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德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
作为“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道德的教育,其明确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的转变,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也就是说作为”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教育,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影响(扬善抑恶),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得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尽管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但这中间关乎人的共识是却是永恒不变的,其特征就如杜威所言,每一代新人都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扩张。回想这几年我们所主张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想通过学校可能做到的某些着眼于扬善抑恶的改善,推进师生行为、精神(人格)朝着持久的好的转变,进而影响我们的学校和师生朝着更为美好的境地努力的文化传播策略。
当我们这样来回望我们的努力的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道德事业,其目标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变化,不仅仅是人们知道的可以做的事情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完善人们未来的性格和个性。另外,这一过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受教育的个人,而且还有整个社会。最终,整个世界都可能从这项事业中收益“。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第十三章,谈的是《陶冶过程》。在看来:”真理意识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成长。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真理意识是个体从所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经验中,并通过个人在团体中的内在行动而成长起来“的。而”真理的物质实现从来就不是单纯地从哲学思考中产生出来,而是在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所构成的世界里方能产生“
也就是说,真理是人们对命运的体验,绝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靠别人灌输的。加上每个人个人的遗传、家庭生活以及人生经历,每个人对真理的把握又是个性化的。但这个性化的体验又是离不开团体的合作的,是需要在某个团体内联动的。但是,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的是人们在不断地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统一意见往往是靠不住的,因为现实中”仿佛我们从属于一个感觉、动机、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都一致相同的团体。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必然而无条件的,但在根源上确实靠不住的,当威胁相逼时,它们就会与强烈的内心冲动联合起来“。所以,”真理“在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去怀疑怀疑,去反思的。
雅斯贝尔斯认为,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它是以作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其支柱并把规则的知识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场所。陶冶的材料包括:对已成形的事物构造的直观、一般有效的知识以及语言——存在的家园(ZuhauseseininSprachen)“。”作为形成人生态度的陶冶必须为人们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在理性中寻求道路,全面地展开精神运动“。由此看来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一切可能的空间,而绝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胁迫学生在军事化管理下一刀切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德育的价值在丰富人的精神内涵,使每一个人成为每一个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陶冶则意味着在铸造和展开人的这一天然给定性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人自身的活动、意识和它特有世界的形式与一般的形式接近“。
基于人的生命生长的德育,要做的是使我们和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教育,永远是属于”人之为人“的事业,而在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中,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是最为珍贵的。”如果教育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如果我们对那些”看不惯“总是喋喋不休,那我们的师生最终的走向,就有可能成为只听使唤的工具了,我们所期待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但真正叫人心痛的是,这些道理正如杜威所说:”理论上无人不知晓,实践中又无人不违背“。
第二篇:怎样做到德育为先
模块二作业:
怎样做到“德育为先”?
天光小学刘杨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规范德育工作管理。结合《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完善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按照《长春市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适时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表彰会议。
2、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好《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的贯彻落实,继续开展“好习惯伴我行”、诚实守信、珍爱生命和法制教育等系列活动,建设文明校园,提高中小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素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全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和“读好书”活动,力求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继续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评优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关注国家的发展,立志为祖国富强而读书。四是继续扎实推进“暑期集中行动”,组织学生参加“手拉手”、“志愿者”“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抓好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总校和家长学校网校作用,督促各学校办好家长学校,评选一批家长学校选进单位。二是强化科学管理,推进规范办学。建立学员注册、考勤、考核制度,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采取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着力抓好家长学校教材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家长教育材料。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举办由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德育课教师、家长学校教师和关工委工作人员参加的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班,逐步壮大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四是树立典型,表彰一批示范家长学校,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和带头作用,促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1992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年后的今天,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关口,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成果,如何理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发展过程形成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时代新课题。
“拿我们的日子和过去比一比就知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管用的硬道理。”从四川到北京探亲的田强在西客站站台上乐呵呵地说。
百姓生活的变化源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三者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陈清泰说。
发展中的问题还应通过发展来解决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中央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淡化GDP量性要求,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经济全局出了问题,任何地方都不能幸免。各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用发展开启人民幸福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说,“惟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新旧矛盾,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将蛋糕做大,更应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众更好地分享蛋糕。事实上,当前多数社会矛盾都是利益诉求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和富强、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本期起,理论版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问题。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向往。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于
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已具备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为人民走上新时代的幸福路指引了方向。
民之所需,国之所倚。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增进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为目标的民生工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任务,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总框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新思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幸福”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民生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民生幸福开辟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人民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但不等于社会福利提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通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再造“富民优先”发展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压力,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
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真正有效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