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答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答案
一、1、重点字词:
阜盛fù:(人家)兴盛;阜,多。厮:小厮,未成年男仆。/ 厮认,互相认识。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屏住呼吸,不敢说话。嬷嬷mïmo:旧读mā,年老妇女。
纳罕hǎn:感到奇怪。绾wǎn着:把长条物盘绕成结。轩xuān峻:高大貌。
匙箸chízhù:匙子筷子。/ 匙,钥匙。憨hān顽:天真顽皮;憨,朴实天真。
懵měnɡ懂:糊涂,不明事理。纨袴wánkù:纨绔,富家子穿细绸裤,借指富家子。
潦倒:颓丧;这里指不约束检点行为。嗔chēn视:怒时瞪眼看。草莽:杂草;这里指没有才学。
姣jiāo花:美丽的花。颦pín:皱眉。杜撰zhuàn:虚构、编造的。忖度cǔnduï:推测。
劳什子:北方方言,东西、物件。盥ɡuàn沐:洗浴。翠幄Wî 仪yí门 敕Chì造
便biàn宜 惫bâi懒 放诞dàn 伺cì候 作揖yī 嫡dí亲 狡黠xiá 内帏wãi 两靥yâ
宫绦(tāo)两腋(yâ)贾赦(shâ)錾银(zàn)戏谑(xuâ)驯骡(xùn)罥烟(juàn)
1、重点字词
钝dùn响 寒暄xuān 朱拓tà 乞丐qǐ gài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尘芥jiâ 形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嚎há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驯xùn熟 桌帏wã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ã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监(jiàn)生 陈抟(tuán)
新正(zhēng)捺(nà)上
草窠(kē)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guǐ秘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瓦楞wǎlãng: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ï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â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絮絮:xù xù 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歆享xīn xiǎng:神灵享受供物。
呜咽wūyâ: 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1、重点字词:
鲸(jīng)鲨 脊鳍(qí)攮(nǎng)刺
海鳐(yáo)黏(nián)液 蹂躏(lìn)攥(zuàn)住
榫(sǔn)头 舵(duî)把
堤(dī)顶 残骸(hái)嗜(shì)杀 文学常识: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写成小说集《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3、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桑地亚哥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象征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而 “大海”“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写鲨鱼之凶猛和残暴主要为了烘托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一、1.D(A.攒珠髻..cuán 宫绦.tāo B.伶俐líng 上蹿下跳cuān C.不屑一顾xiâ)2.C曲改为屈
3.A、(B.“画眉之墨”后面的句号要放到单后引号前面。C、婆婆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D.“他说”后面的冒号改逗号)
4.B.(A.成分残缺 改为“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C.主语残缺 改为“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D.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改为“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
5.B(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6、B(改为“无声无息”)
7、D(《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伍尔夫)
9.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0.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1.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2.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第二篇: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学案(答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1、(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2、(1)新疆维吾尔上海塔里木柴达木川渝(四川)
(2)河西走廊山西
(3)四川四川柴达木塔里木
(4)太阳辐射
(5)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和积累资金;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6)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矛盾,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得于环境改善;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7)① 通过铁路外运 ;②在大煤矿附近建火电站,将煤转化成火电输出。
3、(1)格尔木 拉萨
(2)昆仑 唐古拉 沱沱
(3)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4)A
(5)铁路的建设使一部分牧民转为筑路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减轻了草原的畜牧业负荷,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6)B
(7)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水汽充足,降水丰沛;水热条件利于作物生长;水源充足,便于生产和生活;地势低平,方便交通。(答出任意4点可得满分)
4.(1)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位于东南沿海,毗邻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3分,答出其中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2)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建设 “西电东送”工程; 降低能耗,创建节约型社会(3分)
(3)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1分)加速消耗当地资源,并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分)
5.(1)过度放牧(1分)过度开垦(1分)
(2)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2分)
(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1分)沙尘暴(1分)
(4)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2分)
6.(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西北更少(1分)
(2)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经济较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总量少(2分)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2分)
(3)地表径流(1分)
(4)京杭运河(大运河)(1分)低于(1分)
(5)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排污量,确保取水源地水质清洁(1分);对沿线地区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实现达标排放。(1分)
(6)京杭黄河丹江口上滦滦黄黄
第三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阜盛(fù)敕造(chì)歆享(xīn)模样(mó)
B.朱拓(tà)呜咽(yâ)绾者(wǎn)嫡亲(dí)
C.炮烙(pào)瞋视(chēn)吞噬(shì)惫懒(bâi)
D.懵懂(měng)作揖(yī)蹂躏(róu)忖度(dù)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蹒跚蜂踊烟霭蘖根
B.杜撰寒喧沮丧胳膊
C.仓皇理睬膨胀绰号
D.潇洒连绵蹙缩形骇
3.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⑴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⑵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⑴身量不足,形容尚小。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⑴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⑴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地陪着。..
⑵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
4.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面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5.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
谣言也加以扩散。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D.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8.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9.下列文学常识知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原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入
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选自其中;《祝福》选自《彷徨》中。
C.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出身显赫,后来家道中落,晚年时写下旷世杰作《红楼梦》。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因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成就,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0.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11.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致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12.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13.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15.将下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3分)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②当时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体系③它是当时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武器
④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答:人道主义是
16.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连贯(4分)
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一段英雄人生: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
首。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如磐石的精神。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⑶仰视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3.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八哥被人捉来调教之后,便会模仿人的声音,翻来覆去地说那学来的几句话。可它听见庭前树上的蝉在高歌,却讥笑蝉不会说话。蝉说:“你虽然会学人说话,说的却完全不是你自己的话,而我唱的却是我自己的歌呀!”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以联想到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请你就“学人说话与唱自己的歌”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27分,每小题3分)
1.B(A模样mú C炮烙páo D忖度duó)
2.C(A蜂拥 孽根 B寒暄 D形骸)
3.B(A①姿容俏丽,②指文学才华;B形体容貌;C①风韵,②英俊有才华,D①形容庄严,②形容整齐)
4.C
5.A(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B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此处与语义不符,应为漠不关心C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不能用于老者。D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用于此不妥)
6.B(A最后应为问号 C今年前应为破折号 D感叹号应为逗号,句号应为感叹号)
7.C(A不合逻辑,删掉“不会”;B一面对两面;D在“与”前或后加“和”)
8.A
9.D(《老人与海》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12分,每小题3分)
10.D11.D 12.C 13.A
三、(23分)
14.(4分)如今努力耕田,辛辛苦苦工作,(还是)穿不暖,吃不饱;如今建立国家、立个君王,恩惠(不仅无数,而且)还可以用来传留给后代。(“力田疾作”、“泽”、“遗世”三处必须落实)
15.(3分)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而提出的用以反封建和反宗教,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
16.(4分)大雪压顶的日子 你不肯屈服 站着 给江河一滴清纯
评分标准:句式1分,内容1分。
17.(6分)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18.(6分,每句2分)⑴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⑶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第四篇:第一单元复习课学案
第一单元复习课学案
复习课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本单元20个“我会写”的字,27个“我会认” 的字及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复习、做题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知识点,联系上下文,再次品味
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再次走进西部,感受西部的美好,激发热爱西部的情 感。
课前准备:给学生发放学案,鼓励学生高效完成自学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一、我会读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
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热乎乎、一碧千里、翠
色欲流、襟飘带舞
提示:你觉得哪些字词容易混淆、难写、难记?提出来,让大家都留意。
二、我会背诵
1、背诵《草原》一文的1、2自然段。
2、背诵《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3、背诵本单元的日积月累。
提示:背诵的时候,千万别添字掉字奥。
三、我能理解
1、《草原》一文,按的顺序,描绘了图,图,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不仅美,更美。最后用诗句
“、”结束,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之情。
2、《丝绸之路》一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
是。
3、《白杨》一文中,爸爸的话写出的白杨的三个特点,分别
是:。
4、《白杨》一文中,写了爸爸次沉思。第一次是思,第二次是
思。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
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充分反映了建设者的精神。
总结: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你在内容、写法上都什么收获?
四、我能延伸
西部印象(节选)
对我来说,西部印象是与荒凉、遥远、新奇和异域风情连在一起的。她是众山之巅、江河之源,是茫茫无边的黑色大戈壁、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但她也是丰润的绿洲、肥茵的大草原、淙淙的雪山泉水、悠扬婉转的牧歌。她是葡萄架下的笑声、旋转的裙子、飘舞的辫
子。她是油滋滋粘满孜然的羊肉串、大块白嫩嫩的手抓羊肉。西部是东西方文明的通道,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大陆桥。她是上古开通的丝绸之路,是络绎不绝的商队,是和平与
繁荣的使者,是驼背上诱人的香料与丝织物,是大车里精美的瓷器和工艺品,是艰难的长途
跋涉,是阳光下欢快的驼铃。西部曾有过极盛的繁荣,因而在古代,人们对她并没有遥远的感觉。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他
仗剑他国,白发飘零,游历和歌咏了祖国山水。五十年来的西部,是铺天的麦地,是无际的棉田;是井架,是运油车,是输油管;是原子基地,是发射架,是内地支边,是生产建设,是强大国防,是赫赫国威。眼下,西部就要发生一场更大的变化。她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奇
迹,21世纪的硕果。啊,西部,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络绎不
绝:。长途跋
涉:。
2、认真读短文,找找哪些语句与下列中学到的课文内容有关。与《草原》相关的语句:。与《白杨》有关的语
句:。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语
句:。
3、短文的第①段是写对西部的; 第②段是写西
部;第④段是写西部。
4、“啊,西部,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根据你课内外对西部的了解,请对它的未来作
一下预测。
课中
一、小组合作
1、自学(用红笔画出自己学案中不会的内容)1分钟
2、对学(找出两个人的不同之处,探讨)3分钟
3、群学(统一答案,将需要展示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展示人员,预展)8分钟
二、班级展示20分钟
1、听写词语
()()()()()()()
()()()
2、展示学案中的二、三、四题。
三、质疑探究2分钟复习至此,对于本单元,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我们共同
解决。
四、自悟自得1分钟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知识、情感、道理等,我想说:
五、达标测评5分钟
1、形近字组词蹄()崖()绍()陷()
啼()涯()沼()焰()
2、判断对错。
(1)《草原》一文是老舍写的,课文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和《草原》两课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车窗外事茫茫的大戈壁。”“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两句中的“茫茫”
一词的意思不同。()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写几句话夸夸他们
吧。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学科:语文教师:杨雁波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
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情感。
5、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 的能力。
三、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1.课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的内容“走进西部”。(读句子:“草原美景
如画,蒙汉情深似海。”“石雕浓缩历史,见证昔日繁华。”“明写白杨暗喻人,托物言志表寸
心。”“天路神奇穿越雪域高原,藏汉情景见证党恩似海。”)谁能告诉我,它们与哪篇课文有
关?(学生答)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本单元的字词。
二、字词复习重点
1、能读会写下列词语,并说出重点词的意思。
a、学生自己找出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b、对难写的字,如:襟、涩、勒、晰、疆、陷等,教师加以指导。
2、多音字组词。(掌握多音字读音,积累不同读音的词语)
a、蒙、似、载、曾、碴、薄、倒、行。
b、引导学生读出它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c、多音字在句中的正确运用。
3、形近字组词,易错字组词。形近字:毯、毡、毽疆、僵陷、掐辩、辨 易
错字:吟、貌、襟、涩
b、学生齐读。
c、学生组词,并选用所组词造句。
4、写出近反义词(巩固词意理解)
近义词:天涯~天际勾勒~勾画羞涩~羞愧等
反义词洒脱~拘束典雅~粗俗清晰~模糊等
5、课堂检测
a、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1、我竭力进行(),终于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消除人们对我的误解。
2、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不清刚才过去的是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5.课的小结:总结本课复习内容。
六、总体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复习
1、生字、词语2、2、多音字(注音组词)
3、3、形近字、易错字组词4、4、近反义词5、5、理解运用
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汉字。(32分)tǎnyínyūtímào 绿(毯)低(吟)(迂)回马(啼)礼(貌)
jūjiāoxuànyájùn(拘)束摔(交)
(渲)染天(崖)(骏)马lâxiusâxīshàojiāng 勾(勒)(羞涩)清(晰)介(绍)新(疆)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8分)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
三、词语搭配。(10分)茫茫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冻土 小
小的昆仑山银装素裹的灯火 粗壮的大戈壁斗志高昂的身影 高大的争论彻夜通明的风火山
巍峨的枝干逞凶一时的筑路大军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
么(),不(),也不()。
4、(),浪淘风簸自之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5、美景——()——()——()——联欢。
五、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深:① 颜色浓② 开始以来经历的时间久
③ 距离大,跟浅相反④ 程度高⑤ 极;很⑥深入;深远
1、夜深.了,人们
都进入了梦乡。()
2、这件衣服颜色太深.了。()
3、那件事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4、那口井特别深.。()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6、我们对他的遭遇
深.表同情。()
六、选词填空。(9分)可是由于尤
其1、上网冲浪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要注意节制。
2、()连续高温,杭州采取了人工降雨的办法以减缓旱情。
3、暑假里,小学生要特别
注意人身安全,()是在游泳时,一定要有 大人带领。
七、照样子,改写句子。(9分)例:这是一个娇嫩的小生命。这是一个多么娇
嫩的小生命呀!
1、杭州的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2、人们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3、我向往大熊猫的故乡。
八、请你当医生,给下面的句子治病。(6分)
1、我敢肯定今天
2、元宵节,大街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大红灯笼。可能会下雨。
第五篇: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综合应用知识点
【理论知识】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力量)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例题1】:2004年6月底到七月初,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在全国掀起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努力实现共同理想的高潮。
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例题2】: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简单应用知识点:
1.文化的涵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我们当前要发展的文化指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三个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文化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关系(或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4.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表现。(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经济文化化)
(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经济化)
5.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表现:
(1)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意图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6,当前面对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与个人
综合应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3)特点: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从影响的过程看)。
a: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人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增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从影响的效果看)
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4)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来源:
总结:文化如何影响个人成长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3)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题3】:材料: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据此有人认为,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例题4】:(辨析题)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例题5】:2004年,山东大学就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通信和娱乐,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同时认为网络弊端重重的也大有人在,大家对其厌恶程度依次为:网络用语不文明、偷看他人电子邮件、攻击他人电脑、浏览暴力性游戏软件、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聊天等。对于网络游戏对校园生活的冲击,虽有不少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影响巨大,很多人因此而分散精力、荒废学业,但多数学生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便不会深陷其中。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16分)
例题1参考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例题2: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题3:参考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2)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只有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例题4:参考答案:(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2)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优秀和糟粕之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游行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例题5:参考答案:(1)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4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持久的。因此,接触网络文化,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6分)
(3)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加以学习运用,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6分)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理论依据:
(1)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明显,因此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现实意义:
(3)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