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

时间:2019-05-15 02: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

第一篇: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

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因为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内容的深奥,读来实属不易,又缺乏廉蔺列传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篇文章的激趣点是教学的重点,我细细读来,最终将苏武其人作为学习的重点,苏武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气节上,即使生活的磨难接踵而来,匈奴软硬兼施,前有卫律以高官厚禄牛羊满山作诱惑,后有刀剑加身相胁迫,但苏武岿然不动。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刻品味苏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为作文的素材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课廉蔺列传课后有道题是太史公评价蔺相如的,我突然灵机一动,用来评价苏武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我将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纲来梳理全文的情节。

当苏武知道张胜涉及谋反之事后态度是不愿屈节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杀身成仁,面对卫律的审讯,二次以死明志,这是苏武两次主动将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之中,体现的是面对死亡的一种无畏勇气;

敌人软的没有得逞,便来硬的,张胜在敌人的刀剑下屈节投降反衬出苏武不为所动的高风亮节,敌人将其放逐在北海无人之处,断绝其饮食,苏武啮雪咽毡毛以求生,牧羊时刻手握节符,这可以说是面对死亡的另一种意志考验,对此刻的苏武来说死亡不是难事,难的是将自己的一种气节坚守到底,平常人会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败下阵来,或许会用死亡结束自己,但苏武选择不死正突显了他与众不同的意志与追求。这期间还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劝降,但均是对苏武人格的一种张扬,一个人一定时期有一种理想不难,难的是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抱定一个理想。前不久曾看过林则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趋避之”当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雷厉风行虎门销烟,抱定的是为国为民的思想,位高权重时对国作贡献也许并非难事,难的是当林则徐被流放到偏僻无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苏时还能为当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理想,这就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种人生的厚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武和林则徐是一样的,用他们两人反观当下浮躁的社会会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当我们将这样的苏武引领到学生心中时,学生怎能不被苏武打动呢?至少我自己对苏武的体认加深了

第二篇:《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教学反思

永顺一中 杜碧英

《苏武传》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文章篇幅很长,文句较拗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最后决定以分析苏武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具体执教过程中,我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现就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生的预习及指导恰到好处,课前我先简要介绍了“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花了一节晚提前的时间(40分钟)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及《学海导航》的翻译,初步感知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安排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来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也相应轻松多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京剧“苏武牧羊”的片断,通过直观形象加上沧桑的听觉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忘插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课本。

3、把苏武精神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巧妙挂钩,让学生由熟悉的内容进入陌生的课文,在耳熟能 1

详的名言中深化体会苏武精神。

4、充分把握教材在德育上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文学知识,更应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注意人格的健全。针对本文,我便设计了一个问题:苏武在出使匈奴后的过程中,因最初的缑王谋反遭受牵连,虽有过两次自杀的举动。但在卫律劝降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对这一矛盾的情节该如何理解?经由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求生与求死,都是苏武爱国精神的体现,都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然的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一百多名志愿者主动请缨深入电站处理泄露一事,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家庭主妇们卖一样首饰以帮助国家度过危机,这样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座下一片唏嘘,更增加了他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我就学过本文之后的感想,让学生进行一次《永远的苏武》的随笔练习,课堂反响较好。

二、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层次不等,部分学生进入状态较慢。其次,教材的编排只安排三个课时授课时间,但在操作进程中,我人为地拉长了时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推进速度。

2007年5月18日

第三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阜新市高级中学 语文组 苏会红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

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 4

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第四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讨论交流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利用个性化语言描写、环境、细节描写及对比衬托方法塑造人物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1.归纳总结作者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找同学归纳文言知识

(二)导入新课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 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这几句词说的是大汉苏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二)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苏武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在文章开头作少许交代,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来表现苏武的人格魅力的呢?

自杀

北海牧羊

反劝降

(板书:自杀

北海牧羊

反劝降)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讨论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略讲“自杀”情节 小组讨论1

两次自杀行为体现苏武什么品格? 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品格:忠贞爱国 宁死不屈

自杀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同伴心痛,让敌 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板书:人物品格:坚贞不屈)

B.卫律劝降 小组讨论2 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表现苏武怎样的气节,运用了何种手法? 卫律的劝降分为:

1、威逼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2、利诱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

武威逼不动,利诱不应,最终不降。可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C.北海牧羊 小组讨论3 卫律劝降失败,匈奴单于是怎样对待苏武的?表现苏武何种品格?运用何种表现手法?

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1)肉体折磨:幽

啮雪吞毡

掘野鼠去草实

杖节牧羊

卧起操持

(2)精神折磨: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 可见苏武同样做到了贫贱不能移

(板书:坚忍不拔)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同学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 D.李陵劝降

小组讨论4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运用何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李陵

(1)挑拨君臣关系

(2)断绝亲情之念

(3)宣扬叛徒哲学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 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3)坚守忠臣本分

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不移)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四)1.落实重点:找同学总结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坚贞不屈,坚忍不拔,坚定不移,忠君爱国,正气凛然,有民族气节 2.突破难点:找同学总结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细节、环境描写 个性化语言描写 对比衬托的手法 歌唱《苏武牧羊》

(五)多维拓展探究

有人认为苏武的坚守是忠贞爱国,有人认为苏武的行为是愚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六)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 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仅要高山仰止,更要景行行止。我们要亲近他,把他的人格魅力注入你的血脉之中,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要学习苏武人物形象特质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弘扬爱国主题,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要具备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八)作业

读史以明志,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白发丹心尽汉臣。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苏武的选择与坚守现实意义何在?如果苏武被评为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苏武写一段百字左右的颁奖词,以表达你的感悟与心声。

板书设计

班固

核心事件

人物形象

方法技巧

自杀

坚贞不屈

忠君爱国

细节、环境描写 北海牧羊

坚忍不拔

贫贱不移

个性化语言描写 反劝降

坚定不移

正气凛然

对比衬托的手法

有民族气节

第五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品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苏武的高尚伟大的爱国情怀,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回顾关于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诵读文本,掌握生字词字音,把握文章诵读节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题目)

二.文体解读

1.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因受到副使张胜的牵连而被匈奴所扣留虐待,在艰苦的环境之下没有因此而变节,最终的暮年回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本文写了苏武19年的经历。

2.传的相关常识(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知人论世(板书:作者)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班固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汉书》风格特点:(略)

(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意或得意时的神情,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体而生动,精采而非虚构。(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尤为推崇)(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3)在语言艺术方面,《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背景资料(略)

四.正字正音,把握节奏 1.自读文本,标注生字 2.齐读文本,纠正字音

至栘(yí)厩(jiù)监 数(shuò)行(háng)且鞮(jū dī)緱(gōu)王阏氏(yān zhī)旃(zhān)毛 於靬(wūjiān)纺缴(zhuó)置煴(yūn)火 辇(niǎn)牧羝(dī)驩(huān)旄节(máo)浞野侯(zhuó)

..弹劾(hé)斧钺(yuè)阏氏(yān)(zhī)

....3.分组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第二课时)

1.掌握1-4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1-5段的每段内容。教学要点(第三课时)

1.掌握5-7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5-7段的每段内容。教学要点(第四课时)

1.掌握7-10段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1-5段。2.了解7-10段的每段内容。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苏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节归纳

(一)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一)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划分: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情节分析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二.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2.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4.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5.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6.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

7.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8.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二)讲解“反劝降”情节 1.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明确: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

(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

(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2.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牢记使命。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4.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坚忍。(板书:坚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

6.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明确:三层。

(1)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2)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

(3)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分析: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板书:坚定)

人物形象总结: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由此可见,本文在人物的塑造上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谈苏武的现实意义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000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路1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我们今天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

下载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

    苏武传 教学案例

    《苏武传》教学案例 抚宁县第五中学 陈秀莉 【案例背景】: 我校在近几年来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改革浪潮为课堂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在新课改的冲激下,语文课堂多了......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奋斗中学语文组 鲍树柏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

    《苏武传》教学设计(推荐)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

    苏武传教案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苏武传 班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

    班固《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