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阅读答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6: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多令》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多令》阅读答案》。

第一篇:《唐多令》阅读答案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1)上片写景的句子“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分)

(2)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有所创新。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试题答案:

13.(8分)

(1)(4分)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2分)

(2)(4分)“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2分)

第二篇:唐多令阅读答案

唐多令阅读答案6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多令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多令阅读答案1

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③。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侑(yu):在筵席旁助兴。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问题:

8.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

9.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载陕西科技出版社《20xx高考押题冲刺训练》)

【答案及解析】

8.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9.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赏析】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刘过的爱国之词,词风追慕辛弃疾,属豪放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别具一格,语言曲折含蓄,格调温婉凄恻。当年,此词一出,即被广为传诵,可见影响之深远。

唐多令阅读答案2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双关(1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唐多令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词人简介

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诗集名《东海集》,天祥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赋诗别之。久之,得放归。

1.“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唐多令阅读答案4

唐多令原文: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②,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③,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字词解释:

①心上秋:合成“愁”字。

②燕:喻指离去的恋人。

③裙带:指恋人。

年事:指岁月。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唐多令翻译: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唐多令阅读答案:

试题: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5)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2分)

(6)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2、诗人的“愁”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

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5、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6、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答对两点给4分)

唐多令创作背景:无

唐多令赏析:

《唐多令·惜别》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本篇为惜别词。全篇以明畅清新的文字抒写游子悲秋之情和深重的离情别绪。词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花空烟水流”、“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等句,借景生情,借物拟人,感人地突现了离愁。

上片写眼前景色,触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愁。开篇即提出一问:什么情况是最使人忧愁的?接着便回答一句“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芭蕉叶在风雨中摇曳,让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飕飕”不仅是描写风吹芭蕉叶的情景,实际上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然景物和他的情感的交融。“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直白,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将词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拾,愁不堪言。

下片承上启下,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较之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篇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在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

个人资料: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唐多令阅读答案5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1)上片写景的句子“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分)

(2)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有所创新。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试题答案:

13.(8分)

(1)(4分)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2分)

(2)(4分)“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2分)

唐多令阅读答案6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8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8.(5分)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1)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1)答案: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9、(2)答案: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第三篇:红楼梦林黛玉唐多令中含有会计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唐多令中含有会计文化

200、《林黛玉·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1]561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是林黛玉写的《唐多令》,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风华正茂,美好年华,恰同学少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一生之季在于青,少壮不努力,老大空伤悲。至此,年轻人应抓住大好时光,加强理论学习,文化学习,专业学习,技能学习,为以后为国为民服务有一技之长。《会计法1999》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途径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由一个境界升华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使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由一般层面升华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使自己的专业技能由低级阶段升华到另一个高级阶段,一个优秀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优秀品质是需要一个长期地、持之以恒的形成与沉淀过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不扬弃小善,不作为小恶,任何事都从大处着眼,大局着眼,大事着眼,才能积小器而成大器。不要人浮于事,不要只想钱财,不要只想风流韵事,要风流正气,要扬眉吐气,所以,就要挺直腰杆做人,全神贯注做事,一心一意地为人民谋福利,谋福气,谋福址。山西平顺西沟村二十五岁的普通农村申纪兰荣幸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九五四年,申纪兰骑着毛驴出发,转乘卡车、火车,辗转四天走进中南海。二OO八年春,第十一届人代会召开,七十九岁高龄的申纪兰第十一次以农民代表身份进京,被誉为中国人大制度的“活化石”。[]当代中国研究所,民主法治:从“莫谈国事”到主席网聊[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1):13.

第四篇:古文学唐答案

一、填空题:

1、陈子昂

2、洞庭湖

3、温庭筠《梦江南》

4、白居易《长恨歌》

5、王维《山居秋暝》

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柳宗元《渔翁》

8、裴铏《传奇》

9、沈既济《枕中记》

10、杨炯《从军行》

1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2、沈佺期、宋之问

13、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4、李商隐《夜雨寄北》

15、韩愈《进学解》

16、陈鸿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骆宾王《在狱咏蝉》

19、韩愈《原毁》20、崔颢《黄鹤楼》

21、王昌龄《闺怨》

22、李商隐《马嵬》

23、柳宗元

24、白居易

25、李贺《梦天》

26、杜甫《月夜》

27、刘禹锡《乌衣巷》

2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燕昭王30、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31、安史之乱

32、上官仪、“上官体”

33、六对、八对

34、清绮、气质

35、无生

36、王翰《凉州词》

37、王昌龄

38、高适

39、用赋体叙事40、李白、裴旻、张旭

41、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

42、《登高》

43、元稹

44、温庭筠《商山早行》

45、司空图

46、隋炀帝

47、荷花

48、温庭筠

49、冯延巳《谒金门》50、真

二、选择题:

1D、2D、3D、4C、5A、6D、7A、8B、9B、10C、11B、12D、13D、14C、15B、16B、17C、18B、19D、20B

三、判断题: 1、2、3、4、6、7、8、9、10、11、12、13、14、15、16、18、19、20“√” 5、17“×”

四、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2、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5、山水诗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

6、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盛唐时期,高适、岑参等诗人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7、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8、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10、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通江唱和”。

11、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12、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3、三十六体:晚唐骈体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长骈体齐名,因为他们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时人号为“三十六体”。

14、苦吟诗人:晚唐诗坛上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诗人,由于对社会生活关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贫乏,所以以苦吟的态度创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作,后人将他们及其追逐者称为苦吟诗人。

15、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如《莺莺传》、《枕中记》等,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成熟期。

五、问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2、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3、结合作品谈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主要指杜诗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一风格特征在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有集中的体现,诗作分别表现了居京十年的郁勃不平、自京赴奉先途中愤愤懑平以及回到奉先家中的悲痛欲绝,但每当其感情快要喷发之时,却有意地转移话题,自我节制,如此三番便形成了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抒情特征。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边关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其中不合理现象,因此,其诗现实性强,如《燕歌行》;而后者则以好奇的心理,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表现豪迈情怀,诗歌充满浪漫色彩,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

5、谈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优点有1)中心突出,旨意明确,一篇专咏一事。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3)善于生动地描写人物,感情浓烈。其不足之处有: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教,写得枯燥乏味;3)语言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炼含蓄。

6、试比较刘禹锡、柳宗元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柳宗元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非常接近,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但由于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诗歌有具有不同的特点:刘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身受挫折,却不曾绝望,其诗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如《西塞山怀古》《秋词》《竹枝词》;而柳性格激切孤直,甚至有些偏狭,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想超越却不能自拔,其诗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如《江雪》《渔翁》。

7、为什么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因为:1)唐代传奇作家是有意创作小说的,不再像六朝作家的“实录”,而是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加工;2)情节引人入胜,结构完整,不再是“丛残小语”、片段式的;3)人物描写生动形象;4)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8、结合作品,谈谈杜诗中萧散自然的风格特征。

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体现于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以及细致的景物描写等方面,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谈谈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境遇之关系。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相关。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慷慨悲歌。这时的诗歌便表现出沉郁顿挫,如困顿长安、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所作诗歌多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10、谈谈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杜甫对中唐诗歌产生深刻影响,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11、以诗歌写时事是杜甫与白居易的共同点,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两位诗人在方面的不同点。

其间的不同主要在于,杜甫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为过分重视诗歌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歌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12、试述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作品对李杨故事的态度上,一方面,诗作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歌“长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作者一定程度的讽刺、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诗作在描写杨贵妃的死以及其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笼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

13、谈谈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具体表现一下几个方面: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实景虚化。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商作出重要贡献。4)载体裁方面,其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总之,李商隐诗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14、结合作品谈谈温庭筠与韦庄词风的区别。

温韦二人均是花间派代表作家,其词风都有花间词所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的一种深美德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温词意象迭出,以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以首词围绕以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温词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词如《思帝乡》“春日游”。

15、结合作品谈谈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二、本色而不雕琢,读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16、结合作品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如《钴鉧潭西小丘记》。

17、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诗歌创作于诗人首次入长安求仕失败而归之时,借《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表现自己功业难成的苦闷。前四句化用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诗句,以“对案不能食”表现苦闷的心情,接着便以两个比喻,表达自己理想的不得实现。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又以两个典故,写对未来的憧憬。可是,求仕失败的现实又让他感慨世事艰难,四个短句即表现其彷徨而无奈的心境。最后两句又忽然奋起,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豪迈而飘逸。整首诗作感情跌宕起伏,句式参差错落,集中体现了李白乐府诗的风格。

18、赏析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词作写于李煜晚年,甚至被视为其绝笔之作。作品以伤春发兴,表达其对故国的情思。词作以晚春雨夜为背景,巧妙地以梦境的欢乐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尤其是后两句,借流水落花春将去写其过去美好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暗示人亦将不久于斯世。“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19、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歌作于大历二年在夔府东屯养病期间,于九月九日扶病登高有感而发。在内容上,前半幅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悲凉的心境,后半幅即景抒情,慨叹飘泊异乡的悲苦境遇,全诗充满着沉郁悲凉的气氛。在艺术上,堪称典范之作:结构严谨,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两两相扣;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境界壮阔。

20、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此篇词作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表现一位闺阁女子的怨情,但不是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摄取主人公的一个生活片段来暗示,通过对闺阁的画屏、女子的容貌服饰及动作的工笔描写,来暗示其内心的寂寞与幽怨。写得富艳精工,深隐含蓄,集中体现了温庭筠词作的风格特征。

第五篇:唐多令·惜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多令·惜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多令·惜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宋代·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注释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赏析

吴文英的这独《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而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可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而,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而面看,“愁”而是由“秋心”二而拼合而成,所以此二而又近于而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何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而,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独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可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而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而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而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而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唐多令·惜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翻译

译文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注释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下载《唐多令》阅读答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多令》阅读答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唐文》阅读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②长跪而谢之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

    强项令董宣阅读答案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令自己感动作文[精选多篇]

    令自己感动作文4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

    四犯令阅读及答案鉴赏

    四犯令【宋】侯寘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1)词的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78号(精选多篇)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78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贵州省征占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4年6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8月1日......

    期中考试模拟题孔令辉(精选多篇)

    华洋国际学校2014年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x0y2x0xy中,二次根式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2、下列各式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是3、若A 22A. a24B. a22C. a22D. a244成......

    唐才子传杜甫阅读答案(范文大全)

    《唐才子传》是第一本唐代诗人传记,“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文笔秀雅,可读性极强。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唐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