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中华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和教化育人中,文言文起着重要作用。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文言文却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因此,文言文素养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有益尝试,但由于其特殊的内容和阶段,又一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人,一听见“文言文”就会头昏脑胀,觉得“之、乎、者、也”之类挺麻烦的,搞不清楚,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它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一大难点。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状况呢?我认为,教师应教而有法,并且做到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渗透学法指导,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文言文学习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就注重从思想上打
消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的顾虑。首先,我让学生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夸父逐日》进行比较,得出“《两小儿辩日》的篇幅长了,难度大了”的结论。然后,我告诉学生,初中将学习篇幅更长、难度更大的文言文。在学生面露惧怕之色、发出一片“啊”的惊叹声中,我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 这样,课堂一开始,我就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同时又让他们觉得学文言文并不太难,是“有法可依”的,从而认真地对待这节课。
接下来的整节课,我力求给学生创造出轻松、自主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探讨出学习文言文的四个步骤——读准读通、弄懂会译、分析理解和启智明理。
(一)读准读通
课堂上,我这样问学生:“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第一步都应该先干什么?”大家都知道应先读,因为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难免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读,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我在一开始就注重创设情境,在古筝的伴奏声中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停顿,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标注,让学生对照改正。这样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才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二)弄懂会译
“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通后,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翻译。”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这样第二步就被我板书在黑板上了。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我在教学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让学生参照,并且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意思。这一环节,我先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难当堂交流解决,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轻轻松松地就弄懂了文言文的意思。
(三)分析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两小儿”为什么辩斗?
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里由各是什么?
3、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孔子?
4、你喜欢文中的“两小儿”吗?为什么?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启智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不管是一篇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除了学习文中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教育和启发。”接着,我在板书学习文言文的第四步“启智明理”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辩日启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畅所欲言:“我感受到孔子很谦虚,也很诚实,他敢于在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知道,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文中的两个小孩善于观察、爱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明白“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们应不断学习”的道理,接着我又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的道理,从而知道两小儿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在总结完全文后,我这样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很大,学习了课文,懂得了知识,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总结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齐读我板书在黑板右上方的内容——
1、读准读通
2、弄懂会译
3、分析理解
4、启智明理。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说,学习文言文难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难”。然后我又说:“是啊,只要我们以后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来学习,就一定会觉得轻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再看学生们,个个面露收获颇丰的喜悦之色,再没有了课堂一开始的那种惧怕。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篡权谋位”,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创造轻松、自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文言文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
(201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直接的继承。让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加之,文言文难读难记,因此,学生视文言文为拦路虎,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对龟纹的兴趣,为了更加高效实用的开展古文教学,我组在古文教学中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我就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做一下简要的介绍。所谓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就是指古文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他们依次是: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二、自读自疑,熟读古文。
三、合作交流,读懂古文。
四、拓展延伸,领悟情感。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用五步教学模式呢?下面,我谈谈我组推荐的古文五步教学模式的原因。
五步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
1.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既然兴趣对学习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去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4)读出感情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读几篇文章,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三、合作交流,理解意思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小组内讨论,可以互相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由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的词进行理解,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的理解。这一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而语文教师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线实施者。
文言文首次进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对于教师来说,教法上也是陌生的。不仅是初次教学文言文,而且面临的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
教好文言文,确非一件易事。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语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今语文教学研究成果,也非常重视读的训练。于是我力求在“读”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语感。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2、教师教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丰富的积累”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指导多读多背,是积累的主要途径。十一册的两篇文言文,都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而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默读,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在课外阅读中,遇到不懂的文言文句子,要善于查阅工具书。总之,要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不教”,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走上社会后,还可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在检查学生对照注释默读的效果时,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两个人一起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着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棋技高。
三、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而今的教学提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小学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表现的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切忌让学生望而生畏。文言文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办板报、讲故事、开读书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也很多,其中也有学生喜爱的。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讲其中的一些台词(虽然台词是今人所写,也含有一点点文言意味。)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利用文言文教材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主要由对话构成,教师可以找三个同学搞一个课本剧。一个演孔子,两个演两小儿,语言几乎是现存的(孔子的语言由老师协助提供),再加上一些动作,一个文言意味浓厚的课本剧就搞成了。总之,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方法是很多的。
四、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多
半是由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也是从文言文一脉相承而来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给学生讲讲文字的变迁,讲讲古代科学技术,讲讲祖国古代的文学家,讲讲今天的考古发现等等,讲这些,最好持有文言文材料,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个感性认识,才能逐渐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以上所述四点,不是完全独立的,都是交叉的,相互联系的。比如谈到语感,是不能不谈到理解的,比如谈到情感,是不能不谈到兴趣的。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把握住这几个要点,我想,文言文教学是不难的。
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古代寓言两则》和《关尹子教射》。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该做到下面几点。--、喜欢文言文
教学之初,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古韵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氛围中,激发学习的欲望。要创设这样的氛围最好莫过于从古诗词、古代名言警句、古代名人轶事或古曲入手了。我在教学《学弈》这一课时,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和学生做文字游戏,要求学生说出带有“古”字的词语,学生纷纷发言,有“古诗”、“古人”、“古文”、“古筝”„„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古筝曲,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诵读以前学过的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顿生兴趣,精神倍增。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做成名片,在课上进行交流,也同样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通文言文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就更应该如此,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别合适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三、读懂文言文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如《学奕》中一句“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有的学生按照注释这样理解“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弈秋是全国有名的围棋高手”、“弈秋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围棋大师”。对于这些说法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四、背诵文言文
入编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如《学弈》一课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
二意。《关尹子教射》一课告诉人们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做好以上几点,那么学生对文言文就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也叫古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言过渡到白话,是语文发展的规律。给古文穿上新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古人作古,文言成昨,现在我们还要不要学习文言文了呢?中共中央在1981年(37)号文件中指出:“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文言文。”但并未引起教育界思想上足够的重视,行动上自然没有跟上。有学者考察台湾及新加坡等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地区或东南亚国家,感叹我们语文教育淡化、弱化文言文付出的代价有多大!若干年前中学语文界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而且要加强。加强文言文教学与时代潮流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从表面看,它们似乎是逆向运动,其实是相向而行。这是由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决定的。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认识功能——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陶冶功能——教育价值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个工具非“文言文”莫属。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发展功能——艺术价值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语文界加强文言文教学、加大教科书文言文所占比重的呼声日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付诸行动。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也有了文言文的一席之地,注意了第三、四学段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又适应了儿童认知螺旋上升的需求,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显然这一目标是针对7—9年级而提,因为在阶段性目标中,只在7—9年的目标中对应这一要求,作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表述。在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这一要求是把“诗”和“文”放在一块儿讲的,而且不难看出声调、节奏等特点,更多体现在诗中。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致使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与中学教学混为一谈,任意拔高;另一种是以文解文,浮光掠影。遵循课标的要求,在全面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原有经
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大体上,我们要坚持三个原则。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过渡。三要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提早接触文言文的可行性
近年来经典受青睐,这是好事情,然而现在小学里过于偏向古诗词的教学,似乎这就是经典的全部,忽视文言散文的教学,有的小学有的老师搞得太过火了,上课前学生都背古诗,不免有些单调、乏味。有人做个这样的比喻:学习好比吃饭,各种体裁好比菜,小学六年光吃古诗这道小咸菜,会齁死的。其实,在古典文学作品里,散文体裁最多,也最实用。“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的方法,我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理由: 心理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一定十分好奇,兴趣比较浓。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通过一些文言文中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等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比如使用教科版语文的中高年级学生已学习了几十首、上百首古诗词,熟读了数不清的名言警句,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并且这些内容的学习方法都与文言文的学习大同而小异。其次,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文言文有所重视,比如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六年级下册在选读课文中安排了《狐假虎威》《伯牙碎琴》两篇文言文,六年级下册集中安排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分别是主体课文《为学》《古代寓言故事二则》,“快乐读书屋”
《<世说新语>二则》《家当》,在各种语文版本中凸显了力度。这些故事大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当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时,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了陌生感,消除了其畏难情绪。能力铺垫:其实,文言文教学属于纯粹的母语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优势所在。学生有了现代汉语的基础,而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一脉相承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等等方面与古代汉语有着不可割裂的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虽然学生初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尤其是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初学文言文时最大的困难,但不是从零开始,也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由此可见,小学生学文言文并不难。
教材优势:教科版教材编排安排上与文言文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三年级上册《知音》、《武松打虎》,四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五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的《伯乐相马》《鲁王养鸟》,下册的《南辕北辙》、《自相矛盾》都可找来文言版进行文白对读或引向课外的文言文阅读,甚至进行文言文的教材重组。
文言文的教学的基本模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文言文的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1.读通课文,了解句意。
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要注意灵活多变,只要大致正确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再予以帮助。最后还可以以问题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2.读熟课文,弄懂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可以用讲、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3.启迪思维,感悟道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追求——志在明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浅显易懂文言小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之后,以自己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4.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精赅,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5.课后拓展,享受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形式,它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自有独具魅力之处。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其含义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任务作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文言文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对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转变教学观念,以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而文言文在育人方面又有它独特的作用,很多名言便通过文言文这种载体代代相传下来,这些名言对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学生仍有激励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
学生的情趣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特点,加强文言文教学,进而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工具性,囿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文言文本身就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为了解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富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精华,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浸润其中,会使人无形中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将其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当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今天读起这些古诗词,仍然是字字千钧。
文言文作品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汰筛选,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文,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蕴涵深厚的审美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父子的慷慨悲歌、颜之推的“家训”、谢灵运的“山水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李清照的词,等等,无一不给人以美感。学习这些诗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这样的文言作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品行和艺术审美素养,还有助于
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文言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广泛、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发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能因为考试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的做题训练上,而应把精力放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索中,从阅读中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
孟庄镇洪常小学 高年级语文学科课题组
一、教学模式简介。
古典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但是,由于教师受教学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起来枯燥的局面,学生一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再也提不起学文言文的劲儿来。这是老师的“罪过”。教师的教法不当,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扼杀在摇篮中,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于终身。
小学文言文如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于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既然文言文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经过我们的反复实践,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模式。
二、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结构。
具体教学流程:
范读激趣 自读自疑 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熟读成诵
(一)范读激趣。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
(二)自读自疑。
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1.读准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三)以读促思。
让学生自读自疑,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并从中获得知识。但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①自读课文,对照课下的注释自我阅读;(对照注释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②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利用工具书学习)③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疏通文意)④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读、自学,在此阶段,禁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以此培养自学能力。
(四)读中悟情。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浮在文字表面,没有触及文章的精神内核,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我们仍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对于文言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教师应进行点拨、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的是文章思想内容上的探究。教师或是抓住关键文句,或是进行朗读感悟,或是进行对比、想象,或是进行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蕴的道理。其次是拓展延伸,文言文常含有经典的语句,且含有深刻的含义,有的已发展为成语,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五)熟读成诵。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这一步,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配乐诵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
三、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一)范读激趣。
本环节重在以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初读感受到文言文的停顿、节奏、韵味,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自读自疑。
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环节,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朗诵,注意文言文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味美„„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动力更足了。
(三)以读促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反复诵读加揣摩,注意停顿、节奏;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这一步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学法提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本环节里,学生是以个体为单位,凭借有关注释,利用工具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去理解文中的语言知识,以此实现思维锻炼,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这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其次享受阅读成功的快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自读自疑,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四)读中悟情。
本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故事情节后,对人物的情感体会也逐渐加深,教师在不断引领学生诵读,强化深化情感目标。教师在学生弄懂弄通的基础上,恰当地拓展、延伸,这对学生知识的拓展丰富,拓展知识,更为本篇文章的学习点上了“点睛之笔”。既提升兴趣,又加强积累和运用,培养能力。使课堂“小语文”变成“大语文”具有促进作用。拓展为解读文本开了一扇窗,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添砖加瓦。
(五)熟读成诵。
这一步是巩固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能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语感。使学生享受文言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读懂了文意,读出了文气,读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使学习兴趣特别高涨,从而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而配乐诵读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感情的升华。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陶醉期间,仿佛这不是学习,而是在歌唱生活。
四、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运用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把结论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结论,这种做法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残害,只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弃,文本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死的语言,学生根本体察不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古人那颗跃动的心。
而文言文“五步”教学,学生的朗读贯彻始终,则在民主宽容的氛围中,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学生在自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凭借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结合注释,手里的字典,同学间的相互探讨与借鉴,理解文意的百分之八十。真正弄不懂的只是少量的疑难词句。教师将学生不懂的疑难词句收集、整理、分类,为学生铺路搭桥,点化迷津,力求让学生通解、消化、吸收的。教师只是引领者、主导者,绝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反复诵读自求通解。
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学生真实地、独立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强化了优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整个文言文教学充满人性的魅力,教学任务完成得省时高效。
五、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展望。
经过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潜在的参与文言文学习欲望比较强烈,渴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然而文言文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情感。有些学生甚至走进了程式化学习的怪圈。因此,我们认为以后应该在这三方面努力:
1.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更轻松和谐的评价氛围。2.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自己对所教学的古诗文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3.发挥优等学生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言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尤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历代名篇,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把古典诗文的精髓,传授给每一位炎黄子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愿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索古诗文启蒙的科学规律。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古诗词,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
第五篇: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陕西省镇巴县仁村镇中心小学—肖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规定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阅读的评价中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汲取语言文字的精华,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古文印象,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字魅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学段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他们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尽管小学阶段编排的文言文篇数极少,可对小学生的学习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我想:编者的目的无非是要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于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富有明显的声韵美,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古文。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乐趣,轻松突破难点,层层递进,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时,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一要简洁,二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起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又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唤醒知识的铺垫,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化,既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讲解,那样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又不能草草了事,那样学生会显得一头雾水,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本人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探索:
1、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意思。读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要能正确断句,合理停顿,即注意文言文词句中的停顿。例如:《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诣/其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伯牙绝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等,这些句子是小学生初读文言文很难正确停顿的句子,教师要抓住这些句子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通过教师的范读及时纠错,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停顿、节奏,也可在课本上做出停顿标记,以便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音韵、节奏摇头晃脑或在停顿的地方拉一个长音,使其更有古文的味道,让学生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畅”的要求。
2、再读课文,感悟大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运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胆揣读,并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工具书和课文插图进行想象或者联系上下文,试着用自己话来说出故事的大概意思。教师只须在学生有困难时,适当点拨、讲解,不要过多地把每一个字、词都对译,只要学生的理解不偏离原文的意思,能大致说出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并认识到文言文“能省则省,甚精炼”的特点。
3、精心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文言文虽然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但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发酵、引导、激发,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朗读,去感悟。如《杨氏之子》简单到只有55个字,五句话就把故事讲完了,真是言简意赅。课文虽是古文,但意思却好懂,可这好懂的故事里却很有“嚼头”。“嚼头”在哪儿呢?经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明白就在杨氏之子的聪明应对上。教师应将课堂交流对话的立足点定位在杨氏之子“听得明”、“答得妙”、“话得体”和“反应快”这四个方面。即杨氏之子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说话语气委婉,称谓得体的“应声答曰”。一组简单的对话,体现了孔君平的玩笑开得风趣幽默,杨氏之子接话接得机智巧妙,又不失礼貌,可见杨氏之子年龄虽小却不是一般的“聪惠”。
4、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在小学语文课教学文言文,最忌逐词逐句串讲分析,因为枯燥的串讲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因觉得乏味而产生学习疲劳,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如此反复。在反复演读中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味文言文的乐趣。或者采用配乐背诵、表演背诵、诵读比赛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好懂的文言文,有趣的故事,在读通、读懂、读出情味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就可达到水道渠成。这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将大有作为。
总之,“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就要围绕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知其意、悟其境、动其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走自己的阅读之路,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其实很简单,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