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

时间:2019-05-15 16:1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

第一篇: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

李梓杰 袁立壮心理工作室

本文是袁立壮老师的学生李梓杰所写的每周感想之一,作者近期在读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作者介绍了希腊哲学兴起时期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并引发了作者对于相关哲学思想的思考。

第一次翻开《西方哲学史》,看到书中各种人名还有学派名称,瞬间就头大了,除了之前在课堂上曾经学过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其他的都搞不清楚。在很艰难地读了第一篇之后,所读的知识在脑中还是散落的,没办法形成系统。

为了促进对书本的了解,在网上搜索到了赵林教授讲的西方哲学课程,学习了之后才理清了一些内容。卷一讲的古代哲学分为三篇,其实也是希腊哲学的兴起、鼎盛、衰落三个时期。这一周我读的主要是希腊哲学的兴起部分。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正如书中所讲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起文明的发展是由于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使得农业易于进行而又产量丰富【1】。

通过找寻资料,我们发现古代文明大多是出现在大河区域,这是因为古代文明都是人类学会了耕种粮食后发展起来了。在大河的区域一般都有冲积平原存在,可以比较好的从事农业生产。

书中有谈到巴比伦称霸,并且建立了一个帝国。其他城邦的神就变成了附属的神【2】。这不由得使你想起中国古老的图腾---龙,从古至今是没有龙这种生物的。相传,轩辕黄帝同意了各个部落后,为维系团结,就抽取各个小部落原有图腾的特点,综合成了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有蛇身、鱼鳞、马头、狮鼻、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3】。

书中还提到埃及与巴比伦的宗教是一种生殖性能崇拜,崇拜牛神。由此想到了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关于阴阳的课程,课程第一节就讲了我们祖先的生殖性能崇拜,包括墓碑的形状等。沈明泓先生还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最初的祭祀性舞蹈和巫术主要就是歌颂生殖崇拜的【4】。

书中讲到只要一种宗教和一个帝国结合在一起,政治的动机就会大大改变宗教的原始面貌【5】。政治与宗教一样,在原始社会起源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把某一宗教定为全民性信仰的宗教,使其成为国教。国教在封建国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就好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梁武帝崇武抑道与北魏太武帝崇道灭佛,皇帝都会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宗教或者思想流派,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说过,成为哲学家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好奇,一个是闲暇。正如书中有人指责泰勒斯贫穷就说明哲学无用,泰勒斯马上就通过研究天文,预见了橄榄将大丰收,于是他事先垄断了当地的榨油机,当橄榄丰收时,他以高价出租,这样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古希腊大多数的哲学家是不用为了生计发愁的,这样他们才有“闲暇”来思考来自天上的问题,才能总结出哲学道理。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里和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上善若水有共通之处。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往往还都是科学家,也有人同时还是宗教领袖,毕达哥拉斯就是这么一位哲学家。他建立的宗教的主要教义就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最恶性。他还认为万物都是数,他把世界假象为原子的,把物体假象为是原子按各种不同形式排列起来而构成的分子形成的【6】。

读到这段话时不由得想起了《黑客帝国》的场景,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情绪、行为都是一串串代码构成的,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同样也是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背后的代码,这是否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万物都是数”呢?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2页。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3页。

【3】金志利。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变与实质内涵。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4】沈明泓。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性与生殖崇拜的心理透视.中国性科学,2008(17):35.【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4页。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2016.7重印)第43页。

第二篇: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纪中下叶我们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轮番上演。每个政党都是靠对上个政党的仇恨获取民众选票上台(希特勒当年就是这么上台的),上台之后搞掉上个政治集团,就这样每个执政者上台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同时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经济,政治不稳定如何发展经济;高中时候,班里举行班会选班长,大家选了一个好欺负的同学故意让他出丑,班主任气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任命;台湾实现了民主,但是现在有是什么一种情况呢?阿扁在自己身上来一枪,污蔑给国民党,然后拉选票执政,基层买卖选票的情况层出不穷。我的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的民主我们要有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阳,总有一天普照大地,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质和全民修养,让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公民现在没有这种意识,更需要去不断参与,不断地去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对了,关于公民修养和学位知识水平没多大关系,西方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有参政意识。正如里根所说:民主没有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培养。

第三篇: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而是世纪中下叶我们看到的是哭泣的阿根廷,寡民政治和暴民政治轮番上演。每个政党都是靠对上个政党的仇恨获取民众选票上台(希特勒当年就是这么上台的),上台之后搞掉上个政治集团,就这样每个执政者上台免不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同时也拖垮了阿根廷的经济,政治不稳定如何发展经济;高中时候,班里举行班会选班长,大家选了一个好欺负的同学故意让他出丑,班主任气的没办法,只能自己任命;台湾实现了民主,但是现在有是什么一种情况呢?阿扁在自己身上来一枪,污蔑给国民党,然后拉选票执政,基层买卖选票的情况层出不穷。我的故事讲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的民主我们要有信心,同时更要有耐心,他就像初生的太阳,总有一天普照大地,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公民素质和全民修养,让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意识,公民现在没有这种意识,更需要去不断参与,不断地去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对了,关于公民修养和学位知识水平没多大关系,西方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有参政意识。正如里根所说:民主没有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培养。这让我也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原来民主离纳粹只有一步之遥。

以上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多么的高大上或者深奥晦涩,只是想告诉大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人在无形中都在用哲学去探讨过问题,哲学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并不是张口形而上,闭口形而下的高深的学问,当然了任何一个学问想要达到经世致用的境界,就必须对这门学问有十分深厚的研究。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一点哲学知识,慢慢走进哲学,你会发现它是十分有趣的,并且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第四篇:西方哲学史-浅谈希腊三贤

浅谈希腊三贤

思想的海洋广袤而深邃,我愿假手于西方哲学史这只航船,承载着我年轻有激情的心,拨开迷雾,戳穿假象,给自己的思想境界寻找一个足够的高度。回首远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思想大师们的人数虽然很少,却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他们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造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徜徉其间,我们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其中。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有人曾说:“希腊哲学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宗教信仰构成西方文化的经和纬。”这足以认识到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在古希腊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三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们不但哲学贡献显赫,更以其师徒关系而举世闻名,并且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不可不谓是哲学界历史上的一大盛况。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苏是个地道的雅典人,父亲是石匠,母亲是接生婆。苏仿其母亲职业的名称,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苏好学多思,身体强壮,话语幽默。晚年被控以多项罪名而判处死刑,他拒绝了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做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苏有很多学生,包括著名的柏拉图、色诺芬等等。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但他的一些口头谈话却通过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我们所知。这些谈话奠定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

在苏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哲学”,讨论些“世界本源”、“宇宙构成”之类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问题。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正是他针锋相对的提出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观点,即“心灵的转向”,所以人们常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在苏格拉底一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比较模糊,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苏追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即“德行就是知识”。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常采用“诘问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是对方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再发问过程中,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反诘法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极力降低自己语言的难懂性,应用比喻和对话以及当时的事实例子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运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强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现今的教育事业极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他不懈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勇于提出与先贤相反的“研究自我”的观点以及对理性的尊崇与信仰都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的两句名言“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与“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向未知领域探索,不断汲取知识。

二、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出身于一个十分显贵的雅典家族,受到过良好的贵族教育,青年时代师从苏格拉底。在他28岁时,苏逝世,这对他的打击和影响是深重的。他由此痛恨雅典的民主政治,并思考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公元前387年柏回到雅典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阿提卡德摩斯学园,即柏拉图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教学思想只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想”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可以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理论”。柏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由哲学家统治,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男女完全平等且都有其特殊功能。柏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且他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柏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主张身心和谐发展。柏式的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

柏理想中的乌托邦尽管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吗,但他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柏在《律法》中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柏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在现今社会对我们仍有重大意义,尽管这一口号我们喊了很多年也收到了极大成效,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无法完全实现。柏的教育观完整而系统,对体育极其重视,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而柏的爱情观我们应辩证的学习,排斥肉欲,肉欲是人性中兽性得表现,这一理念不顾人的正常欲望,柏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唯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也在现今男女恋爱关系中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

三、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马克思曾称亚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亚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在物理学方面,亚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做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亚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述逻辑的范畴。亚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亚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的发展,并且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亚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的著作可称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发展并逐渐完善了“地心说”为人类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现在看来,亚的物理学观点不尽正确,但也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亚在教育方面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仍有指导意义。他重视练习和实践;师生关系上,他要求勇于挑战,坚持真理;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这完全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直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句话。

这三位伟大哲人的思想气贯长虹,对后世影响巨大。从苏格拉底的思想基本成熟的公元前429年算起,到亚里士多德去世的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也不过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而就在这一百年间,连续诞生三位人类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三贤之中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更深层次发展。我们后人有幸观临这次已被定格的盛况,在叹为观止之余,或许还能再做些什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人生的道路上要充分利用哲学知识来装扮美化自己的生活。哲学,是一门使得生活更加美好的艺术,是智慧的学问,先人知此而创造哲学,后人理当学习继承发扬和创新!

第五篇: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想讲给人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清高,他经常到人多的地方大发议论,并总是把其他人说的哑口无言,让别人感觉很没面子,更严重的是,他到处找当时的名人、有智慧的人辩论,通过驳倒对方以证明别人的无知、是徒有虚名,并到处说其实自己无知,一个无知的人能把那么多名人、有智慧的人驳的哑口无言?这样的人注定要遭人怀恨。我读西方哲学史,最不喜欢的就是苏格拉底那种绕个大圈子证明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如果我生活在雅典,我不能保证在决定苏格拉底死刑的判决上是否会投赞同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成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的经历类似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徐复观,年轻的时候都热爱政治,并有较好的基础,后来都弃政从学,笔者也是一位这样的人,只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在哲学上有所成就。柏拉图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理念论,在深入了解哲学之前别人问起我哲学的时候,我总爱以桌子为例,说看到的不是桌子,而是颜色、形状等,为什么不同的桌子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都叫桌子呢?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我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认为哲学家就是那样把握世界的。但后来我对理念的认识逐渐深刻并认识到这种方式把握世界有很多缺点,比如,假如每一双筷子都叫筷子是因为他们分享了筷子的理念,也就是说理念是可以分割的,而这些理念的不同部分为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理念呢?是不是因为他们分享了一个更普遍意义上的理念,这样推下去将没有答案。理念论还有很多缺点,看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后更深化了对理念的了解。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哲学王的统治,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问题,这里不说了,因为我这篇文章中谈的是纯哲学问题,政治哲学不叙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是后世哲学家的楷模,几乎每一个志于哲学的人都想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我对亚里士多德了解的不多,只从哲学史选读上看过一些思想片断,《形而上学》也只看了不到一半。上面说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体系批判给我印象深刻。柏拉图认为,人眼见的世界都是洞穴中的阴影,真正的世界是人经验中把握不到的,只能通过理念来认识。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人能感觉到的东西才是实在的,人只能从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两个不同的传统,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一直是后世千年哲学斗争的焦点。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哲学研究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实用,这句话非常深刻,但后世很多哲学家都忘记了这个教诲,总想把哲学改造成实用的科学,特别是在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牢记哲学的目的是求知不是实用的教诲能有效避免哲学研究误入歧途。

三、中世纪的哲学

古罗马哲学方面的资料我只看过哲学史原著选读上的片断,这些片断给我的印象也不深。我觉得古罗马时期是哲学的低谷,只要不专门研究西方哲学史,古罗马这段的哲学完全可以不看。下面直接谈谈我读中世纪哲学的心得。

我把中世纪哲学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教士,其中一些更是身份显赫的红衣主教,他们哲学的任务主要是论证上帝的存在,强调信仰高于理解。如,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尔谟就明确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理解上帝,而最伟大的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并且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者。在托马斯阿奎那之前,教会哲学家论述世界最高本体上帝的存在的方式都是武断的,观点都很直接,没有过多的可信服的理论,只是一味强调信仰高于理解,只有信仰才能理解。这种论述方式要让人信服,就必须和教会的专制联合起来。我觉得一切专制社会都不是讲理的社会,他们要求臣民接受一个信仰、理念的方式不是从理论上说服人,而是借助国家/教会暴力强迫人接受,这种情况下的论述方式必然是简单的、武断的,因为靠着暴力,他们不必在理论上多费口舌。当然,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将教会的理论和

统治推高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他符合教会的需求,其本人也自然被封为圣徒,成了教会宣传的典型。由于我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没有比较多的研究,这里就不谈论他的观点。

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和前期有很大不同,虽然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也大都是教士,但在理论上不是简单的论述信仰高于理解,更有些哲学家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法国僧侣高尼罗认为上帝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而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中,最伟大的存在者好像海上仙岛,未必不能设想为不存在。高尼罗还给保守的教会出了一个让他们目瞪口呆又不能在逻辑上反驳的问题: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高尼罗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他鼓励了以后的哲学家起来质疑上帝的存在、反抗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的一些哲学家更是直接指出,如爱尔兰僧侣邓斯〃司各脱说人不能认识上帝,但是凭着理智可以正确认识事务的原理。英国僧侣罗吉尔〃培根更是明确指出,掌握整理有四大阻碍:权威、习惯、成见、虚夸,上帝就是权威,他认为要认真整理必须进行实验,这从根本上推翻了信仰高于理智的约束。当然,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家论述上帝不存在,批驳信仰高于理智的工作都只是一些零星,当时教会的力量依然很大,更晚一些的布鲁诺还被教会烧死,而进入十七世纪中叶后,笛卡尔还在不断的做着明哲保身的工作,为了怕触怒教会,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在生前都没有发表。

四、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英法德哲学

文艺复兴后的英法德孕育了大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用各自的武器和理论推动西方社会向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迈进。不过,阅读英国、法国、德国哲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英国哲学在认识论上成就很大,尤其是洛克的白板论、休谟的经验论,法国人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上给人印象深刻,但在纯粹哲学的领域,尤其是卢梭之后的拉美里特、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哲学,创造性的东西不多,大都是千遍一律的东西,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视觉疲惫,法国后期的几个哲学家我都匆匆一翻而过。关于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心得,我只想说这么多,主要原因是我对这两个国家哲学家的书看得少,除了哲学史原著选读外,只是接触过休谟的《人性论》、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德国是哲学家的摇篮,西方十八世纪后的大哲学家里估计一般以上都是德国人,他们主导了哲学的发展和后来的转向,我有时会想,假如没有德国人,哲学会是怎样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结果会让人不敢想象。德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莱布尼茨,因为在他之前西方哲学史上见不到德国人的身影。德国哲学家中的康德和黑格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就是《小逻辑》,这本书虽然难懂,但还是花了近20天把它看完了,我觉得《小逻辑》是一本自成体系的著作,他们里面讲的问题是一个圆,从认识论开始最后又回到了绝对的理念,在论述过程中,用辩证法分析的质与量、主体和客体等哲学中的基本关系都让我获益匪浅。黑格尔的一些名言也对我起到了激发作用,如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小逻辑》里面有一部分是探讨康德的,在其中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并颇多微词,用大量的篇幅来批判、讨伐另一个哲学家这种情况在《小逻辑》里面很罕见,这说明康德对黑格尔影响很深,他一直想摆脱康德的影响但又不能不受康德的影响,正如后世哲学家的评价,虽然黑格尔对康德屡有微词但没有康德的体系就不会有黑格尔的体系。

康德的思想令我陶醉过,黑格尔的著作我只买了《小逻辑》,但康德的著作我却买了四本,包括三大批评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买了邓晓芒和蓝公武两个版本的。《纯粹理性批判》由于艰涩难懂,我只看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中间的具体论述还没有看。看大哲学家的著作是需要心境的,尤其是康德的著作,读者需要先平静下心来,并把之前看的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和体系暂且忘掉,以一个虔诚的心准备进入康德的著作和接受他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进入作者的心境和作者一起开始写

作、思考。从后世哲学家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成就主要在前面几章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康德的具体观点如何我不说了。康德这本书的后面一部分相当于导言或后记,虽然没有前面部分那样晦涩,但给我留下的印象一样深,尤其是康德关于哲学起源和哲学家与哲学常识的观点,详细情况我会在下面哲学的起源里面叙述。另外,《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半,主要是读了一半时发觉没有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理解《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句话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让我感到惊奇和敬畏,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死后安葬在家乡哥尼斯堡,这个小城二战后被划给了前苏联,现隶属俄罗斯,但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康德不是德国人,而且哥尼斯堡的青年男女每逢举行婚礼的当天都要专程到康德的墓前献上一束花,以纪念这个城市伟大的儿子和他那悲剧的爱情。

五、现代西方哲学

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学说对我印象也很深,把世界的本原从上帝、理念等变为意志(生活意志、强力意志),我感觉和人的现实处境比较贴切,人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可惜,叔本华和尼采之后的西方哲学发生了危机。尼采之后,哲学分为两大主流: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分析哲学主要在英国,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后来法国、美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了分析哲学的观点,现象学始于德国,代表人物主要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刚产生的时候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很难对话,并且互相攻击。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关逻辑的论述。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虽然是由千差万别的事物组成,但这些事物都是按照他们的内在属性即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逻辑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是所有事物必然联系的总和,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揭示的是世界的结构,但逻辑不同于自然科学上的规律。规律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即使有一万次的正确也不能证明必然正确,而世界的逻辑结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先天性。由于在接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思想之前,笔者曾写过《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的文章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有一个自身须遵守的法则——道,道也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规律,这个意义上的道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意。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重点分析语言,语言哲学的有关问题我在此不论述,原因是我认为语言学不属于哲学,如果哲学变成了对词、句法的探讨那哲学永远走不出危机,更不可能体现对人的关怀。

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他们的存在主义转向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处境的关怀,初读存在主义的时候我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在阅读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不多见。人对自身的存在总是感到茫然,然而在传统的二元分离哲学中,人的存在只是哪个更高的存在的投影。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这样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存在其他事物才得以显示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先决条件,只有人才会追寻存在的意义。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一生是什么样的人。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属于一个类属,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其他存在物是本质先于存在,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的过程,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主义大师的话是振聋发聩的,在人对自己存在迷茫的时候,对人生迷茫的时候,哲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后天形成的,我们不是生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通过个人努力和选择我们能具备我们想具备的品质,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存在。

除了以上四位哲学家、两个派别外,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还有众多哲学家和众家纷纭的派系,这些派系互相攻击,特别是继续坚持攻击传统哲学,标榜建立了新的哲学。但是,看完西方哲学史后,我感觉这些哲学家都没有真正使得哲学走出危机,反而使得传统的形而上学进一步消解、终结,加剧了哲学的危机。

下载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这两个月闲来无事,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和君咨询公司推荐书目中有这两本书,还有两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要再今年元旦之前看完。读这......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这个暑假里,我看完了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所著的被译成各种文字、全世界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流传至今已......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记得第一次读希腊神话故事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纯粹是当故事看的,感觉里面的故事特别有趣,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事理解加深,才发现希腊神话......

    读希腊故事有感

    希腊神话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最喜欢看的是《希腊神话》。 这本书是伴随着希腊逐步完善的。《希腊神话》这本书,我知道了众神领袖宙斯很残酷;赫拉克勒斯神勇、很善良;普......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这个暑假里,我看完了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所著的被译成各种文字、全世界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流传至今已经三......

    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好书伴我成长——读《希腊神话故事》有感常州外国语学校七(9)班巢珺如指导老师:徐颖彬在西方,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寡,一向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成都的标志。希腊神话早已成为整个西......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上卷读后感 整个西方的哲学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闪耀着各种哲学家的智慧,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所闪耀出来的哲学星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