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2: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

第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

1、课堂追问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夜工作》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2、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让识字教学生动而有效?

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了字才能使语文中的其他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二年级的识字量是小学各年段中最高的,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尤为集中。而且,这一年识字能力能否提高,对学生以后的识字、阅读、写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册教材继续采用了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编排了“我会认”的生字400个,“我会写”的生字300个,为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生字编排“集中中有分散”,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记忆巩固。

根据他们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仍有游戏的需要,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这些心理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本学年段的识字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一边学习新的识字方法,一边梳理已经接触到的汉字识记知识,逐步形成一套自主识字的方法,以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

由于生活水平和个体的差异,识字方法的训练及运用,应在同一类型中宜求同存异,切勿方式千篇一律。培养能力宜循序渐进,识字方法须不断完善。从识字习惯看,仅仅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可能对识字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也乐于识字、愿意主动识字,但是很难养成自觉巩固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汉字的热爱,在培养孩子识字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对识字活动的喜爱情感,反过来再使孩子的这种情感影响其识字的能力与自主性的提高。

所以我按照“激发兴趣──分类学习──随文攻关──赛中复现—阅读巩固”的思路,进行识字。

1、激趣识字。根据每课生字的特点,可利用教学课件中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如讲跟动物有关的字时,可出示相关的图片,让他们直观的感觉。

2、找熟字的方法。从生字中找出你已经认识的字或生字的某一部件,学生在讲认识的过程时,实际上已经教给了其他同学识字的方法,如从生活中的图片、招牌、广告、路牌、宣传单、门票、物品包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中识字。运用领读、齐读的形式加强记忆,这样既巩固了原来会的字,又学会了拆字、组合字的方法。

3、归类识字。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950个汉字(加上生活识字的积累,已经大大超过这个数量),会写300个。应该说他们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基础了。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这些孩子掌握了很多的识字方法。“加一笔变成新字”及“形旁归类”识字方法开始发萌,到“增加偏旁”、“偏旁置换”、“部件拆分与合并”、“声旁归类”、“反义词”等等的识字方法训练,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识字的基本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他们这些已掌握的生字进行归类,逐渐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种体系。

4、语境中识字。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课文的朗读感悟之中,借助于课文下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识这些生字。

5、赛中识字。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最好的巩固方法就是复现,所以我在备课过程中已经准备了字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采取小组比赛来进行识字。如小组内赛,组与组之间比赛,再穿插上开火车比赛。以此来达到复现的目的。

6、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先按照汉语拼音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些字的大意。最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做到口诵心为。这样在阅读中,不仅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认识本课生字以外的生字。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并有专门的时间进行交流,又一次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此外,我还自己带头阅读,除了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外,还从自己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些精彩的小文章让学生自己读。对于二年级学生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识记字形上。在引导识记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整个单元的生字进行分析、分类,“低频字”可以采用分解识别的方法,而“高频字”则可采用整字识别的方法。

识字方法有很多,各种识字方法,看似独立,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要根据生字的特点不断变换,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因为再好的方法使用久了,也会让孩子感到没有情趣。识字教学,贵在激发情趣,贵在利用汉字自身的人文情愫,结合低年级儿童“万物皆有情”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这样才能将枯燥的认识、记忆变成愉快的经历,提高教学效率。

3、如何知道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能提高和改善儿童对文学的兴趣与态度,对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提供有效帮助。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体验和理解,让读者从与文学相关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

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只是在校园内完成,家庭和公共图书馆也是可供他们阅读的场所。儿童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多都能够自主进行,但如果成人在儿童阅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效率,从阅读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教师比家长在指导儿童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方面更具专业性和影响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儿童阅读所作的积极正确的引导,是儿童阅读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师的阅读指导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避免指导的随意性和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当达到145万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具体规定是:小学1~2年级的学生应该“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3~4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6年级的学生应该“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7~9年级应该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依据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适合儿童的阅读环境,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了解儿童,熟悉儿童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学分析能力和与儿童沟通的能力。在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区分不同年级儿童的阅读需要,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书籍,合理安排阅读计划和阅读时间,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案。避免将儿童文学作品简单看作实施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的工具性文本,或将文学阅读活动等同于课堂语文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文体阅读中,教师指导的阅读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不同年龄段的指导方法

1、幼儿阅读指导

由于识字量的局限,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幼儿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具有“听赏”的特点,依赖于从成人的讲述中了解作品。为了能吸引幼儿完成阅读,教师应当突出指导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多采用诵读、表演等儿童易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大声朗读、亲子共读、故事表演、动画影视欣赏、师生共同讲述故事等。

2、低年级学生阅读指导

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识字量,能够自主阅读。但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持续阅读的时间也有限。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能力标准和阅读量要求,建立和巩固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趣味。让学生在既能吸引他们又气氛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阅读。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参观书店、建立班级图书角、分角色朗读或讲述故事、故事接龙、长篇连播、讲故事比赛等。

3、中年级学生阅读指导

中年级的小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增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对作品的兴趣渐渐开始分化,能对作品进行自我选择,表现出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趣味。参与文学活动的愿望增强。这一阶段,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渐渐淡化自己的指导者身份,最好能够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在阅读活动中注意巩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在熟悉前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参观图书馆、建立自己的小书架、小组合作阅读、作品朗诵比赛、自定读书计划、作品续写、“我最喜欢的书(人物)”评选等。

4、高年级学生阅读指导

高年级的小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面都较前期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学阅读能力和鉴赏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的个性倾向日趋明显。教师除继续巩固阅读兴趣和阅读量以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建阅读活动。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参观书展或书市、读书笔记交流、读书节、师生共读一本书、争当小作家等活动。

(二)不同文体的指导方式

在对儿童文学不同文体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文体特征,还应当重视对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因为相关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对阅读者了解作家的个性表现和写作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的阅读有所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提高要求。

1、儿童诗歌

儿童诗歌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作品时,要从诗歌的基本特征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构成、情感表达方式。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技术与方法,让学生养成阅读诗歌的兴趣和习惯。在诗歌的阅读活动中诵读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方式。学生在对诗歌的反复吟诵中,可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其次,教师可以用诗配画、多媒体表现诗歌意境等方式让学生欣赏诗歌,给学生具体的形象感受,加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具幻想特征的文体,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样式。教师在进行童话阅读指导时,可以从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入手,对作品的幻想手法、幻想趣味、故事构成等童话的艺术元素进行分析。注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幻想性的了解。引导学生将以往的阅读经验与正在阅读的作品相比较,进行故事类型的比较和归纳。对学生是否完成原作阅读要给予高度重视,学生只有对原作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感受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童话阅读可以延伸为阅读相近的作品、改写、续写、绘制插图和戏剧演出等。

3、少儿小说

少儿小说阅读材料的选择通常会偏重于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阅读前,进行小说艺术元素构成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儿童小说的表现的内容和创作手法并非集中了所有小说的样式,而是侧重于儿童理解能力能够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阅读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小说要素进行分析,体会作家对生命、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小说的阅读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和评判能力有较大帮助,由于作品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多设计学生能够参与的阅读活动。如故事复述、改写、续写、比较阅读、讨论交流、小说改变的戏剧影视作品观看等。

4、散文

散文是小学教材中占较大比重的文体,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散文的阅读活动要有其独立性,不能像语文课堂中一样将散文当作语言学习的范本来处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作家风格等几方面进行阅读。强调在阅读中对作品思想品质、审美趣味、作家艺术功力的了解和把握。可以用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经典作品和散文的艺术鉴赏方式。具体的阅读活动方式可以是:朗读、背诵、多媒体表现意境欣赏、同题作文、同题材散文比较阅读、佳句赏析等。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比作一面平静的湖水的话,那么追问就是命中学生心湖的石子。这个石子如果能适时扔出,那么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首先,巧妙追问,教师要怎样做?

一、设疑要新颖,所问能激起兴趣

提问,就要发放信息。而信息的发放,最为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妙,能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独到,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淡无奇。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因而也会产生一定的触发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所问要有思维价值

所谓思维价值,关键就是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学习对象,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追问要抓住时机,即时进行,对学生的闪光处及时肯定,以鼓励其信心。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而切莫图热闹,作一些重复浮浅的低效问答。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如一首诗,更如一曲音乐,一个恰当的情境性追问,引导学生时停、时急、时慢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追寻师生和谐的最高境界。

(二)思维肤浅,思考方向迷茫,深度广度受限的时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思维混乱,学习高度紧张,产生歧异莫衷一是的时候。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四)求异过度,考虑问题一味求新,剑走偏锋,“钻牛角尖”的时候。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思考中一味求新求异,从而远离文本,产生不合逻辑的思维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予以否定而不能充分阐述理由,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问题,自行纠正,快速回到正常的思维轨道上来。

三、融入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问不仅是一种理答,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情感渗透的平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叩问心灵,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嘛,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感觉,提什么样的问题,要根据具体的课例来进行分析。读懂了什么,感觉是什么,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文的。首先,教师要走进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整合性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的品词析句,切记,不要在课上设计太多的问题,教师自己把课文肢解了。有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喜欢的小节”开始我们的学习。而且在让学生谈“读懂了”什么的时候,必要的铺垫一定要做充分,就是看是不是学生把整篇课文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联系建立了,学生谈的才不会偏离多远,没有充分感知就来问这个问题,学生只能用课文中的,自己印象深的只言片语来回答,肢解课文是肯定的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其次、巧妙追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启发生命。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二)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教师要注意追问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地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追问艺术,定能使这种教学技术更趋成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总之,课堂提问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探索积累,反思提升。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激励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进行了诸多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实践由“开放”走向了“回归”。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正是为了在“回归”阶段能够将新课改革推向更为成功之路。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受青睐的,而要使之有效,又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问题教学法中的有效追问。

一、有效追问的界定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教师)为使学习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有效追问占有着独特的位置,也起着其独有的作用,其特性有:

1.有效性。有效,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二是有效果。追问当中的有效就是教授者有成效,学习者有收获,二者应是均有所得。这是与有效教学相一致的,有效教学也就是要让教者行之有效,学者学之有果,否则只能视为无效教学。

2.追问性。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追问是提问的一种方式,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它是在对话教学模式中产生的一种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再次提问的教学方法。问是为了答,问是手段,答是目的。

3.灵活性。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因为它是对原有问题的再一次提问或更多次的提问,不能主要靠预设,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它可以看作是对教授者原有问题的补充,也可以看作是对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解读。

二、追问如何做到有效

与有效追问对应的自然是无效追问,无效追问存在着这么几个特征:一是简单化,问题太浅显易懂,学生不用思索或不用怎么思索就能解决;二是选择化,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不是一就是二,没有价值;三是模糊化,问题无明确目标、无明确范围,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四是偏难化,问题难度过大、超大,不是学生现有能力所能解决的。

由此可见,要使追问做到有效,必须改变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容易犯的这些毛病,力争做到这么几点:

1.目标适中。打枪要切中目标,说话要切中要害,追问亦是如此。在追问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切不可含糊其辞,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无明确目标的追问导致兜圈子现象或放羊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

2.难易适度。追问同样要讲究难易程度。太容易,则等于白问;太偏难,则等于不问。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内容适量。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要让学生把握得了,接受得了。适量的追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

4.方法适当。方法往往能决定做事的成败,要使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成功,就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最好是步步前进,层层深入,这样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好学习内容。

5.时机适合。追问是动态的,这是由其灵活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很重要,超前则没到火候,滞后则又冷却了。追问应当是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有待思考,又把握不准的时候;或者学生发现了疑问,急于寻求帮助解答的时候。

三、有效追问的类型及运用

实际上,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当中十分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甚至有可能早就被我们运用过了,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简要谈谈其类型与运用。

(一)类比追问

案例1: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有同学提出第一段中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打上引号,我就顺便问了一句,第二段中的“中国留学生会馆里”为什么要用“中国留学生”并且没加上引号。让大家思索了一会儿后,有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清国留学生打上引号是反语、讽刺,证明鲁迅是非常痛恨清朝的那些纨绔子弟的,中国留学生则包括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当中还是有像鲁迅自己一样的有志之士。

从这一段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类比追问是把相似或相近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将一个问题作为另一个问题的铺垫或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个追问是产生在学生发生疑问的基础上,老师的问起到了辅助性的疏导作用,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二)对比追问

案例2:同样是上《藤野先生》一文,在问及鲁迅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一节与刻画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时,我让学生将匿名信事件一节对照起来理解。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鲁迅写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是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而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事件是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的。

由此可见,对比追问实际上是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在对比过程中,寻找异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案例里,老师的追问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比追问,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放到了一块儿,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正衬和反衬,从而较好地把握了学习内容。

(三)即时追问

案例3:

师:这里面有一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大家说说,谁在“叹惋”?

(一会儿后。)

生1:我认为是渔人。

师:理由呢?

生1:因为渔人看到了外面复杂的世界,而他进到桃花源以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平静的景象,他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经历战乱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而“叹惋”。

生2: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因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非常安定,现在却听到了外面乱七八糟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感到“叹惋”。再说,这句话中的“此人”就是指渔人,是他讲给桃花源里的人听的,桃花源里的人听了以后才会这样反应。

生3:(不等老师作评点)我认为应该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

师:刚才的两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你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向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3:因为“皆叹惋”的“皆”是“都”的意思,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还有,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却听到外面是那么乱,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

本案例是笔者教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节。有些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喜欢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在学生说出“结果”的时候,教师即时追问原因,使学生明白回答问题并不是张嘴就来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必须落实到文本上。这种追问起到了回拉的作用,因此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说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即时追问,就是要抓住时机,让学生既要回答出其然,也要回答出其所以然。

(四)预设追问

案例4:

师:谁来朗读一下?

生:„„道狭草木长(cháng),夕露沾我衣„„

众生:读错了,读错了。注释里面有,读zhǎng。

师:你为什么读cháng ?

生:我知道注释里念zhǎng,但我觉得读cháng显得更优美,草长得长,才显得路很窄。

师:大家的意见呢?是不是有疑问?

生: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读cháng是形容词,读zhǎng是动词,这里用形容词肯定好一些。

师: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草木长就是说明草木长得茂盛,大家只要夏天去过田间小路,就会发现长长的草会把小路覆盖住,路面显得很窄很窄,这样读更有意境。而且从词性来看,形容词显得柔美,动词太生硬。看来他提出来读cháng,比书上的注释还要好。

这是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一节。“道狭草木长”中的“长”基本上每一届学生都会在这里出现问题,因此笔者也每次都预设好,等候追问,颇有一点守株待兔的意思。那么,对预设追问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就是在学生最易犯错或发现疑问的地方,预先准备问题,当问题出现后,顺势追问学生,以期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古诗文中字音字义的疏通本是极枯燥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都不那么乐于接受,自然也不那么会引起人的兴趣,这时进行一定的追问,能起到激趣的作用,也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

(五)层进追问

案例5:

师:“通过这几个同学的问答,我们就不难知道,‘记’是一种文体,是用来记载、描写事物的。既然‘记’是一种记事的文体,那么它同样要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齐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对。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完成一张表格。”

当有个同学回答“人物”一栏时,他只说了人物的名字,我赶忙追问:“不要只说人物的名字,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位同学在文中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并读了出来。我又问:“姐姐几岁开始演出?”“5岁。”大家齐答。“妹妹呢?”“8岁。”“有什么感想?”这一下,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这个案例是关于《观舞记》的,在理顺“记”的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艺,笔者先要求学生回答“人物”时不要只停留在说人物名字上,接着又问了两个几近小儿科的问题,通过数字的相减,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卡拉玛姐妹那令人销魂的舞蹈,也是来自刻苦的长时间磨练。这种问法就是将问题一步步推进,由浅层带入深层,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解读。

关于有效追问的类型,肯定不止这一些,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在运用过程中也不能死搬硬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灵活把握。

有效追问虽是有效教学当中的一个很细小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只要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中使追问行之有效,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肯定又会增添一股活跃的气氛,我们的新课改又会增加一缕灿烂的阳光。希望本文能给语文老师们一些启示。当然,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文章当中肯定存在着不完善甚或是遗漏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更多一线语文教师的批评和指正。另,本文沿用或引用了一些研究者的部分观点,如果没有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是完不成此文的,故在此借机一并表示谢意。

刘红霞,周金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本文编校:舒坦

[1] 2

第四篇:追问技巧在面试中的应用

HR工具-文本范例

“追问”技巧在面试中的应用

在一次招聘房地产开发部主管的过程中,一位应聘者告诉招聘专家自己运作过多少多少个房地产项目。而当专家问到:“在这个项目中,你的职责是什么?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这位应聘者开始紧张起来,说话吞吞吐吐。最后,在专家的“紧逼”之下,应聘者才透露出了实情:在这几个项目中,他只是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的一个助手而已!如果招聘专家不进行上面的追问,我们很可能就认为:这位应聘者在运作房地产方面的经历实在太丰富了!

很多招聘经理抱怨:从面试中获得的信息太少!并因而怀疑面试的有效性。其实在面试过程当中,有没有追问,会不会追问是能否获取应聘者信息的关键。

根据具体的面试情境,追问的时机要把握好。那么追问的标准是什么呢?很简单,只要你无法根据当前所获得的信息对应聘者的能力素质进行判断时,你就有必要进行追问。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比方说,一位申请市场经理的应聘者讲到:“在市场开拓方面,我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地追问:“那么,请举一个能够说明这一点的实例好吗?”如果应聘者举不出什么真正的实例,而只是说“假设如何,我会如何如何”,或者举的例子根本不能说明他的创新能力很强,那么我们就没有根据来说他的创新能力如何如何了。

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虽然说我们是抱着基本上信任应聘者的态度来进行面试,但是也存在诸多“应聘油子”,主持人要充分利用追问来“识破”他们的真相。比方说,我在招聘一名管理咨询顾问时,一位应聘者谈到他有非常丰富的咨询经历,曾经为北京的一家大型商场进行过经营管理方面的咨询。我在追问的开始阶段,他总是含含糊糊,说他如何如何得到商场领导的感谢以及他的咨询建议起到了多大多大的效果等等。当我继续追问他是如何进行咨询的时候,他才不得不露出了真实的所谓的“管理咨询”经历: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去这家商场买风衣,临走时在“顾客建议薄”里留下了几笔,而商场规定凡是在当天留言者均可获得一份小礼品。有人说:“最好的面试考官也能被最好的‘面试油子’所欺骗”,的确如此,对于重要的、和职位非常相关的信息,招聘经理确实需要“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仅供参考

第五篇: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性?

一、应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老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两方面无益。

3、问题雷同,毫无新意。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几问,千篇一律。这类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4、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向学生提问不得法,不仅耗费时间,毫无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提问除了蹉跎岁月、误人子弟外,毫无意义。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

3、问题的激发性。“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①,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

4、问题的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

1、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②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首先,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3、巧用变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4、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七根火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代表,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善于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问,能促使学生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夫,同时,也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咬文嚼字的甘甜。

5、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不仅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6、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徇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u/27382.htm

下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追问技巧的设计(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乔云霞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应当诚恳、饱含真情,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家栋2011年9月28日 20:25浏览:10036评论:63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再“束缚”学生,各学科的教学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赵艳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上传: 冯永福更新时间:2013-12-16 11:15: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课堂上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活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活动 唐华香 广西柳江县百朋中学邮编 545102 摘要:课堂教学进行小组活动应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环境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