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6: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

《教育的美好姿态》有感

开发区 苗淑华

如果语文课上成这样,我想孩子们会喜欢的。如果语文课上成这样,我想老师们幸福感会爆棚的。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的“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这一章节中,诗意地向我们阐述了语文课也可以如此美。

曾几何时,谈语文色变,孩子们不喜欢上语文课,就连语文老师自己都怀疑自己所上语文课的价值。其实啊,是他们自己都没有爱上语文,又如何教出爱语文的学生呢。语文值得我们爱吗?必须的。当然,前提是你是爱生活的人,因为语文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句话放在语文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在语文中解读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升华语文。语文里有清香麦草,语文里也有皎洁月光。用一颗诗心来生活,更要用一颗诗心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字的王国里。这样的语文,很美!

帕克·帕尔默曾说过: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呼唤。简单一点说,文本应该先在教师身上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才能真正在学生那里产生效应。老师首先要让文字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与其说一堂课是面向学生的,不若说教师也在每一节节语文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如此看来,迈进课堂前,我们得好好地钻研文本,要相信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自己激活了文字的血肉,才能把一个个教学镜头镶嵌在学生的生命记忆里。

好的语文课标准,众说纷纭,其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忘却了本。首先是每种文体的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在感叹学生作文四不像的同时,殊不知是我们的文体教学也陷入了四不像。教学技巧高高凌驾于文字语言的本色之上,这样的语文课,想美太难。其次,问题设计之本。大道至简,这四个字,我很喜欢。一堂课就该有它简洁凝练的主问题,而小处,则是在那一个个跳动的文字里去探寻通向文章灵魂的密码。最后,问题如何设计,是关键。肖培东老师所有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围绕一个“真”字。问题如何设计才能达到这个“真”的标准呢?教师设计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用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所有问题应该是有一定留白的,而不是一个问题抛出去,就如水落石出一般。语文课的真,应该有属于学生真正的思考过程,这也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体现,这才是有效的课堂,而我们语文课的平庸,大多数情况,就是没有还给学生真正的思考自由。也许这个思考过程没有我们所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个思考过程是孤独的,可是如果我们忍受不了这种孤独,我们又怎么教育出愿意思考、喜于思考的孩子呢?

借用书中提到的曹勇军老师的一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课堂是理想和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

如此这般,语文课也很美!

第二篇: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广东高州中学 地理科组 李品连

于漪老师是名人,她的成就来自于数十年的勤奋不怠,潜心专研,这份执着令人敬佩。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为伴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是啊!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

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个“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机械操练。它是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琼浆,促进学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长。简洁地说,只有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滴灌”就是敬畏教师职业和敬畏学生生命的最佳形式。

在《“紫竹论道”的启示》中,于漪先生指出:教育不是口号,作为专业的学科教学是要“沉下去的,是有知识的建构的。口号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文化判断力”。这段话告诫我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拥有文化判断力是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所必备的条件。“肩负重托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则是于漪先生关于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表述。

这里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要是思想者,是文化人。这里的“精气神”,既包含着教师教育的智慧、思想的锋芒和创造的才华,也包含着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深化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包含着既要“站在中国文化本土上”思考中国教育问题,又要看到广大教师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所创造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的开阔视野。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我们该如何领会这“行走”的内涵呢?

一、学,勤于采撷;

二、思,敏于发现;

三、行,勇于探索。学,就是要站在文化的高点上广泛汲取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心灵。思,就是要把思考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行,就是要直面教育现场,站在三尺讲台,用生命去歌唱,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由是,于漪先生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好学善教,笔下生彩”的具体目标与行为准则。

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第三篇:高考作文,我们美好的生活姿态

高考作文,我们美好的生活姿态

——致敬高考

肖培东

【导读:怎么做人?怎样才能站成大写的人?怎么活着?怎么才算是好好地活着?这样的问题,总会盘桓在高考作文的命题思维里。】

高考作文,和生活有关,和我们有关,也和我们不能溯回的过去、沉痛的现在以及遥远的未来有关。

怎么做人?怎样才能站成大写的人?怎么活着?怎么才算是好好地活着?这样的问题,总会盘桓在高考作文的命题思维里。

一切质问,都是让我们活出精神,一切呐喊,都是为了让我们走出美好的生活姿态!

活着,要美好,要幸福!

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幸福?我狠狠地敲下键盘,就像我在还用笔书写的年代一样,重重地写出了这两个词。这打小就认识的字,我要读它一辈子,这简简单单的词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却为之背负了一生的行走。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一直为没有在新年的时候适时地给我添件新衣服而内疚,看她满眼的辛酸,我就以为,有吃有穿就是我们的幸福。幸福是儿时的一碗红烧肉,虽然我的筷子只能每次沾上一点肉汤,但在母亲的眼里,我足够幸福。幸福是寒天雪地里一件温暖的棉衣,虽然那棉絮是从姐姐的旧棉袄里扯出来的,但在哆嗦着身体的父亲的眼里,我足够幸福。幸福是父亲为我制作的一把木头弹弓,幸福是从隔壁小伙伴那借来的一本连环画,幸福是上学路上一路嬉戏的烟尘,幸福是母亲从手里接过成绩单时的笑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很遥远,但幸福又很切实。最忆是童时的夏夜,一张大的竹床摆放在过道上,小伙伴们一起赤溜溜地躺着,仰望满天星斗,点数着星星的颗数,我们对未来的畅想也在那时化成了天上的星星,风,轻柔的,天,幽静的,自然而又纯真,简单又美好……

然后,我们读书,中学,大学。然后,我们工作,恋爱,结婚。然后,我们成了父母,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却已经在年华中老去。风景换了一茬又一茬,故事演了一出又一出,庄稼收割了一季又一季,不再是青涩的少年,世界变幻着脸谱,可是,我们还是在追求美好追求幸福。

幸福,本来是很朴素的理想,可这个年代,我们的幸福我们的美好越来越抽象,支离破碎的我们,还幸福吗?

生命的使命原本是尽情地绽放自己,可是这个物欲横流功利浮躁的年代,我们却越走越狭窄越走越苦闷。红尘中的人们不再愁吃愁穿,可是幸福依旧只在海市蜃楼处。盖洛普2010年全球幸福感调查(2010 Global wellbeing Survey)数据说明,只有12%的中国受访对象认为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味,而高达71%的受访对象表示他们在为生活而挣扎(struggling)在痛苦之中,另外17%的受访人群说他们彻底生活在痛苦中。真正的幸福来自心灵,保持知足者常乐的心态我们才会有幸福,于是,我们开始幻想自然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该是何等的浪漫,但那所面海的房子,房价早已经高得让你不得不从明天起只能“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最终顺着山海关的铁轨去投奔他的幸福国,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而我们却没有勇气,只在这拥挤的世间跌跌撞撞烦躁不安。没有了纯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舒展的笑容,没有了真心的对视,幸福,在职场的文件和合同里游弋着,在竞争和压力的氛围里变异着,在日渐疏远的心灵间渐行渐远,我们开始怀念那儿时的平淡和贫瘠,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流水,还有那一颗颗金子般的晶莹的魂魄。

一朵城市的花被欲望的风吹落在琉璃地上,它缩成一团,被一双双物质的鞋践踏。一棵草,却在乡野一隅静静地摇曳,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无所谓魂绕梦牵。

梁漱溟先生有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常常会念着这个书名,和所有蜷缩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一样,念想着我们可以触摸着的幸福,让这个世界和我温柔相处。

黄小琥这样唱着幸福:“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幸福,美好,成了我们的憧憬与期待,每时每刻,每个空间,甚至高考作文场里。

苏格拉底说:“各种学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生命,生存生活的最佳境界是幸福。高考作文,就是一场朝向“幸福”走向“美好”的出发。正如安妮宝贝说:“写作,最终方向是汇入人世间万物的整体秩序,汇入大心的领域,如同水滴汇入大海。”那么,你看看大心的领域里,一张张焦灼沧桑的脸庞,那深深烙着的生活奔波的印痕,你就会懂得,当幸福成为我们唯一的渴望时,幸福与美好也就是高考作文不二的朝向。

很简单,现行高考作文命题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就是希望我们能脚踏实地地幸福地站立在大地上,并且能够仰望星空。这种站立必须是阳光的、健康的、和谐的、稳定的,也就是幸福的。高考作文,其实真的不用太多猜测,它指向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它就在引导我们如何在这个功利的当下找到幸福,成为美好的人。做好人,过好日子,幸福,是我们生活唯一的方向,也是写作努力要抵达的彼岸。

浙江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我读出的都是这样的追寻。

灵魂被书香浸润,是幸福的。虚拟与现实的挣扎中,不迷失自我,是幸福的。文如其人的真诚,是幸福的。幸福是在这个交织着迷茫和诱惑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门和路”,幸福是永远不丢失那棵金子般透亮的童心。缺失童心的社会不幸福,泯灭真纯的人不幸福。“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她很幸福,虽然不是班级里最出色的的最优秀的,但这无碍她的幸福。幸福不是你一定要成为跑道上的英雄,而是在于你能创造出平凡生活中的美丽,能为他人送上无私的真诚的喝彩。

拥有“我的时间”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能在这高速运转的时代留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看看山,去读读水,去守着家人做自己爱着的事情,这是一种多么真实又情不自禁的幸福啊。只可惜,俗世红尘,多数人忙忙碌碌,最终才发现幸福其实就倒在门槛上。“角色转换之间”,那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幸福,幸福应该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所有的幸福都发生在我们攀登的过程中,所以,我们有很多角色可以实践,为自己的幸福,也为他人的幸福,在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氛围中我们找到了共同提升的快乐。

“绿叶对根的情意”,则是用美丽的歌词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幸福在感恩中,幸福在念想中,幸福在回报里,世界因爱幸福,人世因爱而美丽,这样想着,我们就明白了绿叶的歌唱就读懂了根的守望。为什么要“触摸都市”“感受乡村”,其实就是让我们去触摸我们真正的幸福。是城市里变幻的霓虹还是乡村袅袅的炊烟,是科技时代机器的便捷,还是牧耕田园乡音的淳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关于都市的触摸或者乡村的感受,都是在引导我们寻找真正幸福的心灵家园。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著的《幸福之路》一书中说,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城市,农村,哪个才是我们幸福的码头快乐的驿站?“生无所息”是一种坚持,“生有所息”,劳逸结合,孰是孰非,谁更给我们真正的幸福?高考作文题,往往用诗意的表达、哲理的语言来呈现我们要的美好,你细细一想,你真能读懂这其间的幸福诉求。

怎么做人?怎么好好活着?怎么才是我们渴望的幸福生活?怎么样才是我们美好的生活姿态?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这样致辞。物质浮躁的年代里,我们总希望遇见一份理想,来激发共鸣,来拨开雾霾照亮前行的路。灰色的心情里,我们还存有一份鲜艳。幸福,我们不绝望。高考作文是社会情绪的一个窗口,在中国的考试场上,它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负载,而化为一种人文的社会的净化。虽然,考生还如此稚嫩,瘦弱的肩膀还无法承担起社会理想的重任,但我们别无选择。

佛系青年,他们所谓的幸福缺失了担当,缺失了责任。油腻中年,幸福总在无奈与沉重中。村上春树曾说:“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它是多么沉重,有时是多么黑暗,它却时而可以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这个时代,谁都难言美好,谁都难说幸福。我们何去何从?

再读读2017年全国各个高考作文题,我们就更容易读出幸福追求、美好守望的无所不在。

江苏卷“车来车往”就是在回忆我们纯真的慢节奏的过往,就是在反思高速前行的当下。读书,来关照我们的心灵,不任其荒芜,来积聚心灵的财富,山东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24小时营业的温馨又幸福的共享书店。生活可预测的吗?上海卷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它让我想起我们向往的幸福。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北京学生无论哪一幅照片,都是你我在悲欢离合岁月中的回忆,以小见大,一个镜头,记录下我们的眼泪,记录下我们的焦虑,记录下我们的欢喜,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变化,我们对幸福的守望。

犹如全国卷里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哪一个词不维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幸福诉求?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天津卷重读长辈这本书,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是让我们都能在这个喧嚣时代找到长辈身上独特的地方,去引导我们更美好的成长。常常,在心灵迷茫的时候,我会想起全国卷2的那些心灵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我开始读懂坚强,读懂故乡,读懂自我,读懂责任,读懂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灵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学会了勇敢的站立和不惧的前行。

高考作文,无论怎么样的命题,写到深处就是触摸我们久违的但又必须要追求的幸福。思考当下,思考灵魂,我们不能丢弃向往幸福的心,我们要拥有怎样的生活姿态!

有时,我会掠过一阵忧伤。成人世界里的美好姿态丢失,我们却只在高考生的作文卷上学会反思。社会缺失什么,高考作文就写什么,仿佛高考生的文字能帮助我们净化世界达成心愿,果真如此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原谅我,又想起这本书的名字。

我们看着这个世界,看久了,我们把每个行走的人都看成一支支股票,一行行合同。整个穹顶之下,世态扭曲般的呈现,幸福与美好,我们亵渎着,又在拼死守望着。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唱歌的孩子,别再担心你的高考作文。你的心是如此纯净,你的思想是如此简洁,岁月没有在你的脸上刻下伤痕,世俗的风还无法尽情吹入教室的角落,你如此善良,你有理由去念想这个世界的美好。你美好着,世界就美好着。我们就这样幸福,在你的文字里。

唱歌的孩子,别再害怕过几天的高考作文。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拨开云雾我们能找到一点光亮。记住,朝向幸福,朝向美好,写出我们最幸福的时光记忆,写出我们对于美好世界的思索。有针砭,有赞美,有剖析,有褒扬,有还原,有憧憬,这些都是我们走向幸福回归美好的生活姿态。“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拉美特利说的,你所以幸福。

所以,每个要参加高考的孩子,真想对你说声谢谢,因为你们在为我们的幸福和美好做思考和写作!高考作文,我们美好的生活姿态!

但愿你们的文字,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给理想一点时间,给幸福一个出口,给美好一份思考。感性也好,理性也好,高考作文,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心灵慰藉。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就请记住,高考作文,我们美好的生活姿态。

我们永远是唱歌的孩子!

第四篇: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四篇

本文仅供参考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篇一】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 “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篇二】

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姿态,一朵云有一朵云的姿态,教育也应该有教育的姿态!从教16个年头的我,常常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近段时间,用心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好像看见了标杆,明确了方向,释然了许久以来的困惑。

首先,我认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态。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水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也是,是我们必不可少又无处不在的所需,如果维持生命离不开水,那让生命有尊严有质量的存在,就离不开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态做教育,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宽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

而且,书中于漪老师在谈及课堂教学时,经常说“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谈到教师的知识储备,她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把“一桶水”发展为“长流水”;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她非常喜欢用“滴灌”这个词,“滴灌学生的心灵”,“滴灌学生的智性和德性”,类似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也好,演讲中也好,总是经常出现的,也还离不开一个“水”字。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语文思想,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水动而波兴,感天地之气息,动于中而形于外,遂至荡漾迭推,绵延广被。

水是至纯的,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拒绝添加剂。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惟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变得温润美丽。在我看来,于漪老师的教育观,其实说到底就两个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摘自网络,稍有改动)

其次,我认为教育还应该有山的姿态。

“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促进每个生命的良性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坚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坚,孜孜以成华。”当我们以山的姿态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润平和,成熟而不轻浮,沉静而睿智。有内涵的教育也应该是一座山,每个教育者都应以丰厚的山间营养,润泽美玉,用如山的爱,如山的步伐,实践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业,并以思考者的姿态屹立,信道守诚!

再者,我认为教育更应该有根的姿态。在“寻找教师之根”一节中于老指出“

回顾教育历史,常有这样的图景浮现眼前:一群身无分文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悲天悯人,为苍生造福,令人感动。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与豪气。历史启示今天,肩负重任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我认为,凝聚彰显在教师身上的这股志气、意气与豪气,汲取传承于传统文化中锻造出的精、气、神就是教育的根!当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为师者都以如根的姿态和执着深深向生命纵深处伸展,那么教育之树茁壮繁茂自是必然。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怎样才能使我们也能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

感谢《教育的姿态》一书带给我的启迪和意义!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篇三】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篇四】

静静地品读于漪先生《教育的姿态》,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第五篇:《教育如此美好》读后感(刘晓云)

用心做教育

——《教育如此美好》读后感

刘晓云

一、为师者的真谛。

《师说》者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看完了于洁和陈宇老师合著的《教育如此美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两位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更注重学生性格、习惯、道德、为人的塑造纠正。

像两位老师说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美的。美好的教育,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生的美好,美好的教育,可以带给老师一生的幸福。他们始终相信人性的美好,在两位老师含辛茹苦的教育下,不管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默默无闻的“中等生”、还是人见人爱的“尖子生”都快乐成长起来,如花儿般盛开。

我是那么地钦佩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如繁星般的成功案例,一拨又一拨亲密无间的拥戴者,我更敬重他们在这个充满功利心的时代,始终保持那一份教育的纯净,对孩子天性精心的呵护,对教育热情的始终如一。

和他们相比我十分惭愧,他们坚守教育的战线上20多年,那份无法磨灭的教育情怀让我震惊。在每一个案例的解读叙述中,不管这个学生多么地棘手,他们始终记录下自己的内心写照“我没有放弃”,在我而言这就是圣人的境界,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问题,而且有些学生是那么地“讨厌、可恨、顽固不化”,这让一个作为凡人的老师如何忍耐?在我的内心中似乎放弃那么一小部分、厌恶那么一小部分学生是允许的,情有可原的。也许这就是我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我没有他们的包容、博爱,这也注定了他们是让人尊敬的“教师”,而我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读《教育如此美好》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提醒我忘却这几年在教师岗位上那获取的飘渺如烟的“功名利禄”,警告我好好地衡量了一番自己和一位真正“教师”之间的差异,督促我赶紧自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叮嘱我立马重制一份教育目标手,时刻告诫自己是那么的自以为是,曾经犯下那么多不可饶恕的错误,今后的路一定要好好走,绝不能再“误人子弟”了。

也许你会觉得夸张,其实不然,于洁和陈宇老师的教师魅力和智慧,是我们不能模仿的,是他们长时间的“一线工作经验”的精华沉淀,是他们认真的思考,说他们是“智慧型的教师”“思考型的教师”一点也不为过。这29个案例,任意一个交给我们去应对,可能都会让我们手足无措,而两位老师不仅处理得非常好,成效显然,而且满满洋溢着人性的关怀和智慧的火花:

如涓涓细流呵护着沉浸在失父之痛的悦悦,让她坚强起来;不管有多么地不可思议,始终坚信自己的丑小鸭终会展翅高飞、野百合也会迎来属于她的春天;面对油盐不进的孩子,依然小心守护孩子仅有的自尊,不让他在众人面前那堪;用耐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安全感,陪伴孩子从自己的套子里走出来;对孩子温柔的鼓励,东奔西走的陪伴,毫无怨言的付出……

太多太多感人的事例,动人的细节,发人深思的做法。让我敬佩,让我感动,于洁和陈宇是千千万万“草根教师”的两名典范,他们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关怀。教师面对的不是木头,也不是只会听说读写的机器,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我们首先要尊重作为人的天性,其次要教会孩子作为人的基本的道德和品性。

二、人性关怀,用心教育。

1、悲悯的慢教育

我们都知道的俗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或者“欲速则不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甚。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慢,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在陈宇《你终于开始长大》的案例中,那个顽固的燕子,那真是“油盐不进”的娃啊,那么不懂事那么不开窍,让人心痛让人惋惜,更让人可恨。换做我们的老师那真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解、鼓励、激励、责骂,也就放弃了,假如是我就会忍不住想:“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家境本来就不如意,自己再不争气,将来就是一坨烂泥了,现在不好好努力将来可有你后悔的,你的人生你做主,该说的该做的,我已经做到了,你爱怎么地怎么地!”而像燕子这么不懂事的孩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典型案例。虽然结果是咎由自取的,但是陈宇老师从来没有像我们一般老师一样心怀悲愤而放弃,反而满怀一颗悲悯的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注,他“静静地、全神贯注地等待,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开启燕子心锁的契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这块坚冰融化,亦师亦友地鼓励支持陪伴她。

陈宇老师说:“教育是柔软的,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有一颗悲悯之心,对学生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注,并尽你所能为你的教育对象提供充满善意的环境。”这告诉了我们真正优秀的教师始终把孩子放第一位,不是成绩也不是荣誉和面子,燕子那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前班主任拧着燕子的耳朵拖到办公室,各科老师对燕子家长“轮番讨伐”,这还是一个多次受表彰,以严厉带班著称的“优秀班主任”,让我心中一颤,这仿佛有我自己的影子。教育应该摒弃其功利性,以爱人出发。

2、尊重与包容

陈宇老师的《那个叫安珂的男孩》中记叙安珂“他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个型号,对人友善,没做过坏事,只是不学习。”《短信见真情》“她有进步哦。”“送我吧。”《老班的救赎》“除了学习,他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个。”

正如文中所说的,“这样的孩子,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个。”这孩子就是我们现实教育中的一个个“刺头”,我们老师很难理解,为什么别人能学的,他们却偏偏学不好,哪怕你用心蛮学一番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你的现状,但是就是这样好说歹说就是半死不活地存在着,让人惋惜和可恨。他们中很多孩子有礼貌、懂事、听话、能干、体贴、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明明身上一大堆的优点,但是一涉及到学习,他们又是那么可恶,有时真让老师“抓耳挠腮”不能自已,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万个为什么在老师的脑海中奔腾而至,那么不是笨,可是似乎偏偏以“天下为敌”,偏偏要刁难老师和班级,偏偏要公然挑战学校甚至教育一般。最后老师不得不退步或者放弃,幽幽地哀叹一句:“他、她只要不谈学习,什么都很好。”这样的老师也算是包容的了,糊涂的老师便要视之为“公敌”了,非要“臵之死地”不可,唯恐不能“除之而后快”。

但是陈宇老师清醒地认识到:“在学习成绩至上的环境里,他是自卑的,他不会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在我的面前。在学校里,不学习的孩子似乎永远没有立足之地。我唯一能做的是,保留着他仅有的一点自尊,不让他在众人面前过于难堪。”是的,在学生的学业无力回天后,更多的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全面、完善地看待一个孩子。是的,我们长大以后不会用三角函数去买东西,也不会跟别人用政治术语聊家常,更不会用密度多少去点饮料,孩子们总归会长大,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成绩,那么不要嫌弃他们,保留他们的自尊心,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时候。像安珂说的:“你对我真的很好。”也许就是因为陈宇老师没有把他至于难堪的境地,没有因为他成绩不好而在其他地方“整死”他。陈宇老师也感慨道:“如果我想有的功利的老师那样鄙视他,那学习成绩去伤害他,我就再也不可能看到这个帅哥长大后的样子了。”这让我不由深思,对一个孩子,我们真该尊重与包容,用一颗爱人的心去面对和教育,才是真正的为师者。

3、家庭的德育渗透

德育,看似空乏,什么诚实守法、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勇敢坚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等,举不胜举。现在的孩子缺乏苦练的锤炼,因为经历得少,领悟自然少。更别说他们大部分都是家长们捧在手心里的宝,似乎周围的人对他们都是千依百顺的,也就是这样的成长环境,铸就了他们性格当中的自私、任性、麻木。陈宇和于洁老师不仅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习惯养成,对于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关怀备至,想方设法地去纠正、引导、修复他们中的家庭关系,让他们与亲人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于洁《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中的伟是一个细心温柔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当中,懂得体谅的他从来不敢对母亲提出过多的要求,却因为孤独寂寞而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忙碌的母亲也是着迷于麻将,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怀。就是这样的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和孩子各有各的爱好,看似安好和平地相处,却久而久之地疏远陌生。于洁老师的一场家长会,让孩子和家长的心再次靠近“他们这个年龄,往往口是心非,虽然口头上嫌你唠叨,可是你真的只管自己应酬不管他的时候,他会很孤独。他们一旦感到孤独,就会寻找虚拟的世界来填补空白。那时候,你们的心会里的越来越远。”于洁老师从根源中改变伟对虚拟世界的沉迷,将孩子的内心独白婉转地告诉了孩子的母亲,拉近了母子之间的距离。只有真心爱教育爱孩子的老师才会对孩子如此懂得和关怀。

陈宇《柿子熟了的时候》小郁成绩不错,但是此时的陈老师更关注她做人方面的缺陷,最过分的是对待从小抚养其长大的两位老人的态度“孩子说话态度很冲,看不起我们两个老的。”“两个老的要是死了,我一滴眼泪也不会掉的。”这孩子真是太没良心了,如何不动声色地教育她呢?陈老师特别为了小郁展开了一堂课外阅读交流课,以肖复兴《窗前的母亲》为阅读的契机,通过阅读让孩子们感受老人的无私、孤独寂寞、不求回报,动人的文本打动了孩子冷漠的心,让他们第一次去体会感受老人的内心世界,推己及人地去反思与自己朝夕相对的长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你有能力赡养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等不及你而去世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和他们说说话,讲讲学校里的大事小事,哪怕他们听不懂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要的知识一种儿孙绕膝、热热闹闹的感觉啊!”

用心的教师不仅能帮助孩子去追求那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但是也会留心帮孩子捡起那些不小心丢失了的比成绩重要得多的多的东西,如:亲情!

下载《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美好人生读后感

    《女性美好人生》读后感——毛凤英我觉得每读一本好书都是一趟美妙的精神之旅,当然读了《女性美好人生》这本书所受到的内心触动也是有迹可寻的。本书结构严谨、标题明确、内......

    青春的姿态

    青春的姿态 我们都迷失在我们清澈的年岁里,以倔强的姿态成长着。 我们都是一群叛逆的孩子,在我们独有的青春里掘强成长着。穿越一片时间海,我们挥霍着我们的似水流年。大人们总......

    优秀作文-姿态

    姿态 ——121123 陈惠颖 奔流不止,一路东行,那是江河的姿态;随风摇曳,茂然生长,那是小草的姿态。世界如此多娇,姿态万千,即便是那相同的姿态,给不同的人、物,也能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读书的姿态

    读书的姿态 陈平原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

    生活姿态美文

    世事真伪,人间百态。舞蹈家,当音乐如天籁般响起,抬头,挺胸,收腹,回眸……仿若一只蝴蝶翩翩而来,一笑一颦之中透出一股子典雅,超凡脱俗,高贵之态尽显。教育者,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俯首......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doc读后感[5篇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实验小学刘敏航 酷热的暑假,我无远游,在家当起了全职“奶爸”,别有一番滋味,忙里偷闲,我拜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正如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

    梦里的美好 读后感 心得体会

    梦里的美好 ——读《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有感 四合永中学 六年级一班 温馨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海上没有航行方向的船只,漫无目的。心无所托的人生只能碌碌......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范文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年经济萧条的美国的大众,还影响着如今世界千千万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