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一曲廉泉唱清风
——读《廉泉清风》有感
邱劲松
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笔者挑灯夜读《廉泉清风》一书。《廉泉清风》翔实介绍了连州的历代清官廉洁从政的励志故事。伴着淡淡的墨香,一个个连州历代清官的形象眼前浮现,一股股廉洁清风扑面而来……
读《廉泉清风》,我读懂了“廉泉之源”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爱莲说》一文而名扬天下,《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初为分宁主簿,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一生清正为官,传为佳话。据记载,周敦颐在任广南通路转运判官期间,曾两次来连州巡视,见巾峰山下的荆楚古道边潺流不绝、清冽甘甜的泉水,联想自己的经历和连州的刘禹锡、刘瞻、石文德、黄匪躬等清官,睹物言志,感若泉涌,奋然写下“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请石匠凿刻于泉边的岩石上。千百年来,“廉泉之源”以其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既昭古人,又示来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官者修身励志,勤政为民。
读《廉泉清风》,我感怀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炙热情怀。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任刺史,当时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社稷百姓心怀厚爱,一方面又对当时朝廷腐败深恶痛绝,觉报国无门,心怀不悦。在连州,“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的优美自然景色和“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刘禹锡《吏隐亭》)的淳朴民风感染了他,让他立下要在连州大做好事实事的雄心壮志。
刘禹锡任连州任刺史近五年之久,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中写道:“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於壁端,宰臣王晄、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禺载於歌谣……余不佞,从群公之後”.文中“功利存乎人民”是刘禹锡连州发出的为官宣言,刘禹锡托文言志,表明自己要以四位贤吏清官为榜样,要有所作为,做一代清官。刘禹锡在连州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使连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教连州农民以机械吸水灌溉农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编辑医书《传信方》,救世济民。他躬身农耕,体恤民情,为加强了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他还经常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写下《莫徭歌》、《蛮子歌》、《插秧歌》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他兴学重教,带动连州文化走向兴盛,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后来刘景的儿子刘瞻亦高中进士,官至宰相。在唐宋时期,广东进士共175人,连州就占55人,由此,史上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美誉。
因着刘禹锡的名气和连州文风之大振,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趋之若鹜,赴连州求学,湘南的儒生周鲁儒、吴越儒生曹璩都是刘禹锡的得意门生。刘禹锡开启了连州一代文风,清代学者杨楚枝高度评价说:“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另外,刘禹锡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既为连州人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又为连州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更为后人所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刘瞻“却四方之赂”的壮举喝彩!
刘瞻,字几之,连州人,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宰相。在宰相任上,刘瞻为拯救300多无辜性命而向皇帝冒死直谏,获罪被远贬荆南。刘瞻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行为光照后人;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翰林学士郑畂在他被罢免宰相的诏书上写道:“(刘瞻)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堂堂宰相,连几亩宅地均不属己有,足见其之清廉。唐咸通年间,唐僖宗重新起用刘瞻为宰相,朝野上下对此一片欢欣。《资治通鉴》还有这样的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刘瞻重被起用,百姓载歌载舞迎接,他却执意避开这份荣耀,足见他低调的为人。刘瞻故后,葬于巾峰山上,后人在燕喜园里修建“刘几之祠”以念之,一代贤相的的动人故事在其故乡代代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曹镐植竹筑建清风楼、黄匪躬“一挹清风”、徐常筑亭修德、石文德冒死上谏的故事击掌!
明弘志十年(公元1497年),连州知州曹镐在州衙侧边修建“清风楼”,楼的周围只植种竹子,其它花草一概不种。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象征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的精神。曹镐植竹寄清廉,表心志。据记载,他在连州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口碑极佳,“离任之日,州人攀辕涕泣者数百人”.北宋元祐年间,连州知州徐常在燕喜园里建一亭子,徐常取《易·井》六卦辞“井收,勿幕”之义,将亭取名“勿幕亭”(后改名为流杯亭),并题写《勿幕亭记》,文中以井和泉的关系,比喻道和德的道理,赞美“德”和“清”.徐常筑亭以修德,为后人所传颂。黄匪躬为连州鹅岗村人,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任江西幕奏记,楚王马殷慕其诗才,于黄匪躬奉命出使楚国时,欲以减免鹅岗村的赋税徭役作为见面礼,黄不受,马曰:“老夫尝恐不一挹清风,今幸得见之,唯恐不足以奉汤沐……”黄答道:“志大重忧国,恩深岂顾家”,以抒发襟怀。黄匪躬去世后,后人在他家乡建“清风祠”,在燕喜园建“慕黄堂”以念之。
石文德,连州沙坊村人,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水部员外郎。石文德见楚王马希范生性奢侈,铺张浪费,便上书劝谏:“夫农为民本,食为民天,今广取皮革,牛囤虚空,耕民逃窜,转为强盗……”,楚王见石文德伤了自己的面子,将石文德贬为融州副使,不久石文德辞官归隐家乡,立“耕读传家”为家训,带动族人勤耕种,苦读书。他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赁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家训流传千百年,沙坊村积淀了厚重的耕读文化,成为振兴家族的精神内核,从此,石氏家族文运兴盛,人才辈出。
读《廉泉清风》,我还阅读了宋代连州知州何坦“惟俭足以养廉”、明代连州知州余勉学“凿井泽民”、明代连州太守徐美“勤政为民,官声载道”、明代连州籍官员曾象乾勇除奸臣以保廉等廉政故事。《廉泉清风》中一个个鲜活的正面人物形象让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等近代从政楷模,想起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下,全国上下正掀起轰轰烈烈的“两学一做”热潮。“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勤政为民之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公务员,我们一定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就是读一段历史,读一种文化。品读《廉泉清风》,让我沉思,催我奋进!
第二篇:读清风进校园有感
读清风进校园有感
乐居镇明德小学 郑晓光 廉洁是为人的根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是我校教育工作主题之一。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格的复印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应当廉洁。廉洁从教是对教师品行和作风方面的道德要求,是教师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是师德之根本。
通过学习,我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自己对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方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应该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师之道,重在德行、人品及修养。为师执教要保持师德的高尚和纯洁,清廉自律,廉洁从教。廉洁是师德树立的根本前提。所谓师德说到底就是做人之道,为真为善为美之道。“道者教之本也”。教师为师立教必须遵循做人之“道”。树立高尚的教师道德风尚,古语说“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可见,师德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其次,应该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最后,应该自觉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教师也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工作的“园丁”,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读《清风家话》有感
读《清风家话》有感
李江红
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古人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基本社会单位。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严肃提到要注重“家风”问题,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而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成功的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八个定律:
一、德则得
家庭教育首先是伦理道德教育。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教给我们的孩子先做人,做好人,才会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铺平道路。无德之人不可能成就真正的事业。
二、忧则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战略尤为重要。在激烈竞争中,稍纵即失机遇,稍娇即会落伍。只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才会时刻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三、渔则鱼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不能简单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实践结果。通过良好的社会实践锻炼和一系列素质教育,使之学会生存的本领,成为自强自立,有真才实学的人。
四、诚则成诚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发展之源。一个诚信的人,人之愿交,并交之甚好。在成才路上,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总要或多或少获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甚至认可,这样才有助于成功。
五、恒则亨
理想之船到达成功彼岸,目标方法固然重要,但持之以恒的毅力,弃而不舍的精神更为关键。无恒心者是事业成功的大敌,只想仕途腾达、事业辉煌、才气超人,而没有恒心去修炼、去升华,自然一无所成。
六、实则是
发现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求真务实,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需求真务实。只有采取务实的学习态度,才能发现“是”,掌握“是”,运用“是”,做到“是”。
七、知则智
知而获智,智达高远。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升为理性认识,可以增长聪明才智,成为智者。智是为人处世之道、辨人决事之能。明白“知”者“智”的道理,树立学无止境、智慧无边的思想。
八、为则位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获得工作岗位、创业平台、社会地位,就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所作为。
好的家庭教育就像春风春雨,也许在一两件事情上很难体会到他对自己有多大影响,但是随着时光流失,这种影响、积累会慢慢显现,影响一生。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家风醇正,雨润万物。
每个家庭都以“家国情怀”培育家风,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大爱、和谐文明、秩序井然,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四篇:唱清风廉韵 养浩然正气
唱清风廉韵
养浩然正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清风廉韵,养浩然正气》!“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爱民的好官受到了百姓的尊崇和爱戴。一代清吏包拯、海瑞的故事家喻户晓、众口称赞;人民公仆孔繁森、任长霞的事迹又是何等的震撼人心、感天动地!是他们,在勤政廉政、亲民爱民中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是他们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中书写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晨迎日出,暮送日落,我们忙碌在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而我们这些平凡的纪检人,正如一股山间的清泉,一轮天上的明月,给每一方土地带来清新、爽朗和光明。正是这千千万万个纪检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建设并维护着我们美丽的祖国。四川省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她为官多年,节操自律,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企业朋友在她生病住院时送来礼金,她断然拒收,而面对素不相识、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女孩,她却雪中送炭!“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中华的长城!广西钟山县信访室主任钟世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他接待的上访群众形形色色,他不是没有“机会”在办案的过程中得到灰色收入,然而,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不为所动,其实他的生活并不富裕,沙发是旧的,茶几是旧的,电视也还是旧的。有一次钟世才拿着一张发票到财务处报销,发票上面写着80元的数额,而他却在底下用钢笔字清晰地写着:实报75元。5元钱,就是这5元钱,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傲然挺立的脊梁,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然而,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风起云涌,清廉之风每况愈下,一些人道德底线轰然倒塌,把贪婪罪恶的双手伸向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胡长清、成克杰不就是这样的害群之马吗?他们虽是国家干部,却为了膨胀的私欲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种玩火自焚的行为最终使他们绳之以法、以警后人的教训!这声声长鸣的警钟也在拷问着每一个在“廉洁危机”重压下的人们,真的就应该将“廉洁”二字摧残得面目全非、无地自容吗?不!我们不能让现实的尘埃落满自己的肩头,我们要不停地拍打,不停地擦拭,因为,我们要把双肩留给责任!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滚滚流淌。“唱清风廉韵,养浩然正气”,让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我们告别灯红酒绿,在“清风廉韵”的海洋中赢取心灵的海阔天空!
第五篇:扬清风—读《历代廉吏剪影》有感
扬清风—读《历代廉吏剪影》有感
江口中学高二9班罗剑梅
这本书撷取了100位清廉官吏为代表人物,选取他们为官生涯中感人至深的清廉故事,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了廉吏们忧国爱民、廉洁从政,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并从他们的为官做人处事中,深刻地挖掘对现今党风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看了之后,颇有一番感触。
好花不精心培育,终归凋谢;从政不注意廉洁,迟早遭殃。追溯历史,上至夏桀,下至秦始皇,他们大兴土木,鱼肉百姓。上梁不正下梁歪。下层官吏纷纷效仿,欺下瞒上,搜刮百姓,牟取暴利,奢靡之风,腐败之气弥漫全国,以至民囊如洗,三餐腹肌,可谓生民涂炭,民不聊生,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活得不到稳定,就会欺诈、抢劫,甚至杀人放火,无视王权,无视制度,进而引起社会动荡,暴动频繁。最终掀起历史的巨浪:改朝换代,推举贤明君主,任用廉正人才。虽惊心动魄,却也实实在在。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就是经验与智慧的结合体,它无时无刻不在警醒世人;官民同体,缺一不可。官是百姓的父母官,是国家的领导人,应以身作则,廉洁从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清廉为官享一世安宁,贪婪为官逞一时之乐,明代魏忠贤,清代索勒图,阴险狡诈,贪得无厌。瞒着皇帝搜刮民脂,纵有金山银山,可有好下场?遗臭万年,受尽世人唾弃。不久前发生的文强案,就是典型的贪污事。文强因事迹败露而自毁前程。在文强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重庆人们乃至人国人们无不拍手称快。陈水扁因贪污判入狱,台湾人们大口舒气,高喊法律公正严明。这句看出人们对官吏腐败的痛恨,也可看出人们希望官吏能够廉洁从政,不欺民,不压民,不刮民,不贪财,不滥权,与百姓同坐一舟,共同进退。扬起清廉的风帆,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们心中的渴望。
廉洁你我他,幸福千万家,包青天的公正严明,郑板桥的清廉之风,历来为世人所颂赞。他们为官,是为了替百姓伸张正义,为了百姓所需而接下这项庄重的乌沙帽,包拯更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他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贪官污吏。有他的地方,就有百姓的欢呼和爱戴。他管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百姓无不感激,无不为包拯的正直与清廉所折服。正所谓廉洁民心向,勤政民拥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正廉明,扬荡正气便是治国治民的正道王牌。
百姓为有这样爱民的父母官而幸福,自然会怀着感恩的心,好好作业,回报国家。那么,国家自然会呈现和谐安乐,一派繁荣的景象。
西汉文帝、景帝,以身作则,廉洁从政。作为一国之君,不穿华丽之服,不建豪华之殿。全国官吏皆以此为榜样,以廉为官,共建新国,造福百姓。国家的箫条便渐渐为繁荣所取代。这便是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扬清风正气,如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勃勃生机。无压榨,无腐败,醉能同其乐,官民一体,同享齐天之福。
面对纵横历史,千百年来,清风与腐败两相对峙。结果邪不胜正,清风之气最终压倒腐朽之风。历史的正义感让人深思。面对当今愈加泛滥的腐败之气,党和政府倡导:要秉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人民信赖的好公仆,要勤政廉政,一生奉献为民。
所以政府设置了信访,官民沟通节目平台,除了官官相督之外,也让百姓能够监督官员,提出建议,或指出不足之处,让官员加以改正,此外,还加大力度打击腐败集团,扫荡腐败之风,高举清风之旗帜。让百姓看到党和政府的诚意与决心,支持并加入党和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新生活。
党和政府深知清风正气的重要性,扬清风是为了使民能够更加安宁平等地生活。就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的核心。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落脚点,腐败于社会和百姓都是一个大魔头,务必要落实惩治腐败的政策,扬清风,荡正气,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们的利益,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流,营造清风气正的社会主义氛围。
近年来,读书风气大起,形成一股疾风席卷整个神州大地。国家领导人在读书,党员在读书,商人企业家在读书,民工也在读书,并且把三月一日作为世界读书日。这都是为了倡导人们读书看书,使人们能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自我充实,陶冶情操。同时也使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扬起清风之帆,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行。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新世界的未来主人,青少年更应该读书看书,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扬起清风正气,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