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升华凝华评课稿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冷集三中
许强
优点:
1、王老师讲的“升华与凝华”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四个物态变化后的一节物态变化课,本节课王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地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新课,并从语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之前,语言强调到位,然后归纳得出升华、凝华的定义,在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时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节的难点是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得到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后,分析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升华凝华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无论回答六个物态变化中的哪一个,都能得心应手,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对他们的错误观点有了正确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不足:
1、得出结论后,想以水的三态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来贯穿,有的地方过渡很好,如解释完舞台上的白雾到水的三态,有的地方过渡的较生硬,如过渡到科学世界的回答问题。
2、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刘兴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评的是罗静老师上的《升华与凝华》一课。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本节课教学设计优化上创意好,实验创新上效果好,教师与学生真情交融、情感投入到位。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我们从掌声中可以看得到,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一个是成功之处,另一个是不足的地方。
先从成功的方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头开得很好。由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西游记可以说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电视剧,尤其是那里面的仙境般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在观看之前,罗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仙气”也就是白气,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联想到可能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了:原来那么动人的电视剧画面还与我们物理有关。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愿意好好的学习这节课了,甚至愿意好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了。从这个开头来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埋下了伏笔。在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升华和凝华学习之后,再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的形成过程,这也形成这堂课的首尾呼应。
第二,实验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实验能把平时老师常用语言描述的一道而过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震撼。本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设计了几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而且还有温馨提示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语言强调到位,安全工作放在第一。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即加热过程中,固态碘变成了紫色的气态碘;冷却后,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碘,中间并没有经历液态碘的状态。学生看见这个明显的实验现象,都很兴奋,正确的认识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相互转化的。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很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好的方法,即科学探究实验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罗老师做得全面、具体、适宜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这节课上,罗静老师首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对学生起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掌握什么。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又有具体的小目标。比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环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实验之后要得到什么结论;又比如在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缭绕的问题等等。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规律和结论的能力等。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得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吸热放热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看,通过对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方面体现出了学科特点;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八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尽快地接触到升华和凝华这一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强化。
第四,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罗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对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复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探究,罗老师把探究环节给打在了屏幕上一步一步的走,这对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探究很有必要,有一个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第三,在升华与凝华这个重点内容教学之后,对开始播放的视频里仙气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四,学生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列举和解释是对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其实,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这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是本节教学过程的中心,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到碘颗粒直接变成了紫色的气体,之后又变成碘颗粒附着在玻璃内壁上。由实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然后再由规律分析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的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有层次,脉络清晰。这堂课我认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正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整个教学过程中,罗老师说的少,学生做得多,说的也多。从复习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开始,主要是学生在活动。尤其是整个新课教学过程,硬是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得出,也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举例和解释也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课堂上,罗老师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协调的能力。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物质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区分知识的能力。通过及时表扬来肯定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打破了以往的一讲到底满堂灌或者一练到底满堂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堂高效率的教学课。
不足:
1、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知道升华和知道凝华概念 2.认识升华吸热,知道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认识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四、重点、难点
1、重点: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掌握其概念
2;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方法是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试管、胶塞、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碘、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
教师:碘的升华演示实验器材;电教平台,有关视频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以下物品新旧白炽灯各一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熔化)(吸)
()()
固体
液体
气体
()()
()()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
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
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
蔡山二中:刘健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的最后两种物态变化。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及其变化条件。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学生总是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然经过液态阶段,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结果推断一些现象到底是不是升华和凝华就显的尤为关健。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在南方较为少见,因此课堂上展示一些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就非常重要。
本节课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关心社会,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和凝华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教具准备】
樟脑丸 树枝 密封着碘粒的玻璃管 热水 冷水
烧瓶
固体清香剂 香皂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西南干旱
人工降雨
引入新课
播放西南干旱视频,指出缓解旱情的方法:人工降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中抛洒干冰能够引起降雨?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1、复习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学生猜想。
液态
固态
气态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分别给两位同学固体清香剂、香皂观察它们是否会升华)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4、消除误解:讲解固体清香剂、香皂的升华
三、分析现象,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分析他们发现的固,气之间直接转化的实例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白炽灯,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展示樟脑丸,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介绍樟脑丸与卫生球的区别,培养环保意识
4、尝试解释“室内飘雪”的现象
5、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什么样的天气容易形成霜,霜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四、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2、北方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3、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五、归纳小结
六、STS :关注环境、节约用水
课堂调查:今天,你节水了吗?
七、课外调查:
查资料,了解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五篇: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2.3.二、能力目标 1.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
二、进入新课 [想想做做]
[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
[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 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
[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
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 1
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