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时间:2019-05-15 02: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第一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

山西 周敏 赵建中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很好地表明了他的词作风格。要说辛词的风格,这里就不能不先提到苏轼。这是因为联中“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这首词里,词人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磅礴,格调之雄浑,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词需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由此可见,苏词具有一种豪放的风格。辛词的风格亦然。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收复失地的建议,非但未被采纳,反遭忌恨贬斥,而长期流放闲居。他渴望祖国山河统一,不满媚敌苟安。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种感情的写照。苏轼以文为词,一扫以前文人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弱气息,而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词风,其词意境雄奇阔大,感情豪放,善用比兴,并且多运用典故,托古喻今,故与苏轼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四、自编对联,强化作文拟题效果

材料作文大多要自拟标题。如果我们仿效一些对联的做法,根据作文材料的内容提炼中心后编成一幅对联作标题,相信会大大强化拟题的效果的。如有这样一则要求阅读后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的材料:“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有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审视完全部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谷子、高粱、棉花、墨菊等对秋色的看法是片面的。它们只看见自身的色彩,不能看到其它的色彩,因此,所作出的结论就是片面的。而秋天则认为秋色不属于一种颜色,而是五彩缤纷的,它既看局部,更看全面,既见“谷子”、“高粱”,也见“棉花”、“墨菊”等,所以“五彩缤纷”的见解就比较全面。可见,局部不能代替全局,而全局也不能脱离局部。局部必须置身于全局,服务于全局,而全局又必须统领局部,高于局部。审题至此,材料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我们据此题意拟出“局部与整体”、“个人色镜的局限”等题目,虽然符合贴切、简洁的拟题要求,但未免给人以平直之感,而用“一种颜色不是秋,五彩缤纷秋满山”这样一幅联为题,则可使其新颖、醒目,观点鲜明,让人“一见钟情”。

第二篇:三十六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论文 三十六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09-09-10 08:57:45 来源:网络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要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就要讲究“用兵之道”,采取多种谋略。三十六计也是可以借用的。

只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计策前要明白,三十六计有不少是贬义的,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它们时,只把学生或所要解决的问题看成是对立的方面,而不是敌对的一方。因此,我们所采用的只是三十六计的原理和方式,而不是其全部意义。

下面,我们先用三十六计之一——抛砖引玉之计,来谈这个问题。

一、欲擒故纵

所谓欲擒故纵,本义是要捉拿某人却先故意放松一下,使对方形成错觉,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指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正面讲述有困难时,先从反面来说,让学生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

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原想直接告诉学生,善意的谎言有时是必要的,可又考虑到有些学生或许难以接受。于是,故意说:“鲁迅是最诚实的,可他也有不诚实的时候;他竟然对他的老师撒谎,明明要去改学文学,可他与藤野先生告别时却说,要去学生物学。”有的学生听了举手反对:“老师,你说的不对,鲁迅先生虽然在老师面前说了谎话,但不能说他不诚实。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精心教给鲁迅医学知识,可是鲁迅却要丢下医学。因此,鲁迅怕老师难过,故意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自己最钦佩的老师,这是一种真诚的做法。”我点头称是,并接着追问一句:“那么,怎样判断谎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呢?”别的同学代答:“这就要看说谎的动机是什么。利己的是恶意的,益人的是善意的。”有的同学还补充例证:小学语文中《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红军过草地时没有吃的,他从未吃过自己钓的鱼,可每次都撒谎说自己先吃了。他在关键时刻,能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样的谎言是一个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体现。“课堂上的这一番谈话,比一般的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围魏救赵

战争中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他撤回兵力,以便更好地歼灭敌人的策略就叫做”围魏救赵“。教学中,学生的一些疑问,也可以暂不回答,而是反守为攻,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中悟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第二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笔的说明文,针对其中”纵向说明笔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这一要求,有的学生说:”我们没有资料,不知道笔的发展史,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我反问他:”你还记得《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写法吗?“他说记得:文章以书的演变过程为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书籍从”龙骨“、”竹简“到缩微型书的演变历史。我接着问:”那么,你能推想出各类型的书各是用什么样的„笔‟写的吗?“这一问,学生恍然大悟:”啊!我明白了,笔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书的发展历史,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笔。——这篇文章我会写了。“

三、顺手牵羊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为了论证”拿来主义“的做法正确,曾把外国文化比成一个大宅子,说到大宅子的来历,他说不要管这大宅子是怎么得来的,哪怕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做了女婿换来的“是讽刺邵洵美之流的。这叫顺带一枪的方法,也就是”顺手牵羊“法。语文教学中,不是专门为某问题,而是灵活机动地乘便来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不妨也称之为”顺手牵羊。“

有一次,我正上《小二黑结婚》,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激烈的鞭炮声,它把我的讲课声淹没了,我只好暂时停了下来。这时,有的同学把视线投向窗外,有的在相互打听,问是什么事。我待鞭炮声一停,便接上话茬:”什么事?不管什么事,我敢保证不是小二黑结婚,因为小二黑和小芹之间的结合还存在着许多障碍。究竟有哪些障碍,请看课文。“学生听此,轰然一笑后,思维立即被拽回到课文中来了。

四、声东击西

所谓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或口头上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语文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解决一个其他问题,以此作为类比,从侧面来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可叫声东击西。

讲授《包身工》一文的结构特点前,我要学生回忆一般体育比赛实况转播解说词的特点,不少学生都能说出: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一般以赛场竞赛实况为主线,按比赛的开始、发展、结局的顺序来进行介绍,同时,在比赛实况介绍中穿插对该项运动起源、规则的介绍,这样,听众(观众)既能了解到这场比赛的情况,又能了解到这项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及上几届冠军得主等情况。到此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包身工》的结构类似体育比赛的解说词,它以包身工的一天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这种结构可以点面结合地反映包身工制度的情况,让人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性。

五、偷梁换柱

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这就叫偷梁换柱。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指导中都可使用。我在上完《简笔与繁笔》一文后,给学生”复述“了该文的两段: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孵小鸡要有适宜的温度,热了会烧蛋,冷了出僵鸡。放双响炮持炮力度要适中,松了捉不住,紧了炮冲不出去。庄稼施肥要注意适量。吃菜要放盐,但过淡过咸都不可口。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的“。”过“就是”过火“,”过了头“,却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饿肚子不好,但餐鱼顿肉,傻吃也能把人吃傻。锻炼身体好,但超负荷的运动又会摧残身体。人要经常反省自己,但事事过虑,便成了谨小谨微的君子。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听了这番话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有的认为我要以”恰到好处“来阐述《简笔与繁笔》的问题。但有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说的与《恰到好处》原文有出入。原文中的例子都不是你说的。“另一些学生则说,老师说的不是原文的例子,但都符合原文的意思。我接着指出,《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阐述,绝大部分是例子,在大家学过的文章中,可恰当地用入《简笔与繁笔》的例子绝不止于文中几个。请保留《简笔与繁笔》的框架和观点性的语句,给《简笔与繁笔》重新换上适当的例子。结果,这篇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的”偷梁换柱“的文章写得还都不错。

六、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原为贬义,凭空捏造的意思,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舍弃它的贬义性,而取其能从“没有”中产生“有”的一面。《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无中生有”的文章,作者生活在喧闹的城市中,渴望能有个冷静之处,以清心潜思,可是,现实又不允许,因此,她只能“无中生有”地在心灵中构筑这所“空中楼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自己在《药》中瑜儿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也是“无中生有”。我曾用这些例子启发学生为一些传统文章“无中生有”地写续篇。有个同学就为《狐狸与乌鸦》写了一个不错的续篇:

这回乌鸦又叼来一块肉,歇在树枝上,狐狸早就在对面的草丛里瞅着了,它想故伎重演:“乌鸦小姐,您的歌声太动人了。我敢保证,谁听了你的歌唱都会心花怒放,久久不忘。这不,上次听了您的歌,我至今还感到余音未绝呢!您再唱一支吧!”

乌鸦把肉衔得紧紧的,朝狐狸瞪了一眼,使劲地摇了摇头,因为它深知自己的嗓子并不好,森林里的歌星应该是黄莺和百灵,狐狸又想用恭维来换肉块。

狐狸又说了许多令人肉麻的恭维话,乌鸦索性叼着肉飞到了别的树上。于是,狐狸到处散布谣言,说乌鸦嗓子太难听,乌鸦叫声谁听了就要倒霉,乌鸦心太黑,还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许多善良的人们并不知道底细,就跟着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了。另外,《项链》、《阿Q正传》等文学习后,都是可以引导学生写续篇、补充细节的。

七、借刀杀人

这个计谋说起来不好听,它本指利用别人去害人。这里,我们不妨称借助于另一事物的力量、方法、原理或形式来进行新的构想和设计叫“借刀”,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杀人”。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用一些数学原理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讲解动宾短语时,有些学生往往对多动词支配多宾语的两种情况不能区别。如:

他们用一切方法帮助同志去克服和改正这些弱点和错误,绝不采取那种利用和扩大同志的弱点和错误的方法。(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学生对此句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不会区别,以为动宾的两两搭配都一样。于是,我就将这两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列了两道数学算式:

前:克服·弱点+改正·错误

后:(利用+扩大)·(弱点+错误)=利用·弱点+利用·错误+扩大·弱点+扩大·错误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懂多动多宾的搭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一个动词与第一个宾语搭配,第二个动词与第二个宾语搭配;另一种是每个动词都能和每个宾语搭配。

八、笑里藏刀

这里的“刀”并无阴险狠毒的原义,而只有严厉的批评的意思。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苦药已有糖衣裹着,那么,说“忠言”也要能“顺耳”才好。这就是说,在批评时,要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寓批评于笑谈中,使受批评者在嘻笑声中受到教育。

有一次,我正就《守财奴》一文引导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金钱,有位同学却因头天晚上贪看电视,酣然地打起了呼噜。我于是说:“面对金钱,各种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把它当成了命根子,可是有人却不被它迷惑,谈到金钱,他毫无兴趣,照样打他的呼噜!”同学们大笑起来,那位同学被惊醒,知道情况后,再也不打瞌睡了。

还有,为了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要适当地创造机会,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社会中去调查。这种离开课堂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妨称之为“调虎离山”。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立精神,教师可先带头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结社办报等,等到有些头绪时,突然借故离开,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这项活动。这种有利于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做法,可以称之为“上树拔梯”。其他如:“暗渡陈仓”、“添兵减灶”、“瞒天过海”、“打草惊蛇”等计策,在适当的时候,也都是可以采用的。值得重视的是“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有人说,在求知的道路上,小学生要老师抱着走,初中生要老师拉着走,高中生则要老师领着走,大学生只要老师指个路,他们自己就会走。如果能尽早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老师只作指路人,“路”让学生自己走,则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一计,是为“走为上”计。

须注意的是,战争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计谋,有人用了成功,有人用了不灵;这一处用了成功,那一处用了不灵;此时用了成功,彼时用了则行不通。究其原因,就是能否从不同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而灵活应变的问题。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这法那法,你用成功,我用无效;我用有效,他用无效,究其实质,也有个能否因时因地,灵活应变的问题。故此说:“三十六计”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一定要讲求自然贴切,信手拈来,切不可机械搬用,以致弄巧成拙。

第三篇:“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讲究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欺骗”也能获得神奇的效果。巧设小局,指导朗读;巧设及格,指导改错;巧用作业,掌握字词;巧用语言,发挥潜能;巧树榜样,增强自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欺骗”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欺骗;运用

“欺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如果给它加上一个修饰语――善意的,那么它的含义也就发生转变,善意的批评,是需要智慧的,也就是说欺骗者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其结果是美好的、肯定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智慧的“欺骗”。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无意性、情绪性、好动性、爱玩性等特征,这些常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调整、组织、监控,而这种语言必须有一定技巧,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 “欺骗”。

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欺骗”的几个教学实例。

一、巧设小局,指导朗读

上《雾松》这课时,课上为了引导学生读书,我让学生读“雾松形成”的那一小段。在学生初读之后,我故意告诉他们我好像没看到江面上的雾气,要求他们再读课文。学生第二次读完后,我又说我仿佛看到一点雾气了,但雾气太淡,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第三次读完课文后,我告诉他们现在我看到浓重的雾,但还没结成冰晶,再读。第四次孩子们读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挂起了银丝一样的冰晶,但是数量还不多,再读课文。读完了之后,孩子们和我一样兴奋,因为他们也看到了玉雕冰砌的银条了。但我引导他们再用多点感情读一遍,这里就会变成雾松的世界了。

这样一来,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欺骗”学生热情高涨地把课文读七八遍。学生也明白了雾松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设个小局,让学生“上当”,既增添了课堂情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出奇制胜,何乐而不为?

二、巧用及格,指导改错

在很多次测试中,我班学生刘伟总不及格,这次测试也不例外。他主要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更让人恼火的是每次找他改正错题,他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趴在桌上装头疼。我苦口婆心地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我拿着全班同学的试卷,边寻思和刘伟说些什么边走进了教室。碰巧,他在擦黑板,他一脸自信地问:“老师,我的这次考试及格了吧?”望着他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笑眯眯地说:“及格了,祝贺你!”

“啊!太好了,老师,我这几天进步了。”

“对,你的进步很大,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了,真不错。如果你再努一把力,一定能赶上优秀同学。”

我继续“欺骗”道:“其实,你很多问题都会了,只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想马上解决吗?”

“想!”他答得干脆利落。

于是,在黑板前我边说边教,边鼓励边欺骗。

真没想到,只花了十多分钟就教他改正了大部分错题,这些错题要是在平时,非得用上一小时不可,这次改错的高效率的功劳非“欺骗”莫属。

三、巧用作业,掌握字词

在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课时,我指着满满一黑板的字词,对学生说:“谁能够准确地将这些字词记住,今天的家庭作业可以免写。”学生一听,眼睛亮了,纷纷举起了手。我提醒道:“这么有把握?只有一次机会哟,还是多练几次吧!”

学生又纷纷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位,嘿,“给予”的“给”字读错了!学生懊恼不已地坐了下去。又叫了一位,“白炽灯”中的“炽”字读错了,又坐了下去,一脸的遗憾。“还是再练练吧!”我“语重心长”地劝道。

我心中暗自高兴,好“傻”的孩子,你们当中谁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谁不能,我何尝不知道?只有前面的同学读不好,才更能激发你们练习的自觉性,激发你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毫无差错地记住了所有的字词,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他免写今天的家庭作业。这位学生喜滋滋地坐了下去,引来了一片羡慕的目光。

我忍不住又高兴了。这位受到奖励的同学,你又何必如此高兴?今天的家庭作业也就是记住生字词而已,在课堂上你已完全记住了这些字词,回家当然不必再做;那些没有受到奖励的同学,你们又何必羡慕这位“幸运儿”?他也是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的,只不过他比你们提前点时间完成罢了!

四、巧用预言,发挥潜能

大家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欺骗”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考察”,然后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选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的智商很高,以后必将大有出息。”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

我班的学生管艳菊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只是她的作文和字不好。有一天,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对她说:“这次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基本上达到发表水平了。我与好几家专发学生作文报刊的编辑有联系。你要有兴趣,我作为你的指导老师,咱也发一篇。”她一听这话顿时就来了劲,我又说:“不过,下次你一定要把字写好,你的文章就字写得不好。编辑对写字好差很讲究,文章再好,字写得不好,人家也不看。”说完我送给她一本字帖。她接过字帖如获至宝。

一个月后,她的字已大有起色。她忍不住地问我:“老师,现在我可以投稿了吗?”我听了很高兴,但我并没说下次作文就投稿,而是告诉她:“你的文章有点小欠缺,比如个别句子不太通顺,下次在遣词造句上再下点工夫就行了。”接着便把她的作文递给她,她看了用红笔画的句子,自觉毛病不少。以后,虽然再也没提投稿的事,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她的写作水平和写字大有进步,这更让我尝到了“欺骗”的甜头。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你若能巧妙地运用 “欺骗”,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第四篇:《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语文学科教学成效的大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写出真情实感。

三、在生活中积累材料,丰富大脑。做到多阅读、勤观察、勤写日记、多思考,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其实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眏了我们语文学科教学成效的大小。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学生的习作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同的习作却写出了相同的内容,也就是“题目不同,内容一

样”,即“换汤不换药”现象;写作过程或冗杂繁长,或极尽“简洁”、三言两语,最终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还有的习作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矫揉造作现象严重;再如“流水帐“作文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反眏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过分重视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联系教学实际,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其实就是说话,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学生自己心里想的挺好的,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与之大相径庭。其原因就是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心里想法用简洁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新教材在多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而口语的表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普通话比赛”、“即兴演讲”、“背诵比赛”等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其“口脑合一”,以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出真情实感

新课标更注重思想感情的培养,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会“言之无物”,无从下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明白作文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 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只有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写得自然、顺手和流畅。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感受,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这样才会真实、自然、言之无物。

三、积累材料,丰富大脑

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它作为文章构成的重要成分,在写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到写作活动的成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材料缺乏,写不出来。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积累。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⑴多阅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得以延续的载体。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拓展思路,认真合理地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2)勤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观察的各种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认识、分析、评价人生世态。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

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3)勤写日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叶老的话给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多写多练,而在教学中最有效,最易操作的的就是学生经常写日记。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提起写日记就喊累,不知写什么,其实日记的内容很好确定,可以记下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也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和看法„„均可作为日记的内容记下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库。“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材料,学会根据作文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乐事,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持之以恒,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我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语文插图妙用

妙用图,精彩课堂——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插图,顾名思义,就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以它们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识字、释字、学文,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尤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充分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发掘,就能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那么如何有效运用插图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

与文本内容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揠苗助长》中的插图,图中农夫在田里弯着腰忙碌着,脸上满是喜悦的神情。学生们提出质疑:禾苗已经长在了地里,农夫究竟还在忙些什么呢?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学生在质疑中迅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对文本产生了学习热情。读完文章,学生通过再次观察插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到农夫的高兴其实为时过早,我们做事情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二、运用插图,配合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趋势,结合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我在教古诗《夜书所见》时,先指导学生看图:

师: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

生:这是秋季的一个夜晚。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图上的梧桐树结了一个个小果子,我知道只有到了秋天梧桐树才会结果。

生2:图上两个男孩打着一盏小灯笼,说明是晚上。

生3:从两个男孩穿的衣服上也可以看出是秋季。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图上两个男孩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打着灯笼玩蟋蟀。

师:在哪个地方?

生:在篱笆旁,图上画了两排篱笆。

师:透过这幅插图,我们也可以猜想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内容了。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通过结合插图提问题,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很好地吸引到学习古诗的内容上来,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运用插图,训练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本上,许多精美的插图都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经典的一幕,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插图,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如情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受到感染。当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形象感知后,再进行朗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第八次》时,就有这样的感受。

《第八次》中,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结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文中用了这样一段话作了描述: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为了让学生切实领会王子的那份“感动”,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

师:王子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1:激动。

生2:严肃。

生3:充满信心。

师:他有什么样的动作?

生:握紧左拳。

师:此时王子还灰心吗?为什么?

生:不灰心,握紧的拳头和激动的表情说明他已经被深深感动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信心地读好这段话。

在朗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异常专注,他们的表情都是那么严肃。在读到“喊道”的时候,全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握紧了左拳,用他们稚嫩的声音喊出了“我也要干第八次”。那一刻,我也被学生的认真劲感动了。

四、运用插图,发展个性,引发思维。

配合插图模仿,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让学生为插图配“画外音”,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讲《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我利用课文中优美的插图指导学生朗读、学习课文,让他们模仿,让他们自由地想象。“ 麦子是土地爷爷送给这三个小动物的,那土地爷爷对他们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我们先来看看小猪。”我刚提问完,就有学生举手了。“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找得真准确,我们来看插图,图上能看出来吗?”“能。”“谁能看着插图,模仿土地爷爷笑给大家听听呢?”图上土地爷爷捋着胡须正张着嘴哈哈大笑。我请一位学生起来模仿。只见他空握右手,放在嘴巴下,做出捋胡须的样子。“哈哈哈”,模仿得活灵活现。我心里暗暗叫好。在讲到土地爷爷对小牛的态度时,我也让学生看插图,想象一下老人会对小牛说什么呢?“小牛,你真节俭。”“小牛,你真会过日子。”„„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惊喜。可见,借助插图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五、运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学习了《虎门销烟》这一课,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林则徐的塑像,在引导学生细致捕捉人物的衣着、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中自己看到的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说说面对林则徐的塑像,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在学生看、想、说的基础上,既加深了学生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运用插图,帮助记忆。

古人曾经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材料。《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是要求全文背诵的,第四节尤为重要。在背诵前,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描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原野怎么样?从图上学生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三种景物:大豆、高粱、榛树叶子,而这一节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写出原野的热闹非凡。通过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记忆课文内容。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悉心揣摩这一幅幅小小的插图,仔细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小小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文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让课文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下载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_297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摘 要 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以往的......

    图形组织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口何 茜 随着半小时课堂理念的纵深推进,我们发现“删繁就简、简中求精”的课堂形态已经初步形成,以生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主”“探究”“先学”等字眼在课堂上不断......

    把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来

    把对联引入语文教学中来 摘 要:对联是根据我国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对偶压韵、讲究平仄等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和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课堂教学效果是在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言语交流和体态交流构成。教学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师生教学......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松阳县民族中学 卢慧琴 【摘要】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作文批阅中激励性评语的妙用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作文批阅中激励性评语的妙用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

    试谈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

    试谈语文教学中对联的运用 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师一得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近年来,语文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对联的考试,特别是在2004年广东的中考和高考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对联的题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