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

时间:2019-05-15 16:1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

第一篇: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

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

仙道

这些天重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许多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感受。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大概是大二,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书本很旧,金黄色的封面已经快要被翻烂。当时去找这本书看的原因现在想来都觉得羞愧:有位朋友说这本书“某些内容很精彩,你懂的”。当时他嘴角露出一丝坏笑,还朝我使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我承认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确实多次起了生理反应,对某些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一下考拉熊长什么样。那时候我二十出头,思想浅薄,根本无法明白这本小说的美感和深意所在。如今,王小波已故去多年,《黄金时代》几成文坛绝响。我有时甚至怀疑,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再无机会真正理解《黄金时代》,真正理解王小波?

开门见山地说,一个作家如果能在他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一部让人无法忘记的作品,哪怕只有一部,他的人生也就圆满了。比如,钱钟书有《围城》,阿城有《棋王》,白先勇有《台北人》,加缪有《局外人》,余华有《在细雨中呼喊》。有了这样一本东西,剩下的人生无论怎么度过都不为过。

对于王小波来说,《黄金时代》就是他的生命之作。甚至,这本书和他这个人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分割。当提起王小波这个名字时,你会第一时间想起《黄金时代》;而当说起《黄金时代》时,你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也一定是王小波那张并不英俊的脸。

文艺青年们往往刻意忽略了一点:王小波其实是一个很高产的作家,他创作的优秀作品远不止《黄金时代》一本。只是,《黄金时代》实在太牛逼了,牛逼到足够一览众山小。就像科比一生中砍下过无数次高分,但球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却永远是81分那场。

《黄金时代》的具体构思和创作过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部仅仅三万多字的作品,王小波从二十来岁的时间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期间修改无数次,甚至数次重写,前后历经近二十年的时间。在如此精雕细琢之下,才有了这样一部既轻逸随性、又圆润丰满的,近乎完美的作品。如果将小说比喻成一台仪器的话,那么《黄金时代》就是一块外观简单而做工精密的高级手表,把它拆开来看,里面的每一个机械齿轮都卡得严丝合缝,几乎没有破绽。冯唐曾经批评《黄金时代》“结构臃肿”,在我看来这是不存在的。

《黄金时代》的趣味性已无需赘言——在大多数王小波的粉丝们看来,这是他作品最为宝贵的特质。王小波的这种趣味性是独一无二的,与王朔、石康、冯唐等经常被拿来和王小波作对比的作家又有很大不同。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因为趣味性而忽略了《黄金时代》在文字上的美感。不是文笔优美的美,而是字里行间流洒出的某类气质,一种简单的、并不十分强烈、真实的美。趣味性常常可以被模仿,而美感这东西却是天生的,学不来,就算模仿,也往往容易演变成拙劣的模仿。

比如文中的这几句,就写得极为动人:

“陈清扬说,在章风山她骑在我身上一上一下,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忽然间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虽然我的一部分在她身体里摩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

在白话汉语文学作品中,我从未见过能将XX行为描写得如此美而深邃的。后来有人对这部作品作了详细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黄金时代》里没有一段性描写是刻意而为之。对此,王小波自己是这么说的:“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黄金时代》最妙的地方在于,当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它时,总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对我而言,十几岁初读时,读到的是一个“性”字;二十几岁读时,读到的是一个“情”字;在近而立之年再读时,读到的却是一个“真”字。不知道再过些时间重读,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在后记里,王小波写道:“《黄金时代》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作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

王小波把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安排在文革这个极端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竟让一切看上去显得无比合情合理。这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这样的故事,读者读得欢乐,可对于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来说,其中究竟是快乐多一点,还是痛苦多一点?这个问题恐怕连王小波自己都回答不了吧。

当然,对于从未经历过文革这种特殊时期、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我们来说,能在读《黄金时代》时如此津津有味,并且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击感,也再次从侧面论证了一个说法:好的小说是无关时间、环境等外部因素的,而是试图从深处挖掘人性,直指人心。

艾丹有一段名言:人活着已经很复杂了,为什么还要有性?一男一女,抱在一起,嗷嗷怪叫两声,于事无补甚至添更多麻烦。人类绝大多数悔恨都是由这几声嗷嗷怪叫引起的。

《黄金时代》里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种种纠葛,也正是在嗷嗷几声怪叫中产生的。自此之后,男与女,性与爱,剪不断,理还乱。

王二是浑球、是流氓,陈清扬是高材生、是女神。正常情况下,不管从教育背景、生活品味还是人格特质上,这两个人都是南辕北辙、八竿子打不着的。但在那种极端压抑、极端扭曲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他们竟然从肉体到精神上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纠缠,并且这种特殊的记忆注定令二人一辈子都难以释怀。

实际上真要细究起来,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其实一点都不荒诞。本质上,他们都是真性情的人,正是这种真,让他们都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也正因为如此,王二才有机会向陈清扬抛出所谓的“伟大友谊”论,陈清扬才顺理成章地和王二搞起了破鞋。

王二的确很浑,但陈清扬却不傻。与时不时精虫上脑的王二相比,她一直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便如此,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居然也摩擦出了爱情,并且这种爱情能让陈清扬坚定地认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爱情,果然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啊。

只是可惜,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从未有过一次同时、同地、处于同一个频道,因此,也就从未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共振:

当王二受伤时,陈清扬说“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王二最终健康出院了,但陈清扬却失去了此前的热情;

王二在山里时,“始终盼望着陈清扬来看我,但她却始终没有来。她来的时候,我没盼着她来”;

进山的第一个晚上,陈清扬想为王二“生一窝小崽子,过几年就耷拉到这里”,但王二却觉得“耷拉不好看”;

过一段时间后,王二认为“生生也无妨”,但陈清扬却总理解成王二“要干那件事”;

在后山上,王二趁陈清扬睡觉时偷偷吻了她肚脐,那一刻,陈清扬感觉“无法自持”,心里期待着王二还要干些什么。但王二却“什么都没干,抬头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

最后,也就是全文中最被读者们津津乐道的“打屁股”一段:

“回来的路上扛着她爬披。那时旱季刚到,天上白云纵横,阳光灿烂。可是山里还时有小雨。红土的大板块就分外的滑。我走上那块烂泥板,就像初次上冰场。那时我右手扣住她的大腿,左手提着猎枪,背上还有一个背篓,走在那滑溜溜的斜面上,十分吃力。忽然间我向左边滑动,马上要滑进山沟,幸亏手里有条枪,拿枪拄在地上。那时我全身绷紧,拼了老命,总算支持住了。可这个笨蛋还来添乱,在我背上扑腾起来,让我放她下去。那一回差一点死了。等我刚能喘过气来,就把枪带交到右手,抡起左手在她屁股上狠狠打了两巴掌,隔了薄薄一层布,倒显得格外光滑。她的屁股很圆。鸡巴,感觉非常之好的啦!她挨了那两下登时老实了。非常的乖,一声也不吭。”

对于这一段的解读,和菜头在豆瓣上写的那篇著名书评《打屁股和爱情》已经谈的很深入了,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对王二来说,打屁股这个动作是情急之下的行为反应,而对于陈清扬说,这两下却简直要了她的命。她后来形容那一刻自己的心理反应,“那是我最真实的罪孽”。

所以,即便王二的小和尚曾经无数次进出陈清扬的身体,但他们却一直在彼此错过。他们共同拥有过伟大友谊的美好时光,但却注定无法像一对普通的爱人那样,结婚,生子,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这几乎是一种必然,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遗憾之说。

最后,当十年浩劫过去,当王二和陈清扬在旅馆里重温伟大友谊之后,在分道扬镳的火车站,陈清扬终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王二袒露了自己心扉。

“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以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读完这最后一句,我的眼泪终于还是流了下来。

第二篇:读《黄金时代》有感

读《黄金时代》——王小波

1.初读此文,就被其赤裸裸的语言风格所折服,语言淫色而又充满现实感,是对现实环境

语言的真实再现。逼真而又不失骚情,例如:小和尚、正面后面之类的,以及对陈清扬身体结构的剖析等等。

2.小说在文章的结构上,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柳暗

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可以是读者的疑团在阅读的过程中的得到逐渐的解读。

3.读完这篇小说,感觉而言,所谓的黄金时代究竟是什么,我的认识很模糊也很肤浅。我认为这所谓的黄金时代大概就是指青春男女的在即的青春期之间的对性的一些追求与冲动,渴望在性幻想和性冲动的现实上的得到一定的满足。此外,我还觉得,针对故事发生的时期而言,是针对文革时期而言的,当时好多在校大学生和有为青年在正值青春活力,充满激情,踌躇满志准备为报效祖国,大展宏图干一番大事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活力的时候,却被上山下乡搞的下放得的边缘的边疆或者是贫困而又交通和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接受在教育,对此而言,无疑是对让人才资源的浪费。本来正值黄金时代,蛮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为做过的现代化进程尽自己的一份心,出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却被无情的社会形式人才给糟蹋和埋没了。我感觉作何以此做题,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极为深刻的讽刺和痛恨揭露。在小说,以“性”作为小说的亮点,从而吸引读者的深思,引起一定的共鸣。

4.此外,小说中王二和陈清扬一方面对性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期待,总是想让彼此的躯体

获得心灵和身体上的解放,另外却又在众人的冷眼下承受这重大的压力,不敢而又心存芥蒂的为之。但最终由于青春的狂野,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眼光和所谓的官方的打压,获得彼此的解放,以求向世人证明在自己的“黄金时代”,就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活的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故此,放之于当初的时代而言,就是当初的大学青年认为自己的黄金时代被埋没了,他们想要逃出当初社会的那种阴霾,他们想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世人的肯定,更想用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自己的“黄金时代”得到时代的证明。而不是上山下乡让自己心灵上的知识在岁月的年轮中慢慢褪去其应有的光环,慢慢的变为糟粕。更为难以忍受的是,有位一名名有志青年,本有一身才华,而当时却在贫困边缘的地区出卖自己生理上苦力。但是面对当时的政策,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整个中国的现状,他们只有忍受,只有顺从,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慢慢的失去“黄金”的神韵与光泽,他们的苦痛与悲哀,他们的压抑与烦躁,却无处释放,整个时代的青年就这样被被毁灭,被消失。

5.王小波的这篇小说正是写出了当时踌躇青年的内心的苦闷,痛斥的当时的社会给他们带

来的悲哀,更是通过这篇文章给世人以反思和警醒。

6.分析图:

性知识

农村的环境当时整个中国的大背景(文化大革命)王二和陈清扬上山下乡的有志青年和大学生

王与陈之间的“性”的解放有志青年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

代红杨观之有感

“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这句话不仅是王小波对自己的描述,也是对自己文章的真实写照。《黄金时代》里面的语言故事情节给人有点荒诞,玩世不恭的味道,特别是对“性”的赤裸裸的好不隐晦的描写刻画。王小波曾经说过“生活就是这样”,诚然,这样的语言描述和故事情节的勾勒也就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在现。

“无论是经典的传教士式、后进式、侧进式、女上式,我都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的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诸如此类的露骨的句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读了这篇文章,他语言上的运用更将我引进了一种神往的境界。语言淫色而又充满现实感,是对现实环境语言的真实再现。逼真而又不失骚情,更是对感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中,王小波以“性”为线索贯穿全文,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抓住世人的眼球和情趣爱好,也进而引起了世人的深思。

性知识

农村的环境当时整个中国的大背景(文化大革命)王二和陈清扬上山下乡的有志青年和大学生

王与陈之间的“性”的解放有志青年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

2011/2/26

第三篇:读《黄金时代》有感

读《黄金时代》有感

材料学院2006201031赵瞳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前言中,举了三个原因来说明他为什么会写作:山在那里,所以就有了攀登的欲望;熵增和反熵过程;特立独行的结果。

王小波关于山的比喻,令我联想到另一个比喻:某某艺术家形容他自己,就象一条被扔到艺术大海里的鱼,得不做什么”

个人都想要去攀登的,除非这个人热爱爬山,除非这个人即便不热爱爬山,但他知道山项上有一桶金子在等着他,除非这个人即便不爱金子,可他的女朋友爱,除非。之,王小波是属于攀登的爱好者,还是金子爱好者,亦或是金子爱好者的男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熵增和反熵,听起来很深奥,其实不过是功利和反功利的另一种说法。王小波的父亲曾经出于政治和前途的考虑,坚决反对子女从文

专制的压力,即始终没有令王小波放弃写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是一个多多少少有些反叛的、不那么听话的孩子。绕一大圈绕回这么一个小而浅显的常理,我为王小波的废话工夫而深感倾倒。

其实,又有几个孩子是完全依照父母亲的愿望成长和择业的,换句话说,如果大多数孩子都有反熵行为,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年龄以及不必担心从文会带来严重政治后果的时代,一项事业,有必要夸大自己的执着和选择的艰难吗?王小波还提到他是在完全没有稿酬、甚至倒贴的情况下坚持写作的,我相信我们论坛里的每一个人,都符合他的反熵理论。难怪于华说:当人人都把向前的方向作为先锋派的前进方面,那么这时大概只有保守派的向守才是一种先锋行为吧。刚读的时候我不太理解,现在终于明白了。反熵诚可贵,熵增价更高。

一说到特立独行,我就想到那只成天横冲直撞的猪。王小波倒没再提猪,只提到一个教授,很骄傲地说他的女儿拒绝了某大学人类学系的奖学金,选择了需要自费的school.王小波总结:原来教授,也有不那么特立独行的时候。这个结论至少容易产生两个歧义:一是教授是不是都得特立独行;二是读人类学是不是就一定比读

得更为特立独行,这二者相比较而言,(虽然他自己终身从文”和“不。。总),而这种近乎law law school来不得不向前游。有一个“想要做什么的区别,当然,还有境界高下的区别。即便山真的在那里,也并不是每一那你王小波在远离父亲的美国,在三十多岁足以决定自己可以做选择写作来作为 尤其是一个三流的人类学家,是不是就一定比一个一流的律师来得更

特立独行。总之,王小波怎么来定义特立独行这个词的,我越来越不懂。

卖弄和炫耀

王小波在文中,不断地提到维多利亚地下小说,提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并且将后两者的书名稍作撰改,换成《流年似水》和《文革时期的爱情》,用在文中作了标题。虽然这些书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和故事脉络毫无关系,而且丝毫没有迹象表明王有没有认真地读过这些书,但他一再重复地提到这几部书名,就给了我一种他非常爱卖弄的感觉。他还批评《追忆逝水年华》这个书名译得不够贴切,只有译成《流年似水》才符合作者本意,想必对这本书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同意他的看法吧,至少从字面上来看,我喜欢前者,因为它有一种音乐的节奏在里面。曲解哲学名词

王小波似乎很推崇沙特,因为他在文中不止一处提到“存在主义”。当然,他是这样来理解存在之意义的:“当我从山上冲下来,出现在会场,并被点了名,就证明了我的存在,否则,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我是存在的。”在另一处,他还提到了“他人即地狱”。那个被他称之为“地狱”的姓李的男人,只不过是在文中和王二争风吃醋,互怀敌意而已,到王二的眼里,便成了彼此的“地狱”。看来,虽然罗马没法在一晚上建成,地狱倒有可能满地都是。

赖皮

我说王小波是个赖皮,是有根据的。据王自己说,他在美国主要干的是编程的工作,最擅长的就是将一行可以写完的程序,分成二十行来写,以尽可能多获取以行计算的酬劳。如果他不是一再地提到这一点,我还真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分十次提到他从卫生所里出来后,冲下山坡的情景,分七八次提到顾教授跳楼后脑浆满地的惨景,分五六次提到他的投石机和同学们从地下挖到黑色粪便的镜头。难道是编程时惹下的毛病改不了了,想用同样的方式多弄点稿费?

伦敦的天空

不得不承认,后记写得比前言有趣。王在文中提到一个画家。据王说:那位有名的印象派画家在他的画展中将伦敦的天空画成了红色,引起了人们的震惊,但当人们走出画馆,发现由于污染,伦敦的天空果然是红色的,于是便给了这位画家一个称号:伦敦天空的发现者。紧接着这个话题,王小波引出他的小说就是想告诉大家生活的本来面目,他小说中的生活就是现实的模样,而非出于他的独特发现。

我之所以说后记有趣,是因为它的逻辑更加来得混乱不堪。首先,人们之所以将莫奈视为印象派的鼻祖,是因为他打破了现实主义派写生和写实的传统绘画方式,完全凭印象来勾勒自然中的光和影。我不懂那位伦敦画家用的是何种手法,但假如他画的天空的颜色,果真就是现实中天空的颜色,那还有什么理由称之为印象派。如果说他是伦敦天空的发现者,那能不能说米勒就是稻田麦穗的发现者,农妇脸上皱纹的发现者,而雷诺阿是贵妇衣饰的发现者?

至于王小波称他是想让大家知道

为不符。仿佛外形卑琐、自暴自弃的王二,突然成了一个身怀伟大使命的传道者。先不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眼中的生活都会有不同的样子。

也会对生活有不同感受和看法吧?

而且不管王小波如何声称文中经历的真实性,如说:文革中很多人营养不良,面黄饱瘦,包括王二自己,也常有吃不饱的时候,但小说中提到的几个女性,只要是和王二发生过关系的,都有着饱满而丰润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与对女性有着美好憧憬相反的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那些关于脑浆和粪便的话题,如果说生活的本来面目中最醒目的部分就只有这些,那读者同志可能宁愿他们终身被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生活的真相好了。

总而言之,王小波给我的印象是他努力想扮出一副特立独行的独行侠模样,但却始终没有脱离媚俗的群体。而且从根本上来说,他的特质并非是文人的特质,而是一个努力想打入文人圈子,并不惜戴上一些文人面目、喊上一些文人口号的农民的特质。即便我们不能否认他有讲故事的天才(天赋,但终归来说,他用了太多不必要的技巧来讨好圈内人士,并且有严重模仿流行写作方式的痕迹,反而掩盖了他真正美好的朴实的那一部分),也承认他有一定的写作“生活就是这样子的”,似乎和他特立独行的派头颇即便和王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我还是对他的描写有一定的怀疑,譬 投石机的故事真的非常精彩

第四篇: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感觉它像一杯浓郁的烈酒,令人热血沸腾、壮志满怀;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部巨著,感觉它像一杯苦咖啡,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外国名著,该书的主人公叫做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遇见就不再错过”,于是我鼓足勇气向班上的那位女生(这部书是她的)去借这部书,她爽快地答应了,我拿到书之后,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保尔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那时候我花了三天时间将这部书仔细地读了一遍,读后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对保尔·柯察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感到自己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般。一遍读下来,我对整部书的故事情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保尔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他的顽强不屈、惊人的毅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保尔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的逼真、更加的高大、更加的深入人心。“保尔精神”也在无形之中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保尔一样的人,做一个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压不垮的人,做一个忠于社会、忠于国家的人……

时光荏苒,几度春秋已经悄然度过,我已经从一个豪情满怀的初中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学生。虽然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模糊,但是保尔的形象却始终活在我内心的那个角落里,丝毫没有褪色。大一的我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可能是刚刚来到大学,对大学的环境还很陌生的缘故吧,不过我的心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鞭策着我:要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得过且过,大学的时光是不能够这样来荒废的,不然以后悔之晚矣。我随后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着去适应新的生活、去融入新的集体,潜移默化之中便走出了自己的迷茫期,真正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之路。

三食堂那里定期就会有人在卖书,有一次我刚好去吃饭,路过书摊,就漫不经心地瞧了几眼,突然我的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就仿佛是故友的重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颤动了一下,顿时有了一个念头:我要买下这部书。虽然几年之前我已经读过这部巨著了,但是我是从心里喜欢这部书,看到这部书又自然而然地点燃了我再读此书的热情。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买下了这部书,心中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下晚自习回宿舍后,我便会拿出书,仔细地品读起来,这次我读的很慢,有的情节还会反复去看。这让我想起了高二的语文老师说过的话:一本好的书、一本你真正喜欢的书,每次你读起这本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你不会感到厌烦,你会耐着性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总之,你会百看不厌。依照我来看,确实如此!重温这部巨著,内心确实多了好多别样的感触,“保尔精神”又一次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荡。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12岁就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欺凌和苦难。看到这里,我内心深深地同情苦命的保尔,也非常钦服他不甘受欺凌勇于反抗的精神。后来他经自己哥哥阿尔焦姆介绍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红军撤走后,德军大肆进攻保尔的家乡,再加上残酷的阶级斗争,人民的日子可想而知是更加的艰难。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被追捕之前,暂住在保尔家,朱赫来给他讲许多革命道理,对保尔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来,自己却因此牵连入狱,我的心中不由对保尔充满了敬意。出狱后,保尔暂住在冬妮亚家。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让保尔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不幸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保尔不宜再回前线,便着手做了团的工作,修筑铁路等,之后他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斗,入了憧憬已久的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多次受伤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帮妻子达雅进步,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我自己看来,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在保尔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伟大的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其实,在我看来,保尔应该是作者本身的一个缩影,虽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出来的人物,不过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事迹付给了保尔,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保尔这一千万人崇敬的英雄的形象、“保尔精神”更是激励了几代人。为何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这部书的标题呢?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温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保尔和“保尔精神”却依旧闪耀着光辉,尤其是那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保尔精神”在现在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并且我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处永恒的风景。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部巨著并且深有感触,那么肯定对下面的这几句话很是熟悉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话很对,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人不应该虚度年华,也不应该碌碌无为,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呢?关键还是在于要去实践,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样永远也没有结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精辟地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人生在于追求,就像保尔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部名著对我极具教育意义,也教会了我许多。挫折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那么应该怎样来正确地对待挫折呢?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过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要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能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的确如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着一种消极的、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只要我们没有丧失自己的意志。生活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好多人遇到困难便会退缩,并没有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是“怕吃苦”的念头在作怪吧,本质上是因为缺乏毅力,毅力对于我们的成长很是重要,可以这样说:毅力是成功之本。荀子也在《劝学》中这样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遇到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的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该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来历练自己,以保尔为榜样,更好地传承“保尔精神”,努力将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可以说保尔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保尔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只是很多的有理想的、敢于奋斗的青年男女的代表而已,不过不管保尔到底代表着什么,“保尔精神”早已经深入人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如此。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站稳脚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面对如今的社会现状,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漠视人文、道德的沦丧、缺乏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需要“保尔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尔精神”。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我们必须以保尔为榜样,去练就自己的人生,为实现伟大祖国的长久繁荣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的爱国爱党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勇敢地走下去!我坚信:当今社会有千千万万个“保尔”,而且以后会更多,“保尔精神”将会闪耀出更璀璨夺目的光辉!!

第五篇:再读《边城》有感

再读《边城》有感

桃花小学 龙飞

看《边城》的日子似乎已是久远,故事早已模糊,然后,顺理成章的,温书的习惯在暖暖的午后又再度开始。

再读,或是曾初读,还是忍不住喜欢沈从文的那份从容与一气呵成,清新的笔端自然流淌着生活的朴实,小小的忧郁,淡淡的伤感,夹杂着与世无争却又多少有点混淆不清的情绪,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矫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原生态才成就了他梦里萦绕指间逡巡的边城,其实,他的梦真的不大,也不够荡气回肠,却实实在在给人一种愉悦的向往,尤为难得。

我想,《边城》的受宠大抵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饱满,人物有多丰润,恰恰是因为故事的平常,人物的写真,才赋予了《边城》独树一帜的生命力,不论何时,读来都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只有对边城的人、边城的物事更加的心心念念。远离尘嚣的边城有爱有真性情,虽地处偏远,但并不缺少爱的萌芽生根,只是这份爱却常常不那么尽人心意。几十年以渡船为生的老船夫古道热肠又重义轻利,却唯独在外孙女翠翠身上破费心思,使大老厌恶其口含李子似的支吾,二老又嫌其太过精心,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自己的小算计,隐隐中也因了自己的算计未能实现而失了坚守的生命;船总顺顺为人颇为豁达豪直,但内心依然计较大老间接因翠翠而死的事实;大老喜欢翠翠,放言可以为翠翠守一辈子渡船,但当他得知自己的弟弟同样喜欢翠翠时,在亲情面前他选择了远走;大老的弟弟二老也钟情于翠翠,在碾坊与渡船之间没有犹疑,这份爱可以说是真挚的、热情的,不参杂任何的物质因素,不过终究逃不出亲生哥哥因翠翠而死的阴影;最为不懂人情世事的翠翠,因懵懂的爱情时不时向爷爷闹点小别扭,但也仅限于羞红了脸跑到山坡上,不声不响地缱绻在夕阳里,夜里依旧沉沉梦乡,心事抛在脑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规矩的发展,总是有点拧巴,但在错过或是失去时,还是忠实的生活着,不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抢地,踏实地对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似乎就是边城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老沈如是说,边城

也因此变得可爱起来。其实,读着边城想着边城,总觉着边城里的人善良、醇厚、真切得有点糊涂,真实得仿佛就在身边,仿佛就在眼前,尤其那些见天在人情世故堆里打滚的人们,大多喜欢这种真切这种简单的糊涂,踏实比什么都好。不管怎么说,看了边城,多少有点怅然若失的小忧郁,偏偏老沈还火上浇油:“美,总不免叫人伤心。”说的真对,且对得让人哑口无言,想想自己与边城擦肩而过,就错过了那么一小步无缘得见,唉,真的伤心了。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下载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读《黄金时代》有感3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读《中庸》有感

    再读《中庸》有感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

    再读《背影》有感

    再读《背影》有感 J1807 邹昕恺爸爸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初中,还很熟悉地记得文章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就写到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开始读的时候,......

    再读《朝花夕拾》有感

    再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我以前读过一次,如今再读却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在初一的时候我......

    再读《西游记》有感

    再读《西游记》有感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

    再读《人生》有感

    《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高加......

    再读《刻舟求剑》有感

    再读《刻舟求剑》有感原创: 春江海(一)在中国,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个楚国人,身佩长剑,乘船过江。江中略有风浪,楚人立于船头观赏沿途风景。突然一浪袭来,船身猛烈摇晃,楚人所佩......

    再读《我们仨》有感

    再读《我们仨》有感原创: 兔小宝生活清贫,可能精神世界就比较丰富,品质也更坚韧一些。时隔几年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年轻时候读不了太温情诺诺的平铺......

    再读坐井观天有感

    再读坐井观天有感原创: 诺妮儿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坐井观天的故事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