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在看到这个“公民与社会责任”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曾经看过的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节目是由中美两国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而国内的学生也是已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节目因为某些环节里中美学生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我清晰地记得在价值取向的考察环节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学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直接超越了美国学生的“求真”之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而且彼此之间的选择也没有多少共同点,有的选择了财富,而有的则选择了权力。我相信,每一个人,当你面对这样的表现,面对这样真切的对比,就不能不把眼前的景象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就不禁要问:这样的未来公民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个人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但是大家从这些美国学生的选择却不难看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惊人的一致。而“价值观” 这个词,对于我们目前的社会和高中生这样年龄的学生来说,也许遥远而又陌生。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的选择不仅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更暴露了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另外在节目中,因为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性,美国的学生在表述自己的价值观念时,他们对于现实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乃至国际视野、人类意识表现得清晰、坚定、沉着,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混乱、困惑、狭隘和迷惘。当然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意料。但是当这些差距以这样直观的形式,将教育的宗旨、目标和结果都分明地呈现在你眼前,也将公民素质的差距和国家未来的前景摆在我们
1面前的时候,就不得不让人震撼和深思了。当然公民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成为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与理念的“社会人”。而这种教育就叫公民教育。那么我们需要公民教育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近期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在他的微博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价值问题!教育应围绕人类共生价值和国家核心价值,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我想,从前面中美学生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也是我们进行公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进行公民教育的时候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给孩子们传授作为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未来公民的公民素养。才能让未来的公民们更好地进行公民参与。
毋庸置疑,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公民参与。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公民参与,并不是说只是满足于人人参与政治、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事实上,不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参与、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以致于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参与、不懂得妥协的、非理性的、暴力的参与反而是对国家、对社会更加危险的参与。近年来泰国、埃及等国家发生的政治动荡就是很明显的例子。而在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涉及公共事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在保钓事件中,一些年轻人不理智地将矛头指向身边的同胞,损坏同胞个人财产,对同胞野蛮施暴的恶性事件。比如: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因强制拆迁引而起的自杀、对峙伤亡的恶性事件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许多人倾向采用非理性的、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纠纷和矛盾。所以中国急需培养关心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具有判断力、懂得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理性、非暴力、负责任地妥善解决公共事务的公民。因为只有当这样的公民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的时候,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全,更有尊严、更有秩序的和
谐社会!所以,让未来公民学会如何参与公共事务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朋友们,我是一名教师,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呼吁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讲述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源自我内心一个声音的呼唤,这个声音的名字就叫公民意识。今天我能讲得这么理直气壮、这么坦率从容,源自我内心一种力量的升腾,这个力量的名字就叫公民责任。如果今天在座的各位能认同我的观点,那就说明我们在公民教育的问题上获得了共同的价值观。如果今后在座的各位能尽自己所能向周围的人去传播和推动社会公民教育,那么这就是我今天的社会公民教育最大的成功!所以在我演讲的最后,请允许我做这样的总结:我们需要的是让未来公民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判断力,有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能力的公民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你我他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罗博学
索引:他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年仅四岁的女儿脸上,小孩便一直哭闹。为了什么原因?聚餐中,孩子渴望多喝一点饮料,在座的都是长辈,气氛当然喧嚷。爸爸忍无可忍,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以至于过后的责备,充斥着整个过程。
我知道这又是一次严重的家庭灾难。将此看作一种灾难,其实没有一点夸大其词。虽然他的意思是:为了管教孩子,同时为了挽回在人前的尊严,但是给她的心灵 一定会留下严重的创伤,她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只能在哭闹中,显示出心灵受伤的委屈。很长时间过去,她的小脸还是一片红晕,让人好生心疼。
我认为不应采取此类方式管教孩子有很多理由:
第一:这是早熟的一代。她们心灵的早熟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孩子在未成年时经历的一切,都会对她们的成长产生影响。无论她们遭遇的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 于学校。也许幼稚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会成为孩子一生努力的标竿;来自家长一句失去理智的责备,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自卑与自闭心理。
第二:对待一个年仅四岁的女孩,采取这样暴力的做法显然不妥,无论家长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她们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在餐桌或其它场所,任何人都不会刻 意指责孩子任性的举动。当然,管教是另当别论。合理的教育既非溺爱,也非暴力教育,而是充满智慧之爱的教育。有很多理由告诉我们,他的举动过于鲁莽失去理性了。当小孩开始感受到父爱的逐渐缺失,最危险的后果也许已经酝酿。爸爸意识到这一点,他并不是在体罚孩子,也并非实施家庭暴力,只是在忍无可忍的关头对孩子进行一次“巴掌教育”,他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又微笑着送给孩子许多糖果。她忘却了疼痛,逐渐欢乐起来。
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变质”引发出偏激而危险的行为导向,如清华学子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等。追根究 底,这些问题其实早在他们童年,乃至于青少年时期就被深深埋藏下来。目今出现太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正确而智慧的教育,有不可 分的联系。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铁窗内的年轻生命,便想到了许多。
我发现为什么在中国,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成为朋友的可能。中国式的教育中,孩子眼中的父母是独裁式的家长,他们没有温暖的情 怀,没有慈善的理念,也没有非常人性化的教育。他们所期望的子女是言听计从,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代表独一的真理,人世间的所有真理都被大人掌握,以至于父母 自身便是上帝,孩子只能无条件地听从他们,从此失去了自主意识,不具备思想自由的权利,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当某异性朋友中学时与男友离家,数月未 归,其父母颇带有“独裁式管制教育”的色彩,其家庭教育的失败影射出中国式亲子教育不被真理引导而产生的一系列根源性问题。对于中国式缺乏真理的亲子教 育,巴金在《家》里完成了一次宏观的集体性反思。觉慧、觉民、觉新都取“觉悟、自省”之义,他们渴望个体的自由与新世界、新理想,而作为家族真理代表的高 老爷在氏族社会中拥有愚昧而强大的主导力量,由此导致家庭的冲突,以及社会的冲突,最终酿造时代悲剧。家庭是培育孩子健全人格与完整思想体系的第一学府及 第一社会,倘若一个家庭中没有真理、自由、平等、博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带来的心灵创伤则十分巨大。
对比西方民主社会的亲子教育,以圣经为终极真理的思想观念深深维系着父母与子女之间平等、互敬、互谅、互爱的亲情纽带,“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 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新 约圣经·以弗所书)。圣经作为千千万万个西方民主家庭的必备经典,是一个家庭和谐、美满、喜乐、自由的根基,他们共同站立在上帝的真理面前,除此之外,没 有绝对完美的个体,“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新约圣经·提 摩太后书)。耶稣史无前例的宣称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稣宏观的生命形态已然囊括了真理的各样范畴;在耶稣的国度,为人之父学会谅解、自省、付出、与宽 恕;为人之子也必然懂得谅解、自省、付出、与宽恕。如此,便成功塑造一种健全而美满的亲子教育,上帝的真理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融。
《活在美国》的作者,作家兼传道人的范学德老师数月前电话中与我聊到他与孩子之间如伙伴、如兄弟的情感交流,我是由衷的羡慕和祝福。
祈祷耶稣的真理与生命,在目今所及的当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走向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每一个家庭,都将绽开一朵自由、光明、且满含笑意的花蕾。
《在上帝的爱中肯定自己》
梦凡今年读初二,临近开学,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状态,甚至意欲辍学。我一直关注未成年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的心理发育,对其今后的人生有至 关重要的影响。与梦凡交流,能够感受到她的自卑感,她的自卑直接来源于“分数未上线”、在学校不被认可的片面误导。我相信在中国目前并不完善的应试教育的 体制下,很多学生都会被动式陷入类似的心理困境。
应试教育根植于功利心态:考试和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潜在价值的唯一标准,由此导致成人世界片面而扭曲的价值观: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潜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使社会脱序,商业贸易等各领域都缺乏最基本的诚信,以致悲剧泛滥。应试教育完全以分数论成败,以考试断英雄,素质教育的本质仍然属于应试教育。人们将 “素质”片面理解为“考试素质”,却忽略了其余层面更重要的基本素质,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人格素质。忽略这些,便酿造了马加爵、刘海 洋的悲剧事件,也出现了中国政法学子的弑师案。中高考因一分之差,断送了无数学子的人生理想,令多少贫寒的家庭陷入困境。至于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生命所急需 的人格培养、以及自身的人性闪光点,却被严重忽略。比如梦凡,她的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对弱势群体的深切怜悯,与同龄女生相比,表现出相当的成熟,读初
一 时,被选为班长,其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肯定,初二时因为成绩功课的“暂时性漏洞”,让她产生心理自卑感,其亲情关系、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受 到影响。
凡是心理自卑的人,心灵处于非自由状态,被外界事物奴役,因此无法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对于梦凡,急需的并非采取恶补以提高 她的学习成绩,而是帮助她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并建立信心,应该尝试以基督信仰的普世伦理让她从
“酱缸文化”中得到解放,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刘墉在《肯定自己》的教育读本中写道:“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得肯定自己。”类似的自我肯定在无神论的教育环境中,往往导致盲目的心理自大,因为在肯定之前,缺乏自我认知。为了纾解梦凡的心理阴影,我与她分享了上帝与人的关系。
第一:任何生命,都不是一个偶然的存在。你的生命源自上帝,你无须再因“进化论”的诱导而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失去热爱。上帝在光明之中,每一道 光线出自于他,由他照亮了整个世界。你是世界的一部分。你的生命本身是上帝爱的一部分,你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也不是为了其它事物而存在,你是因为上帝而 存在,你的生命因爱而有,你是为爱存在。你的生命本身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被任何事物局限或贬低。《独立宣言》最新译文中,人并非“生而平等”,任何生 命降临,势必因为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外貌长相的不同而本质不可能平等,但因为“受造而平等”,上帝赋予一切生命以追求幸福、自由、光明的权利,上帝以超 越人类之爱的爱,爱着每一个人。也许你并不美丽、聪明、和富有、或生理有一点点的残缺,但都无法阻碍上帝对你的爱:“上帝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你从 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诗139)”上帝对你的爱包括你的不可爱,你的失败、软弱、痛苦、和忧愁,他仍然无条件的爱着你。因为上帝是爱,你是他眼里杰出的创 造,他创造你的那一刻,运用了最卓越的智慧和心血。你必须明确一项重大事实:在你没有肯定自己之前,或者,当人们否定你的时候,上帝已经肯定并完全接纳了 你。你的存在本身即是宇宙间恢宏而壮烈的神迹。
第二:你必须在地球上给自己一个定位。你虽不完美,然而上帝赋予每一个生命不同的潜力与恩赐,你无须因为成绩的滑落而自卑。功课方面,寻求上帝赐你智 慧,尽你所能,但尽量保持快乐、友爱、完整的心灵。当你具备完整的心灵,你会在上帝的带领中发现自我,与室友和睦相处,日渐学习处世为人的基本智慧,这是 你日后的最大保障。永远记住:即使遭人唾弃的乞儿,上帝同样赋予他们尊严。任何人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上帝更看重一个人的“内在成就”:诸如苦难中感 恩,孤独中自省,和绝望中守望。他希望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站立在心灵的地平线上,前方将是荣耀的曙光。
第三:希望你在《阿甘正传》与《给我三天光明》中获得启迪。你会看见:上帝如何在一个残缺的生命身上,彰显他毫无保留的爱与智慧。除此之外,你仍然需要 感恩。你的物质生活已相当富足,获得喜悦和信心的最佳方式,是将所拥有的十分之一奉献给一位乞儿,并为他的生命祈祷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我认为,作者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诚然,活着不是只是为了谋生,但是活着要先学会谋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了,简单的说肚子吃饱了,才能享受精神生活,才有能力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那时候的学习、受教育就不是为了考试、工作,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丰富社会,读后感《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读后感》。作者把社会想得很压抑、庸俗、甚至悲惨,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全部面貌。教育的意义也是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人类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社会,否则,对待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肚子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人们生存的手段,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要去指责那些为了生存而去考试、工作的人们呢?而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的时候,就该教育人们去发现生命中美丽的地方,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去贡献社会,去改变世界。这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发现生命的丰富、深度及可爱和探究什么是真理。以上只是我一小个体的一点小想法,若有不妥,请多包涵~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