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学案(写写帮整理)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基础知识梳理】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 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 ”。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 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 ”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 和 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 ”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 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 ”“伤痕文学”。
(2)以 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能力提升】
史论共享——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双百”方针主要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能力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 “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 “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
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单元巩固练习】
1.被人们称赞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李四光 C.钱学森 D.袁隆平2.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3.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对此过程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的科技文化政策可以推动其发展
B.要想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必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C.学术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当作政治问题来对待
D.社会安定、政治经济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史学园地
4.“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 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 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5.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最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
①“解放牌”汽车的批量投产②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③秦山核电站建成 ④京九铁路通车
A. ③④ B.①② C. ②③ D.①④ 7.对“双百”方针的提出反响最强烈的是()
A.工农群众 B.城市人民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8.“双百方针”的一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讨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政治问题的自由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9.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奋起直追的源动力,下列属于我国重视教育的举措有()
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与经济大跃进同步,实施教育大跃进战略 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②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③借鉴美国经验④使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的举措有()
①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改革 ④实施“211工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23.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 D.阶段性作用 24.下列图示内容说明了()
清华大学1977级学生在课堂上 北大迎来1977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A.针对“大跃进”年月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成就斐然
B.清华、北大等我国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生力军
C.中国把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D.“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效果明显 25.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
-----------------
第二篇: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0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20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目标重难】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86)
【结构整合】
【问题探究】
问题一: “双百方针”是什么意义?
问题二: 谁能说说春秋战国时候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问题三: 怎样理解?“双百方针”的重要性(影响)?
探究一:“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探究二:请读教材P98“学思之窗”,并合作探讨所提的问题。
【效果测评】
1. 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由此可知他是在阐释()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潍坊高二检测)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这发言应是在()
A.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3.“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1·大连学业水平检测)1956年,毛泽东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5.近两年以来,有关孔子题材的影片被广泛的拍摄、上映。如果时光倒流40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性原因是()
A.国家忙于建设,无暇于此
B.“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C.题材太多,无法被选上 D.中国电影没有任何发展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第三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学案一(教师版)
高二历史第14周学案一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20-21课)
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2.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主张这种思想的有
①林则徐 ②李鸿章 ③康有为 ④孙中山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材料主要揭示了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和科学应成为潮流
C.尊孔思潮和帝制复辟有必然的联系 D.儒家思想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基础 4.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其共同的主题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废除君主制 D.实行民主政治
5.近代一思想家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 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 B.贵族共和制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6.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其中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的哪次会议中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二大、十五大 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经济形态决定意识形态 9.“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
A.洋务派对梁启超 B.顽固派对孙中山 C.洋务派对谭嗣同 D.顽固派对康有为
10.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11.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12.1998年对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他们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13.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1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
A.被全社会所认同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取得了彻底胜利 D.取得了重大突破
15.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即避免贫富分化)结合在一起的”。他主要是针对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思想
16.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仍然澎湃不已,1920年3月开始出现的“俄罗斯热”就是其中一种。当时出现“俄罗斯热”的实质是
A.中国知识界被十月革命引起的广泛兴趣 B.资产阶级在救国道路上日益趋同的认识 C.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 D.全民形成“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共识
17.高二某同学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下列各项中最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是 A.《论十大关系》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 ③三大改造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20.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1.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的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与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婚姻观变化关联最密切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2.以下关于三民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包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 B.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D.反映了彻底的反封建反帝的革命目标
2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25.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科技的进步 26.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28.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仁学》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29.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此句体现国人的追求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3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中,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主张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1.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各种思潮纷纷涌现,下列不属于此阶段出现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思潮
B.中体西用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社会主义思潮
3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研究主题,他们可以查阅
A.《湘江评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33.毛泽东思想第一次以完备的形式出现在著作中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三个代表”理论 C.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D.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历史
37.有一份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在你心目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选择邓小平的占89%。大学生们做此选择的依据不包括
.A.文革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C.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D.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材料题:
3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请回答:(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6分)(2)民国期间,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4分)
39、(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8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2分)
(4)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选择题:
1-5 BDCDD 6-10 CAADB 11-15 DDBDC 16-20 AABBA 21-25CDDBD 26-30 DBDDC 31-33 DBC 36.D 37.C
38.(11分)(1)1918年。(1分)刘半农。(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翻译出现困难)。(1分)
(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只是使中国的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2分)(3)“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西方民主平等观念进一步传播。(每个论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39.(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专制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
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2分)
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给1分)。理解:围绕“民国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独裁、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4)按层次给分; ①仅作出判断给1分;
②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分析,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上的论据给2—3分; ③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两个以上的论据给3—4分。
第四篇:三水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定稿)
三水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预习与探究】
一、默片时代
1.电影的发明
(1)条件: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
(2)人物:法国的________取得了重大成就。
2.默片时代
(1)名称来历:_________年之前的电影是全无声电影,因此被称为默片时代。
(2)著名导演:美国人________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许多重大的改革而被誉为“”。
(3)电影明星:_________是这一时期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城市之光》、《_________》和《大独裁者》等。
(4)影片特点:
a.声与画脱节
b.即兴性,导演不存在剧情脚本,只有大致想法,怎样演、何时演即兴发挥 c.默片演员以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夸张生动的动作表演来取悦观众
3.有声电影
(1)前提:_________结合技术的日趋成熟。
(2)影响:使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的繁荣阶段。
二、坐拥天地
1.电视的发明
(1)条件:电视在各个方面沿袭的理论基本上来自_________。
(2)人物:1926年,英国人_________发明了电视。
2.电视的特点
(1)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几种媒介的优势;
(2)具有、和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3.电视的功能
(1)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_________,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
(2)电视还成为开展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_________;
(4)电视还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4.电视的影响
(1)丰富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2)改变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经成为
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重难点突破】
1、电影诞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2)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追求)
(3)摄影技术的发明——(技术条件)
(4)商业利益的驱动——(动力)
2、电视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的原因
【知识网络】
【视野拓展】
格里菲斯(1875—1948)
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公认的电影艺术的奠基人。在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基本上离不开
戏剧美学的范畴,但从1908年以后,格里菲斯开始进行探索、吸收别人的发明并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电影叙事语言。《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就是格里菲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因此,他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戛纳国际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亦译作康城或坎城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
节,最高奖是“金棕榈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间
于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岛所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狮奖。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
柏林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熊奖”。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每年一次,原在6~7月间举行,后为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3月间举行,为期两周。其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2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
【习题巩固】
1、(2007年广东单科)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2、格里菲斯被称为“电影之父”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电影和摄影技术进行改革
B、发明了电影
C、著名的喜剧演员
D、使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阶段
3、下面对右下图中人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他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喜剧演员
②其经典之作 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者》《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③是当时的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④他的影片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动作表演夸张生动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4、下列有关电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影是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B 格里菲斯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C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D 默片时代的电影多为悲剧电影
5、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主要发挥了电视的()
A 传播资讯功能B 娱乐功能C 艺术展示功能D 编导与观众互动功能6、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亿万观众。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累计观众196亿人次,这说明()
A 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 观众必须通过电视才能了解奥运会
D 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7、2005年美国、埃及科学家联合对金字塔进行大规模考古揭秘,同时向全球电视直播,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反映出电视艺术()
①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艺术品走下圣殿
②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
③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
A ①②③④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8.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观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了“沙发土豆”,说明()
A.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B.电视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C.电视有负面影响D.电视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地一段电视新闻:2006年7月20 日14时50分左右,某镇派出所民警和该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行四人,在未与省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联系的情况下,强行冲击数道警卫岗亭,公然在重点保卫的政府机关大院内,对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办通知前来参加信访座谈会的上访群众程某实施“捉拿”,在试图冲出最后一道警卫岗亭时,被省人大警卫成功拦阻。
材料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报道:某市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前来看病的人很多,最近这几年逐渐成为药品推销人员竞相光顾的地方,医药回扣现象比较集中。
请回答:
(1)电视的功能众多,以上两则材料是怎样说明了电视的什么功能?(2分)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4分)
(2)简述电视主要的三项基本功能。(6分)
(3)电视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成为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给世人带来负面影响。请简要说明。(4分)④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
参考答案:
1——5D A C D A6——8B A C
主观题:
解析:第(1)问 要结合材料回答。第(2)问、第(3)问 属于基本知识。第(4)问 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答案:
(1)电视节目通过传播资讯,鞭挞目无法纪的现象,从而促进法制建设;通过揭露不正之风,呼唤医德回归。
(2)传播资讯,娱乐功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现给世人。
(3)提示:答案要合理,不离题。
第五篇:高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2.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
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
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4.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6.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重庆谈判
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7.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8.“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
A.中共“一大”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
19.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20.“周恩来,乔冠华等人不仅亲自与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费正清处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到美国的新闻机构中去开展工作,使战时新闻处成了中共与美方联系的一个成功的通道。”这一现象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中苏关系破裂之后 D、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21.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22.“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A.星火燎原
B.力挽狂澜
C.灯塔指引
D.进京赶考
2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时局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
二
材料二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
材料三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五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
材料六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1)上述图片材料中,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6分)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3分)
第四单元答案
1---
5、BBDAA
6—
10、DDDCC 11—
15、DDCAB
16—20、DACCA 21—
25、ABCCD
26.(1)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彻底反帝、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3)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倡导三民主义。(4)在革命政党的领导和纲领的指导下进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政策有所调整(纲领赋予了新的内涵)。
27.(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图一二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图三四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五六反映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8.(1)含意: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屠杀政策.这必将激起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反抗。探索:实践上。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思想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日本投降后,全周人民要求和平建国;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3)措施: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建国大计。真实态度:借谈判的幌子阻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沦陷区的接收。限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原因:蒋介石还没有作好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