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中学生不爱学的原因及对策范文
浅谈当前中学生不爱学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中学生不爱学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学学生的不爱学情绪,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关 键 词] 中学生 不爱学情绪 原因分析 对策
一、绪论
中学生不爱学习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不爱学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少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差;三是缺少自制力,缺乏有效指导;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在不爱学习的原因上,大多数研究者把它归结为社会因素如读书无用论影响,校外游乐场所影响等;学校因素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
一、教师素质不高、学习负担过重等;家庭因素如家长教育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故而研究者多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探求解决中学生不爱学,厌学问题的策略,如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等等。但这些只是企图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不爱学习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者主张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解决不爱学问题,其中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应用最为普遍,他们也仅仅是想着如何消除不爱学这一消极心理状态,而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服中学生的不爱学情绪。
二、学生不爱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面表现:
1、丧失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活受罪,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意向,上学就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他们似懂非懂,下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有时干脆拿别人的抄一遍。他们最头痛的事就是考试。因为每次考试都会在心灵上蒙一层抹不掉的阴影。他们烦闷、苦恼,有时又无所事事。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是读书升学的材料,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早日得到解脱。
2、根本不学习。这部分学生终日浑浑噩噩,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他们的兴趣在于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录像,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老师讲课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去弄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一些无关的事。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有的辍学流失,也有的被社会上的坏人拉拢利诱,走上犯罪的道路。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不爱学”现象,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纠正和克服学生的“不爱学”现象,这已是一项迫在眉睫,不得不做的事情了。为此,我们应关注他们这种心理行为的形成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症下药。
3、学习动力不足。在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时常担心自己的考试名次后移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面对学校中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的内心感受是,学习没意思,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觉没劲。
三、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
(一)学生不爱学习形成的自身因素
1、学习中,失败体验过多,学习无望,产生不爱学心理。声音:“读书太无聊了,闷死了。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再说,我的基础又这么差,考试不及格,反正都读不好,还是放弃算了!干脆不来读了!„„.” 原因分析: 从这个声音中,我们又听出了学生学业不良是导致不爱学习的主观因素 我们始终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就等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接着他们就会放弃理想和信念,放弃学习。这也是不爱学习心理中最主要的个体因素。而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目标,他们就会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又为什么要学,进而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每天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本来就不够扎实的学习基础,他们学的越来越力不从心,渐渐的,他们的信心越来越少,动力越来越小,成绩也就越来越差,最后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最终掉入了“不爱学心理”的深渊。
2、心理负担过重,产生不爱学心理。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感觉现在的心理负担很大,来自多个方面。作业、家长、老师都只能算是一方面,一想到自己的将来心里压力更大,总不能靠父母过一辈子吧。老师的谆谆教诲经常,家长的殷切希望和辛勤的付出更使我们的良心感到愧疚,自己深知只有成绩才是对它们最好的回报,这就是我埋头苦学的动力,一想到这些我就无怨无悔了,就算是为了每一个关心我的人也值得!明年我就要参加中考,时间不多了,父母已经限制了我上网的项目和时间,我感觉心里压力更大了!
跟着升学与择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进修与成长的压力日益加重。为取患上更好的成绩,他们往往自发或被动地压缩睡眠时间,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睡眠问题。而“熬夜做作业”已经是中学生的“专利”了。睡眠不足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生不爱学习形成的客观因素
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声音:“读书有什么用?!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初中都没有毕业,还不是很会赚钱?所以,读不读书没关系,只要会赚钱就好,我才不要读书呢,这么累!”
原因分析:从这个声音中,我们听出了社会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对我们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时刻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加上来自某些不良影视作品的直接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诱使有些同学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怕苦怕累,不愿学习。
另外,无形的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也极为严重。随着电脑的普及,相对“清净”的校园现在已不再封闭,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对于我们同学来说,似乎有着无边 的魔力。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无拘无束,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于是,很多同学都在课堂上畅想他们的虚拟世界,边听课,边畅想他们的“三国”,畅想他们的QQ,于是便有人甚至不惜逃课外出上网过瘾,有人为了上网而偷窃„„
2、家庭教育偏失的影响 声音:“读书,读书,读书!天天都是读书,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太累了,不来读了!”; “我爸爸说了读不读书没有关系,只要会赚钱就好!所以,我干嘛要读书呢?反正我爸爸,妈妈又不管我读书。读书?我不是自己找罪受吗?!„„”
原因分析:这两个声音,让我们听出了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学习心理的影响。纵观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习至上”“望子成龙”型的。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极高,期望很大。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次次名列前茅,于是就妄加剥夺孩子的自由时间,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利。让他们的学习永远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我们的许多孩子由于无法忍受学习的枯燥和繁重的压力而放弃了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所谓“物极必反”,就是如此。另一类则正好相反,是“无要求”“金钱至上”型的。这些父母只关心自己赚钱,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有时甚至在孩子面前贬低学习的价值,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的发生转变,从而放弃学习。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家庭现象,就是“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和学习的影响。由于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较孤僻,心理又比较自卑,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心里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慢慢的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放弃了学习。所以,家庭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心态很多来源于家庭。
3、学校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影响 声音:“分数,分数,分数,什么都是分数。学校和老师都只喜欢考试,就看分数,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我反正都考不好,不读了!„„.”
原因分析:从这个声音中,我们听出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教学成绩的追求一直是无止境的,这也使的教师不得不看重分数,并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这种情况在某一程度上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让他们对学习总是战战兢兢。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但由于“中考指挥棒”的效应还在,使得“重分,不重能力”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学校存在。于是,有些同学对学习总是“患得患失”,每次考试都似乎处在“浪尖上”。久而久之,部分 同学由于受不了这种分数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学习。一个只重分数的学校,会使得一批学生迎头赶上,却会使更多的同学掉下来,甚至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
四、解决不爱学习问题的一点对策
1、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矫正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应先让他们认清一个事实: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对任何事情的兴趣也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勤奋努力,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就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有了兴趣,所以他们应该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2、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如何育人?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当这些优点被别人认可并赞扬时,他便会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他才能严于律己,勤奋学习。试想,如果学生在教师眼中都一无是处,他还有什么动力推动他学习呢?教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真心地帮助他们,孜孜不倦地诱导他们走出阴影。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不爱学习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不爱学习者的情心理。3欣赏学生,让学生获得快乐的积极体验
有一段这样描述不爱学习学生的话:“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这些学生大多自卑多疑,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对自己没信心,学习时漫不经心,对学习无兴趣。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没信心、害怕失败、自卑多疑、态度消极、自暴自弃,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长期所遭受的挫败感,使他们有了习得无助感。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反之,当人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无助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于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4、家庭教育的对策。加强家校沟通,多于家长交流子女的教育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孩子纠正不爱学习得心理情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总的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太严,应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俗话说:跳一跳,够得到!父母提出的学习要求,只有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他们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另外,父母还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深刻认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雄心,立壮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这对于激发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有相当重要的作
5、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主动性。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老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老师也必定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积极配合各项教学工作。
7、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法。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优秀教师上课,能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运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动脑,还要动手动口。因此,能够紧紧抓住学生,引起探索,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将出现的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始终坚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原因,帮助这些“不爱学”的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实现对他们从内到外的教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扼制并矫正学生“不爱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参考资料: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李百珍主编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 3.《厌学心理的调整》,郭明
4.《中学生不良价值观之特点、成因与对策》,艾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5.《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影响》,赵献坤,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认真阅读毕业论文要求,格式不规范,字数也不符合要求。且要注意你的措辞。
第二篇: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责,还需要社会、家庭等予以配合,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并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学生安全教育讲稿】
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打架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中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
主观因素:
1、思想单纯,头脑简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学习成绩相对低下,上进心不强,无事找事。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更有一些学生各科成绩门门不及格,经常挨批,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上课睡大觉,下课乱逛游,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什么理想啊,道德啊,法制啊,纪律啊,统统丢入脑后,我想干啥就干啥,鸡毛蒜皮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要说近几年,社会治安情况相对以前要好得多,党中央提出并做到了“以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黑扫恶”,各地“110”的认真负责等等。但是,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影响着中学生。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一次在处理两个高年级男生打架的时候,一学生居然说出了“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大不了赔点钱。”我们的中学生只能看到梁山好汉“出手”一面。由于理解水平有限,也只能断章取义了。总之,社会这个大学校,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纯净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家庭教育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中学生。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每到遇事解决时,首选的方法就是暴力解决。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跟着伯父生活,要说孩子也很乖,学习成绩也行,就是容不得同学们提到他的父母,提一次打一次架,不论我怎样费尽口舌,一点也不起效。无奈,我们只好到班上教育其他同学,当然这位同学回避。这样的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才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3、学校教育的失败。一台合格的机器,才会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学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素质教育”以分数衡量老师,评价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课业负担重,课余文体生活单调,又容易被挤占,设置的体育、艺术等学生最喜欢的课,常因各种借口被挪作他用;各科教师迫于成绩压力,就书教书,忘记了孔圣人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也”。有的学校没有足够大的活动娱乐场所,又常以安全为借口,学校的许多优良传统教育丢失殆尽,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越野赛、诗歌朗诵、演讲赛------总之,学校过度强化文化课教学,异化安全意识;学生以学为主,别的一概不要,往往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得不到释放和宣泄,性格近乎扭曲,故很容易因小事就出手打架伤人。
对待中学生打架这个问题,看法各有不同。常听有人说,孩子们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必小题大做。错,这等于是支持或纵容我们的学生,承认他们打架有理。由于对打架案例的处理,引导不到位,不得法,以致于打架致死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不能把中学生打架看作简单浅表的小事。往深处看,远处想,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加以有力的控制,我们的学生必将会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中学生的打架问题就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中学生打架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消失。
对策一,就社会而言,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
对策三,学校教育,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开展类文体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设法搭建中学生施展才华才艺的平台;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
一、中学生打架斗殴的成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是早恋引起导致的。中学生大都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易产生早恋现象。由于早恋,会产生争风吃醋现象,导致斗殴。二是虚荣心作崇导致的。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三是受影视媒体影响导致的。崇拜黑社会“老大”,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四是受暴力网络游戏影响导致的。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五是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导致的。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六是心理不相容导致的。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七是 “变态自尊”导致的。此类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八是以暴制暴导致的。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解决问题,反而纠集一些人,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导致恶性后果。
家长的原因。一是溺爱型家长。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当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能正确的去疏导,反而去宠用孩子。二是疏于管教型家长。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三是粗暴型家长。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缺点或在学校违纪了,听说之后,不问青红皂白,轻者大骂,重者大打出手。常此以往,在学校得不到温暖,在家得不到关爱,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及行为过激问题。四是没有掌握家庭教育操作技术型家长。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孩子总听到同样的话,只会厌倦,去寻找新的刺激和快乐,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
二、预防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对策
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注重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善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其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们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特别是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沟通,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实行文明家长、教子有方好家长评比制度,激励先进,树立典型,使之成为新时期合格家长。
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教育、德育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把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融入活动中,使其真正领悟到其重要意义,使他们从中学到了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体育活动等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倡导文明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学校“绿色”网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等。
正确对待学生“早恋”。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 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作为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又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
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打架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中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主观因素:
1、思想单纯,头脑简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学习成绩相对低下,上进心不强,无事找事。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更有一些学生各科成绩门门不及格,经常挨批,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上课睡大觉,下课乱逛游,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什么理想啊,道德啊,法制啊,纪律啊,统统丢入脑后,我想干啥就干啥,鸡毛蒜皮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要说近几年,社会治安情况相对以前要好得多,党中央提出并做到了“以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黑扫恶”,各地“110”的认真负责等等。但是,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影响着中学生。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一次在处理两个高年级男生打架的时候,一学生居然说出了“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大不了赔点钱。”我们的中学生只能看到梁山好汉“出手”一面。由于理解水平有限,也只能断章取义了。总之,社会这个大学校,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纯净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家庭教育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中学生。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每到遇事解决时,首选的方法就是暴力解决。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跟着伯父生活,要说孩子也很乖,学习成绩也行,就是容不得同学们提到他的父母,提一次打一次架,不论我怎样费尽口舌,一点也不起效。无奈,我们只好到班上教育其他同学,当然这位同学回避。这样的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才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3、学校教育的失败。一台合格的机器,才会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学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素质教育”以分数衡量老师,评价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课业负担重,课余文体生活单调,又容易被挤占,设置的体育、艺术等学生最喜欢的课,常因各种借口被挪作他用;各科教师迫于成绩压力,就书教书,忘记了孔圣人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的学校没有足够大的活动娱乐场所,又常以安全为借口,学校的许多优良传统教育丢失殆尽,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越野赛、诗歌朗诵、演讲赛------
总之,学校过度强化文化课教学,异化安全意识;学生以学为主,别的一概不要,往往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得不到释放和宣泄,性格近乎扭曲,故很容易因小事就出手打架伤人。
对待中学生打架这个问题,看法各有不同。常听有人说,孩子们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必小题大做。错,这等于是支持或纵容我们的学生,承认他们打架有理。由于对打架案例的处理,引导不到位,不得法,以致于打架致死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不能把中学生打架看作简单浅表的小事。往深处看,远处想,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加以有力的控制,我们的学生必将会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中学生的打架问题就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中学生打架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消失。
对策一,就社会而言,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
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
对策三,学校教育,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开展类文体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设法搭建中学生施展才华才艺的平台;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打架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打架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打架,轻则受惊挨训、受痛破财,重则致残致命、家破人亡,是一件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现就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其对策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认识,敬请指正!
一、法律意识淡薄
经常打架的学生,法律意识大多都很单薄。在他们看来,法律似乎离他们很遥远,学生打架也不属于法律的管辖范畴,甚至个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还认为:钱能解决一切打架事件的后遗症。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让学生知法、懂法,并且知道怎样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行为规范意识不强
学生打架,很多都不会因为有重大过节,多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别人,因态度不好没有及时道歉的,或者不小心碰掉了别人的书本,没有帮忙捡起来的,这类小事,完全可以自行解决,但我们的一些学生,自由散漫惯了,唯我独尊惯了,没有他人意识,做错了事根本没想过道歉,当两个这样的学生碰到一起,自然就会引起战火弥漫了。
避免因这类情况而导致的打架事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力度。把行为规范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中,把“你好”“对不起”“谢谢”这类文明用语深植于学生的心中,打架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三、影视媒体的误导
时下,很多影视剧,打斗、凶手等暴力镜头较多,学生看起来感觉很刺激,更有一些影视剧中,侠客可以打着“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招牌杀人如麻,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心中潜伏着的那一份“侠义之心”,于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加以尝试,一碰到看不过眼的,马上就大打出手,还很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
网络中也有一些充满暴力的游戏,拳头击打的声音、刀枪进攻的声音、血流满地的场面,迎合了人平日里隐藏得很好的好斗的想法,当这类游戏玩多了,尤其是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模仿的欲望,脾气越来越暴躁,下手也越来越“专业”。针对这类学生,建议媒体禁止播放相关影视,禁止运行相关游戏,从源头上堵住堵死,家长也要加大督促力度,禁止子女出入不正规网吧,提倡“绿色上网”,子女在家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当发现子女有偏看暴力影视的爱好,要及时正面劝诫,并予以必要监督。
四、社会不正之风的误导
现实生活中,个别流氓地痞,抓住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善良意识,凭着蛮横无理,看起来活得风光潇洒,很让一些学生,尤其是个头比较大的学生的羡慕,于是,他们也在他们生活的圈子——学校里效仿:像黑社会老大一样去生活,“顺我者昌,逆我者打”,凭着有力的拳头,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为所欲为,极大地满足了畸形变异的虚荣心。
当老师和家长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苗头,应该好不客气地泼冷水,大举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黑社会老大的最终后果实例,最好是能让学生查得出姓名的身边的例子,以示警醒,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做人还是应该踏踏实实的,任何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风光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五、当代中学生心理发育水平的限制
“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阶段,本就敏感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留守儿童激增,很多孩子都是在众多的宠爱中长大的,在家被宠惯了,宠坏了,就变得更加自私和偏执,在人际交往中,稍不顺意就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
要想让这类学生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家长不宜溺爱孩子,把爱藏在心底,行为习惯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从孩子的一生来说,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不要为了图一时的痛快骄纵孩子,更不能在孩子打架后,听由孩子的辩解,站在孩子的立场肆意指责对方或者学校老师,即使是别的孩子有错在先,也不宜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只要告诉了家长就找到了靠山,以后可以有恃无恐了。老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自己的人生,还应加强和家长,尤其是有骄纵子女行为的家长的沟通,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站在为孩子的一生的角度出发,为孩子施以正面有效的影响。
六、个别家长缺乏正确的家教认识
父母因工作或责任心,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是生非。也或许是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都饿暴力倾向,情绪容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个别家长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没有对学生打架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还责怪自己的孩子怎么总是受别人欺负,就不知道去反击?当孩子打了别人,还会夸奖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将来不会受人欺负。这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打架的气焰,让孩子尝到了打架的甜头。
对于这类现象,我觉得首先要给家长洗脑。学校要经常邀请这类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加强与这类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从内心接受“不能打架”的想法,才是有效改变其子女的前提。
七、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兴趣单一
爱打架的学生,多是学习成绩不很突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看不到前途和光明,又少有其他有益的兴趣爱好,充沛的精力总要找一个宣泄的突破口,当某种“机缘”降临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打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甚至还会在打架中收获来自同类学生的羡慕,满足在其他正当途径中得不得的虚荣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陷入打架的怪圈。
针对这类学生,我想,老师首先在思想上不能放弃对这类学生的正面引导,要让这类学生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给这类学生营造宽松的学生环境。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在学习成绩上,不宜要求过高,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有益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有益的爱好中进步。
当然,中学生打架肯定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我将继续总结,继续探究,继续实践,力争让我的学生不打架或者少打架,还学生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