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文化调研、规划与指导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对全省基层文化馆(站)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调研。
2.每年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报告及学术论文1~2篇。
3.每年度对全省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动态撰写一篇可行性报告。
4.负责全省民间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指导,并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2件以上。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二篇:基层劳资人员岗位职责
基层劳资人员岗位职责、负责所在基层单位的人员管理工作,协助项目领导做好人员需求计划,协助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做好人员进退场手续的办理,及时提供人员基本信息变动情况。、协助做好职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和变更等工作,负责提供基层职工办理劳资用工手续所需的原始资料。、做好职工的考勤记录,协助项目领导根据生产情况合理安排好职工的休假,负责建立职工考勤、休假和路费报销等登记台帐。、严格按照分公司分配管理制度,协助项目领导做好内部工资分配方案并报备分公司。负责基层单位的每月工资基础资料上报、项目部实发工资总额、平均人数变动、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等基础台账的建立和管理工作。、负责基层单位职工培训计划的制订和上报工作,并根据分公司要求协助做好人员送培、培训意见反馈、培训结果跟踪等工作。、协助做好职工安全护照的管理和新员工安全三级教育工作。、认真学习业务文件和相关政策,协助人力资源部做好解释宣贯工作。、做好分包队伍的人员管理和花名册建立工作,定期了解农民工的工资发放是否及时,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协助做好新招入大中专毕业生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导师带徒绩效考核记录薄的填写是否及时、内容是否真实。、协助做好社会招录用人员的试用期考核工作。
第三篇:园区规划设计人员岗位职责
园区规划设计人员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学习规划设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参与组织园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参加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讨论。
3、协助部门经理进行园区一二级开发过程中设计管理工作,达到项目设计的各项工作目标,确保项目快速、低成本、高质量的顺利进行。
4、项目确立后,参与土地现状调查及勘测设计工作。
5、会同设计单位,征求建管、消防、交通、人防、环卫、卫生及有关配套单位的意见和听取其要求。
6、负责联系、协调规划设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业务关系。
7、熟悉园区规划图纸及有关文件,并负责园区规划文件、资料的管理,并按阶段归档。
8、建立境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及专家档案的情报收集整理,并建立相关情报管理体系。
9、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及上报工作进度。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
关于加强蒙阴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的建 议
李守才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大阵地、大工程,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县文广新局等单位的配合下,先后到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对加强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一)文化设施逐步健全。我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现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近两年,县里对县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全面实现社会免费开放,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在图书馆新建尼山书院,形成“图书馆+书院+历史文化展示室”文化服务架构。以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为契机,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已基本达到国家三级文化站标准。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资源,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近两年为农村配送图书4万册、电脑200台、阅览桌椅130套,提升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60个、文化大院80个。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展室建设,建成乡镇文化展示室4个,村情民俗馆26个。垛庄镇当选山东省首届“书香之乡”,小山口村被评为“乡村儒学示范点”。
(二)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已连续举办6届广场文化艺术节、11届桃花旅游节、24届春节联欢晚会。每年举办民俗文化节、庄户剧团进城演出、广场舞大赛和五
一、国庆、元旦等节庆文化活动。各类文化团体积极举办书画、摄影、展演活动。新成立蒙山画苑、岱崮书院和广场舞协会。庄户剧团发展到42个,沂蒙百花豫剧团、双兰剧团演出足迹遍布5省30个县。垛庄梦想艺术团自制乐器申请了国家发明使用专利。刘洪文化园、岱崮地质地貌博物馆和一批新建社区成为文化活动的新热点。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我县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10处,馆藏文物108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0件。岱崮镇、丁家庄村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文化乡镇和传统文化村落。《珠算文化》、《八仙灯》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都镇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了吕家庄遗址考古勘探。上旺民居修复项目即将开工,丁家庄四合院修缮工程正式立项。9个文化项目成为全市十佳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措施扎实有力
(一)拓展服务民生渠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一是建设“一村一景”文化设施。在搞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活动重心向室外拓展,85%的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小广场,57%的村建成乡村大舞台,建设大舞台198个。村居社区绘制了文化墙,建起了文化宣传栏,文化设施形成一村一景。二是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对全县65个省定贫困村、40个云蒙湖库区村建立文化扶贫档案,制定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思路,实施“文化低保”工程,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享受基本的文化保障。依托合作社和农村能人,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已发展公家万村、魏城社区等特色村8个,带动贫困户159户。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形式。一是积极扶持培育庄户剧团。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搭建演出平台、配备演出器材等措施,引导、扶持、培育文化团队。目前,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剧团,多的达到12个,全县登记注册庄户剧团42个,成为活跃城乡文化的中坚力量。二是向社会力量购买演出服务。确定符合条件的民间演出团体,安排演出任务,并做好督导检查,给予演出补助,既调动了民间演出团体的积极性,又满足了群众对文艺演出的需求。三是大力拓展送文化下乡覆盖面。2014年,我县启动”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当年送戏465场,覆盖全县所有村居,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2015年,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送戏下乡730场次。2016年,实施“千村文化惠民”公益演出,首创25个剧团同步送文化下乡演出,庄户剧团到市政府门前广场演出。同时,举办了庄户剧团进城汇演暨送文化下乡选拔大赛,全县30个剧团创作“脱贫致富、孝老爱亲、城乡生活新变化”等题材的文艺节目170个,演出29场,观众达3.5万人次。
(三)深化优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一是“种文化”下乡扎根。市专业演出团体、县文化馆深入基层,设立了8个基层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基层文艺爱好者300余人次。联城镇常马庄、张家村、龙榜崖、大城子村的四个女支部书记,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村民演出文艺节目,受到热烈欢迎。二是大力推行广场健身舞。近两年免费配送多功能移动音箱1180个,累计培训文化活动及广场舞带头人1500人次。每年举办两次全县规模的广场舞大赛,各乡镇、民间团体、村居社区常年组织比赛活动。目前,村级广场舞队已由2013年的1支发展到近千支。在广大农村,夜间文化广场灯火通明,跳广场舞,体育健身,K歌排练,棋牌娱乐,成为当前新时尚。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健全。县城文体活动小广场较少,部分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找不到地方;县电影院拆除后长期处于待建状态,县图书馆、文化馆设施比较陈旧,县里没有综合性博物馆。半数以上的乡镇驻地没有文体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档次较低,开发区和云蒙湖没有文化站。村级文化设施空白点多、流失严重;多数行政村办公场所比较紧张,腾不出文化活动空间。
二是文化整体推进力度不够。我县没有县属演出团队,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社会开放不够,农村文化大院作用发挥不明显。广播电视缺少自办文艺节目,有线电视覆盖率下滑,农村电影放映数量有但观看的不多。
三是活动形式比较简单。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大部分农民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等,由于多数农民对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对于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杂志、投资自身教育等行为意愿不强,获取文化信息渠道狭窄。
四是文化队伍建设滞后。上级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3名专职工作人员,我县只有1名兼职人员,且更换频繁;对农村文化设施管理和活动开展,上级要求至少1名享受政府补贴的兼职人员,我县基本处于无人状态。县直相关文化事业单位缺少专业人才,普遍层次不高,年龄老化,缺乏战斗力。县乡文艺力量分散,缺少农村文化专业指导队伍。
四、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推进公益文化单位良性运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投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一是保障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事业单位运营经费。二是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在县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支持资金,以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使用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推进“公益项目社会办”,将公益服务项目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公益性前提的情况下鼓励市场化运作,使各项文化惠民工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四是统筹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提升和新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是强化后续管理,按照“建得起、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管理和工作制度,配备兼职管理人员,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组织经常性文化活动,切实将文化大院建成村民脱贫致富、经验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阵地,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
(二)切合群众需求,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努力实现文化阵地、文化活动与农村、农民相结合、相贴近。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接受习惯,达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农民群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县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尽快建成一处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会议中心、政务大厅为一体的市政综合设施。二是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已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力争创建国家一级文化站。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在乡镇设立分馆,就近为群众提供服务。三是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小型社区、村庄因村而异,坚持以室外设施为主,推动建设文化小广场、乡村大舞台、各类文化墙宣传栏,合理建设室内文化设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推进乡镇历史文化展室和村情民俗馆建设,留住乡村记忆。继续挖掘特色文化元素,发挥好各镇村自身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资金扶持、牵手电商、对接文化市场等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对重要民俗事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编辑出版相关书籍,拍摄影视专题片。探索建立民俗表演队伍,扩大蒙阴民俗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讲堂组织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群众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加快人才培养,夯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充实县直文化事业单位工作力量,让乡镇文化站长不再兼职,建立农村文艺指导队伍,真正实现有人干事。采取“走下去教、拉出来练”等方式,逐步把广场舞队伍培育成村内的文艺小团队。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库,积极探索签约人才制度、文化人才扶持制度,重视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参加培训等方式,引进、培养一批业务熟、素质高的文化人才,在全县形成各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梯队,把基础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专干、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相挂钩。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努力助推全县文化事业发展。
2016年7月
第五篇:节庆文化与基层文化
节庆文化与基层文化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王国频
节庆文化以其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和特色项目点缀着文化的宏阔背景,成为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基层文化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县级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
节日文化及其特性:
节庆文化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空间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节庆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周期性。这是由节日的特点决定的。我国传统的农时节日、祭祖节日、纪念节日、喜庆节日等,年年沿袭,代代相传,现代文明社会又创造了许多的节日,这些节日遵循着周期性的原则,节庆文化随着节日的这一特性不断再现。
2、纪念性。以纪念为主要内容的节庆文化,在节庆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即属此列。新生的,影响广泛的节日,几乎都为纪念性节目,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这些节日中,节庆文化的主题比较鲜明。
3、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保留和创造了许多颇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文化。节庆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现。节日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姿,魅力无穷,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这一取之不尽的源泉。
4、群众性。节日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大头,是群众文化的高峰。如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几乎每个人都汇人节庆活动的洪流之中,受到节庆活动的熏陶。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诗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节庆的热闹场面最具群众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节庆文化的期望值更高,要求更强烈,参现面更广。
5、地域性。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发展不同,因而节庆风俗有一定差异。节日是地域性民俗文化艺术大汇展的最佳时机,地域不同,致使在同一节庆活动里也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节庆文化因不同地域、不同习俗而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6.综合性。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着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从社会文化门类看,节庆文化具包容性,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节庆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政治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充实而震撼人心,经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参与而增添活力,宗教性节庆因有文化的成分而更具影响,旅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内容而升华格调,民俗性节庆因有文化的照射而更趋文明。节庆文化是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
节庆文化的功能
功能一:积淀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节庆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民族的优秀义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节庆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道屏障,是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从众多的节庆文化形态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群体心理和社会风貌。
节庆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大观园”。在节庆文化的大舞台上,民族民间艺术纷纷展现在观众面前,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节庆犹如各种文化艺术的大熔炉,千百年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在这个熔炉里展现交融、竞争、锤炼,铸造出一代代、一批批艺术珍品,流传后世。在节庆的演变过程中,节庆文化不断进行扬弃,积淀了精华,扬弃了糟粕,因而节庆文化对积淀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功能二:增强民族凝聚力
每逢节日,不论是达官显贵还足平民百姓,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山村乡民,无不同日而庆。节日风俗像一剂强力粘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因而节庆文化便成为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
节庆文化主要是群体活动,人际交往显著增加情感得以交流和强化。一些新型节日正是基于这一点,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如教师节、妇女节、护士节、老人节、儿童节等。这些节庆文化倡导的主题比较鲜明,思想教育更为有力。久而久之,新风俗便会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为整个社会所遵循,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功能三: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
节庆期间人民群众购物欲望和精神欲望激增,丰富的节庆活动和文化艺术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灵魂的作用。节庆将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老年文化与少儿文化、民族优秀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交织与融注在一起,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庆文化活动,具有参与者的广泛性和自觉性。每至新春佳节,人们便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游船灯、跑旱船,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在安定团结和谐气氛中,人们不仅得到了身心的平衡,而且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功能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方节庆文化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但它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起先导作用。
如我县举办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的贸易洽谈会,以贻贝牵线,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嵊泗贻贝节举办二年来,通过经贸洽谈会共签订了1.5亿元商品成交合同。节庆文化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节庆文化
节庆文化的群众性决定了它的群众基础,它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因此,繁荣节庆文化首先要发展基础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使节庆文化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用好用活节庆文化,真正达到打造文化特色的目的,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基层意识。基层文化是节庆文化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是基层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基层文化的受益者。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群众 这个主体,适应群众多层次的需求,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上做到丰富多彩,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所以打造节庆文化必须意存高远,要以塑造地区文化形象、提升区域文化品位、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如果仅仅为经济效益或眼前利益而发展节庆文化,简单地把节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势必会导致一些短期行为,最终难以实现形成文化特色的目的。
2、因地制宜。节庆文化应紧紧围绕县区各乡镇的功能定位,根据县区及乡镇地理位置特点和传统文化渊源恰如其分地设置节庆文化项目,为强化区域功能、提升区域文化内涵、提高县、乡综合竞争力服务。
现在,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不仅为了娱乐,还希望从中学习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天下大事等。因此,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人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
一是以纪念日和节庆日为龙头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以嵊泗县为例,如菜园镇的渔民运动会、黄龙乡的蛟龙腾飞开洋仪式、嵊山开捕节、枸杞乡的军民海上运动会等活动,既丰富了渔农村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使他们从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二是开展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藏书读书用书典型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三是开展文艺调演活动,让“下里巴人”进城,开展城乡互动、相互交融的文化交流活动。四是立足地方特色,不断挖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方式,并赋予健康向上的时代内容,使传统文化活动更具生机和活力。设置富有知识内涵的节庆活动,可以举办中秋诗会、元宵灯会等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活动。
3、融合资源。节庆文化必须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后盾,才能避免定位不准、后劲不足的毛病。节庆活动应充分整合区域内丰富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与创新,把先进文化建设与提高艺术品位有机结合起来。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广泛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多出优秀文化精品,提高文化艺术品位。为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适合各地文化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加强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首先要加强城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城市文化红红火火,现代气息新风扑面;乡村文化生机勃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两种文化互补性很强。其次要加强县乡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要积极加强与邻县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一些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挖掘、抢救、继承和发扬。再次要加强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要通过信息交流、网络传递等手段,汲取国外优秀文化精髓,立足我国国情和自身实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八一军地书画大赛等活动来打造嵊泗的社区文化和军地文化。
4、统筹规划。节庆文化应发挥龙头作用,不仅要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提炼区域文化精品,培养品牌项目,更要让节庆活动带动广场文化,形成县乡文化特色;不仅要立足县乡功能定位,更要站在地域文化基础上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度,促进各种文化交流。比如嵊泗贻贝文化节利用海岛的优势与国内外商家的密切联系,扩大节庆文化的参与面,把庆祝嵊泗解放55周年的文艺活动办成“金色航程”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晚会采用全方位、多层次、新视角、大纵深地展示嵊泗历史和列岛新貌、浓墨重彩歌颂嵊泗儿女在改革大潮中的卓越成就,展示嵊泗朝着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为新的起点,以“发展、平安、和谐”为主线,满怀豪情奔向未来的炽热情怀。还可以邀请老领导、老功臣、老战友举办“嵊泗行活动”。与此同时,在中小学、社区、军营普遍开展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比赛、“知我嵊泗,爱我嵊泗”知识竞赛、“喜看嵊泗新面貌”演讲比赛、歌唱祖国合唱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祖国,促进文化交流。
5、科学运作。节庆文化应建立政府立项、公开招标、公司承办、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通过冠名权购买、企业广告宣传投入、政府资助、文化基金会赞助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这样既让政府主管部门卸了包袱,实现了管办分离,又达到了提升区域文化品位、繁荣群众文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