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4
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摘要: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故事的运用能发挥非常不错的效果。在现有的教材中,故事主要有名人趣事型、童话故事型和身边小事型等三种,其作用也略有不同。对于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故事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故事对于语文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作文指导、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只要好好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故事一定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助手,帮助祖国培养出心灵美丽、具备综合素质的好学生。
关键词:故事 语文教学 课堂互动 启发性 想象力 实践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结构的中心学科、基础学科,语文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根”,因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及感性多过理性的特点,因而有其不同于阶段的独特性。特点之一是故事能够起到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以故事为形式的课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教学过程中老师教授语文基本知识的重要媒介。这些故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又各有什么特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又能通过哪些手段,更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本文试图探究小故事在与语文教学的碰撞中,可以产生哪些奇妙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类型
翻开教材课本的目录,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识字、诗歌和散文外,更多的课文是以故事的类型在展开。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名人趣事型
名人故事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萃之一,而其对开阔学生的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为兼顾历史事实与趣味性的要求,通常会选取名人的一些趣闻轶事。比如《司马光》一文,选取历史名人司马光的幼时趣闻,描述了其灵机应变,砸缸救人的不俗品质,能激发学生对于思维方式的思索。又如《梅兰芳求艺》,设置了梅兰芳在学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描述其不屈服,以努力战胜困难的事迹,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2、童话故事型
童话故事不但短小生动有趣,而且具有教育意义和明显的特征。教材中所选的童话故事,既有以小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也有带着神奇色彩的虚拟故事,但都是借着故事,表达一种美好的世界观。在《小露珠》一文中,小露珠作为故事的主角,分别和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发生对话,课文以小露珠的自述“我明天还会来的”为结尾,更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如《九色鹿》一文,先后叙述了九色鹿仗义救人,调达背恩告密和国王惩罚调达的三段情节,不仅弘扬了助人为乐与诚实守信的美德,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九色鹿的奇特想象。
3、身边小事型
名人趣事和童话故事虽然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毕竟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最能贴近学生心灵的莫过于一些发生于身边的事。在现有的教材里,也有一些以现实故事为内容的课文篇章,描述了我们不时也会碰到的场景,意在教会学生用善意的眼镜去观察生活。最为明显的是《诚实与信任》一文,主人公与小红车车 主之间的电话向我们展示了人们真实、善良和富有责任感的心灵,也对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冲突,有不错的借鉴作用。另外,《沙漠中的绿洲》更是以在阿拉伯地区的见闻,突出了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教育人们要爱护花草,爱护环境。
二、小故事教学的妙用
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趣味。教材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故事题材,但要通过这些故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需要老师们下一番功夫。针对语文教学的不同时段,可以对故事做如下几种应用。
1、课堂中——互动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它对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一堂以活泼、生动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的授课模式,称之为“故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不是叙事,不可以只是单方面的老师讲学生听,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故通常来说,讲是一个主要形式,但有时让学生表演故事同样具有一定效果,而且让学生参与故事,使他们更体会故事中的意义,除了演以外,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故事中。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让学生各扮演狼、小羊和旁白的部分,在课堂中进行交叉朗读,由他们自己揣摩各人物的心理,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作用。又如《狐假虎威》的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别针对老虎、狐狸和其他小动物的处境做一番争论。同时教师也提出一些假设问题,如”老虎知道狐狸的行为后,会有怎样做?”或者“老虎离开后,小动物会如何对待狐狸?”等。
2、作文教学中——巧用故事的启发性
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故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有良好的启发作用。这种启发不仅是对故事本身的思考,还有对一类现象或所处现实的思索。而正因故事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对作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比如《狼和小羊》一文,学生们读完故事,按照自己的意愿给狼和小羊添置一个结尾。而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课文讲解后,可以试着让学生按照类似的故事模仿者写出一篇表达同样主题的文章。虽然故事不一定精彩或生动,但其通过故事表达主题的能力必定能得到锻炼。
3、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更多感兴趣的必然是简单易懂而又有趣的故事。教师应引导或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增加其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的故事后,可以将《三国演义》的通俗版推荐给学生,让其更多的了解三国时代的精彩故事,并举行故事会,让同学们各选择一篇小故事给大家讲一下。同时也可以通过具有科普性质的科普故事来增多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如《维生素C的故事》,将营养学与哥伦布航海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了解维生素的系列故事,增加自己对人体微量元素及其作用的了解。
4、实践活动——以故事的名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故事往往是一个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鸟语》一文,讲述了听懂鸟语带来的神奇魔法,必然会使学生对鸟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可以组织学生搜集鸟语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声音及科普知识,并做一个主题交流活动,后续可以带领学生去看鸟、听鸟和识鸟。作为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总结,给学生布置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关于鸟的情况或活动的感受。
三、结
语
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标准也在全面的实施,处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抱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注意运用新方法,新形式,更好地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其中在课堂内外,要充分运用故事的特点,既要在课堂内用好课文本身的故事情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做好互动,也要注意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动性,提升学生在想象力、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探索教学新模式,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参考文献:
1.赵丽红;小学作文的几点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08期
2.郝丽香;关于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10期 3.范永斌;多措并举,提高语文教学实践性[J] 学周刊
2013年08期 4.韦连广;小学数学教学课外延伸阅读初探[J] 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5.钱松华;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激趣”策略[J] 科教文汇 2007年11期 6.俞建平;关于传统童话故事可读性的几点思考[J] 青年文学奖 2010年13期
第二篇:三十六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论文 三十六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09-09-10 08:57:45 来源:网络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要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就要讲究“用兵之道”,采取多种谋略。三十六计也是可以借用的。
只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计策前要明白,三十六计有不少是贬义的,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它们时,只把学生或所要解决的问题看成是对立的方面,而不是敌对的一方。因此,我们所采用的只是三十六计的原理和方式,而不是其全部意义。
下面,我们先用三十六计之一——抛砖引玉之计,来谈这个问题。
一、欲擒故纵
所谓欲擒故纵,本义是要捉拿某人却先故意放松一下,使对方形成错觉,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指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正面讲述有困难时,先从反面来说,让学生从否定的意义上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
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原想直接告诉学生,善意的谎言有时是必要的,可又考虑到有些学生或许难以接受。于是,故意说:“鲁迅是最诚实的,可他也有不诚实的时候;他竟然对他的老师撒谎,明明要去改学文学,可他与藤野先生告别时却说,要去学生物学。”有的学生听了举手反对:“老师,你说的不对,鲁迅先生虽然在老师面前说了谎话,但不能说他不诚实。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精心教给鲁迅医学知识,可是鲁迅却要丢下医学。因此,鲁迅怕老师难过,故意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自己最钦佩的老师,这是一种真诚的做法。”我点头称是,并接着追问一句:“那么,怎样判断谎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呢?”别的同学代答:“这就要看说谎的动机是什么。利己的是恶意的,益人的是善意的。”有的同学还补充例证:小学语文中《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红军过草地时没有吃的,他从未吃过自己钓的鱼,可每次都撒谎说自己先吃了。他在关键时刻,能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样的谎言是一个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体现。“课堂上的这一番谈话,比一般的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围魏救赵
战争中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他撤回兵力,以便更好地歼灭敌人的策略就叫做”围魏救赵“。教学中,学生的一些疑问,也可以暂不回答,而是反守为攻,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中悟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第二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笔的说明文,针对其中”纵向说明笔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这一要求,有的学生说:”我们没有资料,不知道笔的发展史,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我反问他:”你还记得《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写法吗?“他说记得:文章以书的演变过程为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书籍从”龙骨“、”竹简“到缩微型书的演变历史。我接着问:”那么,你能推想出各类型的书各是用什么样的„笔‟写的吗?“这一问,学生恍然大悟:”啊!我明白了,笔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书的发展历史,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笔。——这篇文章我会写了。“
三、顺手牵羊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为了论证”拿来主义“的做法正确,曾把外国文化比成一个大宅子,说到大宅子的来历,他说不要管这大宅子是怎么得来的,哪怕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做了女婿换来的“是讽刺邵洵美之流的。这叫顺带一枪的方法,也就是”顺手牵羊“法。语文教学中,不是专门为某问题,而是灵活机动地乘便来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不妨也称之为”顺手牵羊。“
有一次,我正上《小二黑结婚》,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激烈的鞭炮声,它把我的讲课声淹没了,我只好暂时停了下来。这时,有的同学把视线投向窗外,有的在相互打听,问是什么事。我待鞭炮声一停,便接上话茬:”什么事?不管什么事,我敢保证不是小二黑结婚,因为小二黑和小芹之间的结合还存在着许多障碍。究竟有哪些障碍,请看课文。“学生听此,轰然一笑后,思维立即被拽回到课文中来了。
四、声东击西
所谓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或口头上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语文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解决一个其他问题,以此作为类比,从侧面来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可叫声东击西。
讲授《包身工》一文的结构特点前,我要学生回忆一般体育比赛实况转播解说词的特点,不少学生都能说出: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一般以赛场竞赛实况为主线,按比赛的开始、发展、结局的顺序来进行介绍,同时,在比赛实况介绍中穿插对该项运动起源、规则的介绍,这样,听众(观众)既能了解到这场比赛的情况,又能了解到这项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及上几届冠军得主等情况。到此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包身工》的结构类似体育比赛的解说词,它以包身工的一天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这种结构可以点面结合地反映包身工制度的情况,让人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性。
五、偷梁换柱
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这就叫偷梁换柱。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指导中都可使用。我在上完《简笔与繁笔》一文后,给学生”复述“了该文的两段: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孵小鸡要有适宜的温度,热了会烧蛋,冷了出僵鸡。放双响炮持炮力度要适中,松了捉不住,紧了炮冲不出去。庄稼施肥要注意适量。吃菜要放盐,但过淡过咸都不可口。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的“。”过“就是”过火“,”过了头“,却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饿肚子不好,但餐鱼顿肉,傻吃也能把人吃傻。锻炼身体好,但超负荷的运动又会摧残身体。人要经常反省自己,但事事过虑,便成了谨小谨微的君子。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听了这番话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有的认为我要以”恰到好处“来阐述《简笔与繁笔》的问题。但有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说的与《恰到好处》原文有出入。原文中的例子都不是你说的。“另一些学生则说,老师说的不是原文的例子,但都符合原文的意思。我接着指出,《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阐述,绝大部分是例子,在大家学过的文章中,可恰当地用入《简笔与繁笔》的例子绝不止于文中几个。请保留《简笔与繁笔》的框架和观点性的语句,给《简笔与繁笔》重新换上适当的例子。结果,这篇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的”偷梁换柱“的文章写得还都不错。
六、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原为贬义,凭空捏造的意思,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舍弃它的贬义性,而取其能从“没有”中产生“有”的一面。《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无中生有”的文章,作者生活在喧闹的城市中,渴望能有个冷静之处,以清心潜思,可是,现实又不允许,因此,她只能“无中生有”地在心灵中构筑这所“空中楼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自己在《药》中瑜儿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也是“无中生有”。我曾用这些例子启发学生为一些传统文章“无中生有”地写续篇。有个同学就为《狐狸与乌鸦》写了一个不错的续篇:
这回乌鸦又叼来一块肉,歇在树枝上,狐狸早就在对面的草丛里瞅着了,它想故伎重演:“乌鸦小姐,您的歌声太动人了。我敢保证,谁听了你的歌唱都会心花怒放,久久不忘。这不,上次听了您的歌,我至今还感到余音未绝呢!您再唱一支吧!”
乌鸦把肉衔得紧紧的,朝狐狸瞪了一眼,使劲地摇了摇头,因为它深知自己的嗓子并不好,森林里的歌星应该是黄莺和百灵,狐狸又想用恭维来换肉块。
狐狸又说了许多令人肉麻的恭维话,乌鸦索性叼着肉飞到了别的树上。于是,狐狸到处散布谣言,说乌鸦嗓子太难听,乌鸦叫声谁听了就要倒霉,乌鸦心太黑,还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许多善良的人们并不知道底细,就跟着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了。另外,《项链》、《阿Q正传》等文学习后,都是可以引导学生写续篇、补充细节的。
七、借刀杀人
这个计谋说起来不好听,它本指利用别人去害人。这里,我们不妨称借助于另一事物的力量、方法、原理或形式来进行新的构想和设计叫“借刀”,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杀人”。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用一些数学原理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讲解动宾短语时,有些学生往往对多动词支配多宾语的两种情况不能区别。如:
他们用一切方法帮助同志去克服和改正这些弱点和错误,绝不采取那种利用和扩大同志的弱点和错误的方法。(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学生对此句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不会区别,以为动宾的两两搭配都一样。于是,我就将这两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列了两道数学算式:
前:克服·弱点+改正·错误
后:(利用+扩大)·(弱点+错误)=利用·弱点+利用·错误+扩大·弱点+扩大·错误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懂多动多宾的搭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一个动词与第一个宾语搭配,第二个动词与第二个宾语搭配;另一种是每个动词都能和每个宾语搭配。
八、笑里藏刀
这里的“刀”并无阴险狠毒的原义,而只有严厉的批评的意思。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苦药已有糖衣裹着,那么,说“忠言”也要能“顺耳”才好。这就是说,在批评时,要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寓批评于笑谈中,使受批评者在嘻笑声中受到教育。
有一次,我正就《守财奴》一文引导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金钱,有位同学却因头天晚上贪看电视,酣然地打起了呼噜。我于是说:“面对金钱,各种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把它当成了命根子,可是有人却不被它迷惑,谈到金钱,他毫无兴趣,照样打他的呼噜!”同学们大笑起来,那位同学被惊醒,知道情况后,再也不打瞌睡了。
还有,为了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要适当地创造机会,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社会中去调查。这种离开课堂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妨称之为“调虎离山”。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立精神,教师可先带头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结社办报等,等到有些头绪时,突然借故离开,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这项活动。这种有利于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做法,可以称之为“上树拔梯”。其他如:“暗渡陈仓”、“添兵减灶”、“瞒天过海”、“打草惊蛇”等计策,在适当的时候,也都是可以采用的。值得重视的是“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有人说,在求知的道路上,小学生要老师抱着走,初中生要老师拉着走,高中生则要老师领着走,大学生只要老师指个路,他们自己就会走。如果能尽早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老师只作指路人,“路”让学生自己走,则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一计,是为“走为上”计。
须注意的是,战争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计谋,有人用了成功,有人用了不灵;这一处用了成功,那一处用了不灵;此时用了成功,彼时用了则行不通。究其原因,就是能否从不同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而灵活应变的问题。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这法那法,你用成功,我用无效;我用有效,他用无效,究其实质,也有个能否因时因地,灵活应变的问题。故此说:“三十六计”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一定要讲求自然贴切,信手拈来,切不可机械搬用,以致弄巧成拙。
第三篇:“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讲究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欺骗”也能获得神奇的效果。巧设小局,指导朗读;巧设及格,指导改错;巧用作业,掌握字词;巧用语言,发挥潜能;巧树榜样,增强自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欺骗”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欺骗;运用
“欺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如果给它加上一个修饰语――善意的,那么它的含义也就发生转变,善意的批评,是需要智慧的,也就是说欺骗者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其结果是美好的、肯定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智慧的“欺骗”。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无意性、情绪性、好动性、爱玩性等特征,这些常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调整、组织、监控,而这种语言必须有一定技巧,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 “欺骗”。
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欺骗”的几个教学实例。
一、巧设小局,指导朗读
上《雾松》这课时,课上为了引导学生读书,我让学生读“雾松形成”的那一小段。在学生初读之后,我故意告诉他们我好像没看到江面上的雾气,要求他们再读课文。学生第二次读完后,我又说我仿佛看到一点雾气了,但雾气太淡,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第三次读完课文后,我告诉他们现在我看到浓重的雾,但还没结成冰晶,再读。第四次孩子们读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挂起了银丝一样的冰晶,但是数量还不多,再读课文。读完了之后,孩子们和我一样兴奋,因为他们也看到了玉雕冰砌的银条了。但我引导他们再用多点感情读一遍,这里就会变成雾松的世界了。
这样一来,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欺骗”学生热情高涨地把课文读七八遍。学生也明白了雾松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设个小局,让学生“上当”,既增添了课堂情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出奇制胜,何乐而不为?
二、巧用及格,指导改错
在很多次测试中,我班学生刘伟总不及格,这次测试也不例外。他主要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更让人恼火的是每次找他改正错题,他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趴在桌上装头疼。我苦口婆心地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我拿着全班同学的试卷,边寻思和刘伟说些什么边走进了教室。碰巧,他在擦黑板,他一脸自信地问:“老师,我的这次考试及格了吧?”望着他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笑眯眯地说:“及格了,祝贺你!”
“啊!太好了,老师,我这几天进步了。”
“对,你的进步很大,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了,真不错。如果你再努一把力,一定能赶上优秀同学。”
我继续“欺骗”道:“其实,你很多问题都会了,只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想马上解决吗?”
“想!”他答得干脆利落。
于是,在黑板前我边说边教,边鼓励边欺骗。
真没想到,只花了十多分钟就教他改正了大部分错题,这些错题要是在平时,非得用上一小时不可,这次改错的高效率的功劳非“欺骗”莫属。
三、巧用作业,掌握字词
在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课时,我指着满满一黑板的字词,对学生说:“谁能够准确地将这些字词记住,今天的家庭作业可以免写。”学生一听,眼睛亮了,纷纷举起了手。我提醒道:“这么有把握?只有一次机会哟,还是多练几次吧!”
学生又纷纷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位,嘿,“给予”的“给”字读错了!学生懊恼不已地坐了下去。又叫了一位,“白炽灯”中的“炽”字读错了,又坐了下去,一脸的遗憾。“还是再练练吧!”我“语重心长”地劝道。
我心中暗自高兴,好“傻”的孩子,你们当中谁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谁不能,我何尝不知道?只有前面的同学读不好,才更能激发你们练习的自觉性,激发你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毫无差错地记住了所有的字词,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他免写今天的家庭作业。这位学生喜滋滋地坐了下去,引来了一片羡慕的目光。
我忍不住又高兴了。这位受到奖励的同学,你又何必如此高兴?今天的家庭作业也就是记住生字词而已,在课堂上你已完全记住了这些字词,回家当然不必再做;那些没有受到奖励的同学,你们又何必羡慕这位“幸运儿”?他也是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的,只不过他比你们提前点时间完成罢了!
四、巧用预言,发挥潜能
大家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欺骗”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考察”,然后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选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的智商很高,以后必将大有出息。”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
我班的学生管艳菊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只是她的作文和字不好。有一天,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对她说:“这次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基本上达到发表水平了。我与好几家专发学生作文报刊的编辑有联系。你要有兴趣,我作为你的指导老师,咱也发一篇。”她一听这话顿时就来了劲,我又说:“不过,下次你一定要把字写好,你的文章就字写得不好。编辑对写字好差很讲究,文章再好,字写得不好,人家也不看。”说完我送给她一本字帖。她接过字帖如获至宝。
一个月后,她的字已大有起色。她忍不住地问我:“老师,现在我可以投稿了吗?”我听了很高兴,但我并没说下次作文就投稿,而是告诉她:“你的文章有点小欠缺,比如个别句子不太通顺,下次在遣词造句上再下点工夫就行了。”接着便把她的作文递给她,她看了用红笔画的句子,自觉毛病不少。以后,虽然再也没提投稿的事,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她的写作水平和写字大有进步,这更让我尝到了“欺骗”的甜头。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你若能巧妙地运用 “欺骗”,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第四篇: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摘 要
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 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那么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 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 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允许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并予以鼓励,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学生尊重,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喜欢发言,喜 欢学习,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微课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五篇:图形组织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口何 茜
随着半小时课堂理念的纵深推进,我们发现“删繁就简、简中求精”的课堂形态已经初步形成,以生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主”“探究”“先学”等字眼在课堂上不断地闪现,从表层次看,半小时课堂的目标要求已经达成。但从深层次看,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伪高效”“伪生本”的现象,为保留课堂练习时间过度缩减教学内容,为保证课堂教学时间过度提前先学,为保持课堂紧凑性压缩思维过程,为体现生本探究或简化方法或降低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他们的学习能力却没有明显地提升,探究、高效的自主学习仍是建立在教师精心“安排”之下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停留在“学会”的层面上,却没有到达“会学”和“爱学”的层面: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究,却没有达到思维的高品质:他们努力地自主学习,找到学习内容却不知用何法;他们快乐地学会了却又轻易地忘记了。
针对上述现象,寻找一个科学的学习工具、一个科学的教学工具,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把握知识的呈现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将学生从“听”阅读分析引导至“做”阅读分析,“探究”阅读分析,通过多感官协同学习,保持记忆的牢固性,成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何寻求新的教学突破口呢?图形组织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图形组织者是一种实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它通过与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接创建对知识的认知模式。通过可视化组织,图形组织者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网络,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直观、形象、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它被设计成结构化、半结构型或开放型的框式,便于使用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和拓展补充,以此体现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形组织者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不同观点间的对比,建立自己的学习监督体系,将阅读活动从简单的聆听中剥离出来,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心动”“手动”“眼动”,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语言等各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深层次意义上的高效要求。
图形组织者以多种不同的模式展示:层级的、概念的、循环的等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选择图形组织者的类别,将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式相对应,将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内部表达能力。
一、概念图
这是一种层次模式的图形组织者,适用于组织一个信息的层级序列;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1)一般使用步骤
列出相关概念——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作为中心圆——往下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连接线连接,并注上连接词——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2)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效的课堂始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思路和科学的学习策略。以人教版四下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导课时,通过视频了解黄河的历史,揭示学习主题,列出中心圆;课始,引导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增加二级图;课中,围绕概念图架构学习框架,引导自主探究,补充完善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课末,围绕完整的概念图,从内容和写法上整理归纳本课知识点,并加以提升应用。如下图:
(3)在写作中的应用
概念网是围绕一个中心将大脑中产生的思想以网状图形记录下来的思维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可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①选定话题。②自主思考,围绕话题自由想象,记下相关要点;分组讨论,激活思维,完善补充。③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完善。④尝试把概念图作连贯陈述,确定最佳陈述顺序。⑤动笔写作。如下图,这是人教版三下习作练习《介绍自己》中学生所画的概念图:
二、流程图
流程图主要用来显示一系列事件是如何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系列结果的。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流程图既有助于理清文章结构,为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做好铺垫,也为写法迁移,有效地读写奠定基础。如四下《蝙蝠与雷达》一课,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形成下图: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具备条理清楚、逻辑紧密的特点。传统方法很容易变成科普知识讲解,而忽视语文的特点。采用程序图,既能清晰地理解文中的科普知识,又能很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写作脉络,从而把握这篇文章乃至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写作。
三、鱼骨图
鱼骨图主要用来显示一个复杂事件或复杂现象的互动,是一种将与问题相关的因素按相互关系整理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主要分为整理问题型、原因型和对策型三大类。
在阅读教学中,用其架构学习框架,可辅助学生自主阅读:用其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可帮助突破阅读难点;用其显示文章的写作脉络,则有助于写法迁移。其作用与流程图相似,却又高于流程图糅合层级图和概念模式的特点。以四下《七月的天山》一课为例。课前,教学生认识鱼骨图,初步把握它的使用特点:课始,结合先学和学习提示明确文章结构和自主研读的内容填写鱼头、鱼骨和鱼骨图中间部分的关键词:课中,围绕关键词,研读文本,体会景物特点及其描写方法,补充完成鱼骨图;课末,围绕鱼骨图,整理写法所得,迁移运用,读写结合,写写某一处景物。在鱼骨图的帮助下,学生左右脑协调,既快速有效地把握了学习内容,又灵活创新地使用了学习所得,可谓高效。
四、维恩图
维恩图用于显示事物的异同点,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部分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和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独有的特征则写在相应圆中的重叠区域之外的部分。在语文阅读中,可运用维恩图来寻找事件发展中人物间的异同点,突破阅读难点;比较文章间的写作方法,掌握语文写作的技巧:还可借助图形呈现学习内容,清晰有序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如四下《尊严》一课,其教学难点在于体现何为尊严?尊严的价值何在?文中面对食物,年轻人哈默和其他逃难者之间不同的表现,是突破感悟难点的关键所在。使用维恩图,结合具体的语言,开拓思维,学生找到了需求共同点“极度饥饿”,抓住了态度不同点“马上接受”和“先劳动后接受”,初步体会了“尊严”的含义,随之,拓展思维,想象到了“成就”的不同、“旁人态度”的不同和对“自身激励”的不同,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尊严的价值。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迎刃而解。
五、对比图
对比图用来对比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与独特性,与维恩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一目了然,形象具体,在使用中更具开放性,便于建构和拓展补充,适用于某一专题的比较和群文阅读。
如四下第一单元《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文章,同样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但具体到文中,又各自选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来突出主题,就可以进行表现方式的专题比较来加深理解,有效迁移。
再如四上第20课《古诗两首》的教学就可以依托对比图进行群诗比较教学,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性的对比图,随诗边学边补充完善,不仅理解诗中重点词的意义和遣词造句的精妙,更体会到了浓厚的友情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如下图所示。
六、循环图
循环图用来表示事物的循环变化,是一种序列模式的图形组织者,在科学课中较为常见。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巧妙运用,可突破科普文的知识难点,可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可帮助理解一般较为复杂的因果循环的语段,是有效快速阅读的好帮手。
如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黄河变化的社会原因是一段复杂的因果关系的语段,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紧抓关键词构成循环图,再进行“因为——所以——”的语句训练,不仅将知识清晰完整地加以呈现,加深理解与记忆,还巧妙地将阅读理解与语言训练加以结合,使学生从简单乏味的读、听中脱离,转向“探究”阅读,提升了学习能力,促进课堂的高效。
而在《夜莺的歌声》一课教学时,文章按板块叙事,条理清楚,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运用循环图有助于理清文章结构,突出人物特点。如下图所示。
一般而言,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形象记忆更轻松,更易为人接受。但我们的教学往往偏重于逻辑思维。
图形组织者调动人的右脑机能,使人的左右大脑一起配合,更充分地挖掘人的思维潜力,锻炼大脑的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因如此,图形组织者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技能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提高了学习效益与学习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升了思维的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半小时课堂成为科学的、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