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

第一篇: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

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

作者:肖芳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民一庭法官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由邓冰、苏益群翻译,由影响美国司法进程、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的经典案例汇编而成,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大法官的智慧》。

犹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学毕业,通过了司法考试,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还未开学,正是人生中最为轻闲与开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在我面前呈现。我仿佛真正看到了庄重、智慧的大法官们,他们正用淳厚、平和的语气,用生动而又严谨的语言向我讲述着他们的法律精神、逻辑推理、庭辩技术、司法程序,讲述着他们对法律、正义、人性、社会制度、宗教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一手持利剑、一手持天平的大法官,在法律的帝国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今年三月,我正在国家法官学院学习。此时,我已经成为法官多年,亲自审理了许多案件,对中国目前的司法现状,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法官地位的尴尬、法官工作的艰辛,也深有体会。于是再读这本书时,我已不再仅仅沉迷于大法官们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思辩,我已经会有独立的思考。依照中国的法律,同样的案子应如何判决?我是法官,判决书会怎样写?有时候,我甚至会更倾向于不同于终审判决书的反对意见。我也已明白,中国与美国,在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美国的司法制度在中国不可复制。但是,我们仍然、必须寻求适合我们的法律土壤的法治道路。

那么,作为青年法官,在现有的背景下,我们究竟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呢?

还是从《大法官的智慧》一书说起。在南茜·克鲁塞“植物人”案中,南茜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南茜的父母向法院请求撤除南茜的人工给养和喂水设备。联邦最高法院终审判决,虽然认为联邦宪法保护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拒绝进行药物治疗的权利,并且南茜的父母是慈爱而善良的,但是,南茜的父母无权代替南茜决定是否拒绝药物治疗,并认为南茜平时和她的好友谈到的“如果生病或受伤到连一半正常的程度都不能达到,她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陈述,并不是“清楚而令人可信的”体现南茜本人希望终止维持生命治疗的证据。大法官布雷兰、大法官马歇尔和大法官布莱克曼则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一些病人并不希望他们的生命靠药物来维持,他们宁愿按照自然规律有尊严地死去,南茜成为植物人已经6年,她“不能感觉周围的一切,而且以后也不能。她的身体无意误地、生理反射地抽搐着,脑部那片曾经思考、感受的区域现在已经迅速衰退并且还将继续衰退下去。病变留下来的空洞填满了脑积水液体”,等待南茜的只有死亡,因此南茜有拒绝人工维持生命的基本权利,这个权利并没有影响国家利益,法院(密苏里州最高法院)没有考虑南茜曾经对其家人和亲密朋友所做的陈述,也不考虑南茜的母亲和妹妹肯定南茜不想维持植物人状况的证言。我看到这个案件时,也对该如何判决产生了疑虑,觉得不论是终审判决和反对意见均论证严密,对证据的审查认定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最终,打动我的,让我的内心信服于终审判决的是,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雷昆斯特呈递的终审判决书中的一段判词,“一个不终止治疗的错误决定导致的结果最多只是维持现状、等待科技发展带来治疗的可能性以及发现新的有关病人意愿的证据、法规的改变、病人的意外死亡等,而且至少还存在纠正错误、减少错误带来损失的可能。然而,一个终止治疗的错误决定无疑是不可纠正的,这个决定是最终的和不可撤销的,它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在“普莱勒非法移民孩子免费教育案”中,美国德克萨斯州史密斯郡要求因父母非法移民而“没有合法身份”的孩子必须交纳“足够的学费”,才能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因此原告因不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而提起诉讼。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曼呈递的终审判决书认为,根据平等保护条款,必须确定对该案中没有合法身份的人的区别对待有服务于压倒一切的政府利益,但孩子“既不能影响他们父母的行为,也不能选择自己的身份”,立法机关将父母错误行为的后果加给孩子的做法缺乏基本的公正,并且认为“教育对维护我们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而且,对这些处于贫困的孩子而言,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除此之外,教育还使个体能够创造财富,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利”,“很难理解州决意要使在我国境内的这些社会底层的孩子变成终生文盲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增加更多的失业、福利救济和犯罪。很清楚,无论排斥这些孩子入学会节约多少钱,但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比,都是不重要的”。读到这个案例,我不得不佩服审理该案的法官的远见卓识,他们没有纠结于所谓的平等保护是否适用于美国公民之外的人,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否应首先用于满足本国公民的需要,而是更多地从这些孩子接受公立教育,是否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更为有利进行判断,从而判决不让这些孩子接受公立免费教育违反了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

引用这两个案例,不是想说明美国多么的自由、平等、民主,恰恰相反,美国的司法判决也绝对是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从上述案例,我深刻的感受到,法院裁判的直接目的是定纷止争,但是法院裁判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止,法院裁判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意义深远,甚至可以说案件裁判结果所体现的价值观才是法院判决的精髓,而法律文书说理的形式将直接影响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对于法院判决是否认可、信服。因此,作为法官,我们应当在深入体会法律精神的基础上采信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在遇到疑难案件时,认真考虑我们所要弘扬的价值观,从长远来看裁判是否符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否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是否有利于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名法官,从每一件案件做起,从每一份文书做起,尊重事实,坚守法律,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将我们所弘扬的价值观恰当地体现于我们所做的裁判中,不论是当事人,还是社会公众,都将更加信服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裁判。随着我们每一名法官的努力,中国的司法状况必将逐渐好转,公众对于法官的尊重,对于法律的信仰的必将逐步形成。

最后,让我用一名中国的青年法官,在他的而立之年出版的《法治的罗马城》中的一段话,作为我文章的结尾:“在当今的中国,在法律的罗马城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法官就不可能是高贵而孤独的王侯,而应当是个泥瓦匠,从抹一把泥砌一块砖做起;是个农夫,从撒一把种子锄一次草开始;应当是个传教士,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撒向每一颗心灵深处”。我愿意做这样的泥瓦匠、农夫、传教士。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愿意。

第二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第三篇:读智慧背囊有感

感悟智慧人生 做快乐教师

——读《智慧背囊》有感

西河乡中心学校

李丽君

“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美丽印痕的文章,就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而此书就是将那些珍珠串连了起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映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如流水一般,浸染着年轻的思想,让那些真善美篷篷生长。如点点帆影,引领你向梦想的远方启航。”这是《智慧背囊》的卷首语,一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智慧背囊》是系列丛书。它里面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是一句句让人思考的“心灵对话”,走近它,你就靠近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它,你就靠近人格,感受人格的强健;走近它,你就靠近宽容,体会宽容的博大。更主要的,她让你打破心灵的束缚,把浩瀚的海洋装入胸膛,让心帆远航。

《长大了就不苦了》:

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长大了,就不苦了。”大师说。“可我已经长大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长大,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一个人,除了年龄的长大和身体发育成熟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长大和成熟吗?”

“有。那就是内心的长大和成熟。”大师说,“你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当然会觉得痛苦。”大师说完,拿来两枚果子,一枚成熟的,一枚青涩的,然后再把两枚果子从中间切开。大师问:“你比较一下两枚果子的横截面,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年轻人仔细对照了一番,说:“那青涩的果子内心是空的,而那成熟的果子内心是实的。另外,成熟的果子内心有果核,而青涩的果子却没有。”

“这果核,就是果实的种子,它代表着内心的希望和信念。”大师说

年轻人顿悟了:当他内心充实,饱含着希望和信念,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内心充满甜蜜的人。

感悟:是啊,成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的向往。真正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时光的流逝和外在变化上,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充实。但是,渴望成熟的人们却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外在的成熟上,从而忽略了内心充实的追求。成熟的内心世界,永远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变得充实,从平凡的工作中去感悟快乐。

《不止你一人在努力》:

他4岁时,便能在舞台上独自表演儿歌;11岁时,便能自导自演家庭晚会;同样是11岁那年,他还获得了市口头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初中二年级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在以后的各类演讲比赛中,他每次都能拿第一。离高考还有3个月,当别人都在为高考而忙碌时,他却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北大学习期间,他还被中央电视台邀去做节目主持人,他就是《今日说法》栏目的主持人撒贝宁。

在同龄人中,撒贝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天中午,当撒贝宁去北大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里便准时播出他主持的《今日说法》节目,他真希望食堂里有人认出自己来。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从电视上认出他。

一天中午就餐时,他故意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女同学:“请问,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吗?”那位女同学说:“看过,怎么啦?”撒贝宁说:“那你一定知道那个节目的主持人了?”那女同学说:“不就是一个主持人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件事让撒贝宁从此正视了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在以后的岁月里,撒贝宁更加脚踏实地地学习和主持,终于成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

记者采访《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撒贝宁时,他说:“其实我的成功,只不过是比别人的运气好点罢了,当机会来临时,如果当时站在机会面前的是另外一个年轻人,他也一定能行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虽然你暂时得到了机会,比别人领先了一步,但是如果你就此骄傲自满。放弃努力,很快就不属于你了。”

是的,努力吧,别人随时都可能超越你,你停止不前或后退时,别人的努力会落下你一大截,别自满,要随时感受到危机,否则就不可能做好,做长久。

感悟:因为渴望抵达成功之巅,所以一路攀援着。当达到一定高度时,选择俯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放弃努力;选择平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感受到来自身边那些同样在努力攀登的竞争者的压力而继续努力;选择仰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渴望那“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产生的无限动力激励自己登达峰巅。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唯有那些不懈努力着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需要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人生处处需要努力。《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让我有别致的感悟: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则,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爱因斯坦喜爱物理与数学,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钟情计算机,终成为世界首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

一则则小故事,一段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三尺讲台是我们爱的源泉,多读好书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教师渊博的知识,豁达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我们用无尽的爱谱写出感人的交响乐,在平凡的工作中去体验快乐的人生。

第四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易中天的大名是早有耳闻,也零星的听过他一些讲座,感觉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又有名家风范。一个月前,偶然得到这本易中天的《中国智慧》,一看小标题,竟大多是我感兴趣的,思辨的哲学贯彻始终,这正是我喜欢的,便作为囊中物一直携带品读。周易的启示 说到《周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八卦,没错,现在很多人迷信的风水八卦的确出自这本古老的书籍。还有我们常用的口头禅“你怎么变卦了?”也是从这儿来的。但这只是其一,《周易》其实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昆仑山,万水之源。它试图以最简约的系统解释最纷繁的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大成之卦)——这就是《周易》“可爱的野心。”我这么个凡夫俗子自然是读不懂《周易》的,但看了易中天的解说,恍然大悟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原来从来没有废弃过。阴阳相生相克也好,忧患意识也好,变革与中庸也罢,无不闪耀着文化瑰宝的光芒,甚至连“九五之尊”这个后人冠以帝王的称号都是从卦辞上衍伸而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在《周易》身上再合适不过 了,哲学家读出了变革,史学家读出了忧患,儒学家读出了中庸,科学家读出了理性,阴阳家读出了风水------当之无愧的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中庸的原则 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仁;治学——乐;做事——权。“权”是权益、权变。有经有权谓之中庸。“经”就是不变,“权”就是变。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庸之道就成为我们民族的正统思想,它延伸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处。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庸思想最典型的处世哲学。我们现在提到中庸,多少带有贬义,老好人啊,和稀泥啊,没原则呀------其实都是对中庸本质的误解。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所谓守住底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灵活权变,切实可行谓之中庸。兵家的思考 从来都认为战争是残酷无比的,没想到还有如此彬彬有礼的战争,“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炎黄时代是不开化的,自然就是群殴、乱打一气。到了春秋,那规则可大了,日出以后集合打仗,打完以后吃早饭,最长也就打到日落收兵。地点只在边疆(疆场就是这样来的)。礼仪特讲究,“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格斗如竞技”,彬彬有礼,绝不越雷池一步。游戏规则也多:一是不斩来使,二是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是不重伤(重复受伤,即对方受伤了不能再打,无论伤在哪),四是不擒二毛(头发花白之人),五是不逐北(原来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敌人打败了逃跑不能追,要追也以五十步为限,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了,不必跑一百步。)更有趣的是有一次晋楚作战,晋国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楚国军队追上来了,就教他们怎么办,教 了两次,晋车跑掉了,然后晋国逃兵一边跑一边掉过头来讽刺楚军:到底是大国的军队啊,逃跑的事很内行嘛!你说,有这么可爱的战争吗? 当然有,但仅限于春秋时期,到春秋末期就逐渐变味啦,战国就简直无底线了,将“兵不厌诈”用”到了极致,也将残酷用到了极限。孙子是一个“战争经济学家”,对利弊权衡得十分精到,于是提出慎战和善战,战争不是儿戏,“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随便用兵。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的本性。战争不是慈善事业,更不是游戏,没有规则诚信可言,所谓道德诚信,那是留给太平盛世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充满理性的孙子是早就认识到了的。老子的方法 孙子讲用兵,老子讲做人,只是老子的人道常常被兵家借鉴,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兵书,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老子的出发点还是做人。所谓“上善若水”,因为“水”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德若谷”,兼收并蓄,虚怀若谷的包容才是最伟大和崇高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话反说,祸福相依。老子永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难怪古代皇家都自称“孤、寡、哀家”,看来老子的影响力是扎了根的。《周易》讲变革,老子喜欢不变,孔子讲中庸,老子喜欢否定,韩非讲斗争,老子喜欢转化。所谓“无为而治”既可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是“无为而无以为”。总之,人往低处走,一切就OK。魏晋的风度 魏晋人的肆意洒脱是很多文人墨客追求的,我也心向往之,看了这一节,再将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一遍,却原来荒诞与洒脱背后,正是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人活得率真而高雅。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那样的崇尚和追求是 高不可及的。

第五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罗增毅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

前不久,去新知图书城买了一本易中天所著的《中国智慧》。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了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

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的本意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不走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读毕,深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下载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法官的智慧》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智慧数学课有感

    读《智慧数学课》后感 本学期,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智慧数学课》这本书。这本书来自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是关于他的一些数学教学思维在实践上的策略。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

    读《智慧背囊》有感

    淮师一附小五年级(12)李子默放假这几天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有时间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里都是些小文章小故事,易看易懂。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故事,但每个故事都能......

    读《财务智慧》有感

    读《财务智慧》有感 在图书馆寻找了很久,找到这本《财务智慧》,我是工科学生,没有很深的财务背景,对财务的基本了解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的话,我在网上查阅了不少的财务报......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南白象一小蔡静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王庭龙 崇德是中国教育界了不得的人物, 林崇德所写的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是一本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的教育通......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最近,拜读了李校长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与其它教育著作不同的是他的文字里既有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并用他几十年的教......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

    读易经的智慧有感

    总以为《易经》是本算卦的书,自从读了曾仕强教授《易经的智慧》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易经》最初都是阴阳相对,至周文王时,才演变成64卦,重于占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