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原创: 刘虎
姓名
刘虎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美丽的颜色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中的困惑
传记作品阅读是部编本教材八上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传记性作品,又能从传记作品中获得精神养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部分传主的生活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对名人传记有相当的隔膜。教学中老师要辅助其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名人的了解和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并完成一篇随笔《我所了解的居里夫人》。提前的预习思考,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题目“美丽的颜色”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字面含义和引申含义,与题目含义契合的正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概括全文的主要故事性内容,思考分析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架起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讲解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时,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后半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齐读等方法揣摩人物情感和语气,进而体会传记性作品的语言的生动性。分析题目的引申含义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前半部分内容,运用跳读、浏览、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方法找出体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相关语句,并做具体的分析。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能从引用的相关语句中感知传记性作品的真实性。最后,老师又向学生点明了传记性作品的“四性”,即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故事性与启示性的统一。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传记性作品的特点,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探究结果
有了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意识强,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循序渐进,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但是,教师还要在课堂环节过渡衔接中下功夫,争取让课堂更自然更流畅些。除此而外,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全面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启发,不能一味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靠拢。我从本节课的备课授课和课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老师教学中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用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第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力争教出这一类型文章的特色,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第四,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增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第二篇:美丽的颜色 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不全面,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的重难点不易解决。如果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使教育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认识几种颜色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颜色,师生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学生乐于去做,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2、以“练”为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练”的课堂。整堂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从“老师想考考同学们认识几种颜色。(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试着自已学习)”到“边认识颜色,边积累词语。”再到“请同学擦亮你们的小眼睛,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美丽的色彩。”最后“出示美景录相,学生用学过的颜色说词语。”给学生创设一个愿说、乐说、会说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3、在课堂的设计中我新增了两个部分。一是课的开始增加了听声音拍手,训练学生感知声音的有无。二是课的结尾增加了个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这不光考学生有无听到声音,而且还要把听到的说出来。这两部分内容应该是长期坚持下去的。
不足之处:
1、结合图意边指图上颜色边学词语的时候,没注意到有的学生红、黄两个词没有发准音。应该借助汉语拼音,区别复韵母的不同。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已学的一些词语,教师给学生以提示,培养他们联想说颜色的能力。例如: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大米是什么颜色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的?……
3、在学习颜色的过程中,我应该多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说带颜色的词语,学习效果会更好些。例如:红花、红书包、紫色的喇叭花、棉花、葡萄、香蕉、西瓜、苹果、枣……
第三篇:《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传记作品阅读是部编本教材八上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传记性作品,又能从传记作品中获得精神养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部分传主的生活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对名人传记有相当的隔膜。教学中老师要辅助其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名人的了解和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的教学,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并完成一篇随笔《我所了解的居里夫人》。提前的预习思考,为整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本节的教学中,我从题目“美丽的颜色”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字面含义和引申含义,与题目含义契合的正是本节的主要任务:概括全的主要故事性内容,思考分析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架起整节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讲解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时,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后半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齐读等方法揣摩人物情感和语气,进而体会传记性作品的语言的生动性。分析题目的引申含义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前半部分内容,运用跳读、浏览、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方法找出体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相关语句,并做具体的分析。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能从引用的相关语句中感知传记性作品的真实性。最后,老师又向学生点明了传记性作品的“四性”,即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故事性与启示性的统一。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传记性作品的特点,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探究结果
有了前的预习和准备,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堂参与意识强,能深入本,理解意。本节的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循序渐进,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但是,教师还要在堂环节过渡衔接中下功夫,争取让堂更自然更流畅些。除此而外,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全面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启发,不能一味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靠拢。我从本节的备授和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老师教学中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用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贯穿整个堂,第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体意识,力争教出这一类型的特色,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充分发挥学生堂的积极性,学生永远是堂的主体,堂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第四,语堂要重视朗读,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增强对本的深入理解。
第四篇:《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使朗读的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将朗读贯穿教学,不断地去钻研朗读的技巧、方法,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以更好地与理解文本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朗读,以表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语感更是在反复诵读、涵咏、品味中逐步形成的,桥这头的读者,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走向桥那头的作者。我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恰恰是在守住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还应更细致些,在前后内容勾连,具体情境中去朗读,才更易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借助资料链接拓展知识,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阵地。
教师应常常把文本当成一扇“窗口”,扩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比如,本节课链接了原传中的一段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妇不仅是一对亲密、默契的伴侣关系,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这是一对彼此嵌入灵魂的伴侣。但是,链接资料、知识教学的穿插,既要“得体”,又要“得法”。
三、钱钟书先生说过:“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同时又应“以大观小”,建立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本次教学也是紧贴着文字,采取咀嚼型品读,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彼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理解“美丽的颜色”的多重内涵。既有镭光的美丽,也有居里夫妇精神的美丽,更有两人之间温情的美丽,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居里夫妇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的爱慕和敬仰之情的美丽。品析角度包括修辞、描写、写法等,哪怕是细微之处的一个标点符号,但品析的角度还可以再多元化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更全面的预设,选好品析的“点”,在学生的生成基础上,给出更具启发性的引导。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以为,本真、本色,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进驻到我们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颜色”,与每一位语文人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碰撞。
我们本身并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要知晓一个最普通的常识:行走,抵抗虚无!
第五篇:《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
八年级《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体现教材“双线组元”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阅读作品时,充分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传记作品中获取人生智慧和营养,对人生、对生命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要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和训练,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要素”“人文素养”要求,教学语文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传记作品居里夫人传力中的一个章节。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居里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可以令学生既感受到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艰辛,更为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守、乐观、淡泊的人格所感染和激励,从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教学目标 :
1.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内容。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3.学习居里夫妇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高贵品格。【四】教学重难点:
赏析人物形象,学习居里夫妇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圈点勾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的万紫千红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盛宴,心灵的释放;科学界中的万紫千红带给我们的则是社会进步的豪华大餐,是世界文明的骄傲。今天我们就随着《美丽的颜色》去探究这科学界中的万紫千红。
二、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设计意图: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简陋(lòu)炽热(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沸腾(fèi)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炽热:温度高,极热。猝:突然。
窒息 :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 亲。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 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万紫千红来看“美”(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本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示:()人在()地点干()
四、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万紫千红来找“美”(设计意图:学会品析人物)1.看题目《美丽的颜色》,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颜色美丽“美”在何处? 提示:从事物本身和人物精神两方面思考。2.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种精神品质。(结合1)
提示:从生活环境、工作态度、人物描写以及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五、再读课文 反思感悟--万紫千红来悟“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生活或学习实际,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践行自己的梦想?(各抒己见)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设计意图:学会迁移运用)
阅读《邓稼先》,思考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工作环境、工作态度、人物描写以及关键语句等方面进行赏析,分析他和居里夫妇人物形象之间的异同点。
七、课堂练习(结合练习册)(设计意图:巩固)
八、教师结语
同学们,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如蓓蕾初放,又像旭日东升,充满希望和向往,希望你们在最好的年华释放最美的颜色!【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
美
颜色美 精神美
【八】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对于人物的赏析比较到位,拓展迁移也很成功,并推荐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全本和居里夫人的自传等。
不足之处: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居里夫人的话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