字词书写能力有了很大提到,学生的错别字少多了。
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问题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问题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如举古今中外名人成长的范例。通过这些例子的启发教育,让问题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轻问题生精神上的压力。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问题生向优等生学习,使问题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创设情境,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问题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实践证明,问题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问题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问题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六、耐心克制,创设进取的转化环境
教师的耐心和克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意志品质。它是教师转化问题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品质。对于顽皮淘气、不守纪律且学习基础差,又总是赶不上队的学生和对学生中间产生的有损班集体荣誉、而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因素误入歧途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的耐心和克制,在这些现象面前就会无法自觉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会显得冲动、甚至予以严重的体罚。这就会激怒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使学生对教师形成鄙视态度,不接受批评意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便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而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盛气凌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学生以亲近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生、生活,并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总之,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而对问题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第三篇:问题生转化计划
问题生转化工作计划
转化问题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转化问题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差生基本情况
本班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同时在德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暑假,开学来我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等,使自己与别人差了一大截,成了问题学生。他们有的表现为成绩不良,有的表现为品德行为不良,还有个别的表现为成绩不良且附带品德行为不良。
二、转差对策与措施
每一个德育问题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为班主任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信任他们,他们就会力求不辜负这种期望和信任,积极上进,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所以,班主任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激发问题生的真情,引导他们信心十足,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学习别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从而调动了他们改变自身不足的积极因素,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已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的,责任大且费气力的工作。要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就应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德育差生,有的品德差,有的则是品德学习皆差。差生的心理状态复杂,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有的情绪低沉,沉默寡言;有的好动,易惹事;有的自暴自弃,无心向学。由于差生存在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间接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造成班主任的压力大。教师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转化差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四有”新人。
2、坚持正面教育与纪侓约束并举的方法进行教育。正面教育,就是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教育,启发、调动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用严肃的纪律去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以,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常规》等规范教育。一旦有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就要认真对待,坚持说服教育,指出其危害性,并严格要求改正。但这“严”有别于体罚,动辄处分的“严”,应以爱作为严的基础。如学生违纪情节严重,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给以适当处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说理教育。处分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说理可使受处分者进一步理解纪律的严肃性,心悦口服地接受教育。要让严的目的真正为学生理解,做到爱与严互相交融,疏与导辩证统一。差生既有较强的消极心理,又有一此积极的心理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要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而正面教育,是发扬积极因素的主要手段。所以我认为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信任他们。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时抓住其转化的契机,春风化雨般地使其受到感化,促进转化。
第四篇:问题生转化工作计划
问题生转化工作计划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问题生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班主任作好班级工作的关键。问题生是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辅导要做到及时、全面、持之以恒,问题生的形成过程决定转化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在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上,要不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进步及时表扬,树立信心,使问题生摆脱后进,赶上其他同学,为此我特制定问题生转化计划
一、本班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名,问题生主要表现在学习不努力,对学习没有信心,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自制能力差。如我班朱勇、许月。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如陈雪同学能背诵却不会答题。因此,转化问题生工作重点放在转化学生的自信心及创造性上。
二、转化目标:
1、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维护集体荣誉。
3、注重发展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4、使本班问题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树立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三、转化措施
问题生转化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问题生闪光点
没有疑问,问题生的学习是不尽人意的,成绩多表现为不理想,在加上比较活泼好动,因而问题生往往给人非常不好的印象,很多老师、会以歧视的眼光看待,用粗暴的手段进行教育。我将从擦亮问题生的闪光点入手,比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恢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看到了自己的长处。通过我的行动,我相信可以达到转化的目的,如我班李奎涛数学成绩一度下滑,经过我和数学老师沟通后,认为他在协
助老师工作方面很认真,于是给他数学课代表的工作,让他不断增强自信,效果非常好。
二、用耐心转化
问题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他们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转化的目的,必须要有耐心做保证,我们班温蕊语文成绩很差,数学却很不错,这证明她的智力不差,可问题出在哪里呢?字词不会写,课文读不顺畅,对于这样的同学我想我应该更耐心啊!要把更多的关注给她,让她不会自暴自弃,或许有的学科她已经学不进去,但我尽力让她这样的学生在语文的课堂找到快乐树立自信心。我将要自己在这个方面努力。因为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性子急噪的人,缺少的正是耐心,我相信我能克服自己的缺点,用更多的心思投入到问题生转化的工作中。
三、做好日常学习的督促
问题生的自觉性不够高,自制力不强,因而比较散漫,我将认真督促他们努力,在学习上下工夫。我打算从作业方面入手,要求问题生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并且正常上交,相信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慢慢养成好习惯,改掉坏毛病,而对那些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的同学予以表扬,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奏效。让学生最终有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四、实行 “优生带差生”活动
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后劲生,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观念,发扬团队精神,促进问题生的转化。
五、作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纽带
要想把问题生转化过来,家长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问题生是无法教育的。所以,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上课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并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强辅导,以消化在校学习的各科知识。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问题生转化工作计划,实施中我将加倍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第五篇:问题生转化经验交流
问题生转化经验交流
卢丹丹
问题生是每个班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被老师,同学天天挂在嘴边,而如何转化问题生呢?这是一个时间和技巧的融合,他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等待。
我班的小魏,刚来学校那会儿经常不进教室自己跑到外边玩,根本就没有任何所谓的纪律意识,不仅如此,对于都是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没几天,在我们班甚至在走廊中,楼梯上下就“声名大振”,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告他的状,不是拿其他同学的东西,就是推这个打那个。在学习上,没有学习态度,习惯太特别差,上课几乎从来都不听讲,不是在做小动作干扰别的同学,就是坐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玩,有时是在教室来回得跑,更甚的是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过去,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为此,对于刚接触到一年级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此我甚是头疼。
宋老师告诉我对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
纠正中要坚持老师关心与学生帮助相结合。除老师关心外,教师也要让周围的同学关心帮助他。当他有不良行为提醒他,当他有难题时及时帮助辅导他,使他真正体验到融入班集体的乐趣。在老师和同学的积极配合下,当他有一些自制行为时,当他能坚持一定时间稳定注意力时,老师都要及时肯定,并且顺序渐进对学生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其做得好的地方,促使他对其感兴趣,扬长避短,长善效失,去正确看待和评价他们。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细想来他的变化确实非常大。首先在行为礼貌上,见到老师和外来的家长能主动问好了;在学习上,能拿起笔来慢慢做作业了,课上不断提醒他时也能注意听讲了,原来做题时不是没本就是没笔,所以我是让别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时,让他拿起粉笔都做在黑板上,从而提高注意力的同时让他爱上学习;在纪律方面,由于各老师对他盯得非常紧,较刚来学校时有很大的进步,大家都还在齐心协力的努力中。
问题生一般在学习和品行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他们的闪光点偶然表现出来的积极思想和良好行为,以及他们的某些特长。抓住良好的契机,应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满足他们渴望表现和尊重的心理需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班内出现问题生纯属必然,作为教师应正确看待这一点。应坚定信心,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一定能够转化问题生,并使之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