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6: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8月15日作业6501040154 新疆语文3班 喻华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在上课前所作的准备。它是对教学个环节(从预习、导入到展开和小结)的预设,必须考虑教材特点、学生状况、教师作用、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并把它们是为一个统一而又相互作用的整体来考虑,要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要体现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首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清楚的知道你想使学生获得哪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然后,在对这样的预想进行具体的教学行为设计。

依据这样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讲授则起到辅助、支持和推动的作用,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万马齐喑的局面,也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不能笼而统之,太概括。

比如,学习古代诗歌,不能什么篇目都定为“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要将这个大目标细化,诗歌主旨,诗歌语言,表现技巧等等,而且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动词,要有明确的表达和可操作性。

第三,教学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比如有无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室内还是室外,等等。有些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语文课便成了展示课,老师把课件一股脑儿放完了事,学生忙不及地看,结果热闹倒是热闹了,一节课下来,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的课,明明可以放在室外去上,比如景物描写的写作教学,可是迫于种种因素,只能在室内上,教学又该怎样设计?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做最充分的考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教学设计(明珠中学)

第七课

守望相助

邻里相亲 第一框

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钱勤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邻里关系的定义和种种表现,懂得邻里关系的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关系,知道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小品等方式,培养初步观察事物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邻里和睦相处的责任感,形成“邻里相亲”的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课本第35页“操作平台”的要求开展n课前调查。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调查与学生情况,搜集素材制作PPT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不同的邻里关系;

2、难点:体会邻里关系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教师:老师先请大家看一段小品的片段。【导入】观看小品

【多媒体演示】小品《邻里之间》片段 教师:请大家思考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该是邻里矛盾等

教师总结:可见邻里间的和睦交往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

【新授】

【多媒体演示】邻里关系的定义

教师:什么是邻里关系?(板书:一.邻里关系的含义)

【多媒体演示】邻里关系是家庭与家庭之间、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书本第37页“阅读天地”中一位同学发生困难时,邻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体现了怎样的邻里关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远亲不如近邻”。

教师:的确,人们在邻里相处的时候经常会感慨地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么,各位同学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我们首先来交流一下课前布置的小调查,看看各位同学家的周围有哪些你所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邻居。

【多媒体演示】学生调查:我家紧邻的三四家人 【学生活动】交流调查结果(略)

教师总结:从刚才的调查结果来看,有些同学的家庭和其他邻居能相互帮助,有些同学和家人对邻居是不甚了解的,或者还有同学也曾经和邻居发生过小矛盾。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的感受,所以说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多媒体演示】邻里关系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是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的。相邻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家庭与家庭之间、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邻里关系。所以邻里关系的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关系。(板书:二.邻里关系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进一步分析调查表,大家可以发现很多同学现在居住环境非常好,独门独户,但是也导致和邻居非常陌生的现状。其实邻里关系的表现是很多样的,请大家看一个广告,广告展现了一种如何的邻里关系? 学生:非常亲近

教师:是啊,你们的不少长辈以前都有石库门生活的经历,虽然居住条件不佳,但是任何人之间,邻里之间却不会出现现在商品住宅里才有“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情况。其实,其中不仅有广告中反映的良好关系,邻里关系的表现是很多样的。(板书:三.邻里关系的表现)

【多媒体演示】邻里关系的表现 关系亲密 关系较好 点头之交 如同路人 冤家对头 教师:我们一般把邻里关系的表现分为这五个层次,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为大家即兴表演这些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即兴表演

教师:邻里关系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上这五个层次,刚才我们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其实就是最好的关系亲密这个层次。当然,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每一个所期望的邻里关系。但现实生活中的邻里关系并不都是如此,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实例,我们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和邻居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具体的小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教师:邻里之间的矛盾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愉快。同一幢楼房,同一个里弄的邻居之间应怎样相处呢?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可能是相互体谅,相互帮助,为他人着想等)【多媒体演示】邻里之间如何相处?《邻里歌》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都表达了大家对于良好邻里关系的渴望。(板书:记录学生提议)

【多媒体演示】邻里关系很重要

教师:就如同这首邻里歌所唱的一样,良好、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想要追求的。对于帮助过我们的邻居,我们一定心存感激,有很多感谢的话想要向他们诉说。面对有隔阂的邻居,我们一定要让彼此敞开心扉,消除矛盾,拉近距离。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努力,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为了在全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创造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给邻居的感谢的话,或者是自己合理的要求,或者你的心意写在卡片上,并回家交给你的邻居。

【多媒体演示】心意卡:好邻居,我想对你说 【学生活动】填写心意卡并交流 【总结】

教师总结:大家写的心意卡都表现了洗望的到良好邻里关系的温馨感人,蕴涵着真挚、朴实的情感。现在老师就布置一个作业给大家,请你们带上心意卡,到邻居家去做一次客,真诚的递交心意卡,老师相信通过这样开诚布公真情实感的交流,你会和你的邻居之间更加相互了解,相互友好,相互关心,相互信任。

【布置作业】去邻居家做一次客,并写下记录与体会

【多媒体演示】和睦邻里 和气生财 和平共处 和谐社会(背景歌曲:《邻里之间》)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1992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年后的今天,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关口,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成果,如何理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发展过程形成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时代新课题。

“拿我们的日子和过去比一比就知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管用的硬道理。”从四川到北京探亲的田强在西客站站台上乐呵呵地说。

百姓生活的变化源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三者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陈清泰说。

发展中的问题还应通过发展来解决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中央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淡化GDP量性要求,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经济全局出了问题,任何地方都不能幸免。各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用发展开启人民幸福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说,“惟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新旧矛盾,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将蛋糕做大,更应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众更好地分享蛋糕。事实上,当前多数社会矛盾都是利益诉求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和富强、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本期起,理论版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问题。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向往。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于

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已具备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为人民走上新时代的幸福路指引了方向。

民之所需,国之所倚。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增进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为目标的民生工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任务,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总框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新思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幸福”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民生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民生幸福开辟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人民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但不等于社会福利提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通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再造“富民优先”发展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压力,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

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真正有效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

第五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下载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初级中学 蒋伟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2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

    1.2我们怎样学习地理1 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的形成原理,知道地图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2.能够判断地图上的八个基本方向 3.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重点......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定稿)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

    《我们怎样观察》作文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观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形成观察是写作的必须的观念,使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是学会观察中的思考方法,并将之运用于作文。 2.让学生产生观察、思考、写作的兴趣......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初二学生开学的第二课,由于第一节学生刚学完声音的传播,学生会......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