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读《老人与海》有感1000字
再读《老人与海》有感1000字
天水中支甘谷县支行 李俊卿
《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交响曲。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写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个倒霉的人,84天没捕到鱼,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作失败者。但这似乎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开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发现了一条1500磅大马哈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他对大鱼说:“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后终获胜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鱼之后,考验却并没有结束。鱼因为又大又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他外用舵把来打。尽管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意志。上天似乎会怜惜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他将厄运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终他的顽强意志却并没能得到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贫穷的老渔夫,而又得不到好运的垂青,但他却又是一位在精神上无法战胜的英雄,他的精神却像有韧劲的磐石一样,坚不可摧,日不可化,即“打不败的失败者”。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坚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回首一个世纪前中华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是什么让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可歌可泣,只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是因为他们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关山万里残霄梦,犹听江东战鼓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前赴后继,屡遭挫折斗志弥坚,历经磨难更加坚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万民一心,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而作为90后的我们,30岁左右将目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50岁左右将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我们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成长在发展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追逐复兴梦想的青年,是光荣的。我们如朝旭初阳,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我们如出谷乳虎,无惧无畏,敢想敢闯;我们如击空鹰隼,翱翔千里,风尘翕张。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需要奋起拼搏,我们怎能因为琐事而悲春伤秋,我们怎能因为挫折而踟蹰不前,就像海明威所说“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我们这样一代光荣、幸运的青年又怎能不抛去所有的顾虑,用青春作一次最精彩的表达——让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去换取祖国的繁荣富强。
(来源:博州中支、安康中支、天水中支)
第二篇: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感觉它像一杯浓郁的烈酒,令人热血沸腾、壮志满怀;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部巨著,感觉它像一杯苦咖啡,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外国名著,该书的主人公叫做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遇见就不再错过”,于是我鼓足勇气向班上的那位女生(这部书是她的)去借这部书,她爽快地答应了,我拿到书之后,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保尔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那时候我花了三天时间将这部书仔细地读了一遍,读后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对保尔·柯察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感到自己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般。一遍读下来,我对整部书的故事情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保尔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他的顽强不屈、惊人的毅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保尔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的逼真、更加的高大、更加的深入人心。“保尔精神”也在无形之中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保尔一样的人,做一个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压不垮的人,做一个忠于社会、忠于国家的人……
时光荏苒,几度春秋已经悄然度过,我已经从一个豪情满怀的初中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学生。虽然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模糊,但是保尔的形象却始终活在我内心的那个角落里,丝毫没有褪色。大一的我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可能是刚刚来到大学,对大学的环境还很陌生的缘故吧,不过我的心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鞭策着我:要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得过且过,大学的时光是不能够这样来荒废的,不然以后悔之晚矣。我随后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着去适应新的生活、去融入新的集体,潜移默化之中便走出了自己的迷茫期,真正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之路。
三食堂那里定期就会有人在卖书,有一次我刚好去吃饭,路过书摊,就漫不经心地瞧了几眼,突然我的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就仿佛是故友的重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颤动了一下,顿时有了一个念头:我要买下这部书。虽然几年之前我已经读过这部巨著了,但是我是从心里喜欢这部书,看到这部书又自然而然地点燃了我再读此书的热情。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买下了这部书,心中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下晚自习回宿舍后,我便会拿出书,仔细地品读起来,这次我读的很慢,有的情节还会反复去看。这让我想起了高二的语文老师说过的话:一本好的书、一本你真正喜欢的书,每次你读起这本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你不会感到厌烦,你会耐着性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总之,你会百看不厌。依照我来看,确实如此!重温这部巨著,内心确实多了好多别样的感触,“保尔精神”又一次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荡。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12岁就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欺凌和苦难。看到这里,我内心深深地同情苦命的保尔,也非常钦服他不甘受欺凌勇于反抗的精神。后来他经自己哥哥阿尔焦姆介绍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红军撤走后,德军大肆进攻保尔的家乡,再加上残酷的阶级斗争,人民的日子可想而知是更加的艰难。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被追捕之前,暂住在保尔家,朱赫来给他讲许多革命道理,对保尔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来,自己却因此牵连入狱,我的心中不由对保尔充满了敬意。出狱后,保尔暂住在冬妮亚家。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让保尔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不幸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保尔不宜再回前线,便着手做了团的工作,修筑铁路等,之后他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斗,入了憧憬已久的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多次受伤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帮妻子达雅进步,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我自己看来,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在保尔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伟大的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其实,在我看来,保尔应该是作者本身的一个缩影,虽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出来的人物,不过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事迹付给了保尔,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保尔这一千万人崇敬的英雄的形象、“保尔精神”更是激励了几代人。为何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这部书的标题呢?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温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保尔和“保尔精神”却依旧闪耀着光辉,尤其是那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保尔精神”在现在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并且我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处永恒的风景。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部巨著并且深有感触,那么肯定对下面的这几句话很是熟悉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话很对,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人不应该虚度年华,也不应该碌碌无为,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呢?关键还是在于要去实践,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样永远也没有结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精辟地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人生在于追求,就像保尔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部名著对我极具教育意义,也教会了我许多。挫折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那么应该怎样来正确地对待挫折呢?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过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要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能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的确如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着一种消极的、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只要我们没有丧失自己的意志。生活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好多人遇到困难便会退缩,并没有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是“怕吃苦”的念头在作怪吧,本质上是因为缺乏毅力,毅力对于我们的成长很是重要,可以这样说:毅力是成功之本。荀子也在《劝学》中这样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遇到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的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该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来历练自己,以保尔为榜样,更好地传承“保尔精神”,努力将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可以说保尔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保尔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只是很多的有理想的、敢于奋斗的青年男女的代表而已,不过不管保尔到底代表着什么,“保尔精神”早已经深入人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如此。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站稳脚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面对如今的社会现状,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漠视人文、道德的沦丧、缺乏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需要“保尔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尔精神”。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我们必须以保尔为榜样,去练就自己的人生,为实现伟大祖国的长久繁荣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的爱国爱党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勇敢地走下去!我坚信:当今社会有千千万万个“保尔”,而且以后会更多,“保尔精神”将会闪耀出更璀璨夺目的光辉!!
第三篇:再读《边城》有感
再读《边城》有感
桃花小学 龙飞
看《边城》的日子似乎已是久远,故事早已模糊,然后,顺理成章的,温书的习惯在暖暖的午后又再度开始。
再读,或是曾初读,还是忍不住喜欢沈从文的那份从容与一气呵成,清新的笔端自然流淌着生活的朴实,小小的忧郁,淡淡的伤感,夹杂着与世无争却又多少有点混淆不清的情绪,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矫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原生态才成就了他梦里萦绕指间逡巡的边城,其实,他的梦真的不大,也不够荡气回肠,却实实在在给人一种愉悦的向往,尤为难得。
我想,《边城》的受宠大抵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饱满,人物有多丰润,恰恰是因为故事的平常,人物的写真,才赋予了《边城》独树一帜的生命力,不论何时,读来都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只有对边城的人、边城的物事更加的心心念念。远离尘嚣的边城有爱有真性情,虽地处偏远,但并不缺少爱的萌芽生根,只是这份爱却常常不那么尽人心意。几十年以渡船为生的老船夫古道热肠又重义轻利,却唯独在外孙女翠翠身上破费心思,使大老厌恶其口含李子似的支吾,二老又嫌其太过精心,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自己的小算计,隐隐中也因了自己的算计未能实现而失了坚守的生命;船总顺顺为人颇为豁达豪直,但内心依然计较大老间接因翠翠而死的事实;大老喜欢翠翠,放言可以为翠翠守一辈子渡船,但当他得知自己的弟弟同样喜欢翠翠时,在亲情面前他选择了远走;大老的弟弟二老也钟情于翠翠,在碾坊与渡船之间没有犹疑,这份爱可以说是真挚的、热情的,不参杂任何的物质因素,不过终究逃不出亲生哥哥因翠翠而死的阴影;最为不懂人情世事的翠翠,因懵懂的爱情时不时向爷爷闹点小别扭,但也仅限于羞红了脸跑到山坡上,不声不响地缱绻在夕阳里,夜里依旧沉沉梦乡,心事抛在脑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规矩的发展,总是有点拧巴,但在错过或是失去时,还是忠实的生活着,不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抢地,踏实地对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似乎就是边城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老沈如是说,边城
也因此变得可爱起来。其实,读着边城想着边城,总觉着边城里的人善良、醇厚、真切得有点糊涂,真实得仿佛就在身边,仿佛就在眼前,尤其那些见天在人情世故堆里打滚的人们,大多喜欢这种真切这种简单的糊涂,踏实比什么都好。不管怎么说,看了边城,多少有点怅然若失的小忧郁,偏偏老沈还火上浇油:“美,总不免叫人伤心。”说的真对,且对得让人哑口无言,想想自己与边城擦肩而过,就错过了那么一小步无缘得见,唉,真的伤心了。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四篇:再读《中庸》有感
再读《中庸》有感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第五篇:再读《背影》有感
再读《背影》有感 J1807 邹昕恺爸爸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初中,还很熟悉地记得文章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就写到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开始读的时候,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好奇与不解,不过就是一个背影,作者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带着疑问,继续读了下去,那个时候,我只是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并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理会其中包含的真情。第二次读《背影》是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这时的我和作者有了不少的相似之处,当时的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家去长沙上大学,一路上也是父亲帮我挑行李,买车票......,一直到送我进了大学。一路上,父亲虽然言语并不多,但无时无刻都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看着父亲的背影,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父爱的朴实与伟大。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让我有机会第三次再读《背影》,使我完全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着《背影》,父亲的背影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浮现,儿时父亲的背影是那么的健壮有力,直到去年春节回家,发现父亲的白发明显多了,身材也瘦弱了不少,背也有点弯了,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呀,这些年来,父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勤劳的习惯,辛苦地支撑着这个家,每每我们让父亲休息,他说,我现在还能动,劳动对身体也是好的。我知道,他这么做是不想给我们这些儿女增添负担。现在手里捧着朱自清的《背影》,我又想起了我的父亲,而今父亲已近古稀之年,我们作儿子的,应该好好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日子,抽时间多陪陪父亲。好长时间没有回去看望他了,今年春节我决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