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2、设疑、解惑、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明德小学
张德利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积极的参与兴趣,创设参与的机会,教给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
积极参与
引导
正
文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参与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改惯常的做法,提出与学生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学生很高兴。当学生才计算出一道题时,我已经计算完毕。学生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样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秘。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一下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想法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关键。
1、通过动手操作来参与。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教学时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活动中,多数学产生兴趣,并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让学生通过量各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把他们相加,和总是180度;又通过把三个内角撕下拼成一个平角。从而认识到三角形无论它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
2、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我启发学生只通过一个梯形用剪拼法,把它分割成已学过的一些图形来推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将图形分割推导大致归纳如下:(1)、分成两个三角形;(2)、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3)、剪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4)、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求梯形面积有很多种方法。
三、创设语言情境,教给积极参与的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后,给机会让同桌学生说一说操作过程;公式推导后,说一说推导过程;概念理解时,让学生口述一下概念的关键字及本质特点;解决问题时,说一说解题思路或方法。如在解决方向类题目时,先让学生说说以什么为参照物,狮子馆在大象馆的()面,是以大象馆为参照物,所以应在大象馆建立方向板,然后在方向板上指出对应的方向。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与高度的评价。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敢说、都想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说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参与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发地参与数学课堂,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论文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论文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一个人的博学、广闻,知识的丰富,除了学生时代的课堂所获,而大量的信息、几许的综合能力是靠自主学习和实践、生活的感悟、多维的思考得来的。所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自主地发展,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自主地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教学理念
“视分如命”观念的旧传统统治地位必须取缔。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中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极大限制。生记硬背,做题再做题成了他们眼中所谓的“有效方法”,无主动性可言。以往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是老师强硬的知识灌输对象,长久以往,被动接受在语文学习中成了普遍现象。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必须树立
二、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首位
1、以情激情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教师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兴趣。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持久地保持,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上下足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养成上新课前自己预习的好习惯,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前,学生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学生要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尤其是文中的生字要反复多读几遍,注意看清字形,边读边理解字义;然后再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做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当然,刚开始时,教师要先扶着学生走,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的方法,以后再慢慢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以至于养成习惯。学生在课前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阅读,探究合作的前提。
2、课堂中提供自主学习的有利契机,从重点问题入手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都较长,要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读明白,如果每个自然段面面俱到地去讲,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学生学起来也是一盘散沙似的,没有连贯性,系统性。那么就要求学生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从重点问题入手,对全文展开讨论、探究。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他的一种能力,以后不管是在课内阅读,还是在课外学习,他都能自主地、有效地学习。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积极参与培养绘画能力解读
积极参与培养绘画能力
当从事培智学生绘画与手工课教学工作后。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的体会到生硬的把普通小学美术课的教材教法搬到弱智儿童美术课教学中来是行不通的。因此,如何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缺陷等能力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合理选择并设计出适合弱智儿童学习需要的课程和 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我不断探究的课题,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一、①鼓励为主。
英国的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对学生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保护他、发展他,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底年级的学生一听到教师夸他画得好,就高兴、兴奋,心里就有一种成功和充实的感觉。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使他们更加有勇气、更加有信心继续画下去,所以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②重视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缺乏成就感、亲情、人性的体验;缺乏兴趣、好奇与探究欲望。我在课堂上提倡无错原则,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重视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可以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大胆的描述,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打个自己满意的分数或评价,比如:李想同学给自己打了优,刘佳星同学觉得自己比李想画的好,可以打优+,但是必须自己说明理由。学生都渴望教师表扬自己,所以他们会毫不客气的指出其他同学画中的不足。如:王心莹同学画《今天我值日》时,画面上部空白太多,构图不饱满,她给自己打了80分,另一位同学给自己的画打了90分,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上面太空,还可以添加背景,使画面更加美丽、饱
本教材充分考虑到智障学生由于智力、身体发育、动作及语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无论是简单的组合画,还是简单的手工制作,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材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选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并且完成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训练教学规律。选择单元组合式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智障儿童观察理解能力较差,没有多次反复就无法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单元组合式”教学形式设置,选择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并设定其为中心内容,围绕这一中心内容,每次作业要求都有所不同,或色彩变化、或数量变化、或动势变化等等,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逐步提高绘画能力。而能力差些的学生在一单元中可以反复学习第一次作画的内容,得到了巩固性的训练,使每个智障学生都有了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可做,兴趣较高,课堂秩序也较容易维持,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别辅导上。
二、点滴体会
三、注重正面鼓励,增强自信心。美术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成功地利用了情感的参与,而罗森塔尔效应的核心就是鼓励。当受教育者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时,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乐于受教,自信心增强,激发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孩子受到激励后,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在《我的未来》想象画教学中,我让他们每人画自己的未来,一些学生自己认为画得很糟,可在课堂中我却表扬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更丰富的想象,在他们后来上交的作业中,能看出画面各不相同,充满了想象力,画得更美。在以后的想象画教学中,学生都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教学中要创设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千万不能随意批评学生,那样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取得教师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鼓励、爱护,以及对他们作业的肯定和理解,无疑会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敢画,使课堂气氛更为轻松愉快,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爱因思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美工课中适时地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使弱智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易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1.寓教于乐方法,引发兴趣
在每课的版面上增加一个小版面心,设计有趣的问题(谜语)或有趣的活动(游戏)等,让学生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而这一思维的起始阶段正是教师应牢牢把握的,知识的导入、衔接与传播皆以此为良好的开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为了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 2.利用赏析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电化教育方法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化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形声结合的显著特点,可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比起常规的、单调的教学方法,更加具有趣味性、牢固性、灵活性,可以克服智障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缺陷,激发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弱智儿童的记忆力。根据课堂活动内容设计一套实用性电子课件,教学活动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增加大量的欣赏内容,便于智障学生了解、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和激发向往美好的情感。
3、工具材料,是学生感受成功喜悦的条件
智障学生由于身心缺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常遇到不同的挫折与困难,因此,特别需要教者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进他们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工具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保证,配备工具材料带非常重要。
作为老师,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为补偿学生缺陷、发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希望每一名学生都应有一本最喜欢的教科书,使他们在绘画、手工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使其从中受到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起到矫正和补偿智障学生身心缺陷的积极作用,这对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论文
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需要快速地获取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及时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量——形成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理想目的。因为只有能力才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能力一经形成将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小学数学中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往往被教师以结论的形式送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这些规律,无可非议。但随着新课标、新课型、新标准的不断深化,教学中缺乏过程、少于思考的知识愈发没有生命力。于是我便把传承与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发现问题——验证知识——完善规律——概括总结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作为每一堂课的主线,为求知识与能力相得益彰。
小学数学教程具有抽象性、应用广泛、系统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知识体系完整等特点,所以对于培养他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联想、归纳总结等多方面能力都行之有效,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尤为显著。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括内容
每节课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准备题的过渡而切入新课的。而准备这一环节又往往令教师及学生忽视,有的只是把它作为简单的练习来处理。实际上准备题既能对学过的旧知识点加以巩固加深;又能够为新授课扫清道路,缓冲难点;还可以预设伏笔,使教学生动有趣。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太可惜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充分感知编者意图,为形成能力做好准备。例如:《小数的认识》一课中,准备题中出现4种商品的价格。编者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呢?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儿呢?不这样设置可以吗?教师只有在设计这块教学时,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充分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读、看懂、领悟到小数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二、观察比较,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编排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直观教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再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或规律特征、图形特点。教师通过罗列数据、等式、表格等,当然其中也可以是准备题中已经涉及的,只不过需要用对比、着重指出等手段,通过自己的语言初步形成概括。即使说不到位,也得让学生感受跳一跳就可能摘到桃子的滋味。切忌包办代替,把现成的规律、性质直接说给学生。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将大受影响。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我通过准备题的快速口答,然后再有目的地排列组合,板演结果:
5×(2+8)=5×2+5×8
3×(7+3)=3×7+3×
3(6+8)×10=6×10+8×10
简单的几组等式,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等号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都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最后还要把相乘的积相加。通过学习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同时为教师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比告诉他们数学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通过例题的计算概括出“凑10法”;又如看了很多的长方形物体,再让孩子们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三、自学课本,形成概括能力
一提起自学,很多教师就采用放任自流的形式,因对自学的意义没有深刻认识,所以自学大多会流于形式,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自学,更不用说让他们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了。只有教师善于利用自学优势,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想学,而且有信心把这个知识学会,他才能学得进去。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自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法码。通过自学,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学收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交流,互相倾吐,教师不仅要听学生的结果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自己讲出结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的。长此以往,“目标自学”的念头无形中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尽力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形成概括水平
让学生将一节课的内容用几句话简单概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自我评价,找出差距,形成竞争机制。同学们你争我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可以激励授课的教师,达到师生共勉。这样一来,既可以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形成学习高潮,提高学生概括水平。
小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名词或概念都很抽象,都需要通过一些实例来概括出来,但深浅不同的数学概念往往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产物。低年级学生只适合概括一些具体的量。比如:3块糖,3个苹果,从而总结出3这个数。但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一些抽象名词,形成规律的东西则需要在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熟,一旦进入高年级学生就应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了。概括能力一经形成,就将具有一定水平。由此概括水平与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息息相关,于是我把这种认知水平划分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概括阶段(低年级);二是半具体概括阶段(中年级);三是抽象概括,形成能力阶段(高年级)。
概括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意识的培养相结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还要处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而且让学生知道,要使自己聪明起来,必须随时学会概括,注重随时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