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学困生转化技巧》有感:耐心融化坚冰
耐心融化坚冰
——读《学困生转化技巧》有感
作者:罗惠兰
近日,读了潘玉峰主编的《学困生转化技巧》一书,感受颇深。该书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情真意切的教育语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如何正确认识学困生,坚守对学困生的教育之爱,唤起学困生向上的信心,解开学困生的“心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行为,加大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提升学困生的自身能力,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学困生问题,走出教育学困生的误区。《学困生转化技巧》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有实际性的参考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对学困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心。学困生每个一线老师都会遇到,他不是一个个别案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更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以分数来考评教师,如果一个班上有几个学困生,如果想提高班级成绩相当困难,成绩考不好自然评优评先、评职称都评不了。特别是那些因为成绩一连几年都评不了职称的教师,心中对这些学困生充满怨气,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又怎能心平气和的去辅导他们呢?老师委屈,这些可怜的“学困生”们也觉得委屈。
“学困生”们不知道该怎样摆脱学困生的帽子,在学校遭遇老师的批评,回到家还要遭受家长的无视或是气急败坏的一顿拳打脚踢。怎样帮助这些可怜的“学困生”们脱困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对症下药
我们通常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基本要求的学生称为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成绩差,但差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原因,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与难度加大,大脑接受消化不了造成的学困;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总爱做小动作,课后又不认真复习、预习、写作业造成的学困;有的是因为家长对其学习的无视与冷漠的态度,造成了其自身的放纵与无所谓,从而形成学习的困难,等等。因此,我们要找准“病因”,再“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的合力,精诚合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困生”往往都是学习习惯较差,总爱左顾右盼、三心二意的孩子,这些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与关注。
如果家长能够以积极、负责地态度和老师精诚合作,共同探讨孩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态度定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任由发展,孩子将会由暂时的学习困难变为难以挽回的学习困难。
三、用爱心去感染他们,春风化雨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你越批评他越破罐子破摔。所以对学困生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爱他们的。
我们班上的小童(化名)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智力一般,接受能力有些慢,学习有些吃力。由于爸爸因病去世的早,所以养家的重任就落在妈妈的身上。妈妈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下班,所以也没有时间去辅导孩子学习,有时还会把工作中的不悦发泄在小童身上。小童因此对妈妈有时也会跟妈妈吵闹,对妈妈说的话也不听。从他妈妈那了解完情况后,我和小童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谈话中,提到妈妈的辛苦小童哭了。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见机又对其引导怎样来回报妈妈的恩情,并对其提出一些建议,小童点点头答应这样去做。那次谈话后,小童的改变了很多,不再和妈妈争吵,学习态度也认真了。可见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真正接受我们的建议。
四、相信自己能够行,树立自信
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内在动力。“学困生”大都没有自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学不好。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他们去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提高学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及时表扬,让他们知道原来他们也不是一事无成,无可救药,成功原来也不难,逐渐增强上进心,树立自信心,从而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作为老师,我觉得对于学困生我们要一视同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用耐心融化坚冰,真正走进学困生,与家长、学困生携手共进,努力使学困生摆脱学习的困境。
在应试教育这条指挥棒的驱逐之下,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的“政绩”。也许正是基于此,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个经常被教师讥笑、责备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会感到自己“无能”,“没脸见人”,缺乏学习的动力,产生自卑感、或自负抗拒的心态,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直至堕落。
自从读了《学困生的转化技巧》这本书,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有原因的。学习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期遭遇到某种程度的学习困难。因此,当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时,作为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学困的原因,制定出符合该生实际的学习计划,积极帮助他们进行矫正,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跨越这些障碍。对于学困生教育要讲究技巧,又要追求“无技巧”,即忘记教育技巧。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困生,教师更应平等地对待他们,在思想上帮助,并且一旦有了进步,就表扬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那么的异于常人,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
许多教育家都曾说过:差生是相对的,分数也不是衡量人一生的标准”对于学校的那些差生来讲,他们有的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步入社会后,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可能更有助于他们被社会所接纳。正所谓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懂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你可能就是赢家。教书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更努力引导孩子认真、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懂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你可能就是赢家。教书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更努力引导孩子认真、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技巧读后感
学困生转化技巧读后感
蒋玉兰
作为班主任,我们往往欠缺的就是对学困生的关心。那些学困生受关注的程度比较低,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进而上课不专心、开小差、讲话等等,慢慢地影响到了整个班级。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受益颇深,从中学到了一些帮助学困生的方法。
方法一: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首先,我们要找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愿意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烦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一个优秀的学生除了学习好以外,品德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足够的感情投入,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学生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除了关心的日常学习情况,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会很乐意与你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
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产生纠错的动力,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时候气氛千万不能太紧张,学生能够信任你,愿意把心里所想的告诉你。而且处理问题的时候必要公正公平,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不好。
宽大为怀,针对性处理。由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故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如果是因为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停地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存心的,而是出于无知、幼稚,这时我们就要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
方法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我们要从这些途径中找到了解学生的有用信息。
写周记,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周记的内容包括这一星期来班级里的发生的事情,无论事情的好坏,都可以写;谈话,我们可以找那些对班级比较上心的学生进行谈话,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从他们的口中了解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动向;实地考察,作为班主任,应该花更加多地时间到教室里去,去看看学生到底在做些什么;学生档案资料,包括学籍卡、历年的成绩记录、操行评语、体检表和有关的奖惩记录等。
方法三:批评学生的策略
榜样的力量。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应该根据他存在的问题,向它们提供榜样,根据他人良好的习惯去影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动力。
表扬代表批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如果是训斥的语气,学生难免会记恨你。但是换一种方式,可以把批评的话说成表扬的意思在里面,对学生无非也是一种激励。当然,这种表扬批评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地调查研究,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从差生身上找到发光点,批评那些应予批评的缺点错误,表扬那些应予表扬的闪光之处,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批评是公正的,恰如其分的。
时间和场合的选择。如果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批评的时候,最好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场合要合适,办公室的老师不是很多的时候。
灵活多变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方式要多样化,不能每一次都一样。学生一旦抓住了教师的性格,就会开始明目张胆。根据学生犯错的程度,处理的力度要有所改变,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犯的错误能够说出来。批评可以严词严厉,但不能辱骂训斥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换位思考。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有时候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教师也要能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这需要老师的功底。有时候要适当地猜测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到时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呢?这样子将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评热情诚恳,更有针对性和接受性。
启发引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学生自己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本书非常精妙,让我醍醐灌顶。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能把这本书里面的精髓运用到实际中去。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的五个技巧
学困生转化的五个技巧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雒会龙
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以下五个技巧有助于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平心静气,循序渐进
学困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就像树苗,细杆嫩枝,还没有定型。只要不是先天性的智商问题,学困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相信他们都是可造之材。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自己在学生时代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现象?站在教师的角度问自己:对学困生的转化,找原因、想办法了吗?这样,面对学困生的种种不良表现,教育者才能平心静气、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才不致于方法简单、粗暴,伤着孩子的心。
二、关爱有加,构建乐园
学困生常常易于被人漠视而遭受冷落,甚至有时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由于找不到心灵的寄托,他们常常会身在校园心在外,出现早退、逃课、在外滋事等现象。这就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构建互帮互助的温馨班级,解决他们遇到的学习、生活困难。这样才会使学困生在校有乐,乐在校,校园才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家园。
三、榜样示范,激发自信
学困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教育者要善于及时发现。因为这些闪光点正是实现学困生成功转化的突破口。为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可以列举一系列人和事,作横向对比,说明他们不是最差的,让他们产生优越感;作纵向比较,指出他们不同于先前的进步之处,让他们产生成就感。这样就能帮助后进生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形成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保尔、张海迪、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来说明“人生自强少年始”,给他们增添成长的动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以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不幸,来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
四、培养爱心,重塑自我学困生普遍有自卑感,所以他们常常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不关心集体和他人,成为我行我素的“独行侠”。因此,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从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中赢得别人的肯定,体验到自身价值,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非常重要。比如:帮助同学;为班级建言献策,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过程;参加文体活动,可以增强荣誉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五、正视家境,立志奋斗
当前,许多学困生的家境相当特殊,他们的成长环境极其不利。他们或因父母下岗而生活拮据;或因亲人多病而负债累累;或因父母离异而孤苦伶仃;或成单亲而相依为命。这样的家境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这就需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现实,让他们明白:人的出生就像树上的落叶,有的会掉到阴暗潮湿的沼泽,有的会飘到宽阔干净的阳台。也就是说,人是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而应通过后天的奋斗来改变自身命运。就像一句歌词中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数曾是在校时的学困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但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发扬了《士兵突击》中所说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作者简介 雒会龙,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获麦积区论文大赛一等奖,现任教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
区龙园中学,喜欢行文写作,潜心教育教学,先后在省党刊《廉政大视野》发表《有去有回》,在中国关工委主办的《中国火炬》上发表《既为人师,又为学友》,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班主任》上发表《讲究工作方法,巧对偏激家长》、《有你同行,一路真好》;在人教社《师说》发表《我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找回丢失的上进心》;2011年,被《天水日报·教育周刊》聘为特约通讯员。)
第四篇:读转化问题学生有感
读“转化问题学生”有感
遵义恺瑞国际学校——庞瑞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只要做班主任,每个班总会有哪些让你劳神伤脑的学生:喜欢打架,不交作业,在课堂上捣乱,顶撞老师„„他们学业困难、习惯不好、纪律松懈,他们时常让我们无可奈何、烦恼忧虑、焦躁不安、无计可施。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问题学生”。
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些是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偏离,需要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纪行为,或学习成绩差。还有的问题学生是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处于困境中,急需得到更多关爱和帮助,却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在针对老师吗?我认为不是,虽然他们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很挫败,但是他们是真的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还有,转化问题学生对于学生发展、班级建设、家长信任、自我完善都有很大帮助。再有从心理需求理论来说,问题学生的行为背后蕴藏着成长的力量。人的本性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潜能,即使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救药的个体也一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基因,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问题生暂时被埋没的美好天性依然会开花结果。那我们该怎样转化问题学生呢?
首先我们不能歧视和排挤他们,本来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群体中就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冷眼,这时他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冷嘈热讽,他需要得到表扬鼓励、得到沟通信任、得到细心引导。其次我们要理解和满足问题学生的需求。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需要,他们需要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他们需要重建积极的信念。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有五个方面:第一是生理需求,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和生理平衡等。第二是安全需求,这是一个人对自己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在没有给一个孩子人身安全保证的时候,一切教育业是没有意义的。第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时常有
教师对所谓“无可救药”的学生让全班同学批判其行为,突出他的缺点,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的后果会更严重,甚至无法挽回。第四是尊重要求。每个学生都希望别的同学认可自己,尊重自己,只是有时他们克制不住自己,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失误,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贬低,就会让学生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变得越来越难,这样学生努力的动力就会消退。第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做人,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那样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一个远大的理想往往是很多学生前进的动力,可以用一些优秀名人的成长历程来激励问题学生对于自我实现的渴望,同时,要纠正学生对于不良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这之前,他们一定也曾试图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渴望与现实建立和谐正向的沟通方式,可惜他们的挣扎、渴望与努力被我们忽略了,我们没有真正看到他们的内心。如果当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像对待一个真正需要尊重需要呵护的人,当我们理解他们的需求,聆听他们的呐喊,尊重他们的差异,我们才站在了一个对的起点上,这才是改变的开始。
第五篇:读《有效沟通技巧》有感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沟通可以解除误会,沟通可以达成合作,沟通可以促进生活,沟通可以带来收获。在日常的工作学习时,都免不得要与同合作事上级领导合作,有合作就必须有交流,根据公司学习的安排,以及在网络大学上学到的知识,我掌握了一些沟通的技巧、了解了沟通的类型、沟通在面对不同人群时的方式方法、沟通的必要性、沟通的重要性.你在工作中的态度将决定着你的业绩;你学到的或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决定你工作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技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一个职场人士,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技巧,同样沟通也需要技巧,沟通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若想有效的沟通,就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这一门艺术。在面对不同人际风格的对象时,你才会得心应手的处理好各个的关系。
首先信任是沟通的前提,懂得聆听是沟通的前提,每个人都希望有他的倾听者,能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因为你的尊重,你们的沟通过程会变得简单得多。在沟通中,发送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思想和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除了用语言沟通,有时候还会用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去沟通,如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去沟通。我们的沟通方式包括语言的沟通和肢体语言的沟通。通过这两种不同模式的沟通,可以把沟通的三个内容有效传递给对方,并达成共识。还有就是在于对方沟通的时候,要保持精力的集中,能快速的抓住对方的意图,并对此作出回应,而且你说的话一定要非常明确,让对方有一个准确的唯一的理解。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提前做出准备,结合你的表情、眼神、衣着以及有效的利用你的肢体语言,给你的VIP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通过网络大学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在工作中,下属与上司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下属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告诉上级,上级才知道自己的员工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工作方式方法正确与否,便很清楚,同事之间多交流,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上完这门课程,我会把学到的沟通技巧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去,希望有效沟通能给我带来更理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