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中心发散写具体"习作教学设计
五年级“中心发散写具体”习作教学设计
原创: 香绿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中心发散”.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文中如何应用“中心发散”,怎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观察构思自己的习作。
3.指导学生形成中心发散的写作思维,能灵活地利用这个方法,不拘一格地把自己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观察,去构思自己的习作。
教学难点:
结合情景,指导学生利用“中心发散写具体”的方法,创造性地把自己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
课前准备:
1.学生观察景物、人物或参加一次自己活动。
2.老师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同学们,今天的这节习作课,要写的内容,老师没有具体的要求。根据你们课前的准备——观察一处景物、一种动物、一个人,参加过的一次活动或劳动等等,都可以写。你们有信心吗?你打算些什么呢?
2.让学生自由交流。
(我想写的是……我想写的……是我想写的是……)
3.不过呢,对于你们的作文,不管打算写的是什么内容,但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从多个方面去观察去思考,然后节选最佳的素材进行组合加工,创造性地写具体写生动就可以了。
二。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中心发散写具体”.1.回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写法,为准备写人的学生引路。
(1)第七单元里全都是写人的。而且,整个单元中所写的每个人,都是鲜活鲜活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位作者都能从要表达的中心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地描写。这种方法,就叫做“中心发散写具体”.(2)下面,我们就以《‘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谈谈作者是怎么利用“中心发散写具体”的。
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凤辣子的图片,期待学生结合图片,有所感知。
炫耀特权的凤辣子
放诞无礼 的凤辣子
阿谀奉承的凤辣子
(3)引导学生交流:
文中的凤辣子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什么方法“发散”的?
(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2.引导学生自由说说:我们教室后面的水池特别美,很多同学想写它。那么,我们可以围绕“水池的美”,可以怎么从中心发散写具体呢?
教师适时展示拍摄的图片。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去观察:可以按方位顺序写,也可以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写……
然后,学生交流小结:
(1)可以按照“先中间后四面”的方法写池的美。
(2)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小池的美。
(3)可以按“从远倒近”或“从近到远”的方法写……
3.学生自由交流:一次活动或一次劳动,如何进行“中心发散”写具体。
老师也可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 ,让学生在情景之中交流。
动作美
声音美
表情、动作、声音
三。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四。让学生尝试利用“中心发散写具体”的方法完成习作。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五。评评改改,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展示优秀习作。
第二篇:五年级《危急时刻》习作教学设计
《危急时刻》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回忆生活,体会习作的真实冲动,感受素材来源于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2.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设身处地地抓住重点场景,进行事件场面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特别是他们的心理、表现,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略分明。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理品质,教育学生关注安全,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和构建和谐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大多已经有初步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一些修饰性的语词来表达事物,因此,在本堂课的设计上,就是让学生感受在战争年代,人们会遇到危急时刻;和平生活中也会发生火灾、地震、洪水、风暴等灾难,也会遇到车祸、晕倒等突发事件;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认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回忆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2.让学生通过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略分明。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危急
1.师述:学习了《危急时刻》这个单元,能谈谈你”对危急时刻“的理解吗?(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再次深入体会“危急时刻”)
师小结、过渡: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你遇到过哪些生死攸关的时刻?(生举例)
2.师多媒体播放视频:5·12汶川大地震、公交车燃火
二、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1.师:看到这样危急的时刻,你的心情怎样?请生谈。
2.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经历过、看到过、或听到过危急的事情时,你有什么感受? 3.请生汇报,师点拨。
三、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1.分清详略
师:你认为要叙述清楚整件事,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呢?哪一部分是最主要的内容?生答,师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重点分析
①默读《“诺曼底”号遇难记》10—44自然段,批注作者描写了哪些方面。②汇报交流。(生谈到时用课件出示相应句子)重点体会以下重点词语:
场面描写:一片混乱、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窝蜂、你推我攘、猝然而至、不可开交、失魂落魄、井然有序、人物描写:惊恐万状、惊慌失措、大声吼喝、利己主义、舍己救人、巍然屹立、镇定自若
对话描写:简短有力
③拓展延伸:你遇到过的危急事件中,你认为可以用到哪些形容词? 生自由说,引导积累。
四、明确要求,现场写作
1.抓住重点场面,描写人物的心理和人物表现进行现场练写。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直接抓住重点场面。
五、习作评讲
1.老师选一篇作文,通过展示台,与学生沟通、交流、评改。2.小组内两两组合,相互评一评习作。3.自己修改。
板书设计:
(题目自拟)
开端 发展
高潮: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对话描写
结局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从“危急时刻”入手,营造一种“危机”氛围,引导学生投入
到情境中,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引申,在延伸中升华,继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最终达到快乐习作的目的。
在“危急时刻”这一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危急时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特别是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机智果断、舍己救人令人感动。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因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所以我们痛心。而如果毁灭的正是我们梦寐以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看着它走向毁灭,我们能做的,或许就只有哀伤和悲戚。我们动容、我们哭泣、我们震撼,是因为悲剧直指了我们内心最脆弱的角落。
通过这次教学让我知道,读写结合的意义在于学生不仅能从书本中学到相应的知识,而且也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丰富自己。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跳出书本的束缚,继而体验快乐,诠释快乐。
第三篇: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个苹果
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顶多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呀?”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说实在的,自从24日我连出击开始,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上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啊!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了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知道,在这样艰苦的时候,我不吃,他们是决不肯吃的。于是我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做一番动员。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真挚情意感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改动)
1.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虽然口渴,但是仍然互相________苹果的故事。
2.把战士们让苹果的过程补充完整。
运输员→连长(“我”)→()→()→连长(“我”)→()→()→()→连长(“我”)
3.“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
A.战士们心中时刻想着他人,关心着他人。
B.战士们不是真的口渴,所以苹果转了一圈,还没吃完。
4.“我被这种战友间的真挚情意感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泪花之所以是“幸福的骄傲的”是因为()
A.“我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感到幸福和骄傲。
B.“我”感到生活在互相关爱的集体中是非常幸福的。“我”为有这样互相关爱的战友,有这样团结友爱的集体而骄傲。
5.填空。
(1)火线运输员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但他却关心连长(“我”),把苹果给了连长(“我”),让连长(“我”)________。
(2)连长(“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____________似的,但是连长(“我”)想到步话机员小李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所以把苹果给了小李。
(3)作者对小李、小蓝进行了________描写。
①他的嘴唇干得裂了______________,脸上挂满__________,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__________。
②他的脸____________________,嘴唇干得__________。
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战士们虽然急需苹果,但他们心中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习作内容:围绕中心意思写
1.学习短文的方法,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苹果》围绕“让”字,写出了战友们互相关爱的战友情。()
(2)在写战友们互相谦让,把苹果让给别人吃时,作者抓住了战友们让苹果的动作来细致刻画。()
(3)作者抓住了战友们的外貌细致刻画,是为了表现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虽然战友们口渴难忍,但他们心中时刻装着他人。()
2.下面是三位同学围绕中心意思选择的材料,在你认为最好的后面画“”。
(1)乐:一放暑假,回到农村,我就特别快乐。捕蝉、钓鱼、在瓜地里摘西瓜,夜里捉萤火虫……乡村生活自由自在,快乐无比。()
(2)暖:火炉让“我”温暖,妈妈夜里为“我”织毛衣让“我”觉得温暖,冬天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让“我”温暖。()
(3)忙:上学忙学习,放学忙作业,双休日忙着补习上培训班,放假忙着玩手机游戏,会亲友……一年到头都是“忙”。()
3.练写提纲。
(1)我选的字是:________
(2)围绕这个字,我列了个提纲:
题目:____________
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一、1.让
2.步话机员小李 伤员小蓝 司号员 卫生员 伤员小蓝
3.A 4.B
5.(1)吃了润润喉咙(2)烟熏火燎(3)外貌 ①好几道口子 灰尘 血丝 ②黑黄黑黄的 发紫 时刻想着其他战友
二、1.(1)√(2)×(3)√ 2.(1)
3.示例:(1)悔(2)题目:悔 开头:一想起那件事,“我”就十分后悔。
中间:①妈妈给了“我”五元钱,让“我”去商店买酱油,酱油四元一瓶,但阿姨却找了“我”两元,“我”心里一阵窃喜。
②“我”回到家,把多余的一元钱藏了起来,准备留着买糖吃。
③妈妈不知怎么发现了“我”有一元钱,便问“我”钱是哪来的,“我”只好如实告诉她。她让“我”把钱还给阿姨,“我”嘴上答应了,心里却不乐意。
④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把阿姨多找的钱还给了阿姨,“我”的心里一阵后悔,后悔不该不诚实……“我”终于鼓足勇气,把一元钱还给了阿姨。
结尾: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
第四篇:写小动物的习作--教学设计
“欣赏写小动物的习作”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欣赏写小动物的作文精彩片断,掌握更多的描写动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要点阐释
通过阅读欣赏一个个描写动物作文的片断,学习如何描写动物的外形、习性,积累大量的描写动物的词句,在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练习内容
欣赏描写小动物的习作。●课前活动
搜集并阅读大量的描写小动物的作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并欣赏大量的描写动物的作品,学习并积累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描写外形的方法,描写生活习性的方法。
2、积累有关动物描写方面的语言材料。教学重点
欣赏习作,进一步学习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授课类型 写作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喜欢动物,有句话叫做“爱屋及乌”,相信大家一定因为喜欢一个个可爱的动物而喜欢描写动物的文章,更渴望自己也能写把动物写得具体生动。今天我们上一节动物习作的欣赏课,相信大家会像走进了有趣的动物园。
二、欣赏外形描写的片断。
1、研读赏析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小兔子吧!(课件出示习作片断)
兔子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白毛,远远看去像一团棉花。它的一双红眼睛被白毛包住了,嵌在眼窝里,像镶着两颗红宝石。白兔两只长长的耳朵,足有二寸半,里面一层是粉红色的皮,外面毛茸茸的,我想它的听觉一定很灵敏。小白兔的鼻子扁扁的,嘴唇分成三瓣,总是不停地耸动着,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随时在根据气味寻觅食物。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有力,在动物王国里它还算是个长跑健将呢。兔子尾部有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正如俗话所说的:兔子尾巴长不了。
(1)写动物时常常要把动物的外形特点写清楚,写作顺序非常重要,请大家阅读写小兔子外形的习作片断,看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作者的写作顺序非常明显,按先整体后部分的顺序把小白兔的外形介绍得很有条理。第一句话“兔子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白毛,远远看去像一团棉花。”是对小白兔整体的描写。后面依次写了小白兔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唇、前后退、尾巴”,这样的顺序使得读者读起来感觉清楚条例。
(3)抓住了小白兔的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概括:
①红眼睛像两颗红宝石 ②长长的耳朵外面毛茸茸的 ③嘴唇三瓣儿,不停地耸动着 ④前腿短小,后退长而有力 „„
师生小结:再写动物外形时,最重要的是要抓准动物的特点。
(4)这段写小动物的片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①远远看去像一团棉花(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②嘴唇分成三瓣,总是不停地耸动着,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随时在根据气味寻觅食物。(进行有趣的联想)
③在动物王国里它还算是个长跑健将呢。(拟人的手法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
④如俗话所说的:兔子尾巴长不了。(富有生活气息的俗语亲切好玩儿)„„
(5)有感情地朗读,再来体味作者写作方法的巧妙吧!
2、积累拓展片段
(1)我们再来欣赏两段话(课件出示两个片段)片段一
这条可爱的小狗,它的名字叫黑子。它浑身上下都长着墨汁一般黑色的毛,只有四只脚带有白色的斑点花纹。黑子的尾巴稍微带有一丝白色,而且黑子走路时总是翘得老高老高,神气得像将军。它那一双宝石般的眼睛闪着光芒,使坏人见了就提心吊胆。
片断二
鸽子羽毛是洁白的,头顶上却有着火烧云般的红色,远看就像披了一件雪制的斗篷。颈上是一圈银灰色的羽毛,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鸽子那一对大而有力的翅膀,像两把展开的扇子。有时,它们上下拍动着翅膀,在碧蓝的天空中悠闲自在地飞翔。
(2)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方法,并多读几遍,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欣赏生活习性的描写:
1、阅读范文
写动物当然要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每个动物的生活习性都有其有趣的特点。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例文,读一读。
我家的小白猪
我家养了两头小白猪。它们全身雪白,一对大耳朵像两把有力的扇子,忽上忽下不停地扇动;鼻子长长的,一对圆圆的鼻孔,像两个小山洞;鼻子下面藏着个大嘴巴,不仔细看,真不会发现鼻子下面还有张嘴;鼻子上面有一双让人捉摸不透的小眼睛,满脸的皱纹,实在不怎么好看。农忙时,妈妈下地干活,让我在家喂它们。我把猪圈门打开,把调好的食料放在猪圈门口,馋嘴的小猪鼻子尖极了,香味早被它们嗅到了,还没等我把猪食倒在食盆里,它们就一拥而上,把满满的一盆猪食给拱洒了。猪食溅到我脸上、裤腿儿上、褂子上,气得我顺手拿起棍子想揍它们。可刚举起棍子,它们就“嗷嗷”地叫起来,似乎在向我求饶。看着它们那可怜的样子,我又不忍心让棍子落下去了。
小白猪渐渐长大了,更暴露出了它们的本性--贪吃、贪睡。每当妈妈喂它们时,它们便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不停地发出哼哼声。吃饱了,就挺着滚圆的大肚子,用脚把土扒到身子底下,倒头就呼呼地睡起来。
小猪刚来我家时总惹人生气。或许是因为环境陌生的缘故,它们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翻越猪圈往外跑,可是大门插得死死的,怎么也不能超越第二道防线跑出去。过了一两天,它们也就老实了,找个水窝,用嘴拱啊拱,然后躺在里面,还不停地弄得泥水飞溅,当然小白猪也就变成小泥猪了。家中的人不管它们在院子里如何折腾,只要它们不往外跑,就谢天谢地了。
有时候,它们又让人哭笑不得。一天上午,爸爸要垫猪圈,就把它俩赶到院子里。它俩刚从猪圈里出来,就满院子撒欢儿,吓得几只母鸡满院惊飞,“咯咯”地叫。再看它俩,什么也不顾,好像终于得到自由似的,又好像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会儿到炭堆里去乱拱,弄得灰头灰脸的,一会儿又拱拱小树、弄弄花草。一上午,整个院子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可能是折腾累了吧,晌午,它们好不容易趴在暖和的地方呼呼睡起了大觉。
我家的小白猪虽然贪吃贪睡又淘气,但我仍然十分喜欢它们,因为它们给我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2、抓住特点
谁来说说哪些段落写的是小白猪的生活习性?(2、3、4、5)抓住小白猪的什么习性特点?(贪吃、贪睡、淘气)
3、默读赏析
哪些语句你很感兴趣,就反复阅读欣赏,学习作者巧妙的写法,积累有关词句。
4、赏析交流(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精彩的亮点进行赏析
①馋嘴的小猪鼻子尖极了,香味早被它们嗅到了,还没等我把猪食倒在食盆里,它们就一拥而上,把满满的一盆猪食给拱洒了。
(成语“一拥而上”、动词“拱”以及关联词语“还没„„就„„”运用形象地写出了小白猪贪吃的特点,②可刚举起棍子,它们就“嗷嗷”地叫起来,似乎在向我求饶。看着它们那可怜的样子,我又不忍心让棍子落下去了。
(“似乎在向我求饶”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小白猪的喜爱,“似乎”一词非很有必要,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特殊的感情交流方式。)
③吃饱了,就挺着滚圆的大肚子,用脚把土扒到身子底下,倒头就呼呼地睡起来。
(小作者观察真细致,“挺”、“扒”、“倒头”、“睡”等一连串动词运用巧妙地写出了小白猪贪睡的特点。)
④再看它俩,什么也不顾,好像终于得到自由似的,又好像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会儿到炭堆里去乱拱,弄得灰头灰脸的,一会儿又拱拱小
树、弄弄花草。一上午,整个院子被折腾得不成样子。
(小作者观察小白猪时进行恰当的联想,由小白猪在院子里撒欢儿联想到“获得自由”和“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而且作者将这样的联想用句式“好像„„又好像„„”连接起来,既准确,又流畅。)
(“一会儿到炭堆里去乱拱,弄得灰头灰脸的,一会儿又拱拱小树、弄弄花草。”其中的“一会儿„„一会儿„„”“乱拱”“灰头土脸”将小白猪淘气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
四、美文共享
1、小组内交换自己搜集的描写小动物的文章,从写作顺序、抓住特点、精彩表达等方面去赏析。
2、谈赏析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谈赏析收获,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谈都行。
●例文点评 奶奶家的大花猫
奶奶家有只大花猫,它已经八岁了,相当于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显然已经算“老爷爷”了。但手脚还是很灵活,上房、上树都不成问题。
这只猫长的非常胖,大概是奶奶总喂它好吃的吧!它的身子大部分是黄褐色,之间布满了灰色和黑色的条纹,一对棕色的耳朵警惕的竖立着,两只眼睛像灯泡一样亮,时圆、时细。
大花猫非常懒,我习惯叫它“懒虫”。每天它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又吃,到了晚上它也不去捉老鼠。有一天中午,我实在看不惯它那懒洋洋的样子,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拿着柳枝,冲进屋子训了它一顿,它好象听懂了,灰溜溜地出去了,我跟着它到了外面,满以为它已经痛改前非去“辛勤工作”了,谁知,它溜到草垛,晒着暖暖的太阳又呼呼大睡起来„„
“懒虫”也非常调皮,一天我写作文的时候,要抄用一下门口的对联,就出去看了看,回来后,看见“懒虫”坐在我的位置上正在专心致志的啃我的笔,我火冒三丈,使劲把它往下推,“嘿!”它就是不下去!我给你来点厉害的,我把我大伯叫了过来,大伯一下子把懒虫赶到了地下,这一下子“懒虫”好像摔得不轻,它坐在地上半天才“明白过来”,我心里暗自高兴:“哼!小样儿,跟我玩,你还嫩点!”正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忽然懒虫一个鲤鱼打挺“嗖”地一下钻入柜下,还没有等我反映过来,柜下传来吱吱的惨叫,仔细一看,大花猫的嘴里多了一只肥大的老鼠„„这时懒虫翻着眼睛看了我一眼,迈着平稳的步伐四平八稳的走了出去,示威似的。
这就是奶奶家的花猫,懒惰、调皮,但关键时刻还不失“英雄本色”!点评:
小作者的这篇习作语言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如:“它已经八岁了,相当于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显然已经算‘老爷爷’了”,“大花猫非常懒,我习惯叫它‘懒虫’”,这些有趣的语言让人读来感到亲切有趣。小作者抓住了大花猫“懒”“调皮”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写作方法把大花猫写得活灵活现,如“忽然懒虫一个鲤鱼打挺“嗖”地一下钻入柜下”“满以为它已经痛改前非去‘辛勤工作’了,谁知,它溜到草垛,晒着暖暖的太阳又呼呼大睡起来„„”。文中的动词描写也准确且多样,如“啃”“坐”“钻”“翻”等词,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大花猫的调皮,●教学反思
这节写作欣赏课的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这个搜集过程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比较,选择,对此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习作欣赏课上,教师领着学生逐一赏析有关“外形描写”“生活习性描写”的精彩片断,使学生积累了语言,进一步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学生知道了怎样抓特点,并进一步学习了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动物特点等等。如果将此写作欣赏课安排在写作指导课之前,会更好地发挥它的引领作用。
第五篇:“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习作指导教学设计六公开课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那陈镇中心学校 六(1)黄鉴强 2015年4月15日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总分结构进行习作;
2、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3、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教学重点: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乐于表达。教学难点:观察仔细,写好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片断。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2、作者是怎样写出“除夕真热闹”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的呢?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断、吃团圆饭、要守岁)
我们来读一读,好吗?
总结:像这样,作者先用一句话概括除夕真热闹(即中心句),然后又抓住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断、吃团圆饭、要守岁等不同的方面来体现除夕怎样热闹。这种写法谁知道是什么写法?
(师生共同板书:总分写法)
小结:像这样围绕着一句话展开来写一段话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总分写法。这种结构可以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想要写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把内容写得清楚、明白、有层次。(板书:清楚、明白、有层次)
3、喜欢这段话吗?为什么呢?你能说话原因吗?(1)交流(生说 写法)(2)小结。
二、仿写训练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运用总分的结构学写一段话。
1、出示句子: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 看到这画面,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指说(1)小组说。(提出要求: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谁说的最生动。)全班说。评议(词语)
送词语(出示词语)(课前搜一搜相关词语)
(2)学生仿写练习。(比一比谁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
3、习作交流、评议。
4、出示例段: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三、挑战小训练(欣赏画面,写总分片段)
教学反思: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