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16:0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

第一篇: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

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

吴树魁 北盛北厂现场物流精服务团队

从去年的11月份开始,北厂开启3个月不间断连续生产模式,同时还要为12月份的GMS审核做准备,一线员工劳动强度陡增。北厂LOC是一支相对年轻的团队,第一次经历大强度连续生产,许多员工出现不适应现象,11月离职总数高达134人。虽然通过应急预案,现场有惊无险的渡过这个阶段,目前生产状况也趋于平稳,但这个事件为我们管理人员敲响警钟,那就是精益生产过程中如何应对员工高离职率。最近粗读了余伟辉先生的《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结合此次经历,颇有感触。

首先,要应对员工大规模离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阻止它的发生。目前独生子女居多的80/90后已经成了工厂的绝对生产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企业间的工资水平差异不大,收入的高低也不再是员工去留的关键因素,他们更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公司远景、管理水平、团队氛围、事务参与和个人发展。那么作为管理者,我们就应该让基层员工理解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公司的发展路线,服从上级管理,享受团队氛围,积极参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过程,增强其主人翁感,并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路线,以合理的激励机制鼓舞其与公司共同成长。

其次,要做好员工大规模离职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其一,要提高培训效率,减少员工学习的时间。员工流失后,为了让补充上来的新员工尽快熟悉该岗位的作业,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作业的标准化,减少对代教人员的水平的依赖,提高培训效率。而标准化操作在我们SGM的生产线实施的非常好,因此我们要将文件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推广到我们的服务供应商中,帮助他们改进。其二,要降低生产作业对人的技能要求和依赖。通过简化和优化现有的流程、提升自动化实施等方式帮助企业应对员工高流失状况下频繁更换新员工的质量和效率风险。比如LOC现场操作最依赖的技能是叉车工的熟练度和排序操作工分拣的准确性,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减少对叉车的依赖性和降低排序操作的复杂性来弱化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其三,培养多技能复合型员工。培养复合型员工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但当某些工位的员工流失后,就可以应用这些复合型员工快速补充空缺,增加生产安排的弹性,因此,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实施复合型员工的培训和储备。在精益生产体系下,工厂的复合型员工越多,覆盖面越大,工厂就有越大的弹性适应产量的增加和人员的减少。

最后,当员工离职高频发生时,应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其一,要启动应急招聘,确保人员补充。通过加大招聘力度、扩大招聘渠道以及跨厂/跨基地进行人员借调来保证人员补充,LOC这次的应急招聘还借用了微信平台、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全面动员利用社交关系推荐合适人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二要采取适当改善措施,稳定现有员工。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离职原因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当企业的离职率突然增加时,管理者不能简单粗暴的通过升职、加薪、岗位调整等形式开展改善行动,这样往往不能立即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带来其他隐患,而应立即通过巡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弄清根本原因、了解员工诉求,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精益生产下要应对员工的高离职率,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硬实力,优化工作环境、推广标准化操作以及提高自动化率,减少对人的技能的依赖,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开展创新工作来进行持续改进;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减少员工主动离职的意愿,并优化岗位柔性和完善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人员梯队建设,这就得依托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工作和班组建设工作来落实。可见,在国内市场步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如果精益生产体系下的企业要应对员工的高离职率,那么文化、创新和班组建设工作将是重中之重。

第二篇:精益生产,如何应对中国的高员工流失率

精益生产,如何应对中国的高员工流失率 精益生产 2008-11-05 10:35:28 阅读103 评论1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杂志2008年第9期)

作者:余伟辉

职位:精益生产推进室经理

单位:普思(Pulse)

关键词:精益生产员工流失丰田生产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推行精益生产时如何辩证地应用和发展精益生产的相关理念及方法以克服目前中国员工高流失率对实施精益生产带来的困难。

正文:

------------

进入二十一世纪,招工难、流失率高正成为社会和企业日益头痛的劳动力问题,而与此同时,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在中国也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实施精益生产以减少库存(Inventory)、缩短周期(Lead Time)、降低成本(Cost)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企业们在实施精益生产并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效益的时候,却常常面临着员工高流失率下如何应用精益生产的困境。

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生产线的员工月流失能控制在6%以下的是相当不错的了,大部分企业的月流失率都在6%-15%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月流失高达20%以上,这就意味着,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在一年之内,生产线的员工基本上全部更换!这个数字对精益生产说是极大的挑战,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精益生产,它的起源和发展都没有面临到员工高流失的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年代的日本,受美国工会和劳资关系的影响,丰田的员工大都是终身制的,丰田把员工认为是企业最重要的的资源,丰田生产的创始人大野耐一认为“劳动力现在已经和公司的机器一样成为短期的不变成本,而且从长远来看,工人们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机器的陈旧可以折旧并报废,但是丰田公司需要从人力的资源在其有效的40年内得到最大的产出……”,而精益生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的。

从精益生产起源和发展的历程来看,精益生产所有的理念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员工相对稳定基础上的,无论是在起源地日本或者推广地美国,都未曾真正面对过中国目前如此突出的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因此,当中国企业开始应用精益生产时,很快就发现员工的高流失率对精益生产的效果产出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1.影响产线平衡(Line balance),精益生产要求生产线的每一个工位按照节拍来平衡生产,员工流失势必对整个产线的平衡产生影响

2.培训困难,精益生产线往往对员工有更高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而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培训新员工,尤其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更为繁重

3.影响企业文化,员工的频繁流失与补充,精益文化和改善氛围难于建立及延续 ……

所有这些影响,让精益生产的推行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精益生产如何适应员工高流失率的状况。在笔者历次参加或组织的精益研讨活动中,与会者的提问都离不开“员工流失”问题。事实上,精益生产的工具和方法本身并非关注于如何解决员工高流失率的问题,而我们要在当前高流失率的状况中有效地推行和应用精益生产并从中获益,简单的Copy或生搬硬套显然行不通,一定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发展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

结合笔者推行精益生产的心得以及和同行交流的经验,总结一些推行精益生产应对高员工流

失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1.转变劳动力观念

在中国,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劳动力已经从过去工厂挑人的买方市场变成工人挑企业的卖方市场,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用工观念,把员工当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像大野耐一一样,把劳动力看成是长远的比机器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要使人力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作为企业,要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转变短期用工思维,从管理理念、方法、激励、环境、机会、福利等各方面根本上转变劳动力的观念。

2.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性和创造性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现场,注重员工参与,要充分调动员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引导和激励员工参与持续改善(Kaizen),通过员工的主动的参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其主人翁感。在传统的员工管理中,员工往往被排除在参与改善之外,员工只是被动地执行改善成果或按照标准文件操作,影响了精益生产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

3.以精益理念和方法善员工流失率

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流失率高引发的劳动力不足(Labor shortage)。既然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企业就必须致力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不同的企业或管理者会有不同的做法。在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时候,有一种误区就是很多企业可能简单地想到降低流失率就是加工资,事实上,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最低工资的调整和规范,企业与地区之间员工的薪水待遇差别已不是那么的明显,员工因为薪水过低而流失的比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如果公司的薪资水平与周围厂相差不是很大的话(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部分工厂的现状),员工流失很可能跟公司文化、为员工规划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管理水平、激励机制、人文关怀、目标管理、远景共享等因素有关。从我们公司最近几年员工流失的原因调查来看,真正由于工资低的因素所占比率并不突出,反而更多的是集中在与精益理念和方法相关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事务参与、团队精神等等。

精益全员参与:精益生产注重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全员参与,引导和激励员工参与精益生产的变革和日常改善,拓展员工的工作范围,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与生活空间,而不仅仅是单一而枯燥无味的生产线重复作业,让员工能够享受到精益生产变革和日常改善的乐趣,员工参与公司的事务越多,越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参与性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员工士气。

精益提升通道:为员供提供参与改善和公司事务的平台,使员工能够在参与精益生产变革与改善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学习培训和技能提高,通过对精益事务的参与,为员工创造提高、认可及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很多员工离职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能力提升途径、才能展现空间和职业发展渠道而寻求其它机会,而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则为员工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精益团队精神:既然薪水不再是员工流失的关键因素,那么员工对团队和组织的归属感和信赖度就成了影响员工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利用精益生产的团队绩效管理方法(比如团队改善提案数量、达成产线节拍等),分享团队目标和组织愿景,通过团队全员参与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努力达成团队的目标,能够有效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完善标准化作业(Standard operation)

既然员工流失无法避免,那么就要想办法减少员工更换后学习的时间(Learning curve)。员工流失后,如何让补充上来的新员工尽快熟悉该岗位的作业?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作业的标准化:

一方面,所有的作业必须标准化并文件化,标准化的要素应该包括所有与该工位相关的信息,比如作业步骤(Working sequence)、作业时间(Cycle time)、节拍(Takt Time)、标准在制品(Standard WIP)、操作技巧(Skills)、注意事项、品质要求等等,标准作业及标准文件越完善,新员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试想如果这些要素只是掌握在员工大脑里,那么员工一旦流失,后续的员工就无法获取到这些信息,或者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掌握这些要求。

另一方面,标准化的要求必须清晰、信息要易懂,确保任何一个新员工都能很容易地通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白相关要素的要求和标准。

通过标准化作业,使新员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该工作的操作,减少损失。

5.合理设计作业循环(Cycle Time)

一个作业员的工作内容以多少为宜?工作内容太少,价值比率(VA ratio)低,不经济,比如设计一个作业循环为5秒,假定取货1秒,有价值的加工3秒,传货1秒,那么该作业员在一个作业循环中有价值(VA)的比率为3/5=60%。如果增加作业循环的时间,价值比率会提高,但如果一个作业循环的时间太长,就要求一个作业员掌握更多的操作步骤,从而对员工的作业要求也相应提高,新工人熟练的速度会慢一些,影响员工流失后的补充人员快速跟上整条生产线的节拍。一般来讲,作业循环以多少为宜,依不同行业特点会有所不同,就简单的手工重复性作业的工位来讲,每个人的作业循环在30-90秒之间比较合适的。

6.优化流程,降低对人的依赖

简化和优化现有的流程,通过自动化(Automation)或自働化(Jidoka)等措施,降低流程作业对人的技能要求和依赖。要简化(Simplify)现有流程,尽可能减少中断、回流、交叉、共享等流程,使加工过程清晰、明了。同时,适当采用一些小巧便宜的自动化设备或工具以代替手工作业,降低员工的操作复杂性(但是要避免过分追求昂贵、大型而复杂的设备)。赋予设备以人性化的功能,使之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并且在需人的帮助以解决异常时机器能自动停下来,实现人机分离,减少机器作业时对人的依赖,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尽量采用目视化和防错措施(Poka-Yoke),以防止和减少员工的无意识差错,降低流程作业对人的要求。通过优化流程,增加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轻对人的技能要求和依赖,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员工高流失状况下频繁更换新员工的风险,保证品质和效率。

7.培养多能工(Muti-operator)

培养多能工和全能工,使一人能够操作多台设备或多个工位(至少每个人都能操作上下三个工位),当某些工位的员工流失后,就可以应用这些多能工快速补充空缺,增加生产安排的弹性(Flexibility)。面对当前员工高流失率的现实状况,企业必须有计划的实施多能工培训和储备,工厂的多能工越多,覆盖面越大,工厂就有越大的弹性适应人员的增加或减少。企业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多能工激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多能化的需求和动机。

8.细胞生产线(Cell line),弹性安排生产,少人化作业

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生产线习惯于采用定员制的方法设计大而长的高产能生产线,整条生产线的产能很大,人员较多,每个工人只是负责流程中的某一个简单作业步骤,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大而长的生产线往往要混合生产很多产品,产品切换频繁,如果一个工人流失,该岗位就成了制约整条生产线效率的瓶颈。

利用精益生产的方法,改变传统大而长的高产能生产线为小而短的细胞生产线,弹性安排生产,实现少人化作业,细胞生产线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Ø使用便宜小巧、方便移动的设备或工具。

Ø按照客户需求,结合工艺路线和作业特点,设计合理生产节拍(Takt Time)。Ø按照产品工艺流程顺序布局生产线,尽可能使用U形生产线,I/O一致。

Ø依照Jidoka的原则和方法,实现人机分离。

Ø多能工,每个员工掌握工序路线的全部作业,标准化作业。

Ø采用非定员制,每个员工顺着产品的加工顺序和工艺路线依次完成全部工序的作业。比如,U形生产线总共有6个工序(P1,P2 ……P6),按照节拍安排5个人作业,则每个工人按照产品的加工顺序依次从P1作业至P6,再回到P1,如此循环。

按照细胞生产线的作业方式,工人将不再固定于某一个工位,每个人都按照加工顺序依次循环作业,每个员工之间不存在上、下工序的关系,员工流失后也不会影响下工序的生产。因此,无论细胞生产线内的员工如何流失,都不会影响产线平衡,而通过生产工时的灵活安排,可以弹性地应对员工流失后造成的产能损失。

9.解决员工流失后的产线瓶颈(Bottleneck)

精益生产按照节拍平衡好后,一旦产线内有员工流失,如果补充新员工上来,必须会在员工流失的工位产生瓶颈,以至影响生产线的整体效率,如何尽快弥补这种瓶颈损失呢?有几种方法不防尝试:

Ø使用已经培训好的多能工或全能工来补充流失;

Ø建立“超市产线”(Supermarket Line,你可以起任何名字称呼这条产线,比如“备用生产线”等),“超市产线”的理念是按照正常的标准生产线建立一条相同的备用生产线服务于若干条正常的生产线,“超市产线”的工位布局、作业要素等均与标准生产线运作一致,所不同的是工位之间的库存控制可能大于标准生产线,当正常产线有员工流失时,首先从“超市产线”补充熟练度相当的员工至正常产线,以确保正常产线的整体平衡和生产效率不受员工流失影响,而新员工则补充至“超市产线”,“超市产线”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库存的缓冲或弹性的作业时间安排来解决。这种方法对有多条流程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生产线(Cell Line)非常适合,但前提是必须有多个细胞生产线共享,同时不涉及大型设备,否则,正常产线的效率可能不足于弥补“超市产线”的效率损失。

Ø增加临时辅助人员至瓶颈工位以满足整体产线平衡。当某工位的员工流失后需要补充新员工时,可以根据新员工的熟练度临时多安排一些临时辅助员工至瓶颈工位,然后根据新员工熟练度提高的进度(Learning curve)逐渐减少临时人员的数量或投入工时直到新员工完全达到产线平衡的要求。应用这种方法时要对瓶颈工位增加的临时辅助人员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及投入工时做好计划和控制,要避免对临时辅助人员的失控而影响整体效率,尤其不能把临时人员慢慢固化成永久工位。

10.强化精益生产班组长建设

作为生产一线直接与员工打交道的基层管理,班组长是管理员工流失的最重的一环,班组长的能力和管理方式是实现员工流失有效管理的最关键角色,甚至可以用“成也班组长,败也班组长”来形容班组长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Ø企业的理念和方针(包括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需要班组长传达至员工;班组长必须要很好的理解企业的理念和方针并且能准确地传达给员工。

Ø班组长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员工的流失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很多时候,员工的流失的原因都可能与班组长有关。班组长是所有管理层中与员工走得最近的一层,我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企业、同样的车间,不同的班组长所管理的生产线其员工流失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班组长的筛选、培训、引导和激励,提高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员工流失的有效控制。

Ø企业的员工制度和精益生产方法需要班组长来落实,无论是多能工、调动员工参与性和创造性、改善作业流程、产线平衡分析、瓶颈管理等,都需要班组长去组织、落实和跟进。班组长最了解生产一线,没有班组长有效的基层管理,企业以及精益生产的所有方针、制度和流程都会形同虚设;一个好的班组长,不仅要能理解企业的政策方针,还有具备优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力。

Ø班组长对精益生作业技术的理解和熟练程程度直接影响新工人学习的进度和熟练的速度。班组长首先必须是多能工甚至是整个生产线的全能工,当有新工人补充时,班组长要充当好一个教练的角色,帮助新员工能尽快适应作业要求。

Ø班组长要学习、掌握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员工进行改善活动,带动员工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遗憾的是,对班组长角色的培训、教导和激励,却是大部分企业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企业管理者们习惯于把培训和管理的重心高度集中在中高层的经理、主管和工程师,却把对班组长的管理和教导完全交给生产部门,结果就就造成班组长是所有管理层中至关重要却又是最薄弱的环节!

以上是本人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解决员工流失的一些心得和经验,虽然员工流失率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性问题,而精益生产也不是解决员工流失的灵丹妙药,然而孤立地推行精益生产显然不足于有效实现精益生产能带来的综合效益,甚至可能导致放弃或失败,只有把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发展精益生产的理念与方法,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益生产之路,并且受惠与企业和社会

第三篇:读《精益生产》有感:基层看精益

基层看精益

——读《精益生产》有感

张黎林

现如今实体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之道,更多的是面临如何在客户规定的数量与时间提高利润,那就只有控制成本的投入,降低物料的消耗,减少操作的时间。而这一切都要从源头抓起,一步一步的进行改善。怎样去改善?那就要搞好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诠释了丰田生产方式中总结提炼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革新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的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就是现在提倡的拉式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消除企业所有环节上的不增值活动,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改善质量的目的,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是稳定的生产运作,及时供货和稳定的质量保证是实现满足精益生产的两大推动力。

从我的角度观察,普遍基层管理者的素养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管理技术需强化掌握,特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自处理能力。同时需要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需要进一步营造改善的气候氛围,进行环境渲染,如:员工培训、标语口号、现况板等方法来改善环境,从员工素养提升入手,开展改善提案活动,从而使公司整体水平提升缩短时间,降低不必要的浪费,确保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一切为了缩短时间。这是精益生产的主题概念。

我作为生产一线的一名管理者,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精益生产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生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及时解决问题,并在出现问题时主动承担责任,发现员工犯了错时,应先找原因,并担当责任。现在有些企业员工随意走动比较频繁,如果解决这种状况呢?都说管人先管心,首先,我们在生产当中要走平民化线路,让全体员工都能意识到自己都是有价值的,让员工们带着这种意识投入生产当中;其次,我们要关心员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员工并及时做好有效的沟通,让员工们把生产设备当成自己家的宝贝去呵护,去关爱。让员工时刻记住我们是一个团队,要做好团队协作。

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就是把一个人做的事,尽量想办法分成多人合作,把操作时间平摊,在不停机器的情况下,把准备工作全面完成,想办法缩短停机器以后的切换时间,想办法把停机器要做的事情转换成不停机可操作的事情,达到缩短时间。在机器休息的时候,进行保养与维护,能够保证机器能够快速的正常启动,安全高效的生产。尽量确保上工序产品的质量,让后续工序能够顺利完成加工。

最后我们的思想不能迂腐,要善于改变,不能因为长久以来都是这样的操作方式,从而一直停留在旧的方式里操作,要有一个追求改变的心,不停的去思考,去探索。这里需要集思广益,多人合作,全民参与,达到极致。

依稀还记得海尔张瑞敏的一句话“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做精益,我们一定是坚持、持续改善。一个动作或者活动被重复21次,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做精益生产,是全体员工都要做的,每个人都不例外,要把这种精益的思想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从而达到改变,公司才能有变化。

第四篇: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复习题

1、请说出WOS十项原则?原则一: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原则二:质量在每个人的手中;原则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原则四:执行、创新与协作;原则五:以信息化和可视化支持敏捷制造;原则六: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原则七:互利共赢的供方关系;原则八:以六西格玛为主要工具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原则九:社会责任;原则十:现场解决问题

2、WOS项目的四个目标具体指什么?1)量化指标: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运营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用于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2)建立标杆:借鉴康明斯的评价体系指标,确定企业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挑战性目标,开展赶超标杆活动。3)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人才队伍: 通过WOS的开展和相关人员的参与,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人才队伍。4)提炼一个优秀的管理文化:提炼出一套潍柴人遵循的的价值观,成为全员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准则,提高企业的协同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3、什么是WOS精益生产项目?其目标是什么?

WOS精益生产项目,是指潍柴人基于65年创业经验,并在近13年跨越式成长的基础上,上以具有潍柴特色的WOS理念为指导,下以精益生产为支撑,从2011年5月始,通过三年时间借鉴丰田生产方式的经验和作法,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改进、创新,不断改善生产管理水平,综合体现“多、快、好、省”的精益原则(“多”,即拓宽产品型号覆盖率,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快”,即不断突破传统工艺的束缚,持续优化制造流程,缩短交货期;“好”,即生产顾客满意的优质产品;“省”,即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打造形成具有潍柴特色的生产方式。

2011年5月17日,潍柴召开WOS精益生产项目启动大会,正式宣告用3年时间在全集团范围内导入精益生产方式,目标为通过项目实施,在现场、标准、作业、物流、设备、品质等六个方面达到丰田生产方式评价标准的3分以上水平。

4、谭董提出的关于开展WOS精益生产项目必须坚持的八项原则是什么?

第一,思想要高度统一; 第二,领导主动参与,自上而下推动精益生产; 第三,突出体现效率、成本与质量目标; 第四,突出WOS与精益生产一致性,形成具有潍柴特色的精益文化; 第五,形成工作标准,用统一的工作标准规范员工行为; 第六,培训与讨论要贯穿项目始终,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第七,强调方法使用,逐步摒弃传统思维,用精益的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开展; 第八,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5、谭董对开展WOS精益生产项目提出的四个要求是什么?

第一,要坚定目标; 第二,要严格考核; 第三,要固化成果; 第四,要培育素养。

6、TPS是什么意思?

TPS是英文Toyota Prodution System首字母的缩写,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代名词。

7、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彻底杜绝浪费”

8、TPS的成本观念是什么?利润 = 销售价格-成本=销售价格-采购价格-制造成本

9、Total-TPS是什么意思?Total-TPS是指从1980年前后开始,由初期的TPS改革发展形成的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自主自律式的丰田生产方式,称为“现在的TPS”,主要是在过去的TPS基础上增加了职场活性化和新产品投产先期

改善活动。

10、Total-TPS的具体实施包含哪些内容模块?职场活性化;职场的整备;作业改善;物流改善;设备的改善;质量改善;先期改善(新产品投产业务)

11、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是什么?准时化、自働化

12、什么是准时化?所谓准时化就是仅仅将后工序所需要的部件,在需要的时间,生产或投送仅需要数量的部件到后工序。通常用英文Just in time的首字母JIT表示。准时化有时也称为适时化。

13、准时化生产的3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工序的连续流化、根据需要的数量确定生产节拍、后工序领取

14、准时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均衡化生产。(正确)

15、自働化的二个基本原则是什么?1)质量是在工序内打造的2)少人化

16、精益生产所说的自働化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动化有什么区别?

自动化是指为了节省人工作业而引进设备取而代之,是指纯粹的专用机器、自动机器、机械手等机械设备而言。自働化是指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当异常发生时机械、设备会发出警报,依靠机器自身就能够停止。由于发生异常时可以自动停止、就不需要经常监督机器的人员了,一名操作者可以多台作业。

17、QC小组活动的主题仅限于质量问题的改善。(错误)

18、与任何事情相比,确保职场的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最优先的。(正确)

19、QC小组活动的八个步骤是什么?选定主题;把握现状;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计划;效果确认; 防止再发生与固化措施;总结及下一步推进计划 20、QC手法的七种工具是什么?

1、排列图(又称柏拉图);

2、特性要因图(又称鱼骨图、因果图或石川图);

3、层别法;

4、检查表;

5、柱状图(又称直方图);

6、控制图(又称管制图);

7、散布图(又称散点图)。

21、现在厂内的现场改善项目属于精益生产里的哪一种制度(B)A、标准化作业制度

B、创新改造提案制度

C、QC管理制度

22、改善提案评审的内容有哪些?包含:1)有形收益;2)无形效果;3)推广价值;4)独创性;5)改善构思的巧妙性与技术含量6)努力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

24、精益生产认为管理、监督者的作用是什么?1)对工作的管理:A、确保生产数量、保证质量、保证安全;B、推进为降低工时的改善活动;2)对人(部下)的管理:A、多技能工化的训练;B、培养、教育部下;C、安全管理;D、支援QC小组活动;E、支援创新改造提案。

25、“4S+1S=5S”是什么意思?4S是指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通过4S的实施,提高员工遵守标准作业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素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5S。

26、精益生产具体实施中,哪些内容应可视化?可视化的内容包括:现场状况的可视化、问题的可视化、不良信息的可视化;

27、什么是安灯?安灯Andon,是丰田生产方式中促使有关人员采取行动的信息窗口,是看一眼就能够判断出此时此刻出现异常场所的电子显示板、报警灯等。除了表示异常之外也对作业进行指示,如质量检查,更换刀具、搬运部件等,表示作业的进度。

28、什么是生产管理板?生产管理板是用于记录制造工序的生产状况、生产实际成绩和异常状况的管理板,一般设置在每个班组或生产线的最后工序。

29、作业标示板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用于各班组操作人员的考勤,及工作岗位的展示。作业标示板的使用方法:1)员工上岗前,将各自的照片从人员表中挪至相应的工作工位,下班后再挪回人员表中。2)班长负责班产量和出勤表的填写。

30、制造现场的5大任务是什么?按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前三项是什么?安全、质量、生产交付、成本、人才培养

31、什么是Takt-Time?什么是Cycle Time?Takt-Time,即生产节拍,或简称节拍,是指应该用多长时间、即几分几秒生产一个部件或一件产品的目标时间值。它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由生产台数和运转时间决定的,是标准作业3要素之一。

需要的时间。

32、计算题:某单位10月份计划生产9300台柴油机、工作日20天、每天工作2班,每班8小时,班前会15分钟。可动率假设为100%,用TPS中节拍的概念,10月份生产节拍应该是(A)。

A:2分钟 B:1.98分钟

(注:题目数据可改动,变为新题。)

33、标准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1、明确安全地、低成本地生产优良产品的方法;

2、用作目视化管理的工具;

3、用作改善的工具。

34、什么是“标准作业”?标准作业的三个要素是什么?标准作业是以人的动作为中心,按照没有浪费的顺序、高效率地进行生产的方法。1)生产节拍:简称节拍,是指应该用多长时间、即几分几秒生产一个部件或一件产品的目标时间值。它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由生产台数和运转时间决定的,2)作业顺序:指作业者能够最为安全且又效率最好地生产合格品的作业顺序。它是实现高效率的重要保证。3)标准手持:指工序内持有的能够让标准作业顺利进行的最少的在制品数量。

35、手工作业时间和自动运送时间都可以用(C)来测定。A:时钟 B:定时器 C:秒表

36、没有作业标准的地方,操作人员作业不规范,无法判定正常状态和界定浪费,因此可以说“没有作业标准的地方就没有改善”(正确)

37、通常所说的“标准三票”是指哪三票?各工序能力表(用于加工工序);作业顺序书,又称为作业步骤书(用于装配工序);标准作业票;标准作业组合票;

38、没有标准手持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运行中会发生什么浪费?作业等待的浪费

39、简述生产现场的七大浪费是什么? 1)制造过剩的浪费;2)等待的浪费;3)搬运的浪费;4)加工本身的浪费;5)库存的浪费;6)动作的浪费;7)不良品、返修的浪费。40、TPS提到的七种浪费中最大的浪费是什么?制造过剩的浪费

41、增产的时候提高生产率,减产的时候降低生产率,则不是好的改善。(正确)

42、有关设备的可动率和运转率,下列叙述哪个正确?(注:设备可动率是指“想动用设备时,该设备随时可以正常运转的比率”,设备的运转率是指“设备当前的生产实际成绩与一定时间内满负荷运转时节拍1个月的需要量一天的需要量实际运转天数可动率实际运转时间一天的需要量Cycle Time,即作业周期,是指操作者一个人在所负责的工序按照作业顺序进行一个循环的作业所的能力的比值”)(A、C、D)(A)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可以提升可动率;(B)设备系统的可动率常随设备使用的时间增加而提升;(C)如果订单很多,通过加班加点和轮班倒休可使运转率超过100%;(D)在不需要产品的时候提高设备的运转率,会生产出多余的产品造成制造过剩的浪费。

43、某单位4月份生产任务10000辆,使用1000人,5月生产任务是2000辆、使用220人,这种人员配备方法是(B)。

A.省人化

B.少人化

C.省力化

44、能对应生产台数增减人员,用最少的人员应对的体制称为(B)A.省人化B.少人化

C.定员化

45、物流改善应该关注以下哪几个方面:(A、B、C)

A、采购件的接收方法

B.工厂内的物流

C.包装的改善;

46、看板的种类有哪些?1)领取看板:是显示后工序到前工序领取部件或制品的名称、种类、数量的看板。其中,领取采购件的看板被称作“外购件订货看板”2)加工看板:是为了在制造工序内,对在制品生产加工进行指示而使用的看板。在一个工序内生产多个品种的产品时,就需要有设备切换准备时间,这种情况下,用于批量生产的加工中指示的看板也称作“三角看板”。

47、有关看板管理,错误的说法是(D)。A、看板是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取货的依据;B、看板具有改善的机能 ;C、实际生产管理中使用的看板形式多种多样;D、没有看板不能生产,但能运送

48、看板卡与物料是成套的,没有看板卡的物品不能流转(正确)

49、看板运行过程中允许预先取下看板、迟后取下看板、忘记取下看板的情况发生。(错误)50、看板的功能是什么?看板是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的管理工具。它的功能为:1)指示生产、搬运的信息;2)是一种目视化管理的工具;3)工序改进、作业改善的工具:通过看板运转可掌握现场的管理状态,通过看板的停滞可发现问题,从而推进职场的改善。

51、Total-TPS所实施的设备改善的主要内容包括:(B、C、D)A.根据需要增加设备;B.设备的4S;C.设备的维护方法(主要指自主保养);D.设备/产品的切换时间

52、设备的自主保养是指什么?设备的自主保养是指由设备使用部门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作业。自主保养项目是使用部门与专业维护部门共同协商确定的。

53、设备的预知维护(PM)是指什么?所谓预知维护,是指通过对设备、机器的动作和状况进行观测,从历史的劣化倾向等掌握异常与故障的特征,预知异常并预先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的方法。

54、按精益生产方式,通常先进行设备改善,再进行作业改善。(错)

55、切换作业包含哪些作业?外部切换作业;内部切换作业;调整作业。

56、保证质量的思考方法是什么?保证质量的思考方法是:顾客第一;后工序就是顾客,杜绝向后工序流入不良品。

57、制造工序内质量保证的4原则是什么?1)遵守标准作业;2)自我检查质量的实施(即实施自主检查);3)实施质量的相互确认;4)改善难操作的作业。

58、现场改善只要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程度就可以不再继续进行改善了。这是(B)的。A:正确 B:错误

59、在工序设立“质量检查点”应包含哪些内容? 1)“质量检查点”的标识; 2)检验文件; 3)量

检具; 4)检验保留件(最近一次检验件,1件即可);5)检验记录

60、工序能力指数CPK值如果低于1,需要进行全数检查,设备也需要进行改善。(正确)

61、以下哪些属于防错技术的运用?(A B C)A.防止操作者粗心的设计结构;B.发现操作者的失误进行警告的设计结构;C.当设备、机器、产品出现不良情况时,可检测发出通知,使设备机器停止、信号灯点亮、发出警告声等的装置。D.检查员进行全数检查

62、生产现场的管理内容主要包含哪四部分?维持管理、提高管理、变化点管理和异常管理。63、变化点的管理主要对哪些变更项目进行管理?人员的变更、设备的变更、方法的变更、材料的变更 64、何为先期改善?先期改善是指在投产(批量生产)前,全体部门从设计的开始阶段就要对至今为止已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设计图。设备设计、制造工序等进行提前改善,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量产开始后的改善。

Total-TPS主张产品批量生产开始前尽一切力量进行改善,使新产品的投产顺利进行,使批量生产后花费较大的改进降低到最小限度。

65、先期改善包括哪些活动?1)SE活动;2)生产准备活动;3)制造准备活动;4)质量保证活动; 66、SE活动SE是Simultaneous Engineering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同步工程,是指产品设计从开发阶段到量产开始之前,在质量、易制造、降低成本等方面提高产品图纸的完善程度的活动,是公司全体部门参加的活动。

67、先期改善中的生产准备活动包括哪三个部分?分别由谁负责?1)生产工序、生产设备方面的准备,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2)生产管理方面的准备,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3)物流方面的准备,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

第五篇: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简介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根据其在“国际汽车项目”研究中,基于对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和总结,于1990年提出的制造模式。

目前,在众多的生产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中,精益生产与MRPII(制造资源计划)的影响最为广泛,并进行过大量的实践。在我国,精益生产与MRPII的应用也正广泛地展开。此时,深入开展对精益生产与MRPII管理思想内核的研究,正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有效推进工业工程的基础。本文全面介绍精益生产。

1.精益生产的历史背景

精益生产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了一系列具体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1.1管理技术背景

二战以后,日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但此时统治世界的生产模式是以美国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流水线形式生产大批量、少品种的产品,以规模效应带动成本降低,并由此带来价格上的竞争力。具体而言:

在当时,大量生产方式即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大量的专用设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尝试推广,并开始在实践中体现了一定的效益。生产中库存控制的思想(以MRPII思想为主)也开始提出,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走向实用化。

1.2丰田式生产方式发展的环境

当美国汽车工业处于发展的顶点时,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们是无法与其在同一生产模式下进行竞争的。丰田汽车公司从成立到1950年的十几年间,总产量甚至不及福特公司一天的产量。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面临需求不足与技术落后等严重困难,加上战后日本国内的资金严重不足,也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此外,丰田汽车公司在参观美国的几大汽车厂之后还发现,在美国企业管理中,特别是人事管理中,存在着难以被日本企业接受之处。

因此,以丰田的大野耐一等人为代表的“精益生产”的创始者们,在分析大批量生产方式后,得出以下结论:--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以大规模降低成本,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应考虑一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组织策略。

在丰田公司开创精益生产的同时,日本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促进精益生产的产生。日本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与协作,这为精益生产的人力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符合这种追求集体与协调意识的东方文化,也符合日本独特的人事管理制度。

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丰田汽车公司在不可能。也不必要走大批量生产方式的道路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步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生产方式。

1.3精益生产效率的体现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丰田公司虽以独特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当时日本及整个西方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即使采用美国相同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也能取得相当规模的生产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丰田生产方式并没有受到真正高度的重视,仅仅在丰田汽车公司及其配套商的部分日本企业中得以实施。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的汽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将整个西方经济带入了黑暗的缓慢成长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大批量生产所具有的弱点日趋明显,与此同时,丰田公司的业绩开始上升,与其他汽车制造企业的距离越来越大,精益生产方式开始真正为世人所瞩目。

1.4美国对精益生产的研究

石油危机以后,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汽车工业企业中得到迅速普及,并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此时、整个日本的汽车工业生产水平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在1980年以其1100万辆的产量全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第一大国。在市场竞争中遭受了惨重失败的美国,在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后,终于意识到致使市场竞争失败的关键,是美

国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已落后于日本,而落后的关键又在于日本采用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

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el Roos教授等筹资500万美元,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考察,井将大批量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于1995年,出版了《改造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将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5世界各国对精益生产的实践

随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节节胜利以及世界各国对精益生产的研究的逐步深入,精益生产方式在实践上也逐步被诸多企业所采用。

首先在汽车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商都开始吸收精益生产的思想,推行“准时化(JIT)”生产,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尤其在部分生产方法的改进方面,有些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甚至超过了日本国内的企业。随后,在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的企业中,精益生产的生产组织方法、人员管理方法以及企业协作方法都被广泛地吸收与推广。近几年,世界范围的对企业人事管理的改革及一些企业再造的活动,很多都受到了精益生产思想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的精益生产的推行与实践中,有的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获得预想的成功,甚至带来了相当的负效应(据有关资料统计,约1/3的企业效果不理想或有负效应)。究其原因,则非常复杂,有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行业中生产特点问题,也有社会文化问题,不一而论。

2.精益生产的特点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2.1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基于美国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生产中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与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适当的库存是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而固有的(从统计资料获得).它追求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

(3)业务控制观的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的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通常,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基础上,通过对检验成本与质量次品所造成的浪费之间的权衡,来优化质量检测控制点。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异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

2.2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

(1)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于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

--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团队工作法(Teamwork)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这与日本独特的人事制度关系较大)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3.精益生产的体系结构

精益生产依据较为独特的生产组织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某项管理手段比大批量生产方式或其他生产方式优越,而且在于它依托所处的经济、技术和人文环境,来用了适应环境的管理体系,从而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

3.1精益生产体系结构圈

这样的一个系统既存在管理方式与环境之间相互需求、相互适应的关系,也存在各个具体手段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

3.2精益生产管理思想核心的分析

精益生产管理思想最终目标必然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管理中的具体目标,则是通过消灭生产中的一切浪费来

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并行工程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更偏重于对销售的促进。同时。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消灭生产中的浪费。对于不良品的加工只能是浪费,且掩盖了生产中隐藏的问题,造成进一步的浪费。

相对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与并行工程并非精益生产所独创,但在精益生产体系中,它们体现了更好的效益。

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则是精益生产在计划系统方面的独创,并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既向生产线提供良好的柔性,符合现代生产中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又能充分挖掘生产中降低成本的潜力。

附图清楚地表明,精益生产正是通过准时化生产、少人化、全面质量管理、并行工程等一系列方法来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剔除大批量生产中间样采用的计算机信息反馈技术、成组技术等,我们可以发现,精益生产中最具有特色的方法是,它在组织生产中对消灭物流浪费的无限追求,即对物流环境的需求和内部的分权决策。进一步分析精益生产可以发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及少人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并行工程之所以能够发挥比大批量生产更大的作用,核心在于充分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方式。此外,企业外部的密切合作环境也是精益生产实现的必要且独特的条件。

综上所述,基于内部的团队式工作方式,在外部企业密切合作的环境下,无限追求物流的平衡是精益生产的真正核心所在。

精益生产的新发展

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20世纪末,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出现了百花齐鸣的现象,各种新理论的方法层出不穷,如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与精益生产的相结合、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JIT2、5S的新发展、TPM的新发展等。很多美国大企业将精益生产方式与本公司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例如:1999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的ACE管理(获取竞争性优势 Achieving Competitive Excellence),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波音的群策群力,通用汽车1998年的竞争制造系统(GM Competitive MFG System)等。这些管理体系实质是应用精益生产的思想,并将其方法具体化,以指导公司内部各个工厂、子公司顺利地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并将每一工具实施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图表,员工只需要按照图表的要求一步步实施下去就可,并且每一工具对应有一套标准以评价实施情况,也可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评估。在此阶段,精益思想跨出了它的诞生地——制造业,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在各个行业传播和应用,先后出成功地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用,在服务行业、民航和运输业、医疗保健领域、通信和邮政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和编程等方面应用,使精益生产系统更加完善。

单元生产方式(cell production)于20世纪末首先诞生于电子产品装配业,是指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作业人员承担和完成生产单元内所有工序的生产方式,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细胞生产方式”,因为它就像人体中的细胞一样,在细胞内部包含了新陈代谢的所有要素,是组成生命的最小单位。单元生产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不使用传送带移动生产对象,根据需要也使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和自动化工具,工序划分较粗,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由于用于细胞生产方式的作业台的布局,往往成U字型,很像个体户的售货摊儿,所以在日本也被称之为“货摊儿生产方式”(日语叫“屋台方式”)。细胞生产方式可具体分为1人生产方式、分割方式和巡回方式3种形式。

单元生产继承了流水线的一切优点,同时能够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苛刻要求,它彻底取消了传送带,而传统精益生产方式并没有完全杜绝传送带,被誉为“看不见的传送带”。日本工业界在中国制造的强大压力下试图“战胜中国制造”,并将“单元生产”所体现出的生产一线持续改进能力作为竞争五张王牌之一。配合与单元生产相结合的计划控制方法和效率提升技术,单元生产正在缩短交货期与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1998年,松下冷机公司、佳能公司、奥林巴斯公司等处于日本制造业核心地位的大公司不约而同地废除了冗长的传送带,将员工编为小组,在一个个的小布局中组装产品。在这种生产系统下,产品的价值不断流动。其中,松下取得的成果包括:供货周期缩短了70%、人员削减了40%、生产线缩短了65%。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静冈厂实行了单元生产方式后大大节约了空间,装配车间的1/3因此空闲下来。另外,单元生产方式是一种弹性生产方式,它能根据需要任意改变流水线,有时一个人就是一个单元,有时五个人组成一个单元。如果要调整产量,仅仅增减单元工作组的数量就行了。如今很多日本知名企业,如索尼、佳能、NEC、卡西欧、三洋、松下、日立、三菱、东芝、富士、欧姆龙等开始淘汰沿用了几十年的流水生产线,积极采用单元生产方式。

精益六西格玛是将六西格玛管理法与精益生产方式二者的结合得到的一种管理方法,即Lean Sigma,它能够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股东价值实现最大化。六西格玛是过程或产品业绩的一个统计量,是业绩改进趋于完美的—个目标,是能实现持续领先、追求几乎完美和世界级业绩的一个质量管理系统。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M)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因此,精益和6西格玛要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克服了精益不能使用统计的方法来管理流程的缺点;另一方面克服了6西格玛无法显著地提高流程速度或者减少资本投入的缺点。精益六西格玛就是要让你兼顾品质与速度,在执行六西格玛计划前先去除干扰速度的人事及其所造成的浪费,把产品和服务做得又快又好。应用精益六西格玛首先解决对客户造成影响的外部质量问题,或者防止这些问题扩大;而内部的质量、成本、库存、提前期问题则可以从它们引起的时间延误上看出端倪。下一步就是找出是哪一个工作点或流程造成了最大的时间延误,以便利用精益和6西格玛的工具来解决问题,减少的延误时间,精益工具和6西格玛工具可以相互融合精益生产的实施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弊病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种种弊病。例如从订货到交货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需要进行预测,但通常的生产需求的预测精度低;于是生产计划经常面临进度管理和计划变更的尴尬,实施很困难;即便实施也是混乱和低效率的。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精益生产在生产上保证了灵活性:在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保持生产线流动的同时,做到了产成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最低;在质量管理上贯彻六个西格玛的质量管理原则,不是依靠事后的检查,而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把质量问题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唯一正确的方式生产和安装;在库存管理上,通过减少无效的过度生产而节约成本;在员工激励上,赋予员工极大的自主权,并且人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消除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沟通的隔阂。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要求。

既然精益生产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企业运作指标,那么如何在企业中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呢?下面阐述精益生产的实施步骤:

二、精益生产的实施步骤

精益生产的研究者总结出精益生产实施成功的五个步骤:

(1)从样板线(model line)开始

(2)画出价值流程图(value stream mapping)

(3)开展价值流程图指导下的持续改进研讨会

(4)营造支持精益生产的企业文化

(5)推广到整个公司

下面就结合上面的五个步骤,阐述如何实施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

(一)选择要改进的关键流程

精益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强调持续的改进。首先应该先选择关键的流程,力争把它建立成一条样板线。

(二)画出价值流程图

价值流程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方法。在价值流程图中,方框代表各生产工艺,三角框代表各个工艺之间的在制品库存,各种图标表示不同的物流和信息流,连接信息系统和生产工艺之间的折线表示信息系统正在为该生产工艺进行排序等等。

在绘制完目前状态的价值流程图后,可以描绘出一个精益远景图(Future Lean Vision)。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图标用来表示连续的流程,各种类型的拉动系统,均衡生产以及缩短工装更换时间,生产周期被细分为增值时间和非增值时间。

(三)开展持续改进研讨会

精益远景图必须付诸实施,否则规划得再巧妙的图表也只是废纸一张。实施计划中包括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和谁来负责(Who),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设立评审节点。这样,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全员生产性维护系统中。

在价值流程图、精益远景图的指导下,流程上的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员工十分明确实施该项目的意义。

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

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Poka-Yoke)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消除返工现象主要是要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

(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

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及不合理的物料挪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

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所以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

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one-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

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某些情况下,考虑到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精益生产中消灭库存的理念和方法与准时生产JIT的理念和方法类似,请参见上一章的相关内容。

(4)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上讲,平衡的生产计划最能发挥生产系统的效能,要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

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还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满足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 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5)减少生产准备时间

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它包括:

①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②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外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

③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

④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6)消除停机时间

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因为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是全面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①例行维修: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②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

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③预防性维修: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全面生产维修的目标是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维修任务。

④立即维修: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7)提高劳动利用率

提高劳动利用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于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使一人能够负责多台机器的操作,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间接劳动利用率主要是消除间接劳动。从产品价值链的观点来看,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著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

(四)营造企业文化

虽然在车间现场发生的显著改进,能引发随后一系列企业文化变革,但是如果想当然地认为由于车间平面布置和生产操作方式上的改进,就能自动建立和推进积极的文化改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文化的变革要比生产现场的改进难上十倍,两者都是必须完成并且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项目的实施经验证明,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公司领导要身体力行地把生产方式的改善和企业文化的演变结合起来。公司副总裁级的管理层持之以恒地到生产现场聆听基层的声音,并对正在进行之中的改进活动加以鼓励,这无疑是很必要的。

传统企业向精益化生产方向转变,不是单纯地采用相应的“看板”工具、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就可以完成,而必须使全体员工的理念发生改变。精益化生产之所以产生于日本,而不是诞生在美国,其原因也正因为两国的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不同。

(五)推广到整个公司

精益生产利用各种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所以,样板线的成功要推广到整个公司,使操作工序缩短,推动式生产系统被以顾客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系统所替代。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下载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益生产

    JIT: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 定义: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

    精益生产

    2012生产口号评比结果得票数前10位的口号及其作者分别是:1、精益从心开始,改善由我做起——余丰江2、滴水现淼,积木成森——龙新亮3、精于生产,益于成本——刘小伟4、追求卓......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系列文章-中国企业推进TPS的经验谈 大野耐一先生创立了或者说构建了丰田生产方式,但他的最基本的目的或者说想法只是排除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也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

    精益生产

    Day 1: 为什么需要精益生产 Part 1:丰田如何持续改善 Part 2:日本为何优先发展了丰田精益生产模式而非六西格玛 Part3:精益生产的主要套路和关键工具 Day 2: 精益生产之核心思......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 摘要:精益思想不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关键词:精益生产起......

    酒店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

    酒店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 酒店人员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企业因素以及员工的个人因素三个面。 1、社会原因 首先是观念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打破了从......

    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剖析 正常的员工流动有利于避免企业经营与管理僵化,给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新鲜血液,有利于员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物极必反,过多的员工流动则导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