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有感
读《迷失中的家庭教育》有感
莫寒雪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打好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面对各种家长和各种问题学生,我不断思考,我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指导家长和学生呢?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张慧娟著的《迷失中的家庭教育》,备受感触。本书以现实中学生案例为证,通过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及家庭教育问题,提醒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的途中,多做正确的事。特别是在《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势在必行》这一章中,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13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目睹了太多的学生因为家庭的不和谐,使他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变化,对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表现为忧郁、孤僻、不自信、偏激或者易冲动、暴躁、好斗、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面对着这些迷茫的学生,我感到痛心,好好的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因素,陷入痛苦、无助、进而破罐子破摔之中,成为家庭不和谐的牺牲品。
我曾经接过这样的案例:初二的班主任领着一位女学生,这位学生目无表情,她身后是她的母亲,双眼红肿。据反映,对学习没兴趣,对其他同样也提不出兴趣,整天一副冷漠的表情和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经常和社会青年聚到一起唱歌、喝酒,甚至夜不归宿。早恋、并且行为古怪,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旷课已成家常便饭,对于老师的批评,总有一百个理由回应,有时会因自己的心情不好大声辱骂老师。级长、班主任反复教育无效,甚至通知家长共同教育,然而效果甚微。
“如果不是为了两个小孩,我早就离婚了,可是小孩还是这么不懂事......”。在和这位母亲的交流期间,她向我诉说了她的苦衷。
我知道,这又是一起因家庭不和谐引发的家庭悲剧。我能想象到这位母亲在家庭战争中所受的苦,可是家长是否想过,夫妻之间相互攻击、谩骂、厮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终生难补的。经过我一番的开导,这位泪流满面女生终于向我诉说着她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我害怕呆在家里,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的争吵到了极点时的战争,相互厮打着对方,父亲的咆哮,母亲没命的哭喊,我害怕得要命。领居们跑来看热闹,让我感觉有个地缝都想钻进去。羞耻感充满大脑,恐惧感急剧笼罩着整个身体,自己的脚都不知道是否能挪动,嚎嚎大哭的弟弟害怕地拉着我的手。争吵后,母亲夜不归宿,父亲整天的酗酒,醉酒后不停的骂母亲、骂我和弟弟,甚至在情绪失控时打我和弟弟。所以,我更喜欢和外面的朋友在一起,也只有在外面,我才感觉到开心”。
在往后的跟踪教育中,我除了定期和这位女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还多次联系家长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对这个家庭的关系有所缓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位女生在迷茫和无助中看到希望。最初,家长基于礼貌能配合我的工作,可渐渐的,便互相推卸责任,不断的找借口,因有工作而无法抽时间对小孩进行教育,甚至到了后来,电话那一头只留下“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语音。这位女生,从满怀的希望到失望,我无法忘记那天,她在我办公室痛哭:“老师,我的父母亲都不爱我,不想管我,您还管那们多干嘛?我长大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您不用担心。”说完径直跑出去了。再后来,这位女生辍学了,虽然我和班主任多次努力,但是仍然无法挽回这位女生的求学之路。
其实,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或许沉迷网络年;或许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他们寄希望在外面得到温暖,从而出现早恋的想象;或许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打架斗殴,甚至抢劫等;或许逃课、旷课无心向学;或许在恐惧中、绝望中封闭自我,形成自闭小孩等。
在破裂的婚姻中,最无辜但受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这种伤害是隐形而又长久的。婚姻本身没有对与错,不管是维持还是分手,都是婚姻中正常的选择,但是,因为婚姻中有了孩子,不管怎样的选择都必然要有所顾忌。在夫妻的纷争中,对孩子的伤害主要在于,夫妻间互相的仇恨、战争、折磨,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忽略。所以不和谐的婚姻给孩子造成伤害是一辈子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看到和睦、互相关爱的父母,父母之间的矛盾会让孩子无法承受。所以,不管家庭生活如何选择,不管父母之间的矛盾如何严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能做到双方互相尊重,维护对方作为父亲或母亲的尊严。任何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撕下温情的面纱,而把争吵和仇恨赤裸裸地暴露在孩子眼前。
爱是博大的,而且是有责任的,既然您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您就应该爱护他们,并且有责任照顾和教导他们。为了孩子的将来,作为家长平常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了解孩子的心态,并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对于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是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
在工作中,面对出现的种种家庭教育的缺失,我该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
我想家庭教育事业的推动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无论是相应的社会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
首先,世界上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做父母,就像我们种花,也必须先学会如何种花的技巧,知道如何施肥、浇水,才能开出好看的花。所以,为人父母前必须到相应的社会机构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严格的考试后才能领取相关的证件,从而降低家庭教育的缺失。
其次,我们国家在追究未成年人监护者司法责任方面,还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也需要制定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最低限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制定条款,对未成年人的抚养者监护人进行评估,要是孩子发生问题,就应该对其监护人给与调查和审核,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问责。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培训了一大批由国家认证的“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为举办家长学校提供了强大了师资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各学校都在成立家长学校,但是负责相应工作的老师并非心理学专业,所以在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
由于重“分数”轻“德育”导致现行教育的畸形,如果能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同时匹配充足的心理教师,相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学校认真开展好家长学校。
(一)、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和“赏识孩子”。
(二)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个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在强调环境影响论上,教育家墨子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以染丝为例,来比喻人的品性是在教育和环境的习惯中形成的。据说孟母为了教子成人,曾三迁其居,从墓地之侧到市场之旁,最后定居于学校之邻,使孟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传统的礼仪熏陶,懂得了许多规矩,并开始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孩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除了教育外,环境也起着决定作用,而家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些父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手不释卷,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家里充满了学习与工作的气氛,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由单纯模仿父母学习过渡到自觉学习,并把它同化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也为孩子开辟了另一个成长天地,节假日,家中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长们交流思想信息,畅叙对人生的理解,无形之中给孩子添加了不少知识养料,对孩子的思想方法、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熏陶。反之,一些家长自身厌恶学习,不爱看书读报,不思进取,经常打麻将、看电视,追求享乐,家庭精神生活贫乏,充满了庸俗的谈话,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污染。
(四)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起点!只是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走好自己的路,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吧!
寄语:但愿所有处在婚姻之中的人们,好好经营您们的婚姻,少一份计较,多一份付出。家,不是讲道理、讲原则的职场,它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没有对与错,只有包容、迁就和真爱,它更是孕育我们爱情结晶的港湾,好好经营,且行且珍惜。同时,更希望即将步入婚姻的人们好好思考:我是否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第二篇:读家庭教育有感
读《家庭教育》有感
刘桂贤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著——《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第三篇:读《家庭教育》有感
读《家庭教育》有感
看了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这本书,我思考了很多,想到了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下面我就具体我的思考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记忆最深的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深。这句话我表示很赞同很赞同。我在生活中看到好多的例子就是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家庭环境好的人孩子相应的也文质彬彬,懂得礼貌;反之,家庭教育环境不太好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是自己努力克制,自检,才能做到与前者媲美的程度。我举个我看到的事例,我们家那边有许多其他地方过来打工的人,他们的父母都要工作,相应的孩子就疏于管教了,我看到他们平时在家里就是玩玩,然后出去转转,有点类似于混混的感觉,而且时不时地能听到父母之间的粗口,我在想:当他们的小孩子长大后,会是另一个“他们现在的父母”吗?然后代代相传,就像放牛郎的故事一样,薪口相传,永远延续下去,然后恶性循环,这样时代、社会、经济能进步吗?中国的学前教育能进步吗?
另外陈鹤琴先生说:“人好坏,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禀赋之优劣与后天环境及教育之好坏而已。”所以说,除了后天环境原因之外还有先天遗传的原因。遗传决定论的支持者有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以及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而选择环境决定论的有洛克的“白板说”以及华生等人。而陈鹤琴先生是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我记得有次老师上什么课的时候说过,现在就要考虑后代的问题了,考虑基因,考虑家庭,考虑很多很多。。所以啊,现在要从选男朋友开始了,虽然这是个玩笑话,但是也不失为一种验证基因的重要性的道理。环境就更不用说了。就如陈先生所言:环境、教育(学习)是起主要作用的,但遗传也不可忽视。还有要研究小孩子的心理,只有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所以研究儿童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涉及的只是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我会更加努力地加油,为学好这个专业也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为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读家庭教育有感
读家庭教育有感
我的孩子现读一年级,性格属于内向型,平时胆子小,在学校里不爱表现自己。然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是不行的,我做妈妈的心中挺着急。在阅读了《家庭教育》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受颇深。其中有一篇《培养孩子的自我表现力》的文章,我读后觉得找到了办法。
孩子的性格是后天培养的,孩子胆子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我把这篇文章接连读了好几遍,就文章中写的方法,自己结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给好以鼓励,加以指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比如说:她做对了一件事,我在表扬后让她大喊一声“我能行”。同时,我也改掉了不尊重孩子的毛病,和孩子在谈话过程中也注意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向我诉说她在学校中的一些小小的成功,我都加以赞许,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替她高兴。从孩子高兴的话语中明显地感受到了她极大的信心,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也有了一定进步,我由衷的高兴。
同时,《家庭教育》一书用一些经典熟知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读完后也有几点感受:一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完成作业。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随便花钱。三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团结同学,听众老师的安排,不骂人、不打架。
教育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心急。在教育孩子中我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给自己有了一个重新定位。我愿意和孩子共同学习,伴孩子快乐成长,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第五篇:读《家庭教育》有感
读《家庭教育》有感
《家庭教育》是一本很好的杂志,伴随着我和孩子的共同成熟与成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与知识以及手段的严重缺乏,它不仅给予我们很多好的教育孩子的建议、方法,例如: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耐心、老实作出回答、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让孩子学着去做等等;指导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要多思考教育问题。怎么做好我们的家庭教育 ?我想,最重要的是做父母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那么选择一本好的书籍、杂志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家庭教育》这本书没有严肃刻板的论教,也不是笼统的科学理论,书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发生在作者自己的孩子或是周边邻里孩子身上的,所以十分贴近生活,极具说服力。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等的种种问题,这本书里都事无具细地作了充分讨论。
这次我在杂志中阅读到了一篇关于美国教育中“表扬和鼓励”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和孩子打交道的时间非常的多,鼓励和表扬也成了家常便饭。在美国,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而且,最难得的是这些夸奖还是真心实意的。我们在表扬中往往会喜欢加上“但是——”、“不过——”“你今天表现的很好,不过,还要加油!”这样的表扬,无论怎么听,都不怎么真心实意,似乎批评的成分还要多一点,孩子永远都被一种苛求、一种不满意包围着。
鼓励,能够帮孩子建立自信心。有自信心的孩子,才会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表扬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孩子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才会让自己越来越出色。有针对性地、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就知道自己为什么出色!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建立起最宝贵的自尊心、自信心。
要对孩子多鼓励,多赞许,少责骂、批评。在教育的过程中,用赞许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确实比责骂、批评效果要好得多!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多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