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I(Instruments Analysis-I)课程号(代码):2032163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本课程重点讲授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应用领域及方法特点,简介发展动向及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常见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较深入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仪器设备、结构和应用,初步具有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6学时)1.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2.熟悉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3.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4.掌握测定溶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5.熟悉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6.了解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7.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8.了解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9.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与滴定曲线。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2学时)
1.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掌握电磁波谱基本概念和电磁波谱区。2.熟悉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3.理解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产生。4.了解光分析法的分类。
5.熟悉光学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掌握分光器件及其原理。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学时)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2.掌握电子跃迁类型。
3.理解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掌握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4.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偏离因素,加和性及有关计算。3.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掌握仪器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作用。4.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的方法 6.掌握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法,了解多组分定量的其它方法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4学时)
1.掌握分子荧光的发光过程,熟悉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2.掌握荧光光谱的特征。
3.熟悉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的基本概念。
4.掌握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5.熟悉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6.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与荧光分析新技术。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8学时)1.熟悉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
2.理解分子的振动,掌握振动形式及其表述方法。3.掌握振动自由度。
4.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的强度。
5.掌握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的概念及红外光谱中的重要区段。6.掌握吸收峰位置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吸收峰的因素。
7.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脂肪烃、芳香烃、醇、酚、醚、含羰基化合物和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8.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类型和特点,仪器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9.掌握红外光谱的解析。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4学时)
1.了解原子的光谱项及能级图,理解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2.掌握谱线轮廓及影响谱线变宽的因素。
3.掌握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理解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原理。
4.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装置及工作原理,掌握原子化器和光源的作用。5.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其特点。6.熟悉原子吸收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的方法。7.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
8.掌握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8学时)
1.理解核磁共振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以及核磁共振的产生。2.了解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
3.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类型和仪器各主要部分的构造及作用。4.理解化学位移的产生,掌握化学位移的表示以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5.熟悉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
6.掌握自旋偶合,自旋分裂和n+1规律。7.理解偶合常数的意义。8.熟悉自旋系统及其命名原则
9.掌握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的解析。10.了解碳谱及相关谱。
第八章 质谱法(8学时)
1.掌握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2.了解质谱仪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主要离子类型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
4.掌握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及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5.掌握分子离子峰的判断及分子式的测定。
6.熟悉几类有机化合物(烷烃、链烯、芳烃、饱和醇、醛、酮、酸、酯)的质谱。7.熟悉质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8.了解串联质谱法的原理及其应用。9.熟悉综合波谱解析方法及一般步骤。
第九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6学时)
1.理解色谱法基本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2.掌握色谱流出曲线和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3.掌握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保留时间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公式。
4.掌握色谱分析基本原理,即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理论原理和相关公式。5.掌握分离度的概念和公式。
第十章平面色谱法(2学时)1.熟悉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2.掌握比移值、相对比移值及比移值与分配系数、容量因子的关系。3.了解面效参数与分离参数。
4.掌握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分离原理。
5.掌握吸附薄层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6.熟悉薄层板的制备和显色方法。7.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8.熟悉各种平面色谱的操作方法。9.了解高效薄层色谱法和薄层扫描法。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3学时)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流程、分类及特点。2.掌握固定液的分类和选择。3.熟悉气固色谱固定相、高分子多孔微球。4.熟悉流动相(载气)及其选择。
5.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掌握检测器的分类及选择。6.掌握速率理论的运用,范氏方程的简式,以及各项的物理意义。7.掌握分离方程式及分离条件的选择。8.了解样品预处理方法。9.了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0.了解定性分析方法。
11.掌握定量方法:归一化法和内标法以及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
第十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3学时)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2.熟悉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及其分离条件的选择。
3.掌握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离条件的选择。4.了解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和亲合色谱法及其常用固定相。5.掌握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6.掌握流动相对化学键合相色谱分离的影响,了解流动相最优化方法。7.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及其对选择实验条件的指导作用。8.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
9.熟悉各类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10.掌握定量分析方法。11.了解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十三章 毛细管电泳(2学时)1.掌握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和过程。
2.了解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分类,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3.掌握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
4.熟悉评价分离效率的参数及谱带展宽的影响因素(流型、自热、扩散和吸附)。5.掌握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分离模式。
6.熟悉毛细管区带电泳及其操作条件的选择。
第十四章 色谱联用技术(2学时)
1.掌握色谱-质谱联用提供的信息及特点。2.熟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及原理。
3.熟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及原理。4.了解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5.了解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提供的信息,熟悉联用仪的接口技术及原理。6.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及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
四、教材
《分析化学》(第五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仪器分析》,方惠群等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4.《现代仪器分析》,刘约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密新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6.《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平时成绩20%+半期考试30%+期末考试50%
第二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有机化学(II)-1,2》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II)-1,2》(药物化学专业)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 Ⅱ-1[Organic Chemistry Ⅱ-1]
有机化学 Ⅱ-2[Organic Chemistry Ⅱ-2]
课程号(代码): 20321040,20321130
课程类别 :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
学时:64+48
学分:4+3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基本面向 : 药物化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有机化学与药学渊源深厚。该课程要求药物化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继续深造,为将来利用有机化学,服务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教学,把有机化学与药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深入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的规律,机理,立体化学。
三、教学内容前言(4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
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分类和反应类型;
三、了解共价健的本质,掌握共价健的属性,熟悉利用键能数据推算反应的焓变;
四、掌握下述名词术语:有机化学;同分异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 Van der walls 力;官能团
1-1 有机化学的由来和发展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子结构和组成(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的表示方法);理化性质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诱导效应;键的可极化性
1-4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
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烷烃和环烷烃(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烷烃的命名规则。
二、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典型的构象 ap, sp, sc, ac 的稳定性分析;
三、了解饱和碳原子的 sp 3 杂化轨道与烷基自由基的 sp 2 杂化轨道的形成与构型;
四、着重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基本规律(区域选择性)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五、弄清下列概念:同系列与同分异构;构造异构与链异构; T.S 与活泼中间体;扭转张力与 Van der Walls 张力; Newman 投影式与透视式;活性与选择性; Baeyer 张力;船式与椅式构象
2-1 烷烃的同系列与同分异构现象(键异构)
2-2 烷烃和命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采用 1980 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衍生物命名与俗名
2-3 烷烃的结构: CH 4 的正四面体结构与 sp 3 杂化轨道;烷烃的构象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
2-5 烷烃的反应:烷烃的卤代反应(CH 4 的氯代反应及自由基反应历程);卤代反应中卤素的活性与选择性;氧化反应(燃烧与部分氧化);热裂反应
2-6 烷烃自由基的立体化学(sp 2 杂化)
2-7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
2-8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9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2-10 拜尔张力学说与近代观点
2-11 环烷烃的构象(环丙烷、环己烷及其衍生物、十氢萘)立体化学消去的历程(E1,E2,E1cb)影响因素;定向规律
六.卤代烷与金属的反应:格氏试剂及其反应;类格氏试剂及其反应
七.卤代烃的还原
八.多卤代烃与 απ、σ-P)
6-7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与 H 2 和 HX 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反应)加 H 2 ;游离基加成反应; Diels-Alder 反应;聚合反应
6-8 共轭二烯烃的制备芳烃(8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类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历程和定位规则,能充分利用电子效应和共振论来解释其规律;
二、掌握侧链上的氧化与卤代反应规律,了解芳环被催化氢化,催化氧化,Birch 还原的规律;
三、掌握萘及一取代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和蒽、菲的特性;
四、掌握 Huckel 规律与芳香性判断;
五、掌握下述概念和人名反应:共振论和 Kekule 结构;活化基与钝化基;邻对位定位基与间位定位基;同位素效应;空间效应; Friedel-Crafts 烷化和酰化; Clemensen 还原; Haworth 合成法
7-1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7-2 苯的结构:苯的特性与 Kekule 结构;苯结构的描述(MO 和共振论)
7-3 苯系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卤代;硝化;磺化;付一克烷化与酰化
7-4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其应用:定位规律及理论解释;苯二元取代物再取代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应用
7-5 氧化(苯环上氧化,侧链氧化)
7-6 游离基反应(环的加成,侧链卤代)
7-7 萘的结构与衍生物的命名
7-8 萘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定位规则);氧化与还原
7-9 蒽、菲的特性
7-10 致癌烃
7-11 非苯芳烃:芳香性的条件(Huckel 规则);几个典型碳环非苯芳香族化合物(环丙烯正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篮烃,杯烯、轮烯)醇、醚(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醇、醚的结构的共性、命名与物理性质及一些主要合成法;
二、掌握醇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了解醇氧化和掌握邻二醇的特性;
三、掌握不对称醚的醚键断裂规律和酸碱作用下的环醚开环规律;
四、弄清下述试剂与反应的体质: Lucas 试剂; Sarett 试剂; Oppenmer 氧化法; Williamenson 醚合成; Pinacol 重排; Wagner-meerwein 重排; Fries 重排
8-1 醇的分类和命名
8-2 醇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8-3 醇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亲核性(与 R-X 反应,与 ROH 反应,与 RCOOH 反应,与 TsCl 和无机酰卤反应,与 CS 2 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消去反应;醇的氧化
8-4 邻二醇的特性(氧化与重排)
8-5 醇的制备
8-7 醚(分类,命名,反应,制备)
8-8 硫醇和硫醚: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醛、酮(8学时)
基本要求:
一、重点掌握羧基上的各种亲核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历程,注意 Cram 规则的立体化学问题;
二、掌握醛、酮的 α-H 的反应历程;
三、了解插烯原理,掌握 α、β烯醇互变,卤代与卤仿反应,aldol 反应;
9-4 醛酮的氧化与还原:醛酮的一般氧化,Baeyer-Villiger 氧化和 Riley 氧化; Cannizzaro 反应;还原成醇(催化氢化和金属氢化物和金属还原);还原成烃基(Clemensen 还原,Wolff-Kisher-黄鸣龙还原)
9-5 醛、酮、的制备
9-6 不饱和醛、酮(插烯原理与共轭加成)酚、醌(4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酚的结构、反应和制备方法;
二、掌握醌的结构特征和对体醌的基本反应;
三、弄清 Reimer-Tiemann 反应; Kolbe 反应;
10-1 酚的结构和命名
10-2 酚的化学反应(酸性,氧上的烷化与酰化,显色反应,芳环上的反氧化与还原,10-3 酚的制备(磺化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法等)
10-4 醌的分类与命名
10-5 对苯醌的反应
10-6 醌的制备羧酸及取代羧酸(6学时)
基本要求:
一、重点掌握羧酸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熟悉 取代羧酸 的特性;
二、了解羧酸的结构对酸性的影响,羧酸的脱酸与还原反应,羧酸的 α-H 的反应;
三、适当的掌握卤代酸、酚酸、醇酸的特有反应。
11-1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羧酸的结构与性能
11-2 羧酸的反应:羧基中氢的反应(酸性、影响酸性的结构因素);羰基碳上的反应(酯化反应、酰卤的形成、酰胺的形成,贝克曼重排、酸酐的生成);脱羧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羧酸的 α-H 的反应(Hell-Volhavd-Zelinsky 反应)
11-3 羧酸的制备
11-4 取代酸:卤代酸和卤代酸酯的特性(Darzen 反应,Reformatsky 反应);醇酸特性;酚酸的性质与制备方法;羰基酸的特性羧酸衍生物(6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酯和羧酸的 α-H 的反应,了解酯的热消去反应和酰胺的一些特殊反应;熟悉 β酮酸酯及其类似物的互变异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掌握 Perkinr 反应; Claisen 缩合; Hofmann 降解; Darzen 反应; Reformatsky 反应; β丁酮酸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有机含氮化合物(6学时)
基本要求:
一、掌握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尤其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不同程度还原在有机合成上的意义;
二、重点掌握胺类的碱性规律,氮上的取代反应和与 HNO 2 及 TsCl / NaOH 的反应(Hinsberg 分胺法),了解叔胺氮上的氧化反应及其氧化产物在合成上的应用(Cope 反应);
三、重点掌握芳香重氮盐的生成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如 Sandmeger 反应和偶联反应等;
四、掌握烯胺和季胺化合物的反应(重点 Hofmann 彻底甲基化反应);
五、掌握胺的各种制备方法,如还原胺化法与 Gabriel 合成法等;
六、了解重氮甲烷与氮烯的结构与应用。
13-1 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还原、缩合等)
13-2 胺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
13-3 胺的结构与反应(碱性、亲核性;与 HNO 2 反应;氧化);芳胺环上的反应(卤代、硝化、磺化)
13-4 烯胺的合成与反应
13-5 季胺盐与季胺碱
13-6 胺的制备:硝基、腈、酰胺、肟等化合物的还原;羧基还原胺化;氨或胺的羟化;特殊的伯胺合成法(Hofmann 降解、Gabriel 合成法)
13-7 芳香重氮盐的结构与反应:结构;反应(脱氮、Sandmeger 反应等,不脱氮反应,偶联等)
13-8 重氮甲烷与碳烯的结构和反应:重氮甲烷的结构和反应:碳烯的结构和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光谱性质(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 MS、IR、NMR 波谱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能够用于不太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与鉴定,其中:(1)MS 要求掌握 M + 和碎片离子的识别,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开裂规律有总体了解;(2)IR 要求掌握一些典型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及影响峰位的因素;(3)NMR 要求掌握化学位移 δ、偶合常数 J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4-1 IR 与有机分子结构:概述(IR 形成、IR 表示方法,化学键振动类型与规律);影响峰强度的因素; IR 谱应用举例
14-2 1 H-NMR 与有机分子结构: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NMR 的应用举例
14-3 MS 与有机分子结构:概述(MS 的产生与 IR 表示方法)M + 与碎片(M + 的形成与识别,M + 强度与结构等); MS 的应用举例杂环化合物(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二、熟悉简单杂环化合物的类型与命名;
三、主要掌握五元和六元杂环中的呋喃、吡咯、噻吩、吡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四、了解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制备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六、了解以吲哚、喹啉为代表的稠杂环的结构与性能,并对某些天然含杂环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了解。
15-1
15-2 芳香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5-3 五元杂环化合物――结构与反应(呋喃、吡啶、噻吩、咪唑的结构、反应,呋喃衍生物的反应;稠杂环(吲哚)
15-4 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及其衍生物(结构与性能,吡啶的化学反应、吡啶及其取代吡啶的合成);吡喃及其衍生物;稠杂环(喹啉、异喹啉、嘧啶、嘌啉等)周环反应(6学时)
基本要求:
一、了解周环反应的特点及理论;
二、掌握前线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能熟练地描述 HOMO 和 LUMO ;
三、掌握三类周环反应的选择规律,能预言反应的进程。
16-1 电环化反应: 4n π 电子体系; [4n+2] π 电子体系
16-2 环加成体系: [2+2] 环加成; [4n+2] π 电子环加成; 1.3-偶极加成;钳合反应
16-3 σ迁移(氢原子参加,碳原子参加); [3.3] σ氨基酸的结构与共性(物性和化性);
二、掌握氨基酸的几种典型的合成方法;
三、了解肽的命名和结构特征,肽的合成和保护基的应用,肽的结构测定方法(端基分析法)。
18-1 氨基酸:分类与命名;
18-2 氨基酸的结构与物性(PI);反应与合成18-3 肽:结构;命名;结构测定;合成18-4 蛋白质:四级结构(简介)类脂(简介)(3学时)
19-1 油脂、磷脂和蜡
19-2 萜类(结构、分类、应用实例)
19-3 甾体化合物(结构、命名、实例)核酸和辅酶化学(简介)(3学时)
20-1 核酸的分类、组成与理化性质
20-2 辅酶(NAD,辅酶 A,乙酰辅酶 A,乙酸吡哆醛等)
四、教材
倪沛洲主编,有机化学(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五、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蓝仲薇,李瑛,陈华,肖友发主编,海洋出版社,200 4,北京。
2、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北京。
3、L.G.Wade Jr,Organic Chemstry(5 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4、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北京。
5、R.T.莫里森、R.N.博伊德,《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2,北京。
六、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 2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第三篇: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化学分析》(药学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 Chemical Analysis
课程号: 2032142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 32 学分: 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化学分析是药学院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测定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1 学时)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过程与步骤
第二部分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 学时)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数据的集中趋势与分散度、正态分布与 t 分布、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显著性检验、相关与回归。
第三部分 滴定分析法概论(2 学时)滴定分析的特点和分类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滴定分析计算
第四部分 酸碱滴定法
(6 学时)酸碱 质子理论:酸碱的概念,酸碱反应的实质,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酸碱的强度。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常用酸碱指示剂剂混合指示剂。酸碱滴定法: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选择,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五部分 非水酸碱滴定法(3 学时)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分类与选择。非水介质中酸碱平衡非水介质中酸碱的滴定方法及应用
第六部分 配位滴定法
(5 学时)EDTA 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及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配合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滴定条件的选择:滴定酸度的选择,掩蔽剂的选择。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应用与示例
第七部分 氧化还原滴定法
(5 学时)氧化还原滴定分类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指示剂:自身指示剂,显色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碘量法的原理及应用高锰酸钾法的原理及应用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八部分 沉淀滴定法(2 学时)沉淀 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钒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运用范围。
第九部分 重量分析法(4 学时)
挥发法、萃取法和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分离条件及测量方法挥发法:各种干燥方法,干燥失重的测量。萃取法:分配原理,应用示例。沉淀法: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形态,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沉淀纯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灼烧与干燥,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四、教材
李发美 主编《分析化学》(第 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 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 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彭崇慧等编,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邹明珠等编,化学分析,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R.Kellner et al,Analytical Chemistry,WILEY-VCH Weinheim(Germany),1998.D.A.Skoog, D.M.West, F.J.Holler, S.R.Grouch, Analytical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2000.梁文平,庄乾坤主编,分析化学的明天――学科发展前沿与挑战,科学出版社,2003。
六、成绩评定
总成绩为 100 分,计算方法: 总评= 0.45× 期末 +0.25× 期中+ 0.20× 作业+ 10× 考勤(各计分项权重可视具体情况调整)。
第四篇: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
分:3学分
学
时:48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 教学对象:安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从实用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掌握分析方法、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掌握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分析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需要理解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过程中危害有害因素;掌握过程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重点掌握过程安全的分析方法,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防护技术措施、设计及有关选型计算理论;熟悉相关的测试技术,了解国内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仪器分析导言(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仪器分析历史、现状及总的发展趋势,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选择何种仪器分析方法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等。
重
点:
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难
点: 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4学时)
2.1 气相色谱法概论 2.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2.4 固定相及其选择 2.5 气相色谱检测器 2.6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2.7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2.8 毛细管气柱相色谱法
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基本要求:
了解气相色谱基本原理及其分离分析特点、仪器组成。掌握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特别介绍程序升温、毛细管柱的特点及相应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器及应用。
重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
难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
第三章
液相色谱分析(4学时)
3.1 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3.2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3.3 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3.4 液相色谱固定相 3.5液相色谱流动相 3.6液相色谱仪
3.7 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3.8 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的特点比较、仪器组成;掌握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理解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
点:
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难
点:
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四章
质谱分析(4学时)
4.1 质谱分析概述 4.2 质谱仪器原理 4.3 双聚焦质谱仪
4.4 飞行时间质谱计及四极质谱计 4.5 离子的类型
4.6 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分析 4.7 质谱定量分析 4.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4.9 质谱分析应用
基本要求:
熟悉质谱分析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及其性能表征,理解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了解质谱仪作为检测器与其它方法的联用技术(GC-MS,FTIR-MS,HPLC-MS)。
重
点:
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
难
点: 质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五章
电位分析法(6学时)
5.1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 5.2 电位分析法概要 5.3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5.4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5.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5.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 5.7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5.8 影响测定的因素 5.9 测试仪器
5.10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应用 5.11 电位滴定法 5.12 自动电位滴定
5.1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电极、电位的产生机制、Nernst表达式,增加对常用参比电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各种膜电极(如pH玻璃电极和氟电极)的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直接电位及电位滴定)。
重
点:
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难
点: 电位产生原理。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8学时)
6.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6.1.1 光度分析法概要
6.1.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6.1.3 光谱分析仪器 6.1.4 光谱定性分析 6.1.5 光谱定量分析 6.1.6 光谱半定量分析
6.1.7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6.1.8 火焰光度分析
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6.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6.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6.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6.2.4 定量分析方法 6.2.5 干扰及其抑制 6.2.6 测定条件的选择
6.2.7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6.2.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6.2.9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基本要求:
掌握原子吸收分析原理:重点讲述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重点介绍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详细讲述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简单介绍原子荧光分析法,并与原子吸收分析法从各个层面进行比较。
重
点:
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
难
点:
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4学时)
7.1 核磁共振原理
7.2 核磁共振仪
7.3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7.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7.5图谱解释
7.6简化图谱的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及简单应用。熟悉核磁共振仪器组成简介。
重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
难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教材: 方惠群等编,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夏心泉主编,仪器分析(第一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3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D.A.Skoog, F.J.Holler, T.A.Nieman,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5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第五篇:《生化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仪器分析》 总学时:2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有《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专业课,必修。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生物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构造、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在生物和食品上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本课程不仅提供了的分析测试技术,而且是自然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该门课程对于生物与食品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提高,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及生产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测试原理,学会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定性定量测试技术,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对象、应用和检测范围,掌握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各类谱图的初步解析方法。
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课程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同时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较快,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和科研文献,认真备课,随时更新讲稿或课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难点是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及谱图的解析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习题解答、多媒体虚拟软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董文宾主编,《生物工程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参考书:
2.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3.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陈培榕等编,《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其它:
二、正文内容 第一章 引
言 一 教学要求
重点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的研究内容、任务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三、本章学时数:1
第二章 电位分析法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影响测定的因素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影响测定的因素;测试仪器;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三、本章学时数:2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分子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三、本章学时数:2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等内容。二 教学内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干扰及其抑制;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三、本章学时数:1 第四章 气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定性方法;气相色谱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二 教学内容
气相色谱法概述;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三、本章学时数:4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HPLC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HPLC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HPLC法的固定相与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类型的选择等。二 教学内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液相色谱法固定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举例。
三、本章学时数:2
三、教研室:生物技术
执笔人:徐 涛
系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