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有机化学(II)-1,2》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II)-1,2》(药物化学专业)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 Ⅱ-1[Organic Chemistry Ⅱ-1]
有机化学 Ⅱ-2[Organic Chemistry Ⅱ-2]
课程号(代码): 20321040,20321130
课程类别 :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
学时:64+48
学分:4+3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基本面向 : 药物化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有机化学与药学渊源深厚。该课程要求药物化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继续深造,为将来利用有机化学,服务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教学,把有机化学与药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深入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的规律,机理,立体化学。
三、教学内容前言(4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
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分类和反应类型;
三、了解共价健的本质,掌握共价健的属性,熟悉利用键能数据推算反应的焓变;
四、掌握下述名词术语:有机化学;同分异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 Van der walls 力;官能团
1-1 有机化学的由来和发展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子结构和组成(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的表示方法);理化性质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诱导效应;键的可极化性
1-4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
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烷烃和环烷烃(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烷烃的命名规则。
二、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典型的构象 ap, sp, sc, ac 的稳定性分析;
三、了解饱和碳原子的 sp 3 杂化轨道与烷基自由基的 sp 2 杂化轨道的形成与构型;
四、着重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基本规律(区域选择性)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五、弄清下列概念:同系列与同分异构;构造异构与链异构; T.S 与活泼中间体;扭转张力与 Van der Walls 张力; Newman 投影式与透视式;活性与选择性; Baeyer 张力;船式与椅式构象
2-1 烷烃的同系列与同分异构现象(键异构)
2-2 烷烃和命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采用 1980 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衍生物命名与俗名
2-3 烷烃的结构: CH 4 的正四面体结构与 sp 3 杂化轨道;烷烃的构象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
2-5 烷烃的反应:烷烃的卤代反应(CH 4 的氯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历程);卤代反应中卤素的活性与选择性;氧化反应(燃烧与部分氧化);热裂反应
2-6 烷烃自由基的立体化学(sp 2 杂化)
2-7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
2-8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9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2-10 拜尔张力学说与近代观点
2-11 环烷烃的构象(环丙烷、环己烷及其衍生物、十氢萘)立体化学消去的历程(E1,E2,E1cb)影响因素;定向规律
六.卤代烷与金属的反应:格氏试剂及其反应;类格氏试剂及其反应
七.卤代烃的还原
八.多卤代烃与 απ、σ-P)
6-7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与 H 2 和 HX 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反应)加 H 2 ;游离基加成反应; Diels-Alder 反应;聚合反应
6-8 共轭二烯烃的制备芳烃(8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类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历程和定位规则,能充分利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来解释其规律;
二、掌握侧链上的氧化与卤代反应规律,了解芳环被催化氢化,催化氧化,Birch 还原的规律;
三、掌握萘及一取代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和蒽、菲的特性;
四、掌握 Huckel 规律与芳香性判断;
五、掌握下述概念和人名反应:共振论和 Kekule 结构;活化基与钝化基;邻对位定位基与间位定位基;同位素效应;空间效应; Friedel-Crafts 烷化和酰化; Clemensen 还原; Haworth 合成法
7-1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7-2 苯的结构:苯的特性与 Kekule 结构;苯结构的描述(MO 和共振论)
7-3 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
7-4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其应用:定位规律及理论解释;苯二元取代物再取代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应用
7-5 氧化(苯环上氧化,侧链氧化)
7-6 游离基反应(环的加成,侧链卤代)
7-7 萘的结构与衍生物的命名
7-8 萘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定位规则);氧化与还原
7-9 蒽、菲的特性
7-10 致癌烃
7-11 非苯芳烃:芳香性的条件(Huckel 规则);几个典型碳环非苯芳香族化合物(环丙烯正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篮烃,杯烯、轮烯)醇、醚(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醇、醚的结构的共性、命名与物理性质及一些主要合成法;
二、掌握醇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了解醇氧化和掌握邻二醇的特性;
三、掌握不对称醚的醚键断裂规律和酸碱作用下的环醚开环规律;
四、弄清下述试剂与反应的体质: Lucas 试剂; Sarett 试剂; Oppenmer 氧化法; Williamenson 醚合成; Pinacol 重排; Wagner-meerwein 重排; Fries 重排
8-1 醇的分类和命名
8-2 醇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8-3 醇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亲核性(与 R-X 反应,与 ROH 反应,与 RCOOH 反应,与 TsCl 和无机酰卤反应,与 CS 2 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消去反应;醇的氧化
8-4 邻二醇的特性(氧化与重排)
8-5 醇的制备
8-7 醚(分类,命名,反应,制备)
8-8 硫醇和硫醚: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醛、酮(8学时)
基本要求:
一、重点掌握羧基上的各种亲核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历程,注意 Cram 规则的立体化学问题;
二、掌握醛、酮的 α-H 的反应历程;
三、了解插烯原理,掌握 α、β烯醇互变,卤代与卤仿反应,aldol 反应;
9-4 醛酮的氧化与还原:醛酮的一般氧化,Baeyer-Villiger 氧化和 Riley 氧化; Cannizzaro 反应;还原成醇(催化氢化和金属氢化物和金属还原);还原成烃基(Clemensen 还原,Wolff-Kisher-黄鸣龙还原)
9-5 醛、酮、的制备
9-6 不饱和醛、酮(插烯原理与共轭加成)酚、醌(4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酚的结构、反应和制备方法;
二、掌握醌的结构特征和对体醌的基本反应;
三、弄清 Reimer-Tiemann 反应; Kolbe 反应;
10-1 酚的结构和命名
10-2 酚的化学反应(酸性,氧上的烷化与酰化,显色反应,芳环上的反氧化与还原,10-3 酚的制备(磺化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法等)
10-4 醌的分类与命名
10-5 对苯醌的反应
10-6 醌的制备羧酸及取代羧酸(6学时)
基本要求:
一、重点掌握羧酸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熟悉 取代羧酸 的特性;
二、了解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羧酸的脱酸与还原反应,羧酸的 α-H 的反应;
三、适当的掌握卤代酸、酚酸、醇酸的特有反应。
11-1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羧酸的结构与性能
11-2 羧酸的反应:羧基中氢的反应(酸性、影响酸性的结构因素);羰基碳上的反应(酯化反应、酰卤的形成、酰胺的形成,贝克曼重排、酸酐的生成);脱羧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羧酸的 α-H 的反应(Hell-Volhavd-Zelinsky 反应)
11-3 羧酸的制备
11-4 取代酸:卤代酸和卤代酸酯的特性(Darzen 反应,Reformatsky 反应);醇酸特性;酚酸的性质与制备方法;羰基酸的特性羧酸衍生物(6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酯和羧酸的 α-H 的反应,了解酯的热消去反应和酰胺的一些特殊反应;熟悉 β酮酸酯及其类似物的互变异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掌握 Perkinr 反应; Claisen 缩合; Hofmann 降解; Darzen 反应; Reformatsky 反应; β丁酮酸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有机含氮化合物(6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尤其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不同程度还原在有机合成上的意义;
二、重点掌握胺类的碱性规律,氮上的取代反应和与 HNO 2 及 TsCl / NaOH 的反应(Hinsberg 分胺法),了解叔胺氮上的氧化反应及其氧化产物在合成上的应用(Cope 反应);
三、重点掌握芳香重氮盐的生成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如 Sandmeger 反应和偶联反应等;
四、掌握烯胺和季胺化合物的反应(重点 Hofmann 彻底甲基化反应);
五、掌握胺的各种制备方法,如还原胺化法与 Gabriel 合成法等;
六、了解重氮甲烷与氮烯的结构与应用。
13-1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还原、缩合等)
13-2 胺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13-3 胺的结构与反应(碱性、亲核性;与 HNO 2 反应;氧化);芳胺环上的反应(卤代、硝化、磺化)
13-4 烯胺的合成与反应
13-5 季胺盐与季胺碱
13-6 胺的制备:硝基、腈、酰胺、肟等化合物的还原;羧基还原胺化;氨或胺的羟化;特殊的伯胺合成法(Hofmann 降解、Gabriel 合成法)
13-7 芳香重氮盐的结构与反应:结构;反应(脱氮、Sandmeger 反应等,不脱氮反应,偶联等)
13-8 重氮甲烷与碳烯的结构和反应:重氮甲烷的结构和反应:碳烯的结构和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光谱性质(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 MS、IR、NMR 波谱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能够用于不太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与鉴定,其中:(1)MS 要求掌握 M + 和碎片离子的识别,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开裂规律有总体了解;(2)IR 要求掌握一些典型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及影响峰位的因素;(3)NMR 要求掌握化学位移 δ、偶合常数 J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4-1 IR 与有机分子结构:概述(IR 形成、IR 表示方法,化学键振动类型与规律);影响峰强度的因素; IR 谱应用举例
14-2 1 H-NMR 与有机分子结构: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NMR 的应用举例
14-3 MS 与有机分子结构:概述(MS 的产生与 IR 表示方法)M + 与碎片(M + 的形成与识别,M + 强度与结构等); MS 的应用举例杂环化合物(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二、熟悉简单杂环化合物的类型与命名;
三、主要掌握五元和六元杂环中的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四、了解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制备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六、了解以吲哚、喹啉为代表的稠杂环的结构与性能,并对某些天然含杂环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了解。
15-1
15-2 芳香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5-3 五元杂环化合物――结构与反应(呋喃、吡啶、噻吩、咪唑的结构、反应,呋喃衍生物的反应;稠杂环(吲哚)
15-4 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及其衍生物(结构与性能,吡啶的化学反应、吡啶及其取代吡啶的合成);吡喃及其衍生物;稠杂环(喹啉、异喹啉、嘧啶、嘌啉等)周环反应(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周环反应的特点及理论;
二、掌握前线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能熟练地描述 HOMO 和 LUMO ;
三、掌握三类周环反应的选择规律,能预言反应的进程。
16-1 电环化反应: 4n π 电子体系; [4n+2] π 电子体系
16-2 环加成体系: [2+2] 环加成; [4n+2] π 电子环加成; 1.3-偶极加成;钳合反应
16-3 σ迁移(氢原子参加,碳原子参加); [3.3] σ氨基酸的结构与共性(物性和化性);
二、掌握氨基酸的几种典型的合成方法;
三、了解肽的命名和结构特征,肽的合成和保护基的应用,肽的结构测定方法(端基分析法)。
18-1 氨基酸:分类与命名;
18-2 氨基酸的结构与物性(PI);反应与合成18-3 肽:结构;命名;结构测定;合成18-4 蛋白质:四级结构(简介)类脂(简介)(3学时)
19-1 油脂、磷脂和蜡
19-2 萜类(结构、分类、应用实例)
19-3 甾体化合物(结构、命名、实例)核酸和辅酶化学(简介)(3学时)
20-1 核酸的分类、组成与理化性质
20-2 辅酶(NAD,辅酶 A,乙酰辅酶 A,乙酸吡哆醛等)
四、教材
倪沛洲主编,有机化学(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五、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蓝仲薇,李瑛,陈华,肖友发主编,海洋出版社,200 4,北京。
2、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北京。
3、L.G.Wade Jr,Organic Chemstry(5 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4、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北京。
5、R.T.莫里森、R.N.博伊德,《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2,北京。
六、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 2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第二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I(Instruments Analysis-I)课程号(代码):2032163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本课程重点讲授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应用领域及方法特点,简介发展动向及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常见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较深入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仪器设备、结构和应用,初步具有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6学时)1.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2.熟悉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3.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4.掌握测定溶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5.熟悉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6.了解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7.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8.了解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9.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与滴定曲线。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2学时)
1.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掌握电磁波谱基本概念和电磁波谱区。2.熟悉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3.理解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产生。4.了解光分析法的分类。
5.熟悉光学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掌握分光器件及其原理。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学时)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2.掌握电子跃迁类型。
3.理解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掌握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4.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偏离因素,加和性及有关计算。3.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掌握仪器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作用。4.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的方法 6.掌握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了解多组分定量的其它方法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4学时)
1.掌握分子荧光的发光过程,熟悉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2.掌握荧光光谱的特征。
3.熟悉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的基本概念。
4.掌握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5.熟悉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6.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与荧光分析新技术。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8学时)1.熟悉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
2.理解分子的振动,掌握振动形式及其表述方法。3.掌握振动自由度。
4.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
5.掌握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的概念及红外光谱中的重要区段。6.掌握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吸收峰的因素。
7.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脂肪烃、芳香烃、醇、酚、醚、含羰基化合物和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8.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类型和特点,仪器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9.掌握红外光谱的解析。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4学时)
1.了解原子的光谱项及能级图,理解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2.掌握谱线轮廓及影响谱线变宽的因素。
3.掌握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理解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原理。
4.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装置及工作原理,掌握原子化器和光源的作用。5.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其特点。6.熟悉原子吸收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的方法。7.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
8.掌握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8学时)
1.理解核磁共振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以及核磁共振的产生。2.了解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
3.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类型和仪器各主要部分的构造及作用。4.理解化学位移的产生,掌握化学位移的表示以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5.熟悉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
6.掌握自旋偶合,自旋分裂和n+1规律。7.理解偶合常数的意义。8.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
9.掌握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的解析。10.了解碳谱及相关谱。
第八章 质谱法(8学时)
1.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2.了解质谱仪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主要离子类型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
4.掌握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5.掌握分子离子峰的判断及分子式的测定。
6.熟悉几类有机化合物(烷烃、链烯、芳烃、饱和醇、醛、酮、酸、酯)的质谱。7.熟悉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8.了解串联质谱法的原理及其应用。9.熟悉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
第九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6学时)
1.理解色谱法基本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2.掌握色谱流出曲线和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掌握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保留时间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公式。
4.掌握色谱分析基本原理,即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理论原理和相关公式。5.掌握分离度的概念和公式。
第十章平面色谱法(2学时)1.熟悉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2.掌握比移值、相对比移值及比移值与分配系数、容量因子的关系。3.了解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
4.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分离原理。
5.掌握吸附薄层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6.熟悉薄层板的制备和显色方法。7.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8.熟悉各种平面色谱的操作方法。9.了解高效薄层色谱法和薄层扫描法。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3学时)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流程、分类及特点。2.掌握固定液的分类和选择。3.熟悉气固色谱固定相、高分子多孔微球。4.熟悉流动相(载气)及其选择。
5.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掌握检测器的分类及选择。6.掌握速率理论的运用,范氏方程的简式,以及各项的物理意义。7.掌握分离方程式及分离条件的选择。8.了解样品预处理方法。9.了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0.了解定性分析方法。
11.掌握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和内标法以及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
第十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3学时)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2.熟悉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
3.掌握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离条件的选择。4.了解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和亲合色谱法及其常用固定相。5.掌握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6.掌握流动相对化学键合相色谱分离的影响,了解流动相最优化方法。7.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及其对选择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8.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
9.熟悉各类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10.掌握定量分析方法。11.了解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十三章 毛细管电泳(2学时)1.掌握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和过程。
2.了解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分类,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3.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
4.熟悉评价分离效率的参数及谱带展宽的影响因素(流型、自热、扩散和吸附)。5.掌握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分离模式。
6.熟悉毛细管区带电泳及其操作条件的选择。
第十四章 色谱联用技术(2学时)
1.掌握色谱-质谱联用提供的信息及特点。2.熟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及原理。
3.熟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及原理。4.了解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5.了解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提供的信息,熟悉联用仪的接口技术及原理。6.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
四、教材
《分析化学》(第五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仪器分析》,方惠群等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4.《现代仪器分析》,刘约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密新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6.《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平时成绩20%+半期考试30%+期末考试50%
第三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化学分析》(药学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 Chemical Analysis
课程号: 2032142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 32 学分: 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化学分析是药学院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测定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1 学时)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过程与步骤
第二部分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 学时)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数据的集中趋势与分散度、正态分布与 t 分布、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显著性检验、相关与回归。
第三部分 滴定分析法概论(2 学时)滴定分析的特点和分类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滴定分析计算
第四部分 酸碱滴定法
(6 学时)酸碱 质子理论:酸碱的概念,酸碱反应的实质,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酸碱的强度。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常用酸碱指示剂剂混合指示剂。酸碱滴定法: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选择,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五部分 非水酸碱滴定法(3 学时)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分类与选择。非水介质中酸碱平衡非水介质中酸碱的滴定方法及应用
第六部分 配位滴定法
(5 学时)EDTA 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及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配合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滴定条件的选择:滴定酸度的选择,掩蔽剂的选择。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应用与示例
第七部分 氧化还原滴定法
(5 学时)氧化还原滴定分类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指示剂:自身指示剂,显色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碘量法的原理及应用高锰酸钾法的原理及应用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八部分 沉淀滴定法(2 学时)沉淀 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钒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运用范围。
第九部分 重量分析法(4 学时)
挥发法、萃取法和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分离条件及测量方法挥发法:各种干燥方法,干燥失重的测量。萃取法:分配原理,应用示例。沉淀法: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形态,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沉淀纯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灼烧与干燥,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四、教材
李发美 主编《分析化学》(第 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 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彭崇慧等编,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邹明珠等编,化学分析,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R.Kellner et al,Analytical Chemistry,WILEY-VCH Weinheim(Germany),1998.D.A.Skoog, D.M.West, F.J.Holler, S.R.Grouch, Analytical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2000.梁文平,庄乾坤主编,分析化学的明天――学科发展前沿与挑战,科学出版社,2003。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为 100 分,计算方法: 总评= 0.45× 期末 +0.25× 期中+ 0.20× 作业+ 10× 考勤(各计分项权重可视具体情况调整)。
第四篇: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含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学会利用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其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性能;能够对一般的化合物进行合成分析;掌握分离、提纯、鉴定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能对简单有机物进行合成。
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和理论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不仅能够为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技能。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
2.有机结构理论及有机物结构表示法
3.共价键的属性、断裂方式及有机反应类型 基本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掌握有机物的特点及其分类
2.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共价键属性及共价键断裂方式 第二章
饱和烃与脂环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与结构
2.烷烃的物理性质
3.饱和烷烃的性质:卤代、氧化、异构化及裂化
4.小环烷烃的结构和开环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烷烃及烷基的命名方法,尤其是系统命名法
2.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结构,会进行构造异构和构象异构分析
3.掌握烷烃及小环烷烃的主要化学反应;掌握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及自由基反应机理 第三章 不饱和烃
1.不饱和烃的命名及结构
2.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及塑料与橡胶
4.氧化反应
5.α-H 及炔氢的反应
6.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掌握不饱和烃的系统命名法及烯烃的几何异构现象
3.掌握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通过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及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的学习,掌握马氏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及反应产物构型的选择 第四章
立体化学
1.烷烃与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2.顺反异构(几何异构)3.对映异构 基本要求: 1.掌握构象分析,尤其是环己烷的构象;掌握几何异构的命名
2.掌握手性、比旋光度、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学会用R/S法和D/L法进行构型标记;会使用Fischer投影式 第五章
芳香化合物
1.苯的结构、芳香性的定义及Hückel规则
2.芳香化合物的命名及物理性质
3.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α-H反应
4.单环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5.多环芳烃
6.芳杂环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芳香性的内涵与Hückel规则的应用
2.掌握苯、萘、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吲哚和喹啉等的结构、命名及其主要的化学性质,并从结构上分析掌握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
3.掌握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定位规则,学会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解释定位规则,并熟练利用定位规则指导取代芳烃的合成 第六章
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与制备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3.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
4.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 基本要求:
1.掌握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及卤代芳烃的结构和化学反应
2.掌握SN1与SN2、EI与E2反应的反应机理,会判断化合物的结构对反应机理和反应活性的影响
第七章
醇
酚
醚
1.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酚醚的制备
3.醇、酚、醚的反应 基本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命名、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了解有关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八章 醛 酮 醌
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2.醛、酮的制备
3.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α-H反应、氧化、还原
4.醌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和醛酮缩合反应的反应机理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4.β-二羰基化合物 基本要求: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及制备方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以及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及化学性质
2.胺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制备
3.胺的反应
4.重氮及偶氮化合物
5.腈的命名、制备及性质 基本要求:
1.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及腈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质。重点是胺
2.掌握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3.二糖与多糖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单糖及二糖的结构特征;了解变旋光现象、差向异构、苷羟基等概念;会书写Haworth式及构象式
2.了解淀粉、纤维素的组成与性质 第十二章 氨基酸
蛋白质
核酸
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氨基酸的制备与性质
3.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基本要求:
1.掌握α-氨基酸的命名、制备与性质
2.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教材: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五篇:《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1502002 学
分:2 学
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0 讨论学时:2 课程负责人:宋益善
一、课程简介(分别用中英文描述课程的概况)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各种类型有机反应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及从事专业工作相关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
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ed undergraduate,mainly introduces the nam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chemical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of organic compounds;the mechanisms of a variety of organic reactions.This cource can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skills of organic chemistry, devolop abilities of problems-analyzing and-solving , and place solid basis for students in their successor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work.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对有机化学课概貌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特性。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书写方法。
3、掌握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4、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分类方法。
5、有机反应类型。【教学重点】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难点】
1、共价键的理论及要点。
2、共价键的键参数。【授课时数】 1.5学时
第二章 烷 烃 【教学目标】
掌握烷基的命名法,理解烷烃的结构,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基本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同系列等概念。
2、烷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3杂化;σ键.(自学)
3、烷烃系统命名。
4、烷烃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掌握烷烃沸点、密度、溶解度变化规律。
5、烷烃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1、烷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碳的四面体结构、sp3杂化及σ键。
3、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卤代反应历程。
【教学难点】
1、碳的四面体结构、sp3杂化及σ键。烷烃的立体结构。
2、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反应历程)。【授课时数】 2.5学时
第三章 烯 烃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典型性质。理解烯烃加成的定位规律。【教学内容】
1、烯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2杂化;π键。(自学)
2、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存在和构型标记。
3、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聚合反应;α—H取代反应。【教学重点】
1、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2、烯烃的分子结构、sp2杂化、π键。
3、烯烃的化学性质(马氏规则)。
4、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
【教学难点】
1、烯烃分子的立体结构、Z/E命名法。
2、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的影响及对马氏规则的解释。
3、碳正离子及稳定性。【授课时数】 3学时
第四章 炔 烃和二烯烃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炔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其主要化学性质,加深对杂化轨道理论的认识。【教学内容】
1、炔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sp杂化。(自学)
2、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3、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和1,4加成反应;双烯加成。
【教学重点】
1、炔烃的分子结构、sp杂化。
2、炔烃的化学性质。
3、共轭二烯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性质。
4、共轭体系的分类,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影响。本章难点
【教学难点】
1、共轭效应对共轭二烯烃结构、性质的影响。
2、分子轨道理论对1,3—丁二烯中离域键的解释。【授课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脂环烃 【教学目标】
理解大小环烷烃的相对稳定性,掌握环己烷的构象问题。【教学内容】
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2、环烷烃的结构。
3、环烷烃的性质。【教学重点】
1、脂环烃的命名、化学性质、顺反异构现象。
2、烷烃的构象。
3、环己烷及衍生物的构象。
【教学难点】
1、用张力学说和近代结构理论解释环的大小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环己烷的构象:船式、椅式、a键、e键。【授课时数】 1学时
第六章 芳香烃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对芳烃的芳香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知道哪些规律是普遍的,哪些规律是特殊的。会应用某些取代基的定位作用合成多官能团化合物。【教学内容】
1、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2、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及反应机理;定位规律及应用;氧化反应;加成反应;芳香烃侧链的反应。
3、稠环芳烃的结构、命名和性质。【教学重点】
1、苯的凯库勒结构式及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解释。
2、单环芳香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
3、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
4、苯环取代定位规则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5、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及性质。
6、休克尔规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1、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
2、休克尔规则和非苯系芳烃。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七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标】
本章从不对称物质具有旋光性的现象出发,解释有机化学中不对称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从立体化学的角度对分子的构型进行阐述。培养学生用对称元素来判断分子有无手性。【教学内容】
1、旋光活性物质;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教学重点】
1、分子结构与对映异构的关系。
2、旋光性、比旋光度、手性、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重要概念。
3、构型的R/S表示法。
4、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和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教学难点】
1、对映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关系、手性、对称因素。
2、构型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3、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构型的表示方法(D/L R/S法)【授课时数】 自学
第八章 卤代烃 【教学目标】
学习亲和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卤代烃物理性质;掌握卤代烃沸点、密度变化规律。
3、卤代烃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查依采夫规则。格氏试剂生成。
4、乙烯基型和烯丙基型卤代烃;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活性比较。【教学重点】
1、卤代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不同卤代烃活性的差异及鉴别。
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教学难点】
1、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
2、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烃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溶剂)。【授课时数】 2学时
第九章 醇、酚、醚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醇和酚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了解分子结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醚的主要性质,理解一些特殊结构的醚的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物理性质:掌握醇沸点、溶解度特点。
3、醇化学性质:似水性;酯化反应;与HX反应;了解伯、仲、叔醇反应活性差异;脱水反应;氧化反应;
4、酚的命名,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规则。
5、酚的性质:弱酸性及基团对酸性的影响;显色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6、醚的命名。
7、醚的性质:与浓酸反应;醚键断裂;过氧化物生成。【教学重点】
1.醇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2.醇的化学性质。
3.酚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
4.醚的命名、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1、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规则。
2、醚的化学性质。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十章 醛、酮、醌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醇和酚主要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了解分子结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醚的主要性质,理解一些特殊结构的醚的性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醛、酮物理性质。
3、醛、酮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α—H反应;卤仿反应结构特征。
4、醌的命名、结构特征及性质。【教学重点】
1、醛酮的命名、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醛酮的亲核加成。
3、醛酮的α—H反应。
【教学难点】
1、亲核加成反应活性影响因素(电子效应、空间效应)。
2、与氨及衍生物的加成—消去反应。
【授课时数】 4学时
第十一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取代酸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羧酸的结构与性质,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征和关键反应,了解常见取代羧酸主要的化学性质,把握规律、抓住机理,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一些羧酸和取代酸的俗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酸性及结构对酸性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还原反应;α—H反应。
4、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5、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6、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反应;反应活性比较;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
7、羟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和性质。
8、羰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脱羧、氧化和还原反应;乙酰乙酸乙酯的结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点】
1、羧酸的分类、命名及结构。
2、羧酸的化学性质。
3、二元羧酸的受热分解反应。
4、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及结构。
5、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的性质。
6、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教学难点】
1、羧酸分子中的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
2、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授课时数】 6学时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 【教学目标】
学习胺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含氮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1、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胺类化合物物理性质及光谱特征。
3、胺类化合物化学性质:脂肪胺、芳胺酸性;结构对酸性的影响;伯、仲、叔胺烷基化、酰基化、磺酰化反应活性差异;伯、仲、叔醇反应鉴别和分离;与亚硝酸反应活性差异。【教学重点】
1、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胺的化学性质
3、季铵盐和季铵碱的性质。
4、重氮盐的制法。
【教学难点】
1、苯胺分子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对苯胺碱性的影响。
2、季铵碱的性质—Hofmann降解反应测定胺的结构。【授课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本课程安排有一定学时的自学内容,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供学生掌握自学要点。
平时安排有作业或完成读书报告。在主要章节讲授完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习题、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每一章节由理论授课、研讨、自学、作业或者读书报告等方式构成。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
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EOL平台将作为本课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发布各类通知、访问资源和学习资料、开展在线测试和讨论。
本课程在整个一学期中安排期中和期末考试。试题有有机化合物命名或写结构、完成反应式、化合物鉴别或分离、结构推导、有机合成、判断、填充、选择、综合题等形式覆盖大纲所要求内容,其中至少60分为基础内容,再以平时课堂问答、讨论和测验等各环节综合评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本课程考试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占20%、期中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分别占30%和50%。
五、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教材:
1.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赵建庄主编)2.有机化学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楠主编)参考书目:
1.[美]R.T莫里森,R•N•伯伊德著《有机化学》(上、下册)
2.邢其毅等编写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3、傅建熙主编的《有机化学》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基础化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方面的理论、实验技术原理和技能,为进入后继课学习打好基础。
主撰人:宋益善 审核人:熊振海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