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共)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知了空气的具体成分之后来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重要作用。因此开门见山: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须的物质,而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直切主题,让学生不禁思考:为什么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呢?
通过前面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和氮气的有关性质,在此温故知新,学生分析:它们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暗示出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因而,对于一种物质,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全面掌握氧气和氮气的用途,相信课本中那些醒目的图片一不会使他们在吃一些彭化食品时就想到氮气,看到神七火箭就会想到氧气,自然就会使他们有了学习化学的自豪感。
对于稀有气体,学生不是很熟知,但是教师通过影音资料的运用:夜晚的彩灯五光十色!体育场的炫目的人造小太阳(氙气)和夜晚飞机上氖灯的运用,及复印机中稀有气体的运用这一切对学生都有着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不觉中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化学的奇妙世界。
通过以上知识的了解,学生巩固了空气中一种重要资源这一信息。这时,教师提出:随着人类工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你觉得身边的空气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学生的结论脱口而出,所以教师继续问: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这些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学生在合作探究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形成了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由于学生通过当前的天气预报对空气质量日报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项目及目前计放空气污染指数的内容的掌握便轻车熟路了。
第二篇: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都是经过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而编入教材的。我针对科粤版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
一、对实验中采用“红磷”作为反应原理的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在选取上都有诸多因素的限定,如反应物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低廉、反应现象要明显、环保等等。在实验中对原理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和结论的归纳,体悟实验的本质。所以我针对该实验原理提出如下反思问题
(1)为什么测定空气成分要用过量红磷?
(2)如果用木炭,铁丝、镁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反思中提出的问题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力求探究和开放性,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该实验选用的反应物要符合这些要求:既能在空气中反应消耗氧气,生成物还要不是气体;反应物只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和空气中其它气体不反应。通过反思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提高了实验的智力价值。
二、对该实验装置改进的教学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为确保学生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实验装置改进的重要内容,由于该实验中搭配欠佳,操作复杂;手法不娴熟就会导致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逸出,在安全性和环保上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课后,针对该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两点的建议
(1)设计实验,让反应在一始终密闭的环境中发生
(2)装置要简单化,可见度高,便于观察现象。
针对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反应物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装置:
在上图
(一)将白磷放入密闭的集气瓶中,为避免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散逸,所以采用凸透镜聚光点燃白磷;上图
(二)中将白磷放入始终密闭的注射器内,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加水,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将白磷引燃;图
(三)在密闭的试管中放一段铜丝,用酒精灯加热,使它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学生在设计上都考虑了装置的密闭性问题,能体现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像这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设计的还很多,不仅仅能达到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装置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实验设计中装置的最优化思想,还能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两者的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使实验教学得以改进,实验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篇: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空气的成分
3.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2.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C.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第四篇:《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四、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一部分性质,你还记得有哪些么? 生:无色无味,无气味,能够流动。师:真的能够流动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么?
四、活动三:转移空气
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
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 活动: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想办法转移空气,并让学生思考瓶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玻璃杯里 的?空气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五、活动四:压缩空气
导入:出示注射器,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塞上活塞。
提问:注射器里有什么?如果用手指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学生实验并记录推活塞前注射器的数据、推活塞后注射器的数据,手推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交流:对比推活塞前后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手推活塞时有什么感觉?松手后活塞是怎样运动的?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让学生猜想推活塞会出现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验和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体性。
六、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讨论: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问题:从形态、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描述空气和水的特征。
八、小结。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的基础性操作后接触的第一节课,这堂课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对化学产生兴趣,能不能利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对于这节课重点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读书,根据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先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
①如图装置是否和拉瓦锡的一样是密闭的?②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在演示时,有意识的摇晃几下瓶中的水,白烟很快消失)③做记号时从哪里开始?④点燃后的红磷为什么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而且还要把塞子塞紧?⑤弹簧夹何时才能打开?为什么要等气体冷却后才打开?如何一开始实验时就没有夹紧结果又会怎样?
在讨论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引导思考:
①拉瓦锡实验中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所取的红磷的量是否要过量?②在拉瓦锡实验和我们的实验中反应的产物虽然不同,但它们常温下都是固体,那么是否可以用木炭来代替红磷呢?③导气管中有水对实验和准确性有影响?④如果装置漏气,反应时或冷却时的影响结果一致?⑤、反应后的集气瓶中是否还有氧气呢?„„
通过这样问题指导式的阅读和思考,通过每一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不断的细读和品味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学会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从而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结合两个实验让学生进对比阅读,结合已解决的系列问题,分析优缺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合理作出评价。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学会用化学的思考方式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通过对比归纳,使学生对已撑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培养自己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不断去探索未知的化学世界。善于阅读教科书,研透教科书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必需的,通过指导学生平时从“看书”做起,细细品味教科书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