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芙蓉镇读后感2000字
芙蓉镇读后感2000字
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
古华的中篇小说《芙蓉镇》描写了1963年到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给我们叙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故事。
小说开篇就介绍了芙蓉镇的地理方位,坐落于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是个四通八达、花柳繁华之所;这里的人邻里和睦、十分讲人缘,民风淳朴;一到圩日,万头攒动,各家客商在此云集,好不热闹。胡玉音的米豆腐摊,也因这繁华的小镇得以生意兴隆。后面的故事也和这个米豆腐摊息息相关。而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是我陷入了沉思。
胡玉音和她的丈夫黎桂桂是老实本分的小商贩,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的经营着属于夫妻两的米豆腐摊。就像胡玉音自己说的“抓死抓活,推米浆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锅底都抓穿了,手指头都抓短了”才换来自己的一幢新房子,可总会有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国营商店的女经理李国香便是那其中的代表,而所谓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便是跟在她后面为虎作伥,仗势欺人的狗腿子,除以上的几人,在这小小的芙蓉镇,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支书黎满庚、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似乎也在暗中支配和影响着芙蓉镇上空的风云变幻,他们与那个特殊时期的风潮合力把芙蓉镇搅得风卷云涌。
胡玉音,一个勤劳能干、贤良和蔼、温顺本分的女人形象,她待人温和,不势力,不刻薄,绝不会轻易与人争执,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不过她身上也有传统农村女性的愚昧思想存在,她信命,她认为自己没有孩子是因为算命的说她不主子,后来她的丈夫黎桂桂自杀,觉得原因也出在自己身上,因为她克夫;但她也不信命,在她的心被秦书田暖活了之后,她觉得自己的人生除了批斗带来的凄苦、凌辱、惨痛之外,还有对爱情和生的渴望。在黑暗的环境,她倔强的、忍辱负重的活着,只为了她孩子和秦书田的刑满释放。她曾经也是个把所谓名声看得重于性命的人,她在挨斗挨打、游街示众后,总是冒出轻生的念头,就算寻死也是想找一种死得体面一点的方法;但她也是个视名声为无物的人,在她有了属于她和秦书田的孩子之后,她敢于对不公正的对待提出自己的抗议,她敢于直面李国香的淫威,即使被押上审判台,也没有低头,没有落泪,为的就是向芙蓉镇的人和李国香们展示她和秦书田的婚姻并没有违反哪条法,哪条律,她和秦书田的婚姻的存在是正确的,她的孩子存在也是正确的。其实也可以这样说,胡玉音这个人,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秦书田相爱前,她保守本分认命信命;和秦书田相爱后,她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奋起反抗,敢爱敢恨。
黎桂桂,胡玉音的第一任丈夫,对胡玉音呵护有加,是个厚道老实的人,唯独胆子小。起初与胡玉音相识,胡玉音并不看好他,他却不在意,帮着胡玉音家干活,任劳任怨。入赘胡玉音家之后,与胡玉音厮亲厮敬、相敬如宾。在被陷害之后,劝胡玉音去自己的远房亲戚家避风头,自己留下面对狂风暴雨。他的胆小注定了他的结局,他没有等到胡玉音的回来,没有等到沉冤得雪就结束了生命。
秦书田,胡玉音的第二任丈夫。他原本是个吃快活饭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因编研反动歌舞剧《喜歌堂》,被划成右派分子,开除回乡生产。他是个乐天派,从没有因为被批斗而哭哭啼啼,却因为识得几个字,颇有组织活动能力,当上了五类分子的头目,编一些如《五类分子歌》之类的歌谣,以表自己劳动改造,爱国护党的决心。秦书田不像别的五类分子,大队干部们对他的要求能一分不差地完成。在一次批斗大会上,因为他写的一副对联,被李国香抓住把柄,被斗得更惨,戴上了铁帽右派这摘不下的黑称号,被罚扫街,也因此与胡玉音多了接触机会。他和胡玉音的相爱,看似偶然,然则必然,所谓同病相怜,他们处在同样的社会地位,他们被打压批斗,再加上朝夕相处,他们爱情的枯树开了瘦弱的花,结出了酸涩的果。在面对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施压,他第一次没有如往常一样跪下服罪,他当右派十多年来,第一次不肯低头,这也说明,就算他秦书田被斗油了,斗臭斗硬了,内心那杆秤没有因为领导的淫欲倾斜,他的这种胆大妄为是对政治身份,李国香们的公然挑战和反抗,最后也证明他这样做是对的。也许,《喜歌堂》唱的是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讽刺的是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对人性的禁锢。
在我看来,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支书黎满庚是两个对立的例子。谷燕山虽长得一脸凶相,但为人善良热心肠,他是推翻的封建主义的战士,对国家和党十分拥护,在被停职软禁之后,他气过,骂过,他开始思考他是否就真的做了对不起党和革命的事,在他想到替老百姓讲话,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彭德怀也受了委屈,背了冤枉之后,他渐渐心平气静,百事不探,借酒消愁医学专用自己,醉眼看世情,不过问那个浊浪滔天的文化大革命。颇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但他心里依然有一块属于道德和良心,正义和忠诚的位置。他帮胡玉音和秦书田证婚,在胡玉音难产时施援手,照顾产后的胡玉音。而黎满庚,说是与胡玉音青梅竹马,与胡玉音相爱,却能因为一顶乌纱帽放弃爱情,因为一顶乌纱帽,出卖胡玉音,在胡玉音划成新富农、黎桂桂自杀这冤案上,落井下石,火上浇油。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丢掉了自己的原则,违背的自己的盟誓,实是可怜又可恨。
李国香,王秋赦,典型的毒瘤。李国香与王秋赦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利用,制造各种冤案,扭曲事实,把芙蓉镇搅得乌烟瘴气。李国香一类的领导,中国大地随处可见,不予分析。王秋赦,小人得志,靠自己的一番嘴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混得风生水起,谋得一官半职,敢问又有多少王秋赦们在中国社会基层兴风作浪,使一方土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鸡犬不宁。
很多人都说,《芙蓉镇》结局是好的,胡玉音一家平反,一家团聚,谷燕山升了官,李国香调离芙蓉镇,王秋赦也被撤职,芙蓉镇人的生活似乎又平定了下来。然而,那个年代在被批斗的人的身上留下的烙印就像芙蓉镇那条青石板街上的脚印一样,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抹不掉,也填不上了。
第二篇:芙蓉镇 读后感
不堪回首芙蓉镇
一溪一河,一条青石板路,两岸木芙蓉,满镇荷香溢湖塘,一位芙蓉仙子。这就是芙蓉镇给我的最初印象。古镇风情总是最能打动现代人浮躁的心,我也不例外。与大家熟知江南古镇不同,这里有石拱桥,却没有乌篷船;这里少了江南的诗意,却多了一分生活情趣。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写意的水墨画,那么芙蓉镇就是浓墨重彩的风俗画。这个镇子里的人们朴实、亲切,仿佛就是与我们共同生活的邻居。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紧密相依的商铺、蜿蜒的青石板街、热闹繁华的圩场,整个镇子如同一个大家庭,和谐而安宁。
这个镇子是这样美好,如果没有接下来的各种运动,它必定是桃花源般的令人向往。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古朴的小镇尽管偏远却依然被政治波及,先是大跃进,风风火火的炼钢运动使得大家过上了大锅饭的日子,市场是消灭了,可人民的生活却贫困不堪,而且明赌暗娼、拐骗偷抢风行一时。尽管后来恢复了五日圩,但芙蓉镇却再也再现不了万人集市的热闹场面。而镇子之后的遭遇更是让人深深的感叹原来这就是悲剧!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芙蓉女——胡玉音,她的命运掺杂在小镇的风云变幻中成为主线,其他的人物诸如:五类分子秦书田、大队书记黎满庚、粮站主任谷燕山、政治女将李国香、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都是影响着胡玉音命运的主要人物。胡玉音算的上是早期个体户的典型代表,靠着起早贪黑、勤劳热情而发家致富,这实际是值得赞颂值得钦佩的。曾经我的父母也开着一家小小的早点铺,他们总是在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到了晚上十点才结束。繁忙的时候母亲甚至要半夜起来洗衣服,儿时的我还无法理解他们的疲惫,现在想来必定是充满着艰辛与劳累。一角钱一碗米豆腐能赚到的钱少之又少,不会超过三分钱,如果不是靠着勤劳与吃苦根本无法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楼房。可是就是这样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还是招来了国营店女经理李国香的妒忌,再加上胡玉音的美貌与良好的人缘更让这个单身的女人眼红,于是她凭借着自己是区委书记外甥女的身份与高明的政治手腕一次次陷害胡玉音及帮助她的人。尽管最后胡玉音平冤昭雪、黎满庾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王秋赦成了疯子、李国香也嫁去
省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但是那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却永远烙在了人们的心里,成为了抹不去的伤痕。
文革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金钱可以再赚回来,破败的房子可以修葺好,凋敝的民生也能得到挽救,可是丧失的亲情、友情等等人伦关系恐怕难以修复。黎满庚为了自保出卖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胡玉音,虽然是他迫不得已,也忏悔内疚,但是依然让人心寒,我还清晰的记得月色下的河边,他庄严的发誓:“今生今世,我都要护着你······”可是现实却是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他食言了。也许我们不能责怪黎满庚,毕竟他已经十分庇护照顾胡玉音了,他也有他的家庭、他的责任。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错误的运动造成的伤害,尤其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一旦被破坏,实在是难以重续。
镇上民风淳朴,连王秋赦这样的土改根子其实本质也不坏,一开始他只是懒惰、油滑、爱贪小便宜,但在街坊中他也爱帮忙,如果不是被真正歹毒阴险的李国香给利用,他也不至于最后沦为疯子。至于李国香,她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私生活上不检点,反而嫉妒他人的幸福家庭;引诱谷燕山不成,又设计陷害;最后自降身份与王秋赦苟合,实在是令人作呕。这样的大恶人虽是少数,但却破坏了整个镇子的安宁。这种见不得人好的阴暗心理更是扭曲变形到了极致。
故事的结局基本上可以算一个圆满的结局,坏人遭到了报应,好人也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却无法平静下来,本来是劳动致富的一家却硬是被扣上发社会主义横财的帽子,搞的家破人亡。胡玉音与秦书田的结合的确令人祝福,可是死去的黎桂桂冤魂又该如何安息?当年被错划以及受牵连的“右派”遭受的待遇只能是不堪回首,也不忍卒读,小小的芙蓉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那里发生的种种也在全国各地出现过。我儿时生活的垦殖场也曾有一位出生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夫妻不堪忍受迫害而投湖自尽,巧合的是当年迫害他们的人也自食恶果,没有好下场。如果世间真的有因果循环,也许这些只是一种对被害者的安慰,却永远不可能消除伤痛。美好的芙蓉镇被毁了,留下的只有王秋赦令人悲叹的时代尾音。这一幕悲剧是时代的产物,重读历史不是为了温习伤痛,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第三篇: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读后感
(一):人性的较量
白龙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中华大地,注定是一个“精彩热闹”的舞台,一幕幕卓别林式的幽默闹剧像一部开了循环播放的放映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上演。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无论是官还是民,在时代的大漩涡里,人性被无限放大,灵魂被邪恶捆绑。他们在命运面前抗争、迷茫甚至迷失,到最后很多人还是没能撑住——他们以生命陨落为代价,化作燃烧的流星,试图照亮漆黑的深夜;更多的人选择在妥协自保中扭曲自己的灵魂。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总有那么一种伟大而坚韧的人格,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辉,化作破晓时的第一道曙光,驱散灵魂的黑暗,扶正扭曲的人性。
作为一部揭示从“四清”到“文革”运动中人民普遍遭受的伤害的文学力作,《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指控。
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自近代中国自强与革命以来,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的器物文化,辛亥革命引入了西方的制度文化,五四运动引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真正在政治实践中构建新中国的却是蒋介石、毛泽东与邓小平。蒋介石改造了中国的上层机构(官),毛泽东改造了中国的下层机构(民),而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建立官民之间的纽带联系,使中国开始由农业国家向商业国家不断过渡”,“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一时无法找到新的缝合上下层官民关系的模式,又执意要与传统的道德宗族模式决裂,因此借鉴了汉武帝模式,即通过不断地发动政治运动来维护社会、组织民众。为了照顾占人口多数的贫穷农民,毛泽东选择了充当下层民众革命的代言人,而不是扮演上层官僚首长的角色,他甚至不惜牺牲社会精英的利益,以换取一种共同贫穷的相对平等下的民众认同”.这是我读过的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最为中肯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芙蓉镇上原来的官僚与知识分子以及相对富裕的人都在革命运动中失势,而原本就糟糕恶劣的流氓无产阶级反而借机大发运动财,成了镇上的书记,芙蓉镇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胡玉音是全书重点塑造的人物,也是《芙蓉镇》系列人物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由于她的成分,青梅竹马的黎满庚离她而去,最后也是这位干哥哥满庚在一次运动中为了自保而出卖了她。她与丈夫含辛茹苦,靠小本买卖起家盖起了房子,却成了被批斗时引用的罪证,落得个丈夫被杀、自己扫街的结局。好不容易和秦书田有了爱情,又遭人嫉妒而被残忍的分开。她在一次次的迫害中坚强地活着,冷眼看待命运的不公,只为了那个“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承诺,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卑贱却又脱俗地活着。在受尽磨难后,面对给她平反的人终于爆发了,“红口白牙一句,搞错了!你们也太能捉弄人了,当初划富农的是你们这些人,如今宣布划错了的也是你们。从你们嘴里什么话都讲得出,什么事都做得出,你们总是没有错,是哪个错了,错在哪里……”
秦书田是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是芙蓉镇最乐观的人,始终带给人希望,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始终没有放弃那种自我激励与激励他人的幽默态度,他一出场,总会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笑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自称为疯子,是因为他具有超越众人的透彻眼光,能看透盖在运动表面的遮羞布,所以,他把自己说成疯子,那么与他意见不同的人就不是疯子了。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仍会教玉音跳着舞步扫大街,那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正是知识分子独有的。他的那句“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更是刺痛人心。
谷燕山,真正的共产党员,老革命家,战场杀敌,为革命奋不顾身,在运动中一个人对抗世界,对抗错误的一切,最后落得饮酒自醉、落拓不羁的下场,不可谓不心寒。然而他终究在自己的人生中干了自己想干的事,洒脱一世,光明磊落。
作为反面人物的李国香和王秋赦也是刻画的有血有肉。李国香是个一根筋的“政治狂”,她是那种典型的“举着政策的旗子,谋着自己的路子,装着人民的票子”的一类人,为了政治运动,迷误了自己的大半生,心灵受到严重扭曲。秦书田与她在文革后相遇时所说的那句话意味深长:“赶紧找个人嫁了吧,也过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别老跟他们过不去,老百姓的生活,容易,与不容易”.最可笑、可耻的是那个无赖王秋赦,好吃懒做,投机陷害,自作聪明,终落得个神经的下场,供世人一笑,“如今哪座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秦疯子的话还是那么经典。
一直认为,能做中国人的统治者是最幸福的,因为中国人最大的优点是隐忍,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忍者神龟,即使把他的龟壳踩裂,他们也不会伸出脖子咬你。但隐忍的中国人并不是不懂的反抗,他们追求安定团结的生活,他们把反抗的种子更多的是埋到“因果报应”的情愫里。天地万物,物极必反,分分合合的中国历史无一不证明这一浅显的道理,因此政治运动也好,阶级斗争也罢,那些为了一己私利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跳梁小丑,最终遭到历史的唾弃。顺其自然、追求和谐也许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吧。
“看世界因作者而不同,读作品因读者而不同”.《芙蓉镇》里的那个纷纷闹闹的社会考验着每个人的人性,这么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或许更是人世的真实面貌吧!
芙蓉镇读后感
(二):回首 梦已在眼前
王海龙
风肆无忌惮的打着圈,缠绕在人们心里,呢喃着芙蓉镇人性的循环。
作家古华笔下的芙蓉镇,民风纯粹,人们安逸且热闹的生活在芙蓉镇这个温柔之乡,如果没有“四清”运动,没有“文革”,芙蓉镇的故事就一如平静的湖面,未可见一丝的涟漪,然而古华将其对生活二三十年的感悟都揉进了芙蓉镇,在他的笔下怎可少了那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岁月。于是历史的长河毫无悬念的卷过单纯的芙蓉镇,一切的美好都荡起了涟漪,于是人性也遭受了磨砺。
谈《芙蓉镇》必绕不开胡玉音,快乐的胡玉音简单的生活着,简单的生活掩盖了不了她的美丽、深情以及率真。随后而来的艰难岁月,温顺的胡玉音变得格外的刚强。其实,我坚决的认为刚强本来就是胡玉音骨子底的东西。“四清”运动,丈夫自杀,胡玉音的人生浸满了黑暗,“文革”时期,她与癫狂的秦书田“幸福”的生活,“黑夫妻”二人无视时代的汹涌,互为精神支柱一起默默承受着旁观者的眼光,随后“夫妻”二人,一人入狱,一人管制劳动,被管制劳动的胡玉音因怀孕仍有着自由,但是她的生活则跌入悬崖,()就连产子这一幸福的事情,都成为可能剥夺她生命的磨难。悬崖底烟雾弥漫,没有谁能看清她内心底的伤痛,也没有谁能读懂她狰狞的坚守。这段时期的芙蓉镇被世俗污染,人性屈辱的卷缩在不知名的角落,优美的自然风光仿佛成了莫大的讽刺。与胡玉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饮食店的女经理李国香,风云激荡之前的李国香宛如深闺的怨妇,小肚鸡肠,也渴望有感情的滋润,但对她而言哪有纯粹的感情,一切只不过是她实现富贵梦的工具。在国营饭店里,她是当权者,投机钻营、攀附权贵,在风云变换的政治浪潮中风生水起。
时间是最疯狂的魔术师,再百转千回的时代终归有其尾音,于是汹涌的河流开始欢快的流过芙蓉镇,像牲口一样活着的胡玉音终于拨开云雾。秦书田在牢狱中度过九年之后,也终于回到了胡玉音的怀抱,在这一刻的胡玉音软塌塌的,梦想着幸福生活能够久一点。时代的寄生虫李国香也许是真的疯了,嘴里不停的念叨,她徘徊在芙蓉镇,像鬼魂一般远离着人群。新的时代是李国香的黑暗,也许她也在坚守,苟延残喘,等待新时代的尾音,等待下一个轮回。
谁都无法预料时代的魔爪会怎样张狂地撕裂出人性的黑暗,它只是静静的蛰伏。时间又会在怎样的弯口咆哮而过?
芙蓉镇读后感
(三):灵魂的拷问
王佳楠
古今中外贪官都不稀奇,但贪多贪少有不同,挥霍殆尽还是葛朗台式的只进不出也各有千秋。
1959年~1979年这20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运动,反反复复,大多数人都是盲从到了“愚昧”的地步,从来没有去怀疑,去探究过“组织”的种种路线和做法到底是对是错,老百姓就是紧跟形势翻政治烧饼。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深刻的变化,第一也是最深刻的就是人和人关系的政治化,很多人放下良心,迈过了“你死我活”的坎。其次就是运动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人的道德底线,让人不再有“耻辱”心。最后人们在一种胆战心惊的生存状态中极大的缺失“安全感”.20年是可以塑造或者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时光。中国当下处于相对中心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走过那20年,然后在尽管有改善,但仍缺乏“权力”约束的条件下开始他们的为官之路的,面对各种形态的“物质、权力诱惑”时,“你死我活”的信念让很多人为了这些诱惑披荆斩棘,没有“耻辱”心的障碍,也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极度缺乏安全感,又让这种追求变得没有止境。
获得的越多越幸福吗?其实耻辱心还是存在的,良心的谴责也不一定消失殆尽,但通常人们会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没有明确而稳定的人生准则作指导,在对前途的忧虑忡忡中熬过眼前的时光。他们享受不到持久的恬适与安全,那些用物质和权力换来的欢乐都被囫囵的消受掉,能活着就是唯一的安慰,人到了这种地步,该多么不幸啊!
也许他们唯一可以指责的就是制度。政权还是林副统帅教导的“镇压之权”吗?还会以为了社会的安宁而剥夺每个社会成员的安宁吗?制度毕竟在完善,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需要时间来消解,会不会在80后执掌国家之印时会有所改观呢?
希望越来越多的灵魂能够安稳而不被拷问。
第四篇:《芙蓉镇》读后感800字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
每个人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片乌云缠绕,久久不能散去。每段岁月总会有那么一片乌云遮蔽天日,成为永久的烙印。可乌云注定遮不住阳光,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乌云的缝隙点燃心中那堆干柴,燃起希望。
也许那个年代注定会被刻上痛苦的烙印;也许那段岁月就注定会被所有人当作不可回首的记忆;也许那些人们将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过去的种种,或许有人会说那是一段乌云遍布,不见天日的日子,但我却想说乌云总会被阳光驱散,再痛苦再煎熬的日子都会挺过去,阳光才是生活的主调。
古华说那是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古华说在那段岁月里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牌型应运而生、烽火狂澜。我说那是用不同的行为对抗黑暗,纵使生活无奈也依然敢爱敢恨,哪怕胆子再小也会为所爱之人不惜献出生命,不会被强权所制服的年月。我说在那岁月里有人默默地心守正义,依然坚守自己的灵魂,虽苟且偷生却活出了潇洒自我,沉浸于两人的幸福之中忘却现实的痛苦。
如果说芙蓉镇是“文革”时期全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么“芙蓉姐子”就是那个时代遭受迫害默默反抗的人群的代表。上天没有让她“命里不主子”,在她头顶飘来最大一片乌云后,上天让阳光穿过乌云射进她的胸膛,让她有勇气反抗,让她重燃希望。最爱的是黎桂桂,平时胆小如鼠,凡事得靠老婆做主的男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芙蓉姐子”遭受大难之时用生命在护着她,他就像一缕阳光射进“芙蓉姐子”的心里,为她驱赶黑暗,温暖她冰冷的心房。
有过痛苦才懂得幸福的难得,有过乌云才明白阳光的可贵,不经历风雨要如何见彩虹?偶尔飘来的乌云最终还是抵不住阳光的穿透,就像古华说的,时间,像一位生活的医生,它能使心灵的伤口愈合,使绝望的痛楚消减。
不管那个曾经是有多长,不管那个曾经是有多痛苦,芙蓉镇的乌云永远遮不住阳„„
第五篇:《芙蓉镇》读后感
服从,但是不屈服
天蒙蒙亮的时候,在静谧的石板路上窸窸窣窣响起的,是胡玉音跟秦书田扫大街的声音。
他们,在黑暗里互相拥抱。
他们,在晨光熹微中互相鼓励。
他们,在阳光下互相扶持。
我仿佛迎着湖边吹来的芙蓉香气,看见他们的泪水,还有欢笑,心下戚然。试问在那些黑暗的年月里,到底有多少人,遭受了这样的不堪的经历,被成就了这样的悲剧。
觉得令人心疼的人,是胡玉音。作为一个女人,她善良,勤劳,热情,贤淑。可因为勤劳致富反而遭受责难和批斗,丈夫还因此丢了性命,她不恨制度,不恨运动,不恨李国香,从骨子里,单单恨着自己一个人。
还记得那个相命的说过,她命大,命独,不主子,她以为这全是她的过错。从亲戚家回来找桂桂的时候,她冲着秦书田又哭又叫着,“天杀的„„富农婆„„姓秦的,都是你,都是你!我招亲的那晚上,你和那一大班妖精来反封建,坐喜歌堂„„败了我的彩头,喜歌堂,发灾堂,害人堂„„呜呜呜,呜呜呜,你何苦收集那些歌?何苦反封建?你害了自己一世还不够,还害了桂桂,还害了我„„。”那声音里的怨愤和愁苦,在乱坟岗上飘飘扬扬,是那样的令人动容。她迷信,可是她除了迷信,在那个年代里,还有什么正确的信仰可以让她仰仗呢?哪怕是谷燕山这个共产党的老干部,都难免无奈地想到:“共产党员去坐共产党的牢,天底下真会有这等怪事!”
在被罚扫大街那几年里,她和秦书田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甚至发展出了一段“畸形”的恋爱,结为了“黑鬼夫妻”。其实读到这里,心里是为她暗自高兴了的。日子那么难过,漫长的批斗生涯似乎了无止境,每每被打被骂,回到空荡荡的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的身子,仿佛被抽空了一般地倒在了床上。
以为可以这样就死去。安静地。
我以为她再没有了勇气,活下去。兴许她会去寻短见,像我的姑奶奶一样。“最好是投水。人家会打捞上来,会放得规规整整,干干净净。就像睡着了一样摆在块门板上,头发都不大乱。就只脸盘白得像张纸,而且有点发青,有点
肿。胡玉音曾经是个观音菩萨跟前的玉女一般的人儿,死了,也应当是个玉女。变了鬼,都不会难看、吓人。”
而秦书田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像是冬日里的那一束暖阳,穿透云层越过高山洒进叶缝毫不吝啬地照耀在她的身上,让她找回了做人的感觉。因为,她已经没有把自己当人看了。
“天,这算哪样一回事呀?都当了反革命,沦为人下人,难道还能谈恋爱,还可以有人的正常感情?不行,不行,不行„„”
因着经历的匮乏,难以与她感同身受。只是试想她那么多年的委屈和折磨,便觉得人世间,悲剧是如此显而易见而且数量惊人。
所幸她还是活了下来,跟秦书田在一起,有了一个孩子。
而命运往往不甘心让人轻易幸福,哪怕如此卑微。
我不禁试问,人,是否应该在生活中,告诉自己,不要贪恋,那些以为可以信手拈来的东西。
孩子还没有出生,秦书田因此被判了劳改,十年,胡玉音被管制劳动。十年。这个用一秒就可以读完的词语,要用上多少的泪水和煎熬,才能度过。怀了孕的胡玉音,却不像之前黎桂桂死后那般的无助。仿佛因为有了要坚持的理由和勇气,外柔内刚的她变得格外的坚强和执着。
她仍旧天没亮就起来扫大街,担水,劈柴,照料着自己,给秦书田写信,替肚里的孩子。
临盆的那天晚上,谷燕山那位忠厚的老党员,送她上了医院,给孩子取了名字,叫谷军。在新生命诞生的喜悦面前,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可以一笔勾销。
她依旧一个人,用一个人的口粮,养活孩子和自己,继续扫大街,继续写信。小心翼翼的期盼,在心之沼泽里,生根,发芽,拔节,长成大树,遮盖着曾经的苦难,挡住焦灼的流言蜚语,只有这样,心,才能变得坚毅和刚强。
而突如而来的平反,却让她再也无法平静了。
苦难在被赋予理所当然的名义的时候,因为理所当然,所以不敢埋怨。可是,在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之后,却只能够,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了。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玩笑。
“还我男人!还我男人!还我男人!”当胡玉音凄厉的叫声冲出了她的喉咙,冲出了破旧的乡政府,冲出了安静的芙蓉镇的时候,我们能够弥补的,只是将劳改了九年的秦书田,送回到她的身边。
那个死去了的黎桂桂,却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