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诊断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营养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O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 绪论………………………………………………………………………………………………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疽……………………………………………………………………………………… 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检验系)、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一、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重点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检体诊断60学时,心电图检查15学时,超声波检查6学时。实验诊断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临床见习45学时,电教9学时。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互相实践,应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2、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熟悉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并了解血液、尿液、粪便三项常用临床检验操作方法。
4、熟悉心电图各波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6、初步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绪
论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五、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常 见 症 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症状学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重点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与咯血、心悸、紫绀、水肿、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
一、发热(自学)
(一)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二)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二、疼痛(自学)
(一)在分析疼痛时应注意:
1、疼痛的位置与传播;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的原因;
5、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
2、胸痛
3、腹痛
4、腰痛
5、关节肌肉痛
重点了解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特点。
三、呼吸困难
重点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1·
(一)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二)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一)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二)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三)咯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五、紫绀:
(一)定义;
(二)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六、水肿
(一)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七、心悸:常见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八、腹泻
(一)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二)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九、消化道出血
(一)呕血:
1、呕血常见的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鲜血便;
2、柏油样便。
十、黄疸
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呼吸困难、心悸、紫绀、水肿、[咯血,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自学]。
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2· 讨论和分析。教材中的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问
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问诊是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因此讲授时,要求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庭史。
(五)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障碍性疾病。
《教学时数》,习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在见习课堂中讲授:问诊内容、方法、病历书写格式及方法,并将举例说明如何问诊,写病历。
检
体
诊
断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二、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望诊、触诊、叩诊的检查方法。
·3·
二、性别、年龄及疾病的关系。
三、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四、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特殊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五、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瘢、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以及临床意义。
六、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七、头颈部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三、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示教1,实习5)。《教学方法》
一、通过示教进行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二、通过临床实习,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胸廓、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二、通过临床实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4·
二、胸廓:正常及病态胸廓。
三、肺部检查。
(一)望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三)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叩诊法及临床意义。
(四)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性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
3、啰音: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传导: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胸腔积液等。《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
4、实习6,电教2)《教学方法》
一、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二、在临床实习中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三、通过实习达到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
心血管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5·
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四、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五、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望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6·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水冲脉及奇脉。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五)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4,实习6,电教2)。《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心音及心脏杂音,以电子模拟人实习为主。
三、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电教(如心音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的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
腹 部 检 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望诊: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静脉曲张;
·7·
4、蠕动波;
5、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反跳痛、包块及肝、胆、脾、肾的触诊。
(三)叩诊:
1、肝啤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腹水、腹膜炎。《教学时数》11学时(课堂讲授
3、示教
1、实习5,电教2)《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教师示教检查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检查手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以讲为主。
二、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三、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教学时数》与腹部检查同时进行。
·8· 《教学方法》由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学生相互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颅神经:十二对颅神经,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性损害和周围性损害的特点。
三、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二、简要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一)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二)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三)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1)跖反射(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2)霍夫曼(Hoffmann)征(3)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2、脑膜刺激征:(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3、拉塞格(Lasegue)征。
《教学时数》4学时(示教
1、实习2,电教1)《教学方法》
一、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介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9·
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练习检查方法。
四、示教病理反射、指导学生检查,结合临床分析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五、通过电教,了解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二、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熟悉症状、体征的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作出初步诊断。
二、病历编写。
(一)病历的重要性。
(二)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三)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教学时数》9学时(示教3,实习6)
《教学内容》在临床实习中,认真采集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按正规格式编写出2-3份完整的病历。教师修改后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全身体格检查录像。
心电图检查
·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形、正常值。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教学内容》
一、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四、扼要介绍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一)左/右心房、心室肥大。
(二)期前收缩(房性、室性)。
(三)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四)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I型/二度II型/高度/三度)。
(五)WPW预激综合症。
(六)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七)心肌梗死。(重点学习心肌梗死部位及时相的判断方法)《教学时数》15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9。)《教学方法》
一、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二、采取边讲解、边看心电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三、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超 声 波 检 查
《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诊断的原理,B型、M型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范围和价值。
二、了解肝占位性病变、胆囊和肾脏常见疾患以及妊娠的典型图象。
三、了解心脏内部结构的声象图、瓣膜病、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典型图象。
·11· 《教学内容》
一、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基本诊断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的特点。
二、超声波的临床应用。
(一)肝胆疾患
(二)肾脏疾患
(三)妊娠声象图
(四)正常心脏声象图
(五)瓣膜病、心包疾患、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教学方法》
一、讲解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法的特点。
二、讲解各系统常见疾病超声的图象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三、课堂讲解时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典型病例进行讲解,辅以典型病例录象示教。
实
验
诊
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
实验诊断的定义,诊断性实验的选择与评价,以临床思维方式应用实验诊断项目。
熟悉
: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及工作范围。了解 实验诊断学发展现状及未来。[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进展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自学内容]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时数] 讲课2学时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
·12· “血常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检测参数及正常范围。
了解: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红细胞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及有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常规检查:血小板数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全血细胞分析: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方法;常见检测参数、细胞直方图、细胞分布图及异常信息指示;全血细胞检测的分析及临床应用。[实验内容]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教学时数] 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 教师先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项目。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检练习。
·13·
第二篇:分子诊断学教学大纲
《分子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本科)编写单位: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
参考教材:《分子诊断学》,尹一兵主编,高等教育出《分子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版社,第1版,2007年
05290040 课程名称: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e)学分:2.5 总学时:50学时
理论学时:38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 教材: 1.尹一兵.分子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1月; 2.查锡良.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分子诊断学是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子诊断学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前沿领域,将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逐步进入主导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分子诊断学性质、任务、发展历程;掌握有关分子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掌握分子诊断学常用技术方法,着重掌握基因工程技术、PCR、分子杂交、核酸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术;了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应用、新进展,并学习DNA提取、PCR基因克隆技术等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学时安排
(理论课
38学时)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绪论 2 基因组概论 2 8 基因表达调控 4 蛋白质组学 2 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2 重组DNA技术 4 PCR 6 4 核酸测序技术 2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 生物芯片技术 2 生物信息学概论 4 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4 复习2 总计 50 38 12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熟悉分子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熟悉临分子诊断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分子诊断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2.分子诊断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3.分子诊断学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基因组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组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2.熟悉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 3.掌握基因与基因组概念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 2.基因组 3.基因组计划 4.基因组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化学)[目的要求] 1.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2.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熟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方式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4.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 [目的要求] 1.熟悉蛋白质组学研究特点及研究内容 2.熟悉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3.掌握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
2.蛋白质组学研究特点 3.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目的要求] 1.熟悉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2.熟悉常用基因组DNA、质粒DNA和RNA分离与纯化原理与方法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2.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3.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 4.RNA的分离与纯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重组DNA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重组DNA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重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3.熟悉重组DNA技术的一般步骤 4.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与重组DNA技术概念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组DNA技术概念 2.重组DNA技术体系 2.基因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3.重组DNA技术一般操作步骤 4.重组DNA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PCR [目的要求] 1.了解 PCR
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荧光定量PCR 3.熟悉 PCR的设计及影响因素 4.掌握PCR反应原理 [讲课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PCR反应原理 2.PCR的设计及影响因素 3.荧光定量PCR 4.PCR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核酸测序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DNA测序策略 2.了解DNA测序新技术及DNA自动化测序 3.熟悉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与过程 4.熟悉化学测序法原理与过程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2.化学测序法 3.DNA测序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学时)[目的要求] 1.了解 液相核酸分子杂交 2.熟悉传统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
3.熟悉常用探针标记方法
4.掌握核酸分子杂交基本原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2.核酸分子杂交常见探针与标记 3.传统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生物芯片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芯片实验室 2.熟悉基因芯片基本原理及技术 3.熟悉 蛋白质芯片基本原理及技术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芯片原理、技术与应用 2.蛋白质芯片原理、分类、技术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 生物信息学的定义 2.了解重要生物信息数据库 3.了解核酸数据分析与蛋白质数据分析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生物信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数据库检索 3.核酸数据分析与蛋白质数据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基因变异检测技术 2.了解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 3.了解分子影像技术 4.了解凋亡常用检测方法 5.了解RNA干扰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变异检测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2.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3.分子影像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4.凋亡常用检测方法原理 5.RNA干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
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 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超声40学时。以上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的特点,各部分教学学时可适当调整。核医学另作安排a
总
论(4学时)【教学要求】
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的学习,在学习了影像技术学的基础上,对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 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了解各种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同时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影像报告书写要点。
【教学内容】
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定义和发展概况。
二、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l临床应用 1 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 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片j 3 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 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 l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四、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各种影像检查图片和有关示意图、线圈,说明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概况。配以典型实例,讲解诊断原则和步骤。
呼吸系统(52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二、掌握呼吸系统正常影像解剖基础及基本病变的x线和cT表现。
三、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x线和cT表现与诊断。
四、了解呼吸系统某些较少见病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
一、了解胸部x线检查方法、价值与限度
二、掌握胸部影像学解剖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常见的x线表现与诊断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部毙霉菌性病变、肺结核、肺部肿瘤、以胸外伤、气管支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及诊断。
2、了解不常见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的肺x线表现、原因不明肺部病变、造血系统及网状内质系统病的肺部表现以及变态反应引起的肺部病变。
3、掌握胸膜炎、肠胸脓肿及胸膜肿瘤等x线表现及诊断。
4、掌握纵隔肿瘤与囊肿及肿瘤样病变的x线表现与诊断。
5、了解膈膨升、膈下脓肿、膈肌肿瘤的x线诊断。
6、了解胸癌术后改变及并发症的x线诊断。
五、胸部cT诊断
1、胸部cT检查应用价值与限度。
2、胸部cT检查方法。
3、正常胸部cT影像解剖。
4、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①掌握纵隔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②掌握肺癌、肺结核、肺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肺囊肿、肺转移瘤的cT表现。
@了解尘肺、结节病及肺血管病变的cT表现-
④熟悉肺门部、胸壁及胸膜常见病变的cT表现。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瘸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循环系统(32学时)【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脏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及肺循环改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常见心脏病的x线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
二、熟悉检查方法
1、普通x线检查
2、造影检查
三、掌握正常x线表现
1、不同体位正常心脏太血管的x线表现
2、肺门-和肺血管生理解剖结构及x线表现
3、心脏大血管的持动
4、心脏大血管的x线测量
四、掌握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1、各房室增大
2、主要血管异常x线征象
3、肺循环改变
4、心脏移位和位置改变
五、掌握常见病的x线诊断
l、后得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先疾患、主动脉疾病。
2、先天性心脏病:
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鲁氏四联症、先天性主动脉异常。【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乳腺(4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乳腺钼靶检查意义、方法。
二、熟悉正常乳腺和常见乳腺疾病的x线表现。掌握泌尿系统x线解剖及生理。
三、了解乳腺CT/MRI。【教学内容】
一、乳腺铝靶检查意义、方法。
二、乳腺的基本解剖,生理变化。
三、乳腺疾病的基本病x线表现
四、常见乳腺病x线诊断。
五、乳腺cT、MRJ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习。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不同年龄的乳腺图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教学要求】 消化系统(46学时)
一、熟悉消化系统检查方法。
二、了解胃肠道正常x线解剖及生理。
三、掌握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四、掌握胃肠道疾病的x线诊断。
五、了解胆道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x线表现及常见病x线诊断。
六、了解肝、胆、胰、腺CT检查基本方法、正常CT表现及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消化道检查方法。
二、掌握胃肠道正常x线解剖及生理。
三、胃肠道异常x线表现。
四、掌握胃肠道常见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了解某些少见病的x线表现。
1、食管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食管肿瘤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2、胃部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冒、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恶性淋巴瘤及胃部术后改变及并发症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小肠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肠结核、小肠肿瘤的x线诊断。
4、结肠疾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及结肠结核及结肠息肉的x线诊断。
5、了解消化道畸形及小儿胃肠疾病的x线诊断。
6、急腹症的x线诊断、检查方法、正常、异常x线表现及常见病的x线诊断,重点是小肠梗阻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7、了解腹腔、腹膜后腔的x线检查方法,正常x线解剖及腹膜后感染及肿瘤的x线诊断。
8、了解胆道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正常x线解剖生理及异常x线表现,以及常见病的x线诊断。
9、了解肝、胆、胰、脾的cT检查方法,正常及异常cT表现和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泌尿系统(10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掌握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掌握泌尿系统x线解剖及生理。
二、掌握泌尿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检查方法
二、泌尿系统x线解剖与生理
三、泌尿系统基本病x线表现
四、常见病x线诊断
1、了解先天发育异常的x线表现
2、泌屎系结石
3、泌屎结核与慢性肾盂肾炎
4、泌屎系肿瘤
5、肾囊肿及其他病变
6、肾上腺疾病的x线诊断
7、了解泌尿系统的cT检查方法,正常及异常cT表现和常见病的cT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生殖系统(6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妇科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适应症。
二、了解女性生殖器官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常见妇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四、了解宫内节育器的x线检查与诊断。
五、了解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与正常表现及常见病的诊断。【教学内容】
一、影像学检方法及适应症,与禁忌症
1、平片
2、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3、盆腔空气造影
4、盆腔淋巴造影
5、cT检查
二、女性生殖器官正常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
2、子宫输卵管造影正常表现
3、盆腔充气造彤正常表现
4、盆腔淋巴造影1E常表现
5、正常cT表现
三、常见病影像学诊断
l、先天性发育异常
2、非特异性炎症及子宫输卵管内膜结核
3、子宫、卵巢良恶性肿瘤
4、子宫内节育器的x线检查与诊断
5、男性生殖系统x线、cT检查方法与正常cT表现及常见病的cT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掘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闻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骨关节系统(48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骨关节系统的影象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系统的正常影象学表现。
三、掌握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影象学表现
四、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代谢性骨痛、慢性骨病等常见 病的典型x线、cT及MRl表现。
五、熟悉影象学分析“九项要点”在骨关节系统疾病分析中的应用 了解如何综合分析临床影象学所见的完成诊断,训练诊断思维方法。【教学内容】
一、引言和检查方法
(一)x线CT、MR/检查在骨关节系统的效用和限度。
(二)骨关节系统的影象检查方法
1.x线检查
(1)普通x线检查
1)通透视
2)普通摄片:正但6位
(2)特殊x检查
3)体层摄影
4)放大摄影
5)血管造影
6)关节造影
CT检查
MR]检查
二.骨关节正常x线解剖、变异
骨的结构
骨的成分
骨分类(按骨的结构)
骨分类(按骨的形式)
骨化形式
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骨与关节正常x线表现(小儿骨骼)小儿骨骼正常表现的特点 小儿骨生长方式及注意事项 成人骨骼的正常表现
荧节的概念、构成
脊柱正常解剖及x线表
常见的解剖变异
三.骨关l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骨骨质软化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阁、病变
质骨质破坏概念、x线表现、常见痛变疏松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质增生概念、x线表现、常见病变
骨膜增生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内与软骨钙化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骨质坏死概念、x线表现、常见原因
矿物质沉着病理改变、x线表现
骨骼大小改变、x线改变、原因
骨骼形态改变、x线改变、原刚
周围软组织改变、x线表现、原因
关节肿胀原因、x线表现
关节破坏概念、x线表现、意义
关节退行性改变概念、x线表现、原因
关节强直(骨性、纤维性)概念、x线表现、原因 四.骨关节外伤 骨关节外伤x线诊断目的、方法 骨折概念、临床症状 骨折的x线表现 骨折类型
骨折对位对线关系概念
骨折愈合及愈合不照、骨折并发症 关节脱位概念、分型、临床表现
常见部位脱位的x线表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理、临床表现x线表现 五.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病理基础及蔓延途径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盎病愈征象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因及临床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特征类型的化脓性骨髓炎病理x线表现Brode氏脓肿、Carre氏骨髓炎、化脓性脊柱炎 化脓性关节炎病闻及临床表现 佬脓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 六.骨关节结核
骨关节结核概述及临床表现
长骨结核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 短骨结核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 关节结核概述、分型
常见关节结核(髋关节、臆关节)临床、x线分型 脊柱结核
七骨肿瘤与肿瘤样痛变
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概述
骨软骨瘤及骨巨细胞瘤病理、临床及x线表现 骨瘤、内生软骨瘤、骨样骨瘤诊断要点
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诊断要点
成骨肉瘤、软骨肉j留、尤文氏肉瘤、纤维肉瘸的}临床病理、x线表现 骨髓瘤和转移瘤的诊断要点
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动脉瘤样骨肿病理、x线诊断要点 八.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的x线诊断要点 九.骨缺血性坏死、RA、AS、氟骨症x线表现 骨缺血性坏死概述、诊断要点
股骨头及胫骨结节缺血性坏死的x线诊断 强直性脊柱临床及x线诊断 类风邂性荚节炎x线诊断 氟骨症x线诊断
十慢性骨病、血液病、软组织病变等 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理及x线诊断
剖伤性、痈风性骨关节病的病理及x线诊断
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要点
血液痛的骨关节改变
软组织病变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a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痈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理论讲授与阅片密切配台,每一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习.安排在同一单元时内完成。课堂讲授过程中尽量同时展示x线、cT、MRI示教片印证所讲内容,使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台地授予学生。注意以病理为基础和仿照应用“九项要点’’分析病灶的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取得对病变x线、cT、MRI表现的理解和认识。阅片实习时,强调要学生反复运用“九项要点”去分析病灶,进行推论和结合I临床资料作山综合诊断,以训练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指征及价值与限度。
二、掌握平片诊断。
三、了解脑室造影定位诊断及脑血管造影定位、定位诊断。
四、掌握颅脑cT检查方-挂.正格cT表现及异常cT表现。
五、掌握颅脑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重点是颅脑外伤、脑肿瘤、脑
六、掌握脊髓疾病的影像检杏与诊断。【教学内容】
一,引言及检查方法
头颅平片、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颅脑cT、脊椎平片、脊髓造影、脊椎与脊髓CT检查。
二、头颅平片诊断
1、头颅平片正常表现。
2、头颅先天性畸形:狭骼症、颅骨偏扁、颅底陷入。
3、头颅外伤骨折、颅缝分离及头颅外伤后遗症。
4、颅内疾病平片诊断价值、颅高压及颅内肿瘤平片表现。
三、脑室造影定位诊断根据
四、脑血管造影正常表现及定位与定性诊断
五、颅脑cT诊断
1、颅内肿瘤影像学诊断。
2、颅脑外伤
3、脑血管疾病
4、颅内感染与寄生虫
5、脑先天性畸形与发育障碍
6、脑萎缩与脱髓鞘疾病
七、脊髓疾病诊断
l、脊髓、脊膜和椎管系解剖
2、脊椎平片诊断
3、脊髓造影诊断
4、脊柱和脊髓的cT诊断
①脊柱和脊髓正常cT表现
②脊柱和脊髓病变的cT表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五官系统(16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眼鼻咽喉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掌握正常眼鼻咽喉耳的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教学内容】
眼、鼻与鼻窦、咽喉及耳的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cT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特别要注意病变 图像与正常图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病灶的能力和初步的鉴别诊断能力。
超声诊断(40学时)【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诊断的发展史及诊断原理,熟悉超声诊断的类型及检查方法。
二、掌握各脏器的正常超声图像特点。
三、熟悉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正确判断超卢检查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教学内容】
一、概论、超声诊断学基础与原理
1.超声诊断的发展史与发展趋势
2超声检查与其它影像检查优缺点的比较,超声的物理基础及诊断基础
3常见声学效应及其对声像闰的影响,人体组织回声类型,超声检查类型(包括A型、B 型、M型、频谱多谱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声像固基本断面与影像像分析
二、胸腔与心脏
l、了解胸腔与心脏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胸腔与心脏的检查方法
3、掌握心脏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胸腔积液,胸膜间皮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5、熟悉下列常见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垒l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其它心脏疾病;心包积液,左房粘液瘤,左房血栓,心内膜赘生物,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室壁瘤:肺动脉高压,左心功能障碍
三、肝脏
l、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
2、熟悉肝脏的检查方法
3、掌握肝脏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肝脏弥漫性痛变:急性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肝脏、脂肪肝及非均匀脂肪肝肝脏古液性病变: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及肝脏实性占位病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良性腺瘤、炎性假瘤
四、胆道
l、了解胆道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胆道的检查方法
3、掌握胆道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胆道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胆系结石:胆囊结石、肝外
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胆系炎症: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及肝外胆管癌胆囊; 息肉样病变、胆囊腺瘤胆道蛔虫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表现。
五、胰腺
1、了解胰腺的解剖结构
2、熟悉胰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胰腺正常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急性、慢性胰腺炎; 胰腺囊肿占位病变;囊肿、囊腺瘤、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胰岛素瘤、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胰腺恶性肿瘤:胰腺癌及壶胰腺癌。
六、脾脏、胃肠
1、了解脾脏、胃肠的解剖结构
2、熟悉脾脏、胃肠的检查方法
3、掌握脾脏、胃肠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脾脏、胃肠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脾肿大、副脾、脾血 管瘤、恶性淋巴瘤、脾破裂;胄癌、大肠癌、胃肠恶性淋巴瘤、肠梗阻及肠套叠;
七、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
l、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解剖结构
2、熟悉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超声图像
4、掌握下列常见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及输尿管积水、肾囊肿;肾肿瘤:肾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先天性畸形:肾外伤;肾周脓肿;移植肾、无功能肾及肾功能衰竭;输屎管囊肿、输尿管狭窄;膀胱癌;膀胱结石、异物和血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痛;
八、妇科
1、了解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
2、熟悉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检查方法
3、掌握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妇科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各种类型的子宫先天性畸形; 子宫肌瘤(肌壁间、粘膜下及浆膜下);子宫腺肌症厦腺肌瘤:子宫粘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宫内节有器;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多囊卵巢、黄素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各种卵巢良性肿瘤;各种卵巢恶性:卵巢输卵管脓肿;输卵管积水;盆腔静脉曲张症:
九、产科
1、了解正常妊娠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2、熟悉妊娠的检查方法
3、掌握正常妊娠胎儿及附属物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产科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妊娠的诊断及测量;胎儿发 育与标准测量;多胎妊娠;流产;异位妊娠;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畸形:神经管畸形;心血管畸形:消化道畸形;泌尿系畸形;膜壁异常;羊膜疾病;胎盘与脐带异常;前置胎盘i胎盘出血: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脐带绕颈;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
十、腹膜后、肾上腺、腹部大血管
1、了解眼球、甲状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2、熟悉眼球、甲状腺、乳腺的检查方法
3、掌握正常眼球、甲状腺、乳腺的超声图像
4、熟悉下列常见眼球、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眼球疾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出血、脉络膜出血、球内异物;弥漫性肿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占位性瘸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 【教学方法】
l-理论内容一一电脑PPT软件播放文字内容、图表及部分影像
2影像部分一一多媒体图像播放软件播放实例静态及动态影像
第四篇:生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生理学Ⅱ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小班教学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016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生理学 Ⅱ 课 程 号: 501075040 课程类别:
校级平台课
学
时:
学
分:
二、教材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上、下册),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八年制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2th ed, Saunders 2011
四、成绩评定
终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见前言)
六、教学内容(见各章)
前 言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生理功能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功能活动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只有在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的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因此,生理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学习。
生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此,生理学教学活动一方面重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同时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问题有机 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教学方式除采取课堂讲授以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写综述、读书报告及临床病案讨论等。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大纲中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行。本大纲执行的理论课时数为6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2学时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学时
血液 4学时
血液循环 11学时
呼吸 7学时
消化和吸收 4学时
能量代谢与体温 3学时
尿的生成和排出 6学时 感觉器官的功能 4学时 神经系统的功能 11学时 内分泌 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兴奋性和兴奋;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正反馈概念。
熟悉: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非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讨论和写小综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稳态对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概念;细胞膜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征;阈电位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熟悉: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局部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环节;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电紧张电位;细胞的兴奋性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式:以细胞外的信号如何影响细胞内的功能活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如何引起骨骼肌的收缩,高血钾引起肌无力的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
掌握: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生理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凝血因子的概念;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鉴定;输血原则。
熟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抗凝血酶、肝素的作用;Rh血型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作用。
教学方式:针对血栓性疾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生理止血和凝血的相关知识;讨论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重要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掌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特点、递质、受体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的自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贮备;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作用;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音的产生;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舒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高位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自身调节。
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根据在细胞生理一章已学习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总结、讲授、讨论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根据心脏泵血原理,讨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根据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讨论高血压的危害、治疗原则、药物选择;根据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原理,讨论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异常和水肿的发生机理;根据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原理,讨论调节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呼 吸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气道阻力;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器性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及意义)。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的形式;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肺扩散容量;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了解:呼吸的意义,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无效腔;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的概念;呼吸膜的结构,组织换气;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二氧化碳离解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和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
教学方式:以肺通气弹性阻力增加如何影响呼吸,慢性支气管炎对肺通气的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危害和治疗,如何测定肺通气功能,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危 6
害,氧运输的特点,高原缺氧高原病,CO中毒的危害及预防,以及机体缺氧或CO2储留时如何进行调节等问题和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液的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成份及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胃的主要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胆汁的主要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形式;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和部位;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活动的神经支配及作用;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胆汁的性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
教学方式:以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为主线,结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生理学知识;根据第一个消化道激素发现和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科学故事,指导学生设计一项实验证明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的能力。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产热的主要器官和形式;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熟悉: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体温调节(体热平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学说)。
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过程。
教学方式:针对肥胖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讨论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围绕体温相关问题学习讨论体温如何维持稳定,发烧以及退热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物理降温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几种主要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球一管平衡;肾交感神经在尿生成中的作用;尿量和排尿反射。
了解: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的神经支配和肾的血液供应特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尿生成的神经(肾交感神经)调 8
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作用;管-球反馈;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教学方式:以肾功能衰竭时的病案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尿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利尿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化的原因。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的基本要点;视敏度、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行波学说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耳蜗的微音器电位的概念。
熟悉: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野,双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折光系统的组成及成像);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和颜色视觉;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教学方式:以眼折光功能异常性疾病和老年性耳聋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及眼、耳的视觉和听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跨细胞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抑制的概念、特点);突触前抑制及其产生机制; 9
突触传递的特点;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牵涉痛的概念。脊休克的概念;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痛觉,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条件反射及其形成。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特点、代谢和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脑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及其意义;觉醒与睡眠;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形式:以经典的发现神经递质的研究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查阅神经突触及传递的内容,讨论影响突触兴奋传递的因素,设计试验,验证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的作用等;以麻醉和镇痛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学讨论感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根据学习记忆的基本生理过程和原理,查阅、讨论如何提高记忆力及学习效率;以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为基础,查阅资料,自学讨论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知识。
第十一章 内 分 泌
掌握: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的概念;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了解:激素的分类。
教学方式:以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和糖尿病病案等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激素的生理功能及调节以及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第五篇:吉林大学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白院08级临床八班荣誉出品 实验诊断教学大纲(2个版本)
总 论
了解实验诊断学概念、任务;
熟悉影响检查的生理因素及干扰结果的原因、参考值、异常值、误差的概念;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
第一章 血液检验
(一)了解血细胞计数仪基本原理
(二)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的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五)熟悉ABO血型和交叉配血的理论知识,了解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方法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
(二)掌握正常骨髓像的内容和增生程度分级、粒红比值以及变化的临床意义等
(三)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糖原、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铁粒和酯酶染色)的临床意义
(四)掌握常见贫血、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特点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
(一)掌握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和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二)掌握临床常见出血性/血栓性疾病的检查规律
(三)了解常用纤溶和抗凝试验的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第四章 尿液检查
(一)掌握尿标本的收集及其影响因素
(二)掌握尿液性状、蛋白质、糖、酮体及尿沉渣等检查的参考值及临床重义
(三)了解尿液其它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肾功能检验
(一)掌握肾功能分段检查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二)熟悉常用肾功能试验选择原则,肾功能损害的分期标准
第六章 酸碱平衡测定与血气分析
(一)掌握血气分析的指标、参考值
(二)掌握血气分析检查的原则和临床意义 第七章 妊娠试验和生殖系统的体液检验
(一)掌握精液、前列腺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熟悉临床常用的妊娠试验、阴道分泌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肝脏试验室检查
(一)熟悉常用肝功能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的试验原理,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及选用原则
(二)了解血浆脂质的种类及熟悉常用脂质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血糖参考值、临床意义;了解葡萄糖耐量试验临床意义
(四)掌握胆红素检查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五)掌握乙型病毒肝炎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熟悉其它病毒肝炎的检查方法
(六)熟悉肝癌标志物检验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 血清酶学检查
(一)了解临床酶学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掌握常用临床酶学检查项目;尤其是肝与心肌酶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十章 粪便、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的检查
(一)掌握粪便检查及便潜血反应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脑脊波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三)熟悉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十一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了解自身抗体的类别,主要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
(二)了解临床最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十二章 血清离子检查
了解血清离子检查方法,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 内分泌激素测定
了解血清内分泌激素的检查方法,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绪论:
掌握实验诊断学定义,理解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意义。第一章:实验室检查标准化
了解实验室检查标准化的意义。了解质量控制方法。掌握参考范围的概念。了解循证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检查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检验方法。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适应征,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原则和临床意义。
临床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以及送检要求。
熟悉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临床血液检查—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输血与配血
1、掌握四类七种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
2、了解配血与输血原则
第四章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检查
1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2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临床意义。3熟悉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的原理。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的步骤。了解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检查。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1熟悉各种蛋白质、脂类、氨基酸、胆红素检测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各种血清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气分析、内分泌激素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钙磷代谢、治疗药物的基本检查。
第五章 主要器官的实验室检查
1掌握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掌握常用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3 掌握常用肾功能试验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4 熟悉胰腺、骨相关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程序。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脑垂体分泌激素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程序。
第五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
一、掌握免疫功能评价常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类风湿因子(RF)测定、肥达(Widal)试验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三、熟悉自身抗体检查的常用项目:抗核抗体的检查、抗双股DNA抗体测定、抗ENA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第六章 临床病原学检查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的注意事项
熟悉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检验程序与特点;熟悉各系统感染时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检查项目;掌握败血症的概念和细菌感染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熟悉性传播疾病的概念、标本采集和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的检查 熟悉医院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七章 临床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
熟悉PCR、染色体的检测、基本芯片技术的概念、原理、临床应用
熟悉21-三体综合征、X单体综合征、47,XYY综合征的染色体病检查;血友病的基因突变病检查
了解DNA测序、SNP、DNA印迹技术、FISH检测
第九章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检查掌握尿液检验原理与方法
1掌握其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2熟悉粪便检验法,掌握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掌握其临床意义。
3掌握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适应征及参考值。4熟悉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5掌握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