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标重难】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86)
【结构整合】
【问题探究】
问题一: “双百方针”是什么意义?
问题二: 谁能说说春秋战国时候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问题三: 怎样理解?“双百方针”的重要性(影响)?
探究一:“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探究二:请读教材P98“学思之窗”,并合作探讨所提的问题。
【效果测评】
1. 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由此可知他是在阐释()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潍坊高二检测)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这发言应是在()
A.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3.“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1·大连学业水平检测)1956年,毛泽东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5.近两年以来,有关孔子题材的影片被广泛的拍摄、上映。如果时光倒流40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性原因是()
A.国家忙于建设,无暇于此
B.“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C.题材太多,无法被选上 D.中国电影没有任何发展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第二篇: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二单元第 5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结构整合】
1.地理因素:以______为依托,彼此____ ____,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
产生
腊的历史和文化; 【目标重难】
原因
2.历史因素: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________出现了。其基本特征_____ 重点: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_ _;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1.梭伦改革(奠基):根据
,把公民
,财产越多者
、越大;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基础自修】(《优化学案 》P21)
均可入选;建立 ;废除。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建立
,以
为单位进行选举;设
【问题探究】 立,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建扩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问题一:何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思想的区别?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的什么?
探究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二:教材P23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
大 的权力。3.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
1.实质:___________ ____的政治制度。
2.作用:对雅典:在___ _____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后世:为___ _____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局限:过于泛滥的_____ ___(_____ _ _)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发展。
【效果测评】
1.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
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2.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3.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A.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
B.许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繁荣,人才济济
C.拥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马丁 · 路德 · 金
第三篇: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目标重难】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60)
【结构整合】
【问题探究】
问题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问题三:概括总结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探究一: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探究二: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效果测评】
1. 《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3.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①张之洞 ②梁启超 ③严复 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4.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庄周)
第四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学案一(教师版)
高二历史第14周学案一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20-21课)
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2.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主张这种思想的有
①林则徐 ②李鸿章 ③康有为 ④孙中山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材料主要揭示了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和科学应成为潮流
C.尊孔思潮和帝制复辟有必然的联系 D.儒家思想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基础 4.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其共同的主题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废除君主制 D.实行民主政治
5.近代一思想家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 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 B.贵族共和制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6.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其中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的哪次会议中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二大、十五大 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经济形态决定意识形态 9.“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
A.洋务派对梁启超 B.顽固派对孙中山 C.洋务派对谭嗣同 D.顽固派对康有为
10.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11.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12.1998年对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13.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
A.被全社会所认同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取得了彻底胜利 D.取得了重大突破
1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即避免贫富分化)结合在一起的”。他主要是针对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思想
16.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仍然澎湃不已,1920年3月开始出现的“俄罗斯热”就是其中一种。当时出现“俄罗斯热”的实质是
A.中国知识界被十月革命引起的广泛兴趣 B.资产阶级在救国道路上日益趋同的认识 C.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 D.全民形成“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共识
17.高二某同学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下列各项中最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是 A.《论十大关系》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 ③三大改造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20.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1.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的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与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婚姻观变化关联最密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2.以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包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 B.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D.反映了彻底的反封建反帝的革命目标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25.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科技的进步 26.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28.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仁学》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29.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3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中,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主张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1.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中体西用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3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33.毛泽东思想第一次以完备的形式出现在著作中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三个代表”理论 C.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D.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历史
37.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邓小平的占89%。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D.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材料题:
3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请回答:(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6分)(2)民国期间,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4分)
39、(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8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2分)
(4)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选择题:
1-5 BDCDD 6-10 CAADB 11-15 DDBDC 16-20 AABBA 21-25CDDBD 26-30 DBDDC 31-33 DBC 36.D 37.C
38.(11分)(1)1918年。(1分)刘半农。(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翻译出现困难)。(1分)
(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只是使中国的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2分)(3)“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西方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传播。(每个论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39.(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专制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
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2分)
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给1分)。理解:围绕“民国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独裁、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4)按层次给分; ①仅作出判断给1分;
②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分析,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上的论据给2—3分; ③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两个以上的论据给3—4分。
第五篇: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5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结构整合】
1.背景
【目标重难】
2.兴起(标志、代表人物、阵地、活动基地)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内容(以五四运动为界)
前期:民主与科学(旧民主主义)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64)
4.影响: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问题探究】
问题一:资产阶级为什么极力宣扬民主与科学?
【效果测评】
1.“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问题二: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
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问题三: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为什么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2012·北京朝阳统考)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4.(2012·佛山质检)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出自《礼记·礼运篇》——编者),这几句话确可代表社会主义底神髓”。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原因之一是
A.社会主义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主张 B.社会主义在苏俄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源自《礼记·礼运篇》
D.社会主义基本主张与《礼记·礼运篇》中的一些主张相似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探究一: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探究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