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作业
体会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体会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体会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这次的信息技术学习,给我感触很深,作为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来讲,学习这些信息技术的确会比其他同事接受慢一点。不过,我发下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一部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大胆动脑,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采用给学生自己机会,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同学们在激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从而也懂得了更多知识。在教学中,我还尝试用“唱反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初中地理作业
初中地理作业
《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共分三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学习了这三方面内容后,您有哪些收获?您是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的?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参“国培”学习走“发展”之路
杨光
我参加国培学习以来,通过对谷凤芝老师专家的专题讲座《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的学习,收获很大。谷凤芝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在教材分析方面,我明确了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我们教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第二:在学情分析方面。我知道了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教学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
第三:在教学建议中,我领悟了作为地理教师,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运用分析法、探讨法以及快乐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在《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从“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气候怎么样?”的正误说法入手,“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让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并会运用正确词语来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情况,并学会看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读卫星云图等,知道关注、了解每天的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知道对地理环境的保护很重要,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篇:城市地理作业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化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前提.我们需要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问题 建议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 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 2010年将达到50%左右,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 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 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 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 50%以上, 高收入国家为 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城市文明在历史上曾一度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现代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却大大落后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压力、环境压力、资源压力等问题突出。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等。存在的问题综述以下:
(一)我国城镇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过于单
一、缺乏分门别类的指导。引文1
城镇和乡村最明显的差别特征有三个,即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长期以来在我国划分城市与乡村时仅使用了第一个特征,利用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设置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的重要作用因素,而对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特征考察得不够。经济聚集是产业发展带来的,对于城市来说,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是城市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过程失去了城镇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依据一定地区工业总量水平的地位来设置市镇受到忽视。此外,利用区域的基础设施来确立设市镇在我国还未有过先例,在国外,例如秘鲁、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典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单一的城镇设置标准是难以准确地指导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的。
(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模式欠缺创造是和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难以得到准确反映,在以前推行“切块设市”、“切块设镇”的城市化模式时,城市的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相差不大,城市化的相关数据基本可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但随着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模式推行,城镇的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混乱,反映城镇化进程的城镇人口虚化扩大,大量的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了变化,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镇人口。同时,有
些地、县为了达到设市或升级标准利用不正当方式盲目扩大非农人口,导致城镇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流动设施滞后与其原有区域的行使关系如何确立等应予以研究解决。一些国家将城镇空间范围的扩大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政府对城市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引文1
我国长期把城市化的焦点放在大城市上,而对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关注。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规模的城市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发展的初期,大城市发展要快;发展中期,中等规模的城市发展较快;而在发展的后期,小城市的速度发展最快。并认为,欠发达国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由于人口集中所产生的原因上来,而不是把其努力用于阻止集中本身。同时提议分配城市公共投资的正确立法应与城市发展的这种情况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政府应把相当大一部分投资分配给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规模上,要更多地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要与地区发展不平相适应。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城市房地产业的正常发育,开发区设置过快、过多,城市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房地产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我国由于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按行政手段划拔,无偿无限期使用,排斥了地租地价对城市土地需求的调节作用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未能发挥土地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方面巨大作用。
(四)在我们的周围不仅能感觉到一些城市原来的老城区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地位,而相反新城区在不断扩大。同样大城市却没有中小城市发展势头快。据调查研究许多特大城市地区,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及郊区和郊县,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个别特大城市核心区出现人口开始下降,受“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影响,城市边缘用地增长迅速,出现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尤其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一方面成为城市快速带发展蔓延的主要地区;另一方面城乡界线开始模糊,开敞空间消失,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中小城市增长过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数目的增长、城市建成区范围的盲目扩大,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五)城市化的发展聚集于城市规模,忽视了城市内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城市化的质量极低。从现状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较低的,然而在这些低的城市化水平下却存在着类似于“超城市化”的现象,如待业率高、隐性失业严重、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住宅紧张等问题。引文1
(六)城市特色城市化才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的城市化却出现城市间职能相似。
改革开放,增添的城市活力。近年来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政策,扩大了地方的承包权、投资立项权,但政府管企业的职能尚未消失,市场发育不完善,价格体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各地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业,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造成土地浪费。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的同类企业争原料、争市场比较严重,使原来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工厂效益下降。导致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职能体系混乱。城市用地标准低,用地结构不合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相当不合理,工业用地比重过高;生活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偏低;道路、广场、绿化、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需要调整改善用地结构十分困难;不少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城市要继续发展,必须向外扩张,侵占周围农田。
三、问题思考与建议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诸如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资源问题严重和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给予以下建议:
(一)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 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 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 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 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大、中、小城市并举的, 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引文2
(二)针对城市化发展中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 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 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 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国有 400 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 个城市严重缺水, 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引文2
(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因此,针对我国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而这些人口的结构中农民是主要构成部分,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包括生存能力还包括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首先,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
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 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其次,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 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再次, 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 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 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行政手段的干预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因素。例如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人口的进入,许多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很大。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城市。坚持在行政的宏观管理下,增加城市化的灵活性和活力。发挥市场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制定政策法规。目前,全国乡村剩余劳动力估计在1.3-1.8亿之间,其中一部分已经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城镇,成为事实上的城镇人口。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供求双方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其在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引文2。
(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多的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入,对这些入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是城市化不得不处理的一个方面,我们建议逐渐见底门槛淡化呈现人口身份差别。要发挥城乡一体化劳动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是要逐渐降低城乡间的门槛,淡化城乡人口的身份差别,即改变刚性的制度安排。在劳动力市场上去除这种刚性的制度安排,无论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都是利大于弊。虽然在目前阶段,这种改变的要求还仅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六)我们在坚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道路问题。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写入党章,为我们城市化知名了科学的发展道路和方法论。
(七)我们的城市结构即大小中城市的构成模式,应该依据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各地的环境承载力,科学地发展不同级别的城市,完善城市结构。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城市化速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种种生与社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城市化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城乡政策及相关政策并没有给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相反,还给今天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城市化的政策因素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变化会给我国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最终我国将走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7.[2]马正江 马 俊.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学校专科学报,2004.[3]范义平刘炳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
第四篇:远程地理作业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中国主要山脉地形的分布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放入区域地理中去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学习时,把这些知识揉进去。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密切关注的内容。建议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4、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第五篇:地理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B5.B6.BD7.CD8.BD9.C10.AC11.CD12.AC13.B14.AB15.D16.C17.D18.A19.A20.D21.C22.B23.D24.AC25.A26.AD27.C28.C29.B30.AC31.A32.D33.B34.D35.C36.C37.C38.C39.D40.D41.BC42.C43.AB44.C45.C46.C47.D48.B49.BD50.AC
二、综合题
l.(1)精神文化事物上稳定保守(2)相对疏远(3)汉(4)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迁移扩散
2.(l)佛教遇到教伊斯兰教(2)佛教石窟塔林耶路撒冷(3)时代分布伊斯兰佛南北朝宋(4)古印度(5)宁夏回族(6)迁移(7)伊斯兰犹太伊斯兰印度
3.(l)精神文化事物相对疏远(2)汉藏汉语(3)北方官话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所到之处,北方方言基本取代了原有方言。另外在清朝时,由于东北与内蒙古的开禁,山东、河北的农民大量向东北、内蒙古迁移进行开垦,以及向西北边疆等地移民,使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4)扩散南迁迁移扩散
4.(1)C(2)B(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4)绝对局限减小
5.(1)南方天气潮湿(多云雨,蒸发较多)夏季长。冬季阴冷,吃辣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抵御由于潮湿不适引起的疾玻
(2)南方天气炎热季节长,肉食不易长期保存,过去家庭没有冷藏设备(冰箱、冰柜等)。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美味且易于保存的腌制肉类的方法,现在食品保鲜很方便,加上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害身体健康,于是这类食品不再成为家常便饭,而是偶尔尝鲜了。可见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3)内蒙古高原地形、草原广阔,地广人稀,人们唱歌跳舞声音宏亮,动作开放,体现一种豪放美的风格;而江南水乡小镇,地狭人稠,微风吹拂静静的湖面、小河,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比较细腻、纤秀、柔和,可见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
6.(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2)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类需求扩大交流(3)20世纪50高度产业化阶段经济社会交通条件
7.(1)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避暑(2)雨过天晴(3)远眺观赏点
(4)庐山(5)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6)规模环境承载量
8.(1)A避暑山庄B八达岭长城E长江三峡J杭州西湖(2)人文自然
(3)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4)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有避暑之效把握观赏时机(5)EFG(6)借景
9.(1)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2)地貌水文动植物(3)因时因季把握观赏时机(4)美学感受自然景观的美(5)多样性长存性10.(1)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2)京沪陇海宝成成昆南昆湘桂京广浙赣沪杭(3)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陵兵马俑都江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