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现与创造的说课稿
人美版实验教材九年级17册第8课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课的设想:以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美术实践,鼓励美术创作,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这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理论依据。
1、教材内容、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实践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教材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提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与制作。本课内容趣味性强,最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制作的技能技巧,而是养成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应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导和指导思想,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前后知识的联系:《发现与创造》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一大特色课。在第15册《坐椅设计》、《布置理想的家居》中,学生对材料的利用有了一定的接触,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对材料的综合体验活动,同时也为后面“综合探索”的学习做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过程。
2、学情分析
这节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经过两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有一定知识面和制作技能。从学生的特征看:初三年龄段的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能有意识地运用形和色,对自己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现,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基本理念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初步体验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质感特征,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欣赏和制作装饰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与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及同学之间友好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合理利用材质进行造型。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材质原有的形式特征创造新事物,并充分体现其装饰性与趣味性。
解决重难点的突破点:以“问题驱动”的方法,通过作品赏析的手段,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重难点的作用。
5、教材处理
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围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积极的参与精神展开,过程设计分为发现、体会材料的美感和创造新作品两个部分,教学时间1课时。重点在于以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为载体,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创作与评价,充分体现“教寓乐中,乐为教存”的理念。
6、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结合环保主题,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肌理与质感的废旧材料,完成本课。学校资源:利用学校资源库的学生作业及多媒体,拓宽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资源:通过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窘诳卧谧⒅厥ι实现教学互动的情况下,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运用两种方法即启发问答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交替采用欣赏、启发、分析、归纳相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课程中只是一个引路者,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法指导上侧重于“自主探究法”,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课前预习,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把设疑、发现、探究、体验实践等学生认知能动性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运用独立思考,自我总结的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愉快的情景中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着“美术教学是美术活动的教学,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标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情境激趣——感受体验——赏析探究——实践活动——评价展示的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欣赏几幅用不同形式、不同材质创作的作品)
问题:下面作品中许多材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你能分析其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并踊跃发言。(设计说明:这个过程以引导观察、分析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多方位的美,并惊叹,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废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可以创造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积极投入,在愉快、兴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的艺术魅力中。体现出教与学的方式的改革)
2、感受体验材质认识材质: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质,体验不同材质的质感特点。讨论1:你收集了哪些宝贝?你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在质感、色彩、形状等方面有什么特性,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例如:玻璃的透明之美、麻质品的粗犷之美,木材的质朴之美......讨论2:想一想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日用品有什么联系?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怎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及时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资料收集做小结,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为教师有效的调控教学提供参考)
3、赏析探究材质的运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再次体会对材料的巧妙利用。
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范例使用的材料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手段制作的?
2、哪些作品保留了材料原有的美感?采用什么方法装饰?
3、你准备如何巧妙使用你们找到的材料?
互动学习: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归纳,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之美表现主题与情感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一系列图片的欣赏,为学生打开创作的思路,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中获取构图、形体结构、造型变化等方面的各种设计元素,解决本课难点:日常生活用品或装饰品的设计制作:
(1)先确定主题思想,进行构思。(2)选材:根据构思与构成来选择材料的颜色、纹理质感形态。以便构成和谐的画面。(3)分解构成:适当进行装饰处理,寻找可利用的造型因素。(4)制作:通过剪、撕、粘、贴等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分解、添加、掏空、贴边等处理,组合新的造型。(需注意原材料的本身特性)。习方式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同学、教师产生教学互动,这样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从而改变旧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嚼啐后喂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发现与创造装饰品的制作过程展示(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创作中,既要保持原材料的美感特性,又要增强对材料的装饰性与趣味性,这是本课中的难点,所以通过简洁的制作方法直观展示,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装饰化处理绸布贴画生活中的原型
4、实践活动(抓好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出创作要求:根据身边已有的材料的美感,加上巧妙的想法,构思创作一件新颖、美观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装饰品温馨提示:
A、尽量利用收集的废弃资源
B、某种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作为点缀、辅助进行表现
C、提倡团队合作精神,三、四个人一小组的形式编排,可互换资源,各组互相借鉴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说明:通过多方互动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个爱思考的大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精神来完成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参考欣赏屏幕上的同龄人作品,希望能从中吸取灵感。
5、评价与展示
①用最后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小组作品,由小组长对本组设计的生活用品或装饰品进行评述:用什么材料,通过怎么的手段制作的,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完成后有什么感想?然后贴到老师指定位置(教师给予肯定,培养学生成功感,活跃课堂气氛)
②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你喜欢其中哪件作品,理由是什么?(设计说明:在课堂上,我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评价的功能,从而求得学生的综合发展。)
拓展: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设计制作一小部分的生活装饰品,在课余的时间里,我们是否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设计更多更有趣的作品呢?我们不妨积极主动地尝试一下。(设计说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建议,自主的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美术学习的空间,以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生活性。)
板书:
板书旨在让学生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我的板书就是这样设计的。
发现与创造
(一)材料的特点
1.相同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2.同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
(二)发现与创造的构思方法
1.确定主题
2.选定原材料
3.对原材料进行结构分解等装饰处理。
4.制作
第二篇:发现与创造教案
发现与创造教案
设计思想
本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设置的,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善于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看、想、画、做等方式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懂得如何发现美的材料,如何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活动,学会从这些材料中发现美的材质,展开丰富的联想,找到材料特有的属性,运用跳跃性思维,使之找到材料与欲创物之间的关联,创造出新的作品。教材分析
《发现与创造》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九年级第十七册。
教材中展示了以大量的废旧材料创作的生活日用品和小工艺品,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可利用许多废旧材料制作富有情趣的生活用品与装饰品。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对生活物质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具有创造的欲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发现和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学生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寻找,运用材料、设计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能力。2.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体会设计应用为我们带来的方便与愉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去巧妙地利用材料原有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因素创造新事物。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发现、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在寻找、发现、利用、设计制作中感受成功的快感,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可以进行创造的各种材料。
2.教师课前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利用废旧材料创作设计的装饰品、小型日用品、小工艺品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3.讲台摆放各种工艺设计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多媒体教学图片中的日用品、工艺品设计作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各种材料带到课堂,看看谁收集得多,收集得好。2.让学生观察、分析、想想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可以制作成何种艺术品?
二、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1.想一想,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联系?怎样设计?设计出的生活用品如何能够增添生活情趣。创作时尽可能不破坏材料原有的特征,注意用最简练的方法进行创作,重点是想法巧妙,与众不同,注意美观实用。
2.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给你哪些特殊的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三、示范演示
手工演示设计步骤。
1.选择材料:吕制可乐罐,工具:剪刀。
2.构思:根据材料考虑制作什么东西(桌子、凳子)。
3.进行创作:用剪刀剪出桌子、凳子的外形,再进行装饰美化
四、学生创作
本课教学所选择的内容在学生中容易开展。首先是材料来源广泛,学生身边能够找的材料都可以利用,能使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材料的魅力。其次是材料类型丰富,自然物如植物——草、叶、杆、种子、瓜果等,石块——鹅卵石、岩石等,土——陶土、黏土,动物——羽毛、骨骼、贝壳等,人造物如纸——不同厚度与质感的色纸彩纸,各种纸制品、纸废料,布——不同纺织纹样与色彩的布料、线材,金属——小金属块、铁丝、金属箔,彩泥,橡皮泥,塑料片,塑料瓶,塑料盒,易于寻找。第三,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形状、颜色、肌理、质地的材料给人们带来的视觉、触觉感受,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第四,在创作活动中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生活用品,又可以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
1.根据自己寻找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用于学习与生活的小型日用品,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
2.根据材料的美感因素,设计制作装饰画,美化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设计方案并交流,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设计活动。
五、课堂小结、拓展。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掌握创作的基本设计原理,形成设计意识。学会选择材料、运用不同的材料大胆表现,创作较优秀的作品。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与同学探讨进一步解决设计的难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灵活、独特。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研究,集体协作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表达思维、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创作、欣赏、批评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业设计
根据自己准备的现有材料,构思创作一件实用、美观的生活、学习用品。教师巡视各组,师生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每个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谈谈作品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点评。2.能否发现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3.能否恰到好处地发现、利用材料特征制作生活用品和装饰物。4.对材料的利用是否巧妙,富有创意。5.制作的用品是否美观、实用。
课题 第六课 大自然的色彩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
过程与方法 引导、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的主动感觉和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的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比较准确的把真是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
教具准备 图像素材、网络教室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 这几首诗我们很熟悉诗中美景令人神往那么自然界中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么
二、创作 体验 课件演示一组图片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让我们来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
近、中景秋天树叶的
夹杂着一些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 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
湖边有
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
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丰富和美丽的色彩了吗平时你们注意过身边的景色变化和色彩现象吗
看看上面两幅例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色彩产生的原理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练一练
自选工具简单画出荷花的色彩关系。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发黄下面的花蕊是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
“调子”原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音高”是支配乐曲的音调标准如D大调、C大调等。
绘画借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很方便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幅作品的画面综合观感效果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效果如冷调、蓝灰调、金黄色调等。
色调常见于生活中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
分析教材右页的四幅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对色调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在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或作品任选工具材料简单画画色彩关系。
用简短评述的形式来描写自己画出的色彩作业或写出对自然界美好色彩现象的感觉和印象或是评价一幅绘画、一幅摄影作品。
3、展示作品
鼓励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总结自己的制作方法。
自己评价后师生共评。
三、小结
是否与自己的梦想拉近了距离
板 书 设 计
大自然的色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
色彩产生的原理
第三篇:第5课发现与创造
第5课 发现与创造教学目标
了解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再创造。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重 点
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难 点
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如何根据制作用品的需要寻找、发现合适的材料。教学准备
实物装饰品、原材料、剪刀、双面胶、美工刀 教学方法 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组织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所带的各种材料和学习用品。〈二〉、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不同材料所做的艺术装饰品,体会废旧材料的妙用。
2、用手触摸实物范例和自己所带的材料,给你怎样的感觉?
3、结合书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材料所做的物体质感都存在不同。
〈三〉、师生共同研讨装饰品制作工艺需注意的事项:
1、图片对比讨论
2、得出结果:(1)、需注意原材料的本身特性。(2)、装饰品制作构思要巧妙,注意大方美观。
(3)、制作过程中要运用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四〉、学生制作,比一比谁的创意具有独特个性。
1、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构思创作具有趣味的装饰品。
2、以绿色环保为主题。
3、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还指导)〈五〉、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和集体互评,教师点评。〈六〉、总结:学生完成
第四篇:《发现与创造》教案2
《发现与创造》教案
杭庙中学 唐芹芹 2010.10.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不同材料的美感创造出具有新视觉的作品,为实际生活服务。
过程与方法: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体会设计应用为我们带来的方便与愉快。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去巧妙地利用材料原有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因素创造新事物。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生活用品,这些东西旧了或坏了,不能被我们使用了,咱们同学通常怎么处理? 生:丢掉,卖废品。
师:咱们同学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处理方法呢?现在向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猜猜看,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制作的吗?(多媒体展示课件:牛头,包包,小猫,隔音罩……)生:思考回答
师:想一想,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用废旧物品做的。
师:同学们答对了,是的,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慧眼发现并巧手创造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下第五课《发现与创造》,请同学们打开教材。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发现与创造)
师: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图片,分析书中作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 生:回答(石头,铅笔,雪糕棍,饮料瓶盖,光盘盒……)师: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有什么意义呢? 生:环保,好看……
师:美观,有趣,环保,激发创造力。(总结)师:这些美丽的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首先要发现材料(板书——
1、发现材料)材料要怎样发现呢?这就需要同学们从材料的颜色,形状,质感,制作方法等几方面进行联想。
1、颜色:相近
2、形状:相似 点线面
3、质感:相符
4、制作方法:简单的制作方法
师:其次要利用材料(板书——
2、利用材料)发现材料后要怎样制作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制作的方法。
1、粘贴
2、并置
3、捆绑
4、缠绕
5、切割
6、拼接 师:最后就需要同学们的巧手创造了。(板书——
3、创造作品)
三、欣赏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
四、课堂练习: 学生动手制作。
五、作业展评: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1、作品是否用到废旧物品
2、作品设计是否有新意
3、作品是否实用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作品,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养成环保和节约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发现与创造
1、发现材料
2、利用材料:
粘贴 并置 捆绑 缠绕 切割 拼接
3、创造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融入了寻找材料、设计构思、巧手制作三部分内容的课程。首先培养学生有意图地去发掘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材料自身特点去思考和构思。然后在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完成一件作品。整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和了解环保创意作品,使学生感受环保设计理念,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制作中的材质美与创意美。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上还有些欠缺,将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的时间仅设置十分钟时间,且还包括了展示评价所需的时间,这就显得太仓促,也让整节课显得教师讲过多。我今后仍需要继续努力,将时间安排得更合理。
第五篇:《发现与创造》课后教学反思
《发现与创造》课后教学反思
黄坌老区学校温翠琼
本课内容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应“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遵循这一原则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材料,巧用这些材料创作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术作品,变废为宝,或应用于生活,或美化环境,体验其中的新奇,享受其中的乐趣。本课原是九年级第17册的课程内容,现今放在七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不宜设置得太多理论知识或专业术语,我认为应以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基础制作技能作为出发点。
本课是一节融入了寻找材料、设计构思、巧手制作三部分内容的课程。首先培养学生有意图地去发掘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材料自身特点去思考和构思。然后在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完成一件作品。整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和了解环保创意作品,使学生感受环保设计理念,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制作中的材质美与创意美。
对于课堂效果,总的来说,自认为按计划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预定目标。按教参上的设计,本课该设置2课时,我为了在公开课上方便操作,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改设为一个课时,最终验证,顺利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课时安排还是可行的。而在教学程序里的时间安排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疏忽了合理设计,将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的时间仅设置十分钟时间,且还包括了展示评价所需的时间,这就显得太仓促,也让整节课显得教师讲过多。
这节课出现了突发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多媒体音响设备无法播放,以及材质材料的遗漏。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部分是由于我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预先准备,准备好课室,准备好教具。以那样匆忙的脚步赶到多媒体第二室后发现有班级在上课,课间时间引导七一班学生进入课室后已是逼近上课,而铃声响后才发现音响设备有故障,而这时候我又没有灵活处理,只装作若无其事的上课,却想不到可以找空隙求助信息老师,疏忽之下,造成课后听闻后面的老师和部分学生有时听不见我的声音,课件设置的音响效果也完全无效。虽然说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严格来说不需要在声音方面要求太多,但从艺术审美的追求上来说,声光色彩的全面配合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个人对此挺在意的,也对上课时这方面的欠缺很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