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爱是适时的退出杂文随笔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孩子慢慢长大,也是与母亲逐渐分离,渐行渐远。
婴儿出生,是孩子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这是肉体的剥离,是怎样的痛呢?有研究说分娩疼痛程度相当于20根肋骨同时被折断,如果世上的痛分为十级的话,分娩痛`是九级。不过,这痛的结果是迎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充滿了希望和喜悦,每位母亲的心都是被幸福塞滿,忽略了痛。
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已的认知和追求,不再和母体”一条心”,甚至有叛逆期,老是和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与母体的又一次分离,这是精神分离。这种精神的剥离是更加痛苦的,这该是传说中的十级疼吧。为人母者,总有一颗玻璃心,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烫着,捧在手里怕摔着,因为太在乎,所以就象护着一颗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而这过分的保护恰恰让孩子觉得是禁固,是牢笼,他们总是想冲破牢笼去闯。逐渐长大的孩子总想挣脱母亲的羽翼展翅高飞,而母亲却怕孩子摔着,不敢放手,这样亲子关系矛盾重重,甚至有些孩子离家几年都不回家。
我也是做了母亲之后才更懂了母爱,懂得了母亲的每一句唠叨都饱含浓情。只有在被生活打得鼻青脸肿时,我想起当年母亲的话是对的。年轻时总会血气方刚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少管,我自已跌倒自已爬”做了母亲后我才知道你跌倒时,母亲会心疼得心碎一地。古话说“要想懂老儿,怀里抱小儿。”一点沒错。
我是母亲的女儿,我也是女儿的母亲。我才懂得母爱不仅有含辛茹苦,更有隐忍和超乎想象的坚强。孩子大了,总要放手,既使有十二分的担心和不舍,也要笑着目送她去追寻自己的梦。即使要承受十二级的痛,也要适时得体的退出,给孩子独立和自由,别让爱成为孩子的索套。
母爱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替孩子照顾好自己。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得照顾好自已,让孩子无后顾之忧。照顾好自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妈妈,同时要不断学习,给孩子一个有趣的妈妈。
亲子关系应该是世上最温暖的关系,而有些亲子关系却水火不容相互折磨,那该是怎样的痛苦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需要父母的得体退出,更需要家长的成长,不能老停留在老观念中不变,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也不是毫不负责任的撒手不管,父母与孩子要多沟通,要做孩子的榜样引路人。
养育,陪伴,引领,学习,成长,适时退出,这该是母亲得体的一生。母亲节送给我自己。
第二篇:母爱杂文随笔
我常常想,母爱是什么?母爱是书,一本经常不衰的书,经得住时间,岁月的推敲;母爱是花,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总把最美留人间;母爱是水,呵护生命,用哺乳滋养我们。我因懂得母爱的伟大、无私,每天幸福着。
昨天公司每位当母亲的女职工,都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鲜花,这是公司对她们平时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她们的慰问,每个收到鲜花的女职工,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忙着摆各种姿势,拍照留念。此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要是我在母亲身边,我也为母亲准备一份,那该多好,可惜,没有在母亲身边,邮寄吧,会泽那个地方,通讯不方便,很难收到,也就不能如愿了!
我很少写过关于母亲的文字。每次打开电脑,敲下键盘,心中总是千千情结,剪不断,理不清,该怎么写,以至于现在也没有一篇像样的关于母亲的文字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心中这份沉淀的爱,在此刻,总被一种叫情感的东西串联起来。
自我记事起,我是一个任性和不自信的人,也从来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但母亲从来不计较这些,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就为这个家操劳着,有了我们四姊妹后,更是操心,如今已是满脸皱纹,手上长满蚕。
母亲出生在农民家庭,自小就非常善良和勤劳,有着一个好身板,可是母亲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加之当时在农村流行一句话,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更何况兄妹多,家境不好,上学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以至于后来,母亲卖东西经常吃亏、上当,后来迫于生活,母亲也学会了算账。
过年回家,发现母亲缕缕白发,母亲又老了,惊愕与惭愧瞬间打湿了我的双眼,对于母亲的关怀真的太少了。
对于有一件事,在我的心里是怨恨母亲的,要是您不反对,让我转户口,我现在已经早成家立业,也不至于很长时间,惹得母亲不高兴,我也因为这件事消沉,甚至萎靡了一段时间。
前段时间您打电话聊天,提及往事,您说哪有父母真正和儿女生气的,父母对于儿女除了爱还是爱,没有别的,一辈子不图个什么,只图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是啊,这就是父母。
常常有人把母爱比作河,您却给了我海一样的爱,我却报答得少之又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穿过最好的衣服,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的;我穿过最好的鞋,是母亲做的。如今母亲老了,不能再穿针引线了,但母亲对我们的爱,永远是那么的真切。
每次回家,离家时,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装,我每次都说吃不掉这么多。可母亲总是说,外面的东西没有家里得好,带去慢慢吃。每次我走时,让母亲不用送,可母亲每次都要送,我说不过母亲,也只好让母亲送。我知道,母亲是为了多看我几眼,多和我待会。因此,每次我回家都非常珍惜这短暂的相聚时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是那样的家,可父母一年比一年老,和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每想到这些,愧疚感油然而生。
母亲一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辈子与土地为伴,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她却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如涓涓流水,是那么的无私,又是那么的伟大。
我和弟弟都是超生的,在当时计划生育非常紧,每天都是东躲西藏的,那种日子只有鬼知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少家庭因为没有吃的,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母亲硬是挺了过去,也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岁月不饶人,也催人老,您经历住了那段苦乐交融的日子,却经受不住岁月的打磨,我多么希望您再年轻十岁、二十岁,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我要更加努力让我赚钱的速度赶上你苍老的速度,也才能更好照顾您,我的母亲。
感谢母爱,感谢困难,感谢路途的阻碍,让我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母亲节了,祝我的母亲节日快乐,永远健康!
第三篇:煽情是病杂文随笔
一
这年头,电视剧煽情,文章煽情,连综艺都故意演得煽情。
不想举例子。
比如什么最新版《流星花园》,《非常完美》。
想看尬煽的文章,上简书,不用手动翻,首页随便点开一篇,看半分钟了不知道讲什么事。或者,本来挺好一事,不硬煽情还读得舒服温馨,非要渲染得跟参加追悼会一样。或者正经说事,可是故意写得跟学生演讲稿似的,“大家好啊,想知道我是怎么靠写作月挣一万的吗?…”
就不能正常表达吗?
尴尬癌都无语了。
二
有那种煽情煽得恰当好处的文艺作品。
不过不应该叫煽情,那应该叫抒情了。
比如说,…就不举例了。
煽情跟抒情不一样。煽情是渲染感情,强化感情,把普通程度的感情放大,人家不想哭也硬要把人家整哭,哭得越厉害越好。
眼泪鼻涕一抹完,咦,刚才谁哭了?
高中有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放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校园演讲视频,学生们坐在操场,演讲人在台上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爱您!”
台下的学生们边哭边喊:“妈妈我爱您!”整片操场成了泪海,看这视频的我和同桌也泪流满面。她抽了张纸擤了擤鼻涕,把自己桌面上的抽纸推了过来。
我们语文老师是位二十多岁的美女,视频放完她说:“我是觉得这个主题很好。但这个演讲有点太煽情了。”然后她顺口讲了一嘴,“我前不久有一天我给我妈梳头,突然发现她头上有一根白头发。那一瞬间,我心里突然就很触动。”
那时候我还不懂她说的“太煽情了”到底是怎么煽情了。她讲她妈妈的白头发的时候,我还沉浸在演讲带来的情绪中,并不知道,其实更真实和复杂的感情,恰好是她说的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触动。
演讲是在煽情,她是在抒情。
话说多了反而无味。越想描述得精细,越失去感情的厚重和滋味。
三
表达这件事,真的是个技术活。
多了冗长,少了单调,短了不够,长了信息量太大。抒情到位升华主题,情感泛滥削弱主题。
观察和总结起来,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现实与思考,情感与情节的成功结合。有些现实主义的作品,不是堆砌情节没有一点情感的升华,就是情节薄弱煽情来凑,情节的发展如果支撑不起情感的变化和爆发,就会尴尬。某晚电视上正好放到新版《流星花园》男女主雨中分手的场景,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人完全出戏。用内心旁白来表达人物心理,是最浅白的人物心理展现方式。
说到底,还是真实质朴的情感动人。并且已经足够动人。
就像顾城写的那样: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就十分美好。”
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篇:我是愤青杂文随笔
愤青,是一些人对我的的评价,简单、直接、深刻的评价。无论是真实存在的朋友,还是虚拟世界里的朋友,他们在跟我聊了一些日子,熟悉了之后,总会时不时地,或激动,或惊讶,或欣赏,或厌嫌地批评我一句,“你个愤青!”。显然,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政策,对时下的一些价值观异常不满之人。
我有这么思想极端吗?我也很疑惑,我觉得我本人愤是愤了点儿,但还不至于愤成这种程度啊。于是,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些关于愤青的解释。愤青,顾名思义,是指愤怒青年,是19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流行词,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了愤青一说,只是那时候没有现在这般家喻户晓吧。
关于愤青的解释,除了上述我所说的之外,还有一些,譬如颠覆传统,思想扭曲,向往自由,洁身自好,这些也是愤青的几种意识形态。很多时候,大家都把愤青当作是贬义词,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愤青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首先,愤青是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的(当然了,单纯意义上的逮谁骂谁,破口大骂,并不在愤青之列);其次,真正意义上愤青是思想独立的载体,而非行尸走肉,依附于他人,帮闲帮忙;最后,能够勇敢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开诚布公,或贬或骂,或损或嘲,这份勇气和胆量,是非愤青之流所不具备的。
再有,但凡旷古绝尘者,皆是愤青。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因为有不少人,他们的心也是愤的,只是没有像我这样把心里的想法毫不避讳地讲出来,但这并不能排除他们是愤青界的一股潮流,不算清,但是一定潮。潮,非新潮之意,而是潮流之意。试想一下,若非思想极端,固执己见,目及之处,怒火中烧,悲天悯人,从而憎恨所属的时代,所属的社会,又怎么会揭竿而起,日新月异,改变时代的旧俗旧恶呢?
愤,是足以令人飞升天堂,或坠落地狱的导源。
我自知没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能力,故而我的愤只在嘴,只在文,比之那些伟人,差之霄壤。然我始终认定,愤青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催别人奋进,催自己奋进的高贵的思想。倘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愤了,都不青了,像个老态龙钟的耄耋长者似的,对周遭的一切装聋作哑,置若罔闻、视若无睹,连轻微的谩骂,简单的评价,走心的感怀都不敢说,都懒得说了。然后我们国家就靠着全民的这种沉默是金、事不关己的态度沾沾自喜,“哇,大家快来看啊,中国,我们的国家,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
是的,我们国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到了没有人会愤,没有人要愤,没有人敢愤,全都是一个个的个体,全都像是安放于模子里的烤熟的甜点,在做文雅、清高、和谐、优美的清流。都像《幽窗小记》里写的那样,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不行,我可不想做那样的甜点,身上裹着一层油腻的脆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金玉其外,感觉极不舒服。故而我会去说,我会去写,我会去骂,谁让我是由观音土制成的呢。
很多人会曲解愤青的意思,把愤青当作是极端主义思想余孽。其实不然,愤青的宗旨很简单,只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愤声、骂声,让更多人了解到世界的不足,国家的不足,社会的不足,人性的不足,自己的不足。只有愤怒的骂声,才能压制住愤怒的心声。
无奈的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毕竟太少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衣冠楚楚,钱包鼓鼓,当模子里的甜点,供人品赏,直到被人买下,吃掉,或者烂在模子里,也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五篇:生活是柴米油盐杂文随笔
今年确实也是不那么的顺利,好像很多的事情都已经交织在了一起却无法改变。从退学到现在,好长好长的一段时间了,好多的事情早以不再是当初所想像的样子,但是这又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昨天从南京回来在高铁上和一个合资小厂的老板聊了好一会,只感觉自己还有好多的东西还需要好好锻炼,能力和速度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而且不论是社会还是技术或是消费市场一切都在快速的迭代更新。这是快速变化的时代倘若你不够快,你没有做够对发展准确的预测,等待你的将只剩下被淘汰的格局。所以在这一点上你除了适应别无选择,其实创业和工作何尝不是相同的呢?
前一段时间看见帆的空间里写了句“爱情是琴棋书画,生活是柴米油盐”配图却是刚到手的房产证,不是长沙而是贵阳,着实让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印象中他是第一个开始炒股的,也是我们同龄人中第一个贷款贷款买奥迪的人,却也终究还是顺从了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爱情他终究还是顺从了生活。转眼就是一年,很多的事情渐渐的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比工作谈论是否结婚好像也就成了我们回家必备的问题。我们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不管的孩子了,成熟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我们难已接受的方式进行着,很多的时候父母都已不再是去直接去决定什么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先答打个打个电话让我们做决定,自己就已经成了最前面的那群人中的一个。
如果说以前的生活是抓了手好牌被自己玩糟了,那么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把手里的糟牌出好。时间过得真的很快,28岁也没几年了,好多的事情好像都还没有起步,也是时候该去花些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