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月》教学反思
上周五,我的公开课结束。这一次是学校青年教师赛课,四位年轻老师同课异构。压力很大,但也获益良多。
首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不能完全吃透教材,有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文本,尤其是对高年级的教材。《望月》诗篇散文,语言很美,小外甥的奇思妙想应该是我们要抓的重点,但我完全忽视了,一味的照搬教参和教学用书,缺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其次,关注学生较少,没有适当的点评或是点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拿走了。学生的发言,我时常忽视,或者不能作出精准的点评。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胆量小,缺少历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次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并且是我不熟悉的班级,之前也听了前三位老师的课,就这样,我的思路在陌生的环境中被打乱了,整个教学也受到了影响。
第四,教师语言不规范,口头语太多,书写急需提高。
总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还要继续像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第二篇:《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月亮像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适时地渗透作文教学。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并且掌握了写景的顺序,课后我又及时布置学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写,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顺序的描写景物,部分学生还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的作文有了进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三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2
《望月》一文充满诗意,在执教时努力创设课文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并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流淌。
《望月》教学反思3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课上我指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当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考虑: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上课时正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大声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指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理解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理解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望月》教学反思4
《望月》是一篇形质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文围绕“月”来写,读完文章,在脑海中会浮现出三幅画面:“月夜江景图”“月下对诗图”“赏月幻想图”。于是我想就这三幅图展开教学,体会月色之美和小外甥的活泼可爱。
第一部分“月下江景图”其实也就是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月下对诗图”中的“月”中饱含的是千百年来月亮在诗人眼中的形象;而“赏月幻想图”中尽显童趣,是小外甥眼中那轮调皮可爱的月。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二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温柔和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第三部分,紧扣小外甥那奇妙的比喻句来感受月亮的变化,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奇特和巧妙,读出月亮之可爱和小外甥之聪颖。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在此处加了一个说话训练,“在你眼中,月亮还像什么?”在学生奇特的想象中,一节课也快乐地到了尾声。
“同一轮明月,千古未变,可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此时很容易体会到,因为人的心境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
教学中,遗憾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不到位。
《望月》教学反思5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 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 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望月》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1,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 “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望月》教学反思6
第七单元第25课《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写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赵丽宏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深入词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使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从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话语“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时我让学生细读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诗和提问题,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天真活泼和爱想象。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柔和、均匀、薄的特点,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在对诗中沐浴诗中月亮得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三、善于归纳、积累古诗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归纳和积累同类型的古诗词等。课上我让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展示交流时还是以4人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可以2个人分角色继续对古诗,第3个人说古诗出处和作者,第4个人议一议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全员参与,收获更多。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认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这一比喻太贴切、新颖了。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问:“你们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它为什么有变化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把月亮比成玉盘,天狗总在农历十六开始打玉盘,越打越小,织女从月初开始补月亮,一直补到十五……有学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总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补圆……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化妆镜,是那么神奇美丽……还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苹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下,我还要求学生们把课上对月亮富于的想象写在小练笔本上。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古人对月亮的喜爱,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在教学中没有把古诗和作者的心境结合起来,学生的朗读感情还不是很到位。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只有多学习多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提高。
《望月》教学反思7
《望月亮》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孩子们都很喜欢。上课的时候,我用了三拍子来导入,让孩子们感受音乐韵律,在音乐声中慢慢地率动。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是不错的,孩子们都能够根据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律动,感受三拍子的节奏。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他们在音乐地律动中,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这时,有的孩子会说看到了月亮,看到了妈妈等等。我再让他们把看到的东西用画笔在黑板上画出来。这个环节引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要上来画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再采用评价的手段,给每个小组评分。这样,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就马上涌现了。通过诗朗诵的形式,请同学有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歌曲的学习中。
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够与我配合,有很多互动。我用三拍子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三拍子节奏的特点与强弱关系,更好地完成这首歌曲的学习。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发现情感教学能够使我与学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学生也更容易喜欢上这首歌曲,并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教学难点和重点得到了突破,学生对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记得非常牢,对这首歌曲也更加喜爱了!
《望月》教学反思8
从教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难点,首先它不同于现代文没有多大的时代差异。其次,诗歌语言言简意丰,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境是非常困难的。再次,传神的词语赏析和评价也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点。总之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困难归困难,但还是要面对。这周我打算啃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这块硬骨头。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上下了大力气,我先理清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弄清了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和新诗的区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尤其对苏轼生平作了深入的了解。然后认真学习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尤其对重点字的赏析做了分析和记录。于是我开始着手写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望月》教学反思9
4月18日下午,我与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本文充满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但是,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我讲的是课文第一课时,我的设计初衷是:课堂紧紧围绕“读月”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领同学们玩赏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领同学们品评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过学习“月下交谈”这件事,再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么能领悟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
但是,效果与初衷确是大相径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我觉得就是文本解读过深,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课堂上我忽视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儿童的想象与游戏这种特有的情趣。我对课文解读有些拔高,对儿童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二,是没备好学生。我过高的估计了附小的学生,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讲课,第一次讲课,课堂很流畅,算是比较满意,第二次讲,从评委的反馈来看甚至比第一次还好,但是后两次效果却让人很不满意,归结起来就是对学生估计偏高,没有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样的一个学校,我是同样的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反思后发现,主要是我对学生估计一直太高了,设置的问题一直偏难。但是前两次为什么效果不错呢?因为前两次是在一学期即将结束时举行的讲课比赛,这一册书已经学完,而讲课的内容是下一册的教材的课文,下一册的教材都是学校借来的旧课本,很多知识点,上一级的学生都在课本上做了记录,所以我提出来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的比较流畅,课堂气氛不错,造成了我的'一种错觉,我就一直认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感悟、理解能力比我们学校的学生强很多,脑子灵活很多,所以课堂容量设置偏大,探究的内容就过于深奥。
第三,细节处理的不好。一堂课中出现了几个小状况,一是上课前学生自由的从北教学楼教室跑到讲课教室来,很混乱,让我对本班学生的习惯有了怀疑;二是课前交流让我感觉到学生很沉闷,不活跃,让我对这节课的气氛和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有了怀疑;三是课堂上我让学生的自由朗读,学生齐读,然后我纠正了后,大部分同学还是在齐读,让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怀疑;四是课件出现了小问题,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是否流畅有了怀疑;五是上课期间有其他班学生敲开门叫5.5学生集合训练,这几个情况对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感觉有些慌了阵脚,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自己开始出现失误,说错了好几个地方,总而言之就是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够灵活,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望月》教学反思10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有的学生稍作思考后,便举手作答:“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脸庞。”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但有的学生思维较慢,一时不能回答,在课上没能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望月》教学反思11
《望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非常好的朗读素材。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使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美妙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这成了我本节课的一大特色。“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好“舅舅”与“小外甥”“对诗”一段以及“小外甥”对月亮产生幻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但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对朗读的暗示,如“清幽旷远”、“绘声绘色”等词语,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那样有利于形成习惯,学生们读书就会认真细致,就会自主地去感悟文本。此外,在朗读“对诗”一段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首先同桌合作“对诗”,然后小组间合作“对诗”,最后小组竞赛“对诗”。学生们合作中团结、竞争、默契、投入,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目中积淀下来。
我觉得每位孩子用童心感悟的世界都是美的。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幻想奇特,语言美妙如诗。我以此为“点”,给他们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沐浴”在月光里的思考,让他们释放心灵,用童心去感悟美好的世间万物。课堂上,全班学生都主动走到讲台前读自己关于“月亮像什么?”的幻想。张开幻想的翅膀,儿童的语言都是诗,每个孩子的思想都是那么新奇、美妙。听课老师们掌声不断,课堂掀起了又一高潮。沉浸在“幻想如诗”的教学境界中,这是本节课的另一大特色。而全班同学竞相上台,在教室里排成了一条“长龙”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一节课,在读与写的训练里,在诗和月的光辉里渐渐度过,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总结成功的原因:要吃透文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教学,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借着课改的东风,我,将继续前行。
《望月》教学反思12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背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望月》教学反思13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
《望月》教学反思14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附: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望月》教学反思15
季丽梅老师执教的《望月》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通过放映一幅优美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下面一部分。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来学习关于月亮的想象部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季老师的这堂课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还让学生来说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关于山、水的诗。看得出,学生事先以利用网络,利用课外书籍查阅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开来了,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王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幅优美的月夜图。
第三篇: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
4月18日下午,我与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本文充满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但是,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我讲的是课文第一课时,我的设计初衷是:课堂紧紧围绕“读月”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风景,在诗中月中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领同学们玩赏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领同学们品评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过学习“月下交谈”这件事,再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么能领悟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
但是,效果与初衷确是大相径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我觉得就是文本解读过深,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课堂上我忽视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儿童的想象与游戏这种特有的情趣。我对课文解读有些拔高,对儿童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第二,是没备好学生。我过高的估计了附小的学生,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讲课,第一次讲课,课堂很流畅,算是比较满意,第二次讲,从评委的反馈来看甚至比第一次还好,但是后两次效果却让人很不满意,归结起来就是对学生估计偏高,没有对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样的一个学校,我是同样的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反思后发现,主要是我对学生估计一直太高了,设置的问题一直偏难。但是前两次为什么效果不错呢?因为前两次是在一学期即将结束时举行的讲课比赛,这一册书已经学完,而讲课的内容是下一册的教材的课文,下一册的教材都是学校借来的旧课本,很多知识点,上一级的学生都在课本上做了记录,所以我提出来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的比较流畅,课堂气氛不错,造成了我的一种错觉,我就一直认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感悟、理解能力比我们学校的学生强很多,脑子灵活很多,所以课堂容量设置偏大,探究的内容就过于深奥。
第三,细节处理的不好。一堂课中出现了几个小状况,一是上课前学生自由的从北教学楼教室跑到讲课教室来,很混乱,让我对本班学生的习惯有了怀疑;二是课前交流让我感觉到学生很沉闷,不活跃,让我对这节课的气氛和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有了怀疑;三是课堂上我让学生的自由朗读,学生齐读,然后我纠正了后,大部分同学还是在齐读,让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怀疑;四是课件出现了小问题,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是否流畅有了怀疑;五是上课期间有其他班学生敲开门叫5.5学生集合训练,这几个情况对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感觉有些慌了阵脚,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自己开始出现失误,说错了好几个地方,总而言之就是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够灵活,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望月教学反思2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juan)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望月的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又凭借渴望语言文字,体会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追求美好事物的'品质的两大难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四步措施:
一、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美”,文美、境美、情美。课堂上,我不时萦绕着优美的音乐背景,用灵动的语言,极富的感染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他们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仿佛融入了迷人的月色中,尽情去感悟、去诵读、去幻想,情感在不断地推波助澜中升华。
二、深入感悟,注重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语文的过程要重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这一点,没有串讲串问,没有烦琐的分析,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立足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朗读,充分感悟,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读中悟,悟中读,浑然一体,美感十足。
三、训练扎实,关注培养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读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想画面、悟情感等方法进行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然后进行练笔、说话。这一训练扎实有效,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
四、教学创新,生成资源
本课我的一大亮点就是对教材处理的一大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开发生成资源,把小外甥的话改成了一首小诗,诗文相通,学生朗读,诗味十足,给人以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望月教学反思3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脸庞。”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镜子,它用自己的镜面照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会告诉一些出远门的人今天是中秋节了”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语言个性化色彩浓,富有诗意和灵性,学生创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望月教学反思4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课上我指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当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考虑: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上课时正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大声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指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理解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理解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望月教学反思5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望月》反思
《望月》一文充满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在执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脸庞。”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镜子,它用自己的镜面照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会告诉一些出远门的人今天是中秋节了”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语言个性化色彩浓,富有诗意和灵性,学生创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望月教学反思6
上周五,我的公开课结束。这一次是学校青年教师赛课,四位年轻老师同课异构。压力很大,但也获益良多。
首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不能完全吃透教材,有的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的理解文本,尤其是对高年级的教材。《望月》诗篇散文,语言很美,小外甥的奇思妙想应该是我们要抓的重点,但我完全忽视了,一味的照搬教参和教学用书,缺少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其次,关注学生较少,没有适当的点评或是点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拿走了。学生的发言,我时常忽视,或者不能作出精准的点评。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胆量小,缺少历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次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并且是我不熟悉的班级,之前也听了前三位老师的课,就这样,我的思路在陌生的环境中被打乱了,整个教学也受到了影响。
第四,教师语言不规范,口头语太多,书写急需提高。
总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还要继续像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望月教学反思7
第七单元第25课《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写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赵丽宏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深入词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使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从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话语“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时我让学生细读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诗和提问题,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天真活泼和爱想象。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柔和、均匀、薄的特点,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在对诗中沐浴诗中月亮得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三、善于归纳、积累古诗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归纳和积累同类型的古诗词等。课上我让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展示交流时还是以4人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可以2个人分角色继续对古诗,第3个人说古诗出处和作者,第4个人议一议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全员参与,收获更多。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认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这一比喻太贴切、新颖了。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问:“你们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它为什么有变化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把月亮比成玉盘,天狗总在农历十六开始打玉盘,越打越小,织女从月初开始补月亮,一直补到十五……有学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总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补圆……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化妆镜,是那么神奇美丽……还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苹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下,我还要求学生们把课上对月亮富于的想象写在小练笔本上。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古人对月亮的喜爱,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在教学中没有把古诗和作者的心境结合起来,学生的朗读感情还不是很到位。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只有多学习多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提高。
望月教学反思8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舅甥俩在望月过程中,欣赏了江中月、赛出了诗中月、凝聚了心中月的`过程,体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刚接到通知时,我的头都大了,我可是个女汉纸,上抒情的文章可是我的软肋。一开始我想把它上成阅读结合作文的范文,让学生通过课文知道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如何安排材料,同时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文章的范文,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试教一节课后被无情的推翻了,理由是有点不切实际,现在想想也是。后来由大师兄和校语文组的老师分析修改,变成了一节诗情画意的课了,对于我这个女汉纸来说有点难为我了。没有办法我得硬着头皮上啊。《望月》这篇课文我读了有几十遍,可就是不来电。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所以驾驭不了这样的美文。公开课我也上过不少,我对
望月教学反思9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附: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望月教学反思10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望月教学反思11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教《望月》时把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月亮像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适时地渗透作文教学。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并且掌握了写景的顺序,课后我又及时布置学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写,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顺序的描写景物,部分学生还加入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的作文有了进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后还要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三月教学反思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2
《望月亮》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孩子们都很喜欢。上课的时候,我用了三拍子来导入,让孩子们感受音乐韵律,在音乐声中慢慢地率动。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是不错的,孩子们都能够根据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律动,感受三拍子的节奏。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他们在音乐地律动中,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这时,有的孩子会说看到了月亮,看到了妈妈等等。我再让他们把看到的东西用画笔在黑板上画出来。这个环节引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要上来画画,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再采用评价的手段,给每个小组评分。这样,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就马上涌现了。通过诗朗诵的.形式,请同学有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歌曲的学习中。
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够与我配合,有很多互动。我用三拍子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三拍子节奏的特点与强弱关系,更好地完成这首歌曲的学习。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发现情感教学能够使我与学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学生也更容易喜欢上这首歌曲,并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教学难点和重点得到了突破,学生对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记得非常牢,对这首歌曲也更加喜爱了!
望月教学反思13
《望月》是一篇形质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文围绕“月”来写,读完文章,在脑海中会浮现出三幅画面:“月夜江景图”“月下对诗图”“赏月幻想图”。于是我想就这三幅图展开教学,体会月色之美和小外甥的活泼可爱。
第一部分“月下江景图”其实也就是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月下对诗图”中的“月”中饱含的是千百年来月亮在诗人眼中的形象;而“赏月幻想图”中尽显童趣,是小外甥眼中那轮调皮可爱的月。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二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温柔和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第三部分,紧扣小外甥那奇妙的比喻句来感受月亮的变化,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奇特和巧妙,读出月亮之可爱和小外甥之聪颖。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在此处加了一个说话训练,“在你眼中,月亮还像什么?”在学生奇特的想象中,一节课也快乐地到了尾声。
“同一轮明月,千古未变,可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此时很容易体会到,因为人的心境不一样,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
教学中,遗憾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不到位。
望月教学反思14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
望月教学反思15
季丽梅老师执教的《望月》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通过放映一幅优美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下面一部分。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来学习关于月亮的想象部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季老师的这堂课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还让学生来说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关于山、水的诗。看得出,学生事先以利用网络,利用课外书籍查阅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开来了,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王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幅优美的月夜图。
第四篇:《望月》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教学反思
红枫一小
张文秀
第七单元第25课《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写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赵丽宏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深入词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使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从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话语“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时我让学生细读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诗和提问题,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天真活泼和爱想象。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紧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柔和、均匀、薄的特点,进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我抓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在对诗中沐浴诗中月亮得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三、善于归纳、积累古诗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归纳和积累同类型的古诗词等。课上我让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展示交流时还是以4人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可以2个人分角色继续对古诗,第3个人说古诗出处和作者,第4个人议一议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全员参与,收获更多。
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认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这一比喻太贴切、新颖了。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问:“你们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它为什么有变化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学生把月亮比成玉盘,天狗总在农历十六开始打玉盘,越打越小,织女从月初开始补月亮,一直补到十五„„有学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总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补圆„„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化妆镜,是那么神奇美丽„„还有的同学把月亮比作苹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下,我还要求学生们把课上对月亮富于的想象写在小练笔本上。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古人对月亮的喜爱,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在教学中没有把古诗和作者的心境结合起来,学生的朗读感情还不是很到位。
第五篇:五年级望月教学反思
篇一:《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舅甥俩在望月过程中,欣赏了江中月、赛出了诗中月、凝聚了心中月的过程,体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刚接到通知时,我的头都大了,我可是个女汉纸,上抒情的文章可是我的软肋。一开始我想把它上成阅读结合作文的范文,让学生通过课文知道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如何安排材料,同时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文章的范文,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试教一节课后被无情的推翻了,理由是有点不切实际,现在想想也是。后来由大师兄和校语文组的老师分析修改,变成了一节诗情画意的课了,对于我这个女汉纸来说有点难为我了。没有办法我得硬着头皮上啊。《望月》这篇课文我读了有几十遍,可就是不来电。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所以驾驭不了这样的美文。公开课我也上过不少,我对
篇二:五年级《望月》教学反思
五年级《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