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为《大学》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故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黎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吴兰振
《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宋义阔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戚德杰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纪凡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修身正其心,心正则中,身修则和额,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正心修身更是尤为重要,无论是一名员工,还是干部,在对待工作上,对待同事上,对待客户方面,如果心中不正,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将会出现种种的问题,甚至于自毁前程。正如: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身为远通集团的一名干部,在对待客户、员工、同事,如何的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努力学习圣贤,才能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对待客户要诚心诚意,客户就会对我们服务认可,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对员工诚心诚意,那么我们的员工才会与我们交心,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只有对员工有诚意,我们的各项流程制度才会得到更好的执行落实,我们的客户满意度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开展的更加流畅,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要做一名合格的干部,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 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不断学习创新,努力完成集团交给的各项任务。
王洪雷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指”大人之学“,王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给我们指出了通达”大人之学“的路径,即:《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诚“为善,”意“为行,要想”诚意“就要”行善“,就要”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样才能致知,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充满正能量的内心逐渐呈现出来。
工作亦是如此,与岗位无关、与职务无关。认认真真办事,踏踏实实做人,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顾客、对领导、对同事,以善为纲,不撒谎、不埋怨,这是”诚“.生活琐碎,在乎每一个细节,尊重每一滴汗水,珍惜每个绽放的花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是”意“.我们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了才能共赢共享。
以上为读《大学古本序》时的初感。天气炎热,给心灵洗一个澡,与大家共勉!
张培芬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文章开始就强调诚意,可见诚意的重要性,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在工作中就是不撒谎、不推诿和埋怨,认真对待工作,尊重领导、同事,重视他人,做好榜样和带头作用。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就是要找到一条回归到这种状态的路径,就是公司现在倡导的回归原点。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文章中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就是充满正能量
张永排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陈文忠
第二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把王阳明先生上边的说法倒过来说,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你起码有良心。你的动机起码是良好的,你的动机好,你的`行为将会是规范的,将会是符合法律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和睦了,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大好局面。那么国家在千千万万个和睦的家庭支持下就会会兴旺发达。
我们的企业也一样,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很好的心性,很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好的工作态度,那还愁企业不能发展吗?
如果身为老板不休心,老搞歪门邪道,你自己都不正,怎么能影响你的员工,怎么能让社会信任你,最后你的企业不垮才怪呢。
现在我们共进塾,每一个老板、每一个干部,以及每一个员工都在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实际上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老板修身,员工修身,企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扬光大。毫无疑问。
坚持两不一善:
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
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
日行一善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3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第三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7月22日从宝华二楼会议室学习《大学古本序》,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完善,“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的古训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管理人员一定会更加赢得员工的信任。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
陈雪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爱孝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王羽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王西宇
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宋士强
读后感
“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
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
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读后感、观后感
”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
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
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刘昌盛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这次学习大学古本序对诚意之极,至制善而已矣,有了深刻的了解,诚意就是教导我们为善去恶,在以后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去干,提高我们自身修养,改正自身错误,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大学古本序中”至善者,明德、亲民“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就恢复我们心本来的状态,这个过程叫明德,亲民告诉我们遇事要有担当,多关心员工生活、工作,释放出他们的压力,相互帮助、相互成就,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发挥各自的正能量,去掉工作中的负能量,要勇于担当责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去人欲存善念,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刘晓东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读阳明先生讲的《大学》我们要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就没有为之奋斗的意义,人活着就没有精神源泉,所以自我正心修身是我们做万事之本。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古本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这也是前段时间我们集团公司要求学的致良知的根本,用空阔的思想让我们心灵回归最初的自己,用心踏实的为善。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正如我们现在团队当中,所有的工作伙伴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每天都在相爱相杀,但却从来不离不弃。用诚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工作伙伴,对待我们的客户。
《大学古本序》中一个关键词: ”诚意“.抓住这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诚心换来不一样的效益,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公司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成就更大事业,真正的体现自我价值。
谢敬茹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 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郭万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李胜杰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王东
示弟立志读后感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刘梅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学习《大学古本序》,明白一个道理: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管理好自己团队,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可以提升团队得战斗力,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根据员工们的特长、爱好及业务能力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综合营销服务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
李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张干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文贵金
第四篇:大学古本序
大学古本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1】。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2】。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3】。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4】。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5】。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6】。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7】。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8】,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9】。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10】;格物者,致知之实也【11】。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12】。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13】;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14】;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15】。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16】,补之以传而益离【17】。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注释:
【1】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2】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
《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大学》所谓“至善”,即《中庸》之“至诚”。从心体上说是“至善”,以仁民爱物之“用”而言,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下文所谓“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3】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诚意”是“止于至善”之功夫,故“止至善”之则,即“诚意”之则。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大学》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中庸》则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大学》之“诚意”,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一“反”,自然知善知恶且为善去恶。此外,孟子也说扩充四端之心,向外扩充与向心性上“自反”,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与配义与道涵养浩然之气,其义一也。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4】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正心,复其体也”,“中”为大本之“体”;“修身,著其用也”,“和”为达道之“用”。《传习录》88条:“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正心,复其体也”,可参阅《传习录》119条:“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修身,著其用也”一句吃紧。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践形”与“四体不言而喻”,唯有阳明先生才识其微言大义。
【5】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系辞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6】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
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系辞》:“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传习录》114条:“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不迁怒、不贰过,此是孔子称赞颜子“好学”之语。应以《系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来解“不迁怒、不贰过”。颜子有未发之中,才能做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复”包括知(知不善)、行(去不善)两个环节。有未发之中,才能实现“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以及“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故未发之“中”即是阳明先生所谓“知行的本体”,有未发之“中”才能有本体之“知”,也才能有率性之“行”。【7】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
《传习录》6条:“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善”与“不善”,是从心上说的,“动无不善”之“和”,此为“尽精微”,其实也是“致广大”,《大学问》所谓“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传习录》317条:“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9】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
《传习录》133条:“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大学问》:“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10】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
阳明先生说“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似乎与《大学》“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不符。按照《大学》八条目的顺序,“致知”应是“诚意”的功夫,“致知”在前,“诚意”在后。《传习录》129条阳明与学生蔡希渊正是讨论这个问题。阳明以“致良知”来解“致知”,其涵义是:“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唯有如此,“格物致知”才是“始条理也”,“始条理”才能“终条理”。否则“格物”成了“逐物”,“致知”则为告子“义袭而取之”。
【11】格物者,致知之实也
《传习录》317条:“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12】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改“亲民”为“新民”,认为“旧本颇有错简”,重新编排前几章传文,并为“格物致知”增补传文。【13】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
《传习录》317条:“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14】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
昔有人问先生:“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岂意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15】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格物不同于逐物,“格”由心体发出,格物即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涵养扩充此心。致知功夫有物我内外之别,有能知与所知,知至而后意诚,诚者,不贰,实现物我内外的通透。【6】合之以敬而益缀
《传习录》129条:“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
小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割裂为二。大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居敬即是穷理。二程夫子之“学”已有细微差别,流传到后来就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立。
【17】补之以传而益离
《大学》首章经文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而下面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以至于后世学者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儒刘蕺山先生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大学》传文跳过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释八条目之“诚意”。朱子认为“有阙文”,并根据程子之意增补此章传文。其实,这正印证了阳明之言:“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第五篇:读大学古本序有感(范文模版)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大学》古本序>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告诫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环境氛围。他们的出于本心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单纯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许多的大家都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唯独王阳明的看法独到且更有说服力。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先生留下的心学为后世诸多学子受教,更是流传甚广。他处处真性情的作风是最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他的很多做法别人觉得不可以理解,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不可摒弃圣人的初心,心存良知方为根本!
吴加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赵春贵
读大学古本序后感
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闫传宝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至善就是要善良,要生善心,而善有很多种,对长辈的孝为善、对晚辈的爱为善、对社会和公司的感恩也为善。而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达到善的标准就是达致良知,所以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成就自己达至圣人之道就需要我们去除我们自己的私欲,对心实实拷问,对事样样自省,让心灵纯净,私欲全无,重拾良知,孝敬长辈、爱护晚辈、感恩公司,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让自己的工作的目的更直接,减少抱怨和不满,全身心的投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自现在开始回归本心,达致良知,努力学习。通过格物、诚意自己。
李士学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大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学》就是关于大人的学问,或者说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其实不单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一般人同样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这颗心,因为自私自利就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所以我们把自己活”小“了。但我们并不是天然的”小“,从本体上来讲,”大人“也好,”小人“也好,那颗真心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小人“而已。
我们的心和圣贤一样本来是清澈的,只是我们把它污染掉了。今天通过学习《大学》和阳明心学,我们可以去除我们的杂质和污染,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是大人,就是圣人,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
当我们支持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支持自己;当我们去爱消费者的时候,当我们捧出自己的心给员工的时候,其实就在成就你自己。如果今天来学习致良知,学习《大学》,我们只是抱着”让自己进步,别人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再怎样学习,都是没有用的。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知道大是大非,《大学》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广阔起来,让我们的心胸能容纳下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所以,不论阳明先生也好,曾子也好、孟子也好、孔子也好,所有的古圣先贤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把”小我“放下,为国家、为民族去考虑。
赵欣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敢于挑战,追求实事求是,不畏惧困难险阻,勇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晓涛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道为圣人之道、大人之道,而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而诚意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初心,从”人之初,性本善“看,做人的初心就是善心,要有达济天下的胸怀,同样的做事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所以要出于本心、目的明确的生活工作才能不走弯路,勇往直前。而出于本心则需要我们心怀善心和感恩,用善心对待家人和同事、用感恩对待父母和公司。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要想做到回归本心,就必须做到格物致知,格掉自己的私欲,格掉一切恶的东西,回归自己的良知。立了圣人之志、学了圣人之道后,每日自省,自省所有的行为符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利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利公司、利员工的事情才是符合道的事情。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所以需要去支去虚去妄,回归本心,去除人欲,达至良知。
王学龙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路过,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心中有了善恶之分,也有了为善为恶的意图。而阳明先生的句句箴言无不是教我们为善去恶,去人欲,心存良知。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现在如此推崇阳明学,为了天天去学习阳明学,个人理解这不是推崇不是学习,是回归人之本性,人之最初。剔除惰性,剔除侥幸,剔除恶之意图,格物诚意以致良知为本,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结合我们的工作,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的种种,人人积极向上,做大人所做之事,行大人所行之善,去人欲致良知,公司何愁不能健康有序发展。
刘龙
《大学古本序》有感
”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读《大学古本序》对这段话颇有感触,结合现在集团上下一直在进行的行为管理,都是以去人欲为最终目的,达到规范的流程及健康的管理。
通过近期的不断学习,对致良知有了新的理解,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是每一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良知有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意念所到之处,或许有的时候错误的我们不重视了,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是存善,不是致良知,就违反了我们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再一再二,进而习惯酿成大错!
所以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就可恢复其本来的善意,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梁春月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陈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