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7《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共1课时)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启蒙运动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准确理解“理性主义”,明确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全面理解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阶段特征。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2.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有机引入】
众所周知:巴黎,乃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推进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
什么是启蒙?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8世纪的欧洲人、特别是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纷纷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对社会的愿望和设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试图摆脱迷信和蒙昧,开启人类的智慧,所以这一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作“启蒙运动”。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30-33,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1.阅读教材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
A:17世纪末18世纪初,“理性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请注意分析原因的基本模式:内因+外因;政治+经济+思想;必要性+可能性等)?
【1组学生板演预测】经济: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阶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为什么发源于英国?)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
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但是,众所周知,启蒙运动的高潮是在18世纪的法国,为什么呢?同学们请阅读材料,思考并讨论后,发表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展示《凡尔赛宫》、路易十五像及阶级对立图片。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练结论。
原因: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2.阅读教材第二目“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A:请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思想主张、代表作品等(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第三目的第一、二自然段综合思考)。【2-4组学生板演预测】 历程 兴起 洛克 高潮 国别 英国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主要作品 霍布斯 人们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在国家政权形式上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 法国 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哲学通讯》 《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原则;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论法的精神》 卢梭 “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社会契约论》 拓展 德国及欧美 康德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纯粹理性批判》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特别提示】欧洲启蒙思想与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的比较 1.出现的条件方面:(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2)经济条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方面: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用,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本质方面:由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其思想主张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4.影响方面: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B:【合作探究1】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人文主义精神有何新发展(请注意阅读第31页的“学思之窗”综合思考)。【5组学生板演预测】核心:理性主义;
发展:倡导遵循自然和人性的原则,独立思考,运用智力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主张否定一切如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和迷信等的权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科学,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特别提示】关于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我们还应注意思路的引导
(1)从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理性真理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3.阅读教材第三目“启蒙运动的扩展”
B:结合材料思考,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何影响(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综合思考)。
材料一 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仅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王公义 许兵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 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 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o知识经济与现代化》
【6组学生板演预测】
(1)政治角度——启蒙思想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攻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基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2)经济角度——基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权利,提出了经济自由竞争的思想,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影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化发展,进一步从君主(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为工业革命提供自由的环境。(3)思想文化——打破宗教的束缚,宣扬自由与平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综合概括——启蒙思想引领欧美进入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时代。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科学上: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根本原因就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核心(指导)思想:理性—— 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三、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法国的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2.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原则,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3.法国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①“主权在民”;②“人生而自由”;③“社会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4.德国康德,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四、启蒙运动的内容
1.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和迷信 2.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3.追求:理性、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五、启蒙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六、过程:兴起于17世纪起源于英国;18世纪中期在法国达到高潮,指导了法国大革命;18世纪中后期扩展到德国等国家。
七、启蒙运动意义: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用理性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蒙昧无知中唤醒,使他们能够挣脱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束缚),从黑暗的“旧制度”(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它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鼓舞了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
【检测反馈】
【学生口头展示】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较有何异同? 项目 相同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背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内容: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不同 背景 时间 14-16世纪
16世纪 17-18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展,资产阶级形成。兴发 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兴起于德意志,扩展到欧洲 起源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形式 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借助复兴基督教原始教义 公开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 武器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理性
批判对象 天主教的神学思想 天主教会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内容 性质 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影响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也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一些精神枷锁 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联系 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促进了文艺复兴,两者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法”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异同时发现,学生在宏观上求同存异,问题似乎不大。但一是涉及人文主义与启蒙思想的具体差异时,学生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教会,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但不是无神论者,并不反对宗教和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他们的思想、观点及作品往往借助于宗教题材,通过世俗化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智慧,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个性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大胆地揭穿宗教的神秘色彩,否定岁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而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引导人们通过对世间事物的思考分析去判断是非曲直,完全剥去了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启蒙思想家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比人文主义者更为彻底,抛开了宗教外衣,更鲜明地高举资产阶级的思想大旗。第二,在对待封建王权问题上: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不够强大,政治上也很软弱,不可能提出政权方面的要求,主张消灭封建割据,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君主应拥有无限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并希望强大王权能成为他们扩大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的坚强后盾,因而积极支持世俗的封建王权;而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了天赋人权、公众意志、社会契约与法治等观念,否定神授特权,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甚至还提出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办法,以此捍卫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的实施,总之,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四,在对待自由的界定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为了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提倡个人自由以及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反对禁欲主义与来世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从而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自由发展和公众社会意志的矛盾;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提高到理性这个中心,主张人应该依据理性受到法治、公众意志、社会契约等约束,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四,在对未来政体的设想问题上:人文主义者缺乏对未来政体的较成熟设想;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解析: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近代科学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科学革命尤其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结果是启蒙思想家普遍把自然科学发现中 的理性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确立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简洁的客观规律的信念,从而将一切置于人类理性的审视之下加以考察。这就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理性主义。答案:A 2、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C.倡导思想自由 B.鼓吹人性解放 D.构建理性王国
解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是理 性主义的突出反映。理性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主张建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自 由、民主和法制社会,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答案:D
3、当代史学家西斯o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 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无论是启蒙运动,还是文艺复兴,都注重抨击教会的腐朽和无能。③是二者的共同点。答案:C
4、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说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依据是()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B.倡导君主立宪学说 C.倡导主权在 民学说 D.倡 导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早在卢梭提出其学说之前,英国早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A项的叙述是错误的。在B、C、D三项的叙述中,只有C项是卢梭提出的。答案:C
5、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A.虔诚信仰上帝 C.实行三权分立 B.反对盲目信仰 D.倡导妇女解放
解析:材料表明该思想家的言论是对《圣经》权威的挑战,实际上是反对盲目的宗教信仰。答案:B
第二篇:优秀高二数学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优秀高二数学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们了解高中学习信息,查字典数学网分享了高二数学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供您参考!
知识与技能:掌握复数的加法运算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实数进行四则运算的规律,了解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理解并掌握复数相等的有关概念;画图得到的结论,不能代替论证,然而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往往能起到启迪解题思路的作用
重点:复数加法运算,复数与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复数加法运算的运算率,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探究过程:
1.与复数一一对应的有?
2.试判断下列复数 在复平面中落在哪象限?并画出其对应的向量。
3.同时用坐标和几何形式表示复数 所对应的向量,并计算。向量的加减运算满足何种法则?
4.类比向量坐标形式的加减运算,复数的加减运算如何?
二、讲授新课:
1.复数的加法运算及几何意义
①.复数的加法法则:,则。
例1.计算(1)(2)(3)(4)②.观察上述计算,复数的加法运算是否满足交换、结合律,试给予验证。
例2.例1中的(1)、(3)两小题,分别标出,所对应的向量,再画出求和后所对应的向量,看有所发现。
③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复数的加法可以按照向量的加法来进行(满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法则)
2.复数的减法及几何意义:类比实数,规定复数的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即若,则。
④讨论:若,试确定 是否是一个确定的值?
(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结合复数的加法运算进行推导,师生一起板演)
⑤复数的加法法则及几何意义:,复数的减法运算也可以按向量的减法来进行。
例3.计算(1)(2)(3)练习:已知复数,试画出,(三)小结:两复数相加减,结果是实部、虚部分别相加减,复数的加减运算都可以按照向量的加减法进行。
(四)巩固练习:
1.计算
(1)(2)(3)
2.若,求实数 的取值。
变式:若 表示的点在复平面的左(右)半平面,试求实数 的取值。
3.三个复数,其中,是纯虚数,若这三个复数所对应的向量能构成等边三角形,试确定 的值。
以上就是查字典数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高二数学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
(2)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 部门间相互促 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通过理解殖民扩张与世界 市场的拓展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 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为什么叫火车吗? 这是因为最初的火车使用了蒸汽机,它是烧煤的。
蒸汽机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板书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英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归纳:
前提: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
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直接原因)教师提问: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 师生互动:工业革命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进行。
过程评价: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棉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多根纺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教师过渡: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部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开始部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业,标志: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导言,了解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必然会对纺纱的技术提高提出要求。飞梭不是真正的机器,第一台真正的机器是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英国棉纺织机器的发明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为什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一时期的棉纺织机器存在什么局限性?
师生互动:(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但是这些棉纺织机器的动力都是水力,从而使工厂的建设必须在靠近河流的地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这就要求摆脱限制的新动力的出现。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填补了这一空缺。
2.动力革新:1785年,英国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问题情境:蒸汽机比起人类原来使用过的原动力相比,它有哪些优越性? 蒸汽机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②动力强大;③便于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3.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拓展:英国——法、美
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标志: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自主探究】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⑵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P31英国就业人口比重》表与“历史纵横”)。
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首先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工业革命后出现一系列工业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现在又有了反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居住郊区化),出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开始了对城市格局的规划。请同学们调查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城市是如何规划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的。
⑶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⑷社会意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盛行,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促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主探究】阅读P32【学思之窗】请思考: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 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 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三、【师生互动】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⑤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四、【本课小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机器代替手工,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要求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五、【本课测评】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六、【学习延伸】
恩格斯把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做了比较,你如何理解。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本质上它们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的,是渐进的过程;而法国大革命是从政治的角度开始改变的,是思想洗礼和社会的革命。恩格斯敏锐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谈一谈。课后习题
1.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生产组织形式是()A.工场 B.作坊 C.工厂 D.机器 【答案】 C 2.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是()A.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产生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C.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解析】 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这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答案】 A 第一 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回答5~10题。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A.大机器的推广 B.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C.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D.工厂的广泛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含义。它指的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飞跃。【答案】 C 4.下列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 C 5.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A、C两项表述不正确,应排除。B、D两项比较应排除B项。【答案】 D 板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四篇:《练习7》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7,第6-7项 课时目标:
1、朗读、背诵《毕业歌》
2、口语交际:写毕业赠言,并能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这样写的理由。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六题 l、激情导人。
同学们,明天你们将告别小学6年的学习生活,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是不是 ——
(师引背课文:“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地眷恋之情。”)
2、是啊!这儿还有一首歌,为同学们抒发了心中的情怀。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派代表表演朗读,交流评议朗读时的停顿、轻声、重音等技巧的处理。
5、反复吟诵,理解大意,感受意境。
6、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朗诵表演。
二、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事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把课桌排成“u”字形,便于学生互相观察,确定赠言对象。(3)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4)播放歌曲《送别》,营造氛围。
2、谈话导人。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最后一道练习题:临别赠言。
3、审题。(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①何为“赠言”?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所喜欢的一句名言。
②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③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1)自由说。(2)指名说。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赠言作出适当的评议,及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第五篇: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精选)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XX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XX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
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课后阅读思考】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