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教学反思的成分。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成分》。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第二篇: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都是经过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而编入教材的。我针对科粤版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
一、对实验中采用“红磷”作为反应原理的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在选取上都有诸多因素的限定,如反应物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低廉、反应现象要明显、环保等等。在实验中对原理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和结论的归纳,体悟实验的本质。所以我针对该实验原理提出如下反思问题
(1)为什么测定空气成分要用过量红磷?
(2)如果用木炭,铁丝、镁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反思中提出的问题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力求探究和开放性,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该实验选用的反应物要符合这些要求:既能在空气中反应消耗氧气,生成物还要不是气体;反应物只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和空气中其它气体不反应。通过反思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提高了实验的智力价值。
二、对该实验装置改进的教学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为确保学生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实验装置改进的重要内容,由于该实验中搭配欠佳,操作复杂;手法不娴熟就会导致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逸出,在安全性和环保上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课后,针对该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两点的建议
(1)设计实验,让反应在一始终密闭的环境中发生
(2)装置要简单化,可见度高,便于观察现象。
针对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反应物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装置:
在上图
(一)将白磷放入密闭的集气瓶中,为避免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散逸,所以采用凸透镜聚光点燃白磷;上图
(二)中将白磷放入始终密闭的注射器内,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加水,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将白磷引燃;图
(三)在密闭的试管中放一段铜丝,用酒精灯加热,使它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学生在设计上都考虑了装置的密闭性问题,能体现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像这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设计的还很多,不仅仅能达到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装置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实验设计中装置的最优化思想,还能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两者的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使实验教学得以改进,实验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篇:“氯水成分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过程,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解释氯气溶于水的宏观变化,把对宏观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对微观世界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和以微粒观为依托的元素观。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认识次氯酸的漂白性、不稳定性和弱酸性。
2.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通过预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学习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感受氯气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异常的实验现象中蕴涵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氧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以和水反应。那么氯气是否溶于水,是否也能和水反应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的针筒抽取80ml的氯气,然后抽取20ml的蒸馏水,反复震荡后,观察吸水前后气体体积和颜色的变化。
教师:展示用无色试剂瓶盛装的饱和氯水,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解释:氯水要盛装在棕色瓶中,为了便于学生的观察,这里暂时用无色试剂瓶盛装。)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称为氯水。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教师:引导思考: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呈现浅黄绿色,氯水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粒?请从氯气不与水反应或能与水反应两种可能情况思考。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回顾o2和co2溶于水的情况,类比cl2溶于水的两种可能情况,思考若氯气和水不反应,或与水反应的两种情况下可能存在的微粒。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来回答。
交流共享:小组展示、讨论、归纳出实验方案。
教师:结合实验桌上所给的药品和你们设计的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逐一检验。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疑问:用ph试纸检验时,结果ph试纸显示出橙红色后,立即就褪色了;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结果石蕊试液先变红后红色褪去。
教师激疑: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说明,氯水中除了cl2分子、h2o分子外,还存在h+、cl-,也就是说,cl2与h2o反应生成了盐酸,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微粒是什么?是cl2的作用吗?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但不褪色。用玻璃棒蘸取盐酸在红纸上写一字,红纸不褪色。观察得出结论:盐酸没有漂白性。
教师:演示实验:在一个盛有干燥氯气集气瓶中,放入一张红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另一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放入用水润湿的红纸,观察。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对比实验说明了cl2分子不具有漂白性,应该是一种新的微粒具有漂白性,而且该新微粒是cl2和h2o反应生产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写出cl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具有漂白性的微粒为hclo,但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所以,实验台上的氯水用棕色瓶装。
总结:最后,我们可以确定氯水中还存在hclo分子和次氯酸根离子。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氯水的成分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若反应,其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工业制取漂白粉的原理?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漂白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在空气中有ca(clo)2+co2+h2o=caco3+2hclo发生。
拓展:请同学们观察一演示实验: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氯水,观察并描述现象,试解释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解释的合理性。
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向酚酞变红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褪去后再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现象:红色退去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又变红),向酚酞变红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氯水,至红色褪去后再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现象:红色褪去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不变红),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并讨论
1.可能的原因:①氯水中的盐酸、次氯酸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②氯水中的次氯酸将红色物质漂白而褪色。
验证方法: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入naoh溶液,看溶液是否变红,若重新变红则第①种原因,若溶液不变红则是第②个原因。
三、教学反思
构建高效课堂是化学教学的永恒追求,运用学案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将探究的要素集中在“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上。通过小组合作,把课堂重点和主要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实验、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始终起引导作用。学好本节内容,无论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学习还是将来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都有好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探究热情高,思想活跃,勤于动手,乐于合作,落实了新课标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的课程理念。
第四篇:材料成分分析
材料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通过精密测试仪器,能提供材料全方位的质量表征、性能评价和机理分析。服务领域涉及电子、通讯、机械、化工、生物、钟表、五金、灯饰、家具、工艺礼品等行业、企业及相关产品、各类研发中心开展材料表面技术科研和产品开发提供分析检测服务。
信标检测分析技术服务中心承接各种材料和产品(金属、非金属、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性能检测,进行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表面及微区的形貌、力学性质及物化性能等多项测试,综合利用化学分析、热分析、元素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五大分析方法。可高效、准确还原材料组成、分析材料配方,大大缩短材料研发、上市周期,节省材料研发成本。
成分分析实验仪器
实验室配备对未知物进行剖析鉴定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红外光谱仪(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等有机化学结构分析仪器,以及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无机分析仪器。
我中心投资购置了完整的成分分析试验数据库,配备专业的材料成分分析技术工程师。
成分分析服务
1、有机溶剂分析:油漆稀释剂,天那水,脱漆剂、电子、纺织、印刷行业用溶剂。
2、固体物质,粉末渣体等。
3、气雾剂、光亮剂、杀虫剂、脱模剂、润滑剂、制冷剂、空气清新剂。
4、各种助剂分析:电子行业(助焊剂)、纺织行业、涂料、塑料加工行业所用的助剂: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消泡剂、阻燃剂等;电镀(锌、铜、铬、镍、贵重金属)助剂分析:前处理添加剂、光亮剂、辅助光亮剂等。
5、纺织、皮革助剂分析:柔软剂、匀染剂、整理剂等。
6、塑料和橡胶制品助剂分析:增塑剂、塑化剂、抗氧剂、阻燃剂、光和热稳定剂、发泡剂、填充剂、抗静电剂等。
7、化妆品分析:洗发、护发用品、护肤用品、美容用品、口腔卫生制品等。
8、油墨分析:墨水、感光油墨、印刷油墨等。
9、洗涤剂分析:民用和工业用清洗剂。
10、高分子材料:胶粘剂、纤维、涂料、橡胶、塑料。
11、石油化学品分析:润滑油、切削液等。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的成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的基础性操作后接触的第一节课,这堂课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对化学产生兴趣,能不能利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对于这节课重点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读书,根据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先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
①如图装置是否和拉瓦锡的一样是密闭的?②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在演示时,有意识的摇晃几下瓶中的水,白烟很快消失)③做记号时从哪里开始?④点燃后的红磷为什么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而且还要把塞子塞紧?⑤弹簧夹何时才能打开?为什么要等气体冷却后才打开?如何一开始实验时就没有夹紧结果又会怎样?
在讨论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引导思考:
①拉瓦锡实验中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所取的红磷的量是否要过量?②在拉瓦锡实验和我们的实验中反应的产物虽然不同,但它们常温下都是固体,那么是否可以用木炭来代替红磷呢?③导气管中有水对实验和准确性有影响?④如果装置漏气,反应时或冷却时的影响结果一致?⑤、反应后的集气瓶中是否还有氧气呢?„„
通过这样问题指导式的阅读和思考,通过每一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让学生在不断的细读和品味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学会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从而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结合两个实验让学生进对比阅读,结合已解决的系列问题,分析优缺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合理作出评价。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学会用化学的思考方式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通过对比归纳,使学生对已撑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培养自己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不断去探索未知的化学世界。善于阅读教科书,研透教科书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必需的,通过指导学生平时从“看书”做起,细细品味教科书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