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当了整整二十年的班主任,终日里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成了我的工作写照。面对个性千姿百态的学生,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替我解了围,让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模糊面貌终于有了真切的认识,有别于以前所谓教育书籍一味倡导爱的感化,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劈头的第一个问题,发人深思。是的,当班主任是我们心向往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知之”者,而不是“乐之”和“好之”者。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危机。
通览全书,王老师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书中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第一章),然后阐述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第三章),这以后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首先厘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第四章),然后分别阐明了班主任工作三大块(第五章:班风建设;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第七章:问题生诊疗)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这种点化,让我茅塞顿开而顿悟。
一、观念革新,拒作批评爱好者。
所谓“专业”,自然不能只有一股脑儿的教育热情而少了教育的智慧,空喊一些教育口号,结果却是误人误己。王老师语句朴素却是字字珠玑。比如,(班主任)总是致力于改变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对教育能力重视不够又整天在教育;人的智慧绝对不是“管”出来的;评比时主体性的杀手;(教育者)如果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冻结行为”的结果是冻结个性,冻结思想,甚至冻结创造;而挨批评和吸烟一样是会“上瘾”的。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批评爱好者”,王老师告诉我们很多批评可以变成提醒。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冷不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多时候,学生惹事了,心中难免愤怒,语气也就急起来,对着学生就是一通狂轰滥炸的批评,结果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其实是无效的教育。有些偶发事件,看似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有些事不需要大费唇舌去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他完全知道自己是错的,批评的时候就不用再强调他“你错了”,那是在做无用功。遇事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批评多了,往往会“中毒”.一惯挨批评的学生,你不批评他就会生事,这是过去批评过多的后遗症。不过必要的批评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任务是把批评减少到最少。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班主任这个工作,我想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心平气和又有实效的班主任。
二、师爱应该回归理性。
诚然,师爱是一个教师从教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有了师爱,才会有教育好学生最初的冲动以及后续的坚持。因而,在很多次的师德培训报告会上,总是能听到那些个身经百战的教师模范们大谈特谈,他们是如何用爱来融化坚冰,点石成金的神奇故事,仿佛师爱是一剂万金油,哪儿疼抹上就能万事大吉。于是师爱俨然就成了一种武器,而且是常规武器。于是就衍化出了像吴若琳这样的模范先烈。愚以为这是一种大方向上的偏差。教育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综合学科而不是一股脑儿有爱就够了。如果以为自己施爱,学生就会回报爱,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可这些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因为爱并不是万能药。现在的社会,把师爱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认为教师只要有爱就可以教好学生,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去研究学生,研究他为什么不爱做作业,研究他为什么上课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研究他为什么总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进步。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班主任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习者、心理工作者,还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者。
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王晓春在书中说道,“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才是真正的师爱。
三、责任应该分边界。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刚开始,初入教育行业的我也被这句豪言壮语蒙蔽了,学生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深深自责,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为什么学生屡教不改,是我什么地方出错了,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我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从过去而来,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我”,是有很多其他的外在因素,绝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我想说,孩子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始终不能放弃教育的希望,那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但是教育不好并不全都是教师、学校的责任,更大的原因在家庭、在社会。
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教师是非常不利的,分析一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神化教师,很多关于教师的颂歌中,教师可以是春蚕、是灯塔……就不是一个正常平凡的人。在这种大而幌之的高帽之下,教师的功能都被神化了,教师的责任也就变的无边无界;一种恶魔化教师。比如08年6月发生的“杨不管”事件,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杨老师的课堂上打架,最终一死一伤,而该老师却至始至终不发一言,甚至没有及时抢救,以至延误时机,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就在大家纷纷进行舆论谴责的同时,却没有人能静下心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杨老师会如此无闻无视?原来这个学校校风相当之差,学生为虎作伥,以前曾有一位老师就因为批评一个学生迟到,结果该生伺机报复切掉了老师的手指!诚然,上述案例中的杨老师看到学生倒地仍然面不改色上课,功力深厚,麻木至此,实在太不应该,但是在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下,老师该怎样管,或者又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真是一个该谨慎思考的大问题。教育之于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不过是平凡普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王晓春语)
此外,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办法,我觉得很有参照意义。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就是因为通常的教育手段不能奏效。将问题学生科学诊断、个案研究,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问题生由班主任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老师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解决,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而应该有公办的专门的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班主任、学校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将力气花在刀刃上,做实事。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感谢王晓春老师把40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我们在书中一一交流,扫清了我对教育的陈腐观念,理清思路,轻装上阵。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伊旗上湾小学 杨素芳
第二篇: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班主任工作心得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作为一个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教训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弊病。教师强化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完全淡化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而导致了教师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
王晓春在他的《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中曾经说道:“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有些老师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却养成了不反思的习惯。他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无论遇到什么事,绝不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介绍外国的经验,他就说:‘人家是外国,咱们是中国。’他就不想,既然同属人类,为什么不能互相学习;你说有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他就说:‘人家老师和学生的素质高,我比得了吗?’你局一个教师失误的例子,他听了反感,你知出他自己的失误,押回千方百计给自己找理由。总之,他老有理,战无不胜。”像这样的情况,我们身边也有,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自己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丝毫不想改变自己,却总想要求别人、改变别人。这种教师,真的是有些封闭和僵化,几乎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可有趣的是,他们总说自己并不保守。
我们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人应该做一个不断学习者,才能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否则,教师“厌学”,还怎么批评学生“厌学”?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一个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老师,他自己一定习惯死记硬背,一定习惯于让学生做简单重复的无效记忆。靠加大作业量来保证教学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难怪学生不喜欢,难怪学生厌学。相反,如果老师,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省时高效的方法,学生又怎会讨厌自己的课呢?又怎么会厌学呢?
所以我觉得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一个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者,让自己终身学习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实际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第三篇:读《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有感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是著名教育家窦桂梅的最新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教师的尊严来自于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关于“主题教学”,关于阅读,等等,点燃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书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她魅力课堂的具体表现。
其中“专业自我”这部分内容让我有了深深地感触,尽管我不是完全的语文教师,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养,对自己的课堂,是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的。对于所担负的事物,通常都能全权处理,避免外人的参与甚至干预。读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我思考起了自己的平日工作,由于我对自己的既有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往往采取与大家一样的共同立场,主旋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教学方面流行什么我就紧跟什么,读了窦老师的书后,我才明白这已严重影响了我的专业自我决断的权利。为什么我会跟着风跑?为什么我会不知所措?为什么我会为他独尊?为什么我会找不着北?其实这些都需要我从自己身上反观,改变自己就要有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为此我们才会变得平和、平静——欣然一笑,坦然面对,依然向前。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的、现实的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孩子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浸润一生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生长。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获得明白,才有可能获得精彩。这是认清自己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为依托的自省,才使有理智的自尊。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是美丽的。
尽管窦老师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语文的浓浓气息,但是从她的书里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其实很多事情是彼此相通的,做一个老师就应该有专业自信,专业特色,与众不同的才是你最精彩的地方,才是令人钦佩的地方。所以努力着,学着让自己更充实一些,更精彩一些,做一个个性化受大家尊重的老师吧!
第四篇:读《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有感
教师的工作固然是一种职业,但它更是一个事业,干事业就需要有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不同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它需要我们用不同的彩笔渲染,而渲染后的作品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底气,是能否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
那么,如何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底气?不可否认,通过学历教育、讲座培训、公开课磨砺、科研训练等形式,都能使教师获得长足的专业成长。有的还能被送上成功的“快车道”——先是上公开课而“一炮走红”,然后是被重点培养,最后是“功成名就”,或走上所谓的领导岗位。显然,这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的一条普遍的培养模式,但这条路太深、太窄,这样的机会只留给了极少一部分人,也可以说是留给了一些“有准备”、并且“有机缘”的人。而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职业尊严,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在前进中积累点滴,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的专业精神的生长,并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
谈教师的专业技能,当然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任何一位教师,都要学会把学习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教师的智慧之所以有差别,课堂教学效果之所以有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大多热衷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因为这样有“有形的果”;很多教师都拘泥于教材教参、拘泥于名师教案、拘泥于权威,从而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要知道,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智慧的教师才能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尽可能地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我认为除了学习、观摩、研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所得主动实践,并在课后积极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进而再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个教师的成功,往往需要“内需”与“外需”的配合,但两者中,“内需”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内需”了,才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才能更准确、更现实地领悟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境界。当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具有了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后,才能给学生带去积极而有益“服务”。
第五篇:读《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有感
读《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有感
苏海军
我仔细阅读了一本书,名为《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里面,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待优等生,后进生,问题生,心理生,内向生,等七类学生,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给予无限的爱与尊敬。
一、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句话。老师的爱像阳光,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和母亲般的微笑,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爱来做铺垫。我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我的体育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学校上课是十分快乐的,在这个班级中我也是有一定分量的。这样,他才能够乐于学习,从心里喜欢学习,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走进孩子心理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有花,有草,也一样有阳光。得到老师的夸奖时,他们也会兴奋,会欣喜。考试没考好时,他们也会难过,会沮丧。走进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尊重孩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孩子却是合理的。孩子对情感的感知方式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孩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尊重孩子的爱好。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爱好,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他长大一定从事这个行当,而在于培养孩子的一种对某一件事专注的精神,一种有所追求的思想,一种想做事情并能做好事情的信念,一种能从爱好中寻求生活乐趣的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四、让孩子抬起头来做事,抬起头来学习,抬起头来走向明天。那么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老师的一句夸奖,孩子便会欣喜半天,那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多说一句你真棒,也许就会给他莫大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也许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有勇气的举起手来。让孩子在肯定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可以。正如这本书中所述,用心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感受的到。教育离不开爱,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充满爱心地面对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