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附件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进入课改前“课堂小结”一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司空见惯。进入课改后似乎又不是一个必要环节,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课堂实际操作效果上看,也相差甚远。于是,我们围绕如何看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小结”,如何提高“课堂小结”的实效性,组织开展了一次网络教研活动。
一、案例描述
本次活动,我们提供了一段教学片断实录,供教师们赏析。即:
某位教师执教一年级数学《统计》一课,从导入到新授,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拓展与应用等过程,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楚的,而且各个环节都用小动物们来庆祝大象生日,给大象送鲜花作礼物,大象用各种水果招待小动物们这样一个故事串起来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又充分让学生“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从而渗透了“统计”的意义。在这样的参与、经历中,贴近学生的活动带来了新奇,故事带来了愉悦,孩子们学得相当投入。
当下课铃声响后,游戏式的巩固练习正好完成。随后,执教老师赶紧让孩子们安静下来,问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1:贴动物。学生2:贴水果。学生3(高声):贴大象。学生4:学到了本领。学生5:学到了许多知识。……
执教老师继续启发:那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
教师不得不指着黑板的板书,再次启发:看这里,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甲:我学会了排一排。师:还有呢?
学生乙:我学会了分一分。
师:除了排一排、分一分,谁还要说? 学生丙:我学会了数一数。……
(可能看到学生已经回答不到老师要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停下,指着黑板)师:“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案例分析
读完以上课堂实录,老师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为什么要在下课时进行课堂小结?B、学生为什么不能沿着教师的意图进行小结?C、低年级数学课有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小结和归纳?D、课堂小结是否一定要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
我的思考:
1、从教师实施课堂小结的动机来看,教师应该是把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不进行小结似乎显得课堂教学不够完整,这一点是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出发点值得肯定的,但每节课是不是一定要有“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在新课堂背景下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2、从问题设计的意图来看,本节课的课堂小结是以让学生说出学习的知识是“统计”为目的,如:老师的追问“学到了什么知识呀?”似乎学生的贴一贴、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等课堂活动并不是那么重要,学生能说出学习的知识是“统计”才是最重要的。显然,在老师心目中还保留了知识比能力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的误解,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
3、从课堂小结的主体来看,教师试图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点是对的,但实际教学时并没有达到老师预想的目的。这个问题主要是教师没有充分估计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所致。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学习留在他们脑中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有声有色的活动,从本案例看,低年级“统计”教学重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运用一些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自己说出“统计”的概念,实在没有必要。
4、从课堂小结时老师启发的方法来看,比较单一,不够灵活。课堂中教师的表现告诉我们,教师总是急于让学生说出成人头脑中的统计概念,没有关注儿童心目中的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意义和作用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头脑中实际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顺着学生思维去启发、引导、总结。比如:在小结时这样启发:如果要统计你们小组每人买铅笔的枝数,你会吗?怎样统计?说说你的想法。当学生说出“学到了本领”时,老师也可以顺水推舟追问,“你学到了什么本领呀?”这时,学生自然会说出我是怎样统计(或解决问题)的.老师顺势提炼、总结岂不更好!
三、案例反思
通过本次网络教研,我们有这样的几点启示:
1、课堂小结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课堂实效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而课堂小结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手段,课堂小结环节引导的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唤起思维、激发求知欲、启发创新等效果。做好课堂小结,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知
识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小结要讲究科学性,做到目标明确、用语准确、言简意赅。
2、课堂小结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课堂小结不一定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来实施,他的最大功能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学情需要灵活设置,尤其要处理好课堂小结与构建认知结构的关系,把握好课堂小结的有利时机。课堂小结一般应选择在教学内容转换之处,学习方法的优化之机,数学思想领悟之际。只要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所谓的课堂小结。
3、课堂小结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总结的都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当遇到不宜由学生小结时,可以由老师直接加以总结。正如本案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新奇”、“愉悦”的活动中“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并且根据问题需要统计出了“鲜花”和“水果”的数量,说明已经初步理解了统计的意义,这时再进行 “小结”时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统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简要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声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即可,不必一定要针对知识点进行小结。
4、课堂小结的方法要灵活,设计问题要精准。就其方法而言可以是知识梳理式、趣味游戏式、拓展延伸式、问题启发式、影音赏析式等等。就其设计问题的目的而言,可以针对认知目标的构建,也可以针对能力目标提高,还可以针对情感目标培养来设计。本案例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统计”一词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让学生说明自己经历的过程是统计,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要求,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课堂小结时,老师可以采用举例子、追问、表扬,总结课堂活动中的得与失等方法进行小结,而“统计”概念可以由老师直接揭示。
5、注意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等,长期培养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
我们需要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
1、创设适合学生,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一上课教师就通过师生“抱一抱”的游戏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已有的比较轻重的经验得到唤起,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教师在认识称量工具的教学时,通过两个不容易利用经验比较的事物,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称量工具的产生的必要性。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以活动能够为载体,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活动经验。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只是信息,而信息中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建构。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停留在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判断轻重上,而是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对轻重的认识得到深化,学生富有童真的语言正说明这一点。有的学生说:“课本在手上又往下压的感觉”;还有的学生说:“铅笔很轻,我把它举得很高”;还有学生说:“铅笔像浮在水面上一样,没有感觉”等等。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活动的感悟就不会被展现出来,这正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3、注重数学思考与交流,提高数学课堂的深度。课改初期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被淡化,学生的思考被忽视。这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思考。比如: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苹果与橙子的轻重?天平是如何比较出物体的轻重的?等问题就是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再如:教师在练习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呈现两个物体比较轻重后将两幅图形成一幅图,进而比较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表达,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渗透了初步的逻辑推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教师合理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就是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是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合理运用了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情感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鼓励性的评价中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习效果。
5、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唤起,同时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了知识应用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角,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三篇:怎样进行课堂小结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系列活动发言稿 《让课堂小节更高效》
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视,因为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更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第三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我把近两年听过的课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大多数教师最后的课堂小结都差不多问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把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梳理和概括了,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反映了教师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小结呢?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融为一体——知识梳理式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方式:
1、阅读式:例如“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我们使用的人教实验版教材上没有直接给出公式,可在课的结束时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看看课本,看看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教材是否相同,并在书上把公式填写完整。
2、问题式:师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3)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口诀式: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的总结方法。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4、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整理复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概念非常多,应建立一个知识整体,通过这样的串联,理顺了思维的程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原有结构,使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发展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
二、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课的结束可以把这个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有教师在教学“2、3、3的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十几秒钟内,从容地面对学生,黑板上写了个“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最后再问:“我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又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这课时,我让一位学生两手共握15枚硬币,然后让他把左手硬币数乘以2,右手硬币数乘以3,再把所得结果之和是奇是偶告诉我,我立即说出哪手硬币数是偶数。更换助手,再做几次。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能够准确地猜出来呢? 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三、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1)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1)、(2)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4)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5)、(6)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约分”这节课中,师生在总结约分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指出: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可以使分数化简,也可以使几个分数都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内容。在教学“通分”做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指出:通分不仅可以用于比较分数的大小,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而且为课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铺垫,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心理。
四、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分解质因数,教师在总结时问:“谁能说出一个质数来?”“谁能说出一个质因数来?”(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仅有几名学生反问:“要我们找哪个合数的质因数呢?”)教师立即说:“你们问得很好,质因数是对某一个合数而言的,不可能单独地说2是质因数、3是质因数、„„质因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它是某一个合数的因数;(2)它本身又是质数。”
我们说教无定法,对于数学课的结尾方法可说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地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我想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极佳教学效果。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1992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年后的今天,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关口,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成果,如何理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发展过程形成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时代新课题。
“拿我们的日子和过去比一比就知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管用的硬道理。”从四川到北京探亲的田强在西客站站台上乐呵呵地说。
百姓生活的变化源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三者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陈清泰说。
发展中的问题还应通过发展来解决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中央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淡化GDP量性要求,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经济全局出了问题,任何地方都不能幸免。各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用发展开启人民幸福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说,“惟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新旧矛盾,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将蛋糕做大,更应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众更好地分享蛋糕。事实上,当前多数社会矛盾都是利益诉求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和富强、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本期起,理论版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问题。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向往。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于
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已具备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为人民走上新时代的幸福路指引了方向。
民之所需,国之所倚。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增进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为目标的民生工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任务,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总框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新思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幸福”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民生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民生幸福开辟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人民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但不等于社会福利提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通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再造“富民优先”发展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压力,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
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真正有效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