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

时间:2019-05-15 02: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

第一篇: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

教案

教学时,首先创设精灵探险团的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三条游览路线,讲清要求之后请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完成,达到复习的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两次反馈,反馈学生的知识点和学生遇到的困难,同时设置智力陷阱提出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游戏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师:仔细听,你能听到什么?(播放“摸苹果”的歌曲)生:秋风姑姑摸苹果。

生:秋风姑姑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

2、揭示课题

师:秋姑姑的本领可真大,不仅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还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园,想去看看吗?我们一起去参观大象伯伯“丰收的果园”。板书课题“丰收的果园”。

二、参观果园,巩固知识

1、出示第一层情境图。电脑出示5棵苹果树,4棵梨树。师:走进果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苹果树,梨树。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娃娃来说说吗? 生:我看见5棵苹果树,4棵梨树。师:能一个一个数给同桌听吗? 生:同桌互相数数。

2、出示第二层情境图。

师: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大象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忙摘果子,听谁来了?(动画配乐演示小鸟,小猴,小兔跑来了)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勤劳的小兔它们在哪儿呢?说给你

同桌听。学生讨论。

师:谁有勇气说给大家听。生: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师:顽皮的小猴在哪里? 生:小猴坐在树叉上。

师:谁能说说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鸟,小猴的下面是小兔。生:小鸟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鸟。

3、出示第三层情境图。

师:勤劳的小动物不仅帮大象伯伯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帮大象伯伯把果子运到家里去呢!看它们来了。(动画演示小小运输队推着小车走过来)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能用我们学过的前后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师:丰收的果园里不仅有香甜的果实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吗?(学生六人小组充分讨论。)

2、师:谁想当小博士上来提问题?(出示博士帽)学生轮流戴着博士帽提问,其他学生解答。

3、师:小朋友动动小脑袋就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想不想动动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听音乐摸耳朵。

学生跟着音乐做课间操。

4、师: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边,小小运输队应该把水果往哪边运呢?往梨树那边运。应该往苹果树那边运。

5、师:有的说“往梨树那边运”,有的说“往苹果树那边运”,到底哪种意见对呢?谁有好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小组商量商量。我们小组的办法是和小小运输队的小动物站一个方向(师示意上讲台),瞧!我的左手在这边,所以梨树这边是左边!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1、师:在美丽的秋天,大象伯伯有了很大的收获,小朋友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2、师:我们的大教室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学生交流汇报)

3、师:只要你爱动脑,会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家里的数学知识说给你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二篇:苏教版五上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2.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思想,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4.敢于质疑,勇于暴露学习问题,主动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教学重点: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每本笔记本3.4元,每支钢笔8元,每本讲义夹4.75元,每支水彩笔2.65元。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加减和减法的问题:

(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2)买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讲义夹一共需要多少元?(4)买一本讲义夹比买一本笔记本多用多少元? „„

2.你能列式吗?口答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4.75+2.65 3.4+4.75 8+3.4 8+4.75 3.4+2.65 4.75+2.65 4.75-3.4 8-3.4 8-4.75 3.4-2.65 3.揭题: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建构

1、尝试独立探究: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择两题试一试.教师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发现学生自己的算法。

2、交流引导理解。

(1)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预计学生会有这样一些算法:

第1页 ①用元角分的知识解答.②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但列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前面分析的种种情况。(2)重点讨论: 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①为什么要把小数点(或数位)对齐? ②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在计算8-3.4时)3.小结时组织讨论: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刚才没做的题你能再做一做吗?

2、完成P48练一练第1-2题.做完这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

3、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些同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跳高:A同学跳了1.23米,只比第一名少了0.02米。

铅球:B同学得到了冠军,投了8.4米,比第二名多投了0.56米。100米跑:C同学也得了第一名,成绩是13.5秒,第二名与第一名相差0.5秒。请分别计算跳高第一名、铅球第二名、100米跑第二名的成绩。

四、课作:完成P49练一练第1-3题.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第2页

小数的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1页练习八第7-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回忆旧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游戏:我是谁?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我是谁?”的小游戏。2.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八第7题)

提问:在这些口算中你们觉得哪几题比较难?

小结:这里出现了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整数的口算。口算时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一旁列竖式帮助解决。

我是笔算小高手。(第8题)

独立完成,4人板演。

说说每一题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提问: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我是看病小专家。(第9题)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题中的问题。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其他同学回答)我是理财小当家。(第10题)

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说说每道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我是纠错小行家。

出示场景:有个小朋友,名叫小力,外号小马虎。一天数学课上他用竖式计算5.1加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小结:以后你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第3页 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4-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0.83-0.5 9.2-6 2+2.8 3.4-3 17.6+3.9 3.6+2.4 0.45+2.85 0.73-0.2 14+3.9 1.6-0.4 4.5+0.5 0.82-0.42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列出算式。

让学生试写竖式,明确相同数位对齐。

思考: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为什么可以看作0。2.完成P49“试一试”

思考:被减数的十分痊和百分位上都可以看作多少?为什么? 3.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3题: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第4页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

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练习八的第九题

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第5页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6-9题。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第6页(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第7页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第8页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2.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第9页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4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再次引起兴趣,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小组讨论: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认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组讨论并交流。

3.提问: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与整理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4.小结。

(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需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

(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因为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除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外,还可以口算、估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大比拼(第1题)(口算卡片出示)

提问:哪几题容易错?为什么?

(1)9.8-4.8=5.0或5时要注意小数的简写。

(2)0.92-0.2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容易算成0.9。(3)1.2-0.8注意个位上的0不能不写。2.笔算大比拼(第2题)

(独立完成,9人板演,集体校对)

3.小结:在口算和笔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简算大比拼(第3题)

独立完成,说说每一题分别是用什么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5.脑力大比拼(第4题)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小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今天的大比拼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第10页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5-6题,第58页“探索与实践”和“评价与反思”。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家庭生活中常见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引入: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不信,你们看!2.小黑板出示第5题几种食品每1000克中钙含量的情况统计表。提问:你从这张表中能收获什么信息?(独立解决教科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问:对于这张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延伸:看了这张表,对于你以后的膳食有所启发吗? 3.投影出示第6题。

(独立读题,弄清题意)提问:“水位变化”栏如果是正数说明什么?如果是负数又说明什么? 小结:“水位变化”栏的正、负数都是说明水位在前一天的基础上上升或下降。

提问:“当日水位”怎么计算呢?

4.教师介绍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提出问题:假设有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提问:“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是什么意思?(先列表,在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讲述: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搜集了上个月家中的电话缴费单,还填写了一些家庭日常开支的统计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问:从电话缴费单中看看每月的电话费都包括哪几个部分,再算一算合计数与缴费单上的情况是否相符。

3.学生各自计算验证。

4.学生交流家庭日常开支的情况。

第11页 5.提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三、评价与反思

1.讲述:这个单元的内容到这儿就结束了,对你自己的学习你有什么评价吗?打开教科书第58页,想想自己每一项各得多少分,和同桌交流交流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

2.学生活动。

3.学生说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小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今天的大比拼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第12页

第三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对比中,发现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充分引导。尤其对圆片在数位上的含义做出指点,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在分组合作的同时,设计分组比赛的环节,活跃课堂,让计算不再枯燥。】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分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第四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此基础上编排了本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

2.教材编排特点

(1)选择生活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标准(2011)》在基本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都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数学知识。

例如,本单元以买书购物情境为背景引入教学,将计算融于这一现实背景下分别引出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教学活动。在内容编排上,以两位同学到图书大厦买书为线索,将买书情境贯穿下来,在例

1、例2和例3中分别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相关图书的价格,然后结合现实情境与具体的数量来研究小数加减运算。这样编排,既突出体现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编排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也使枯燥的小数的计算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探究,同时感受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本单元的“做一做”及练习题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如商品的价格、学生的体重、体育竞赛的成绩、电话费、上网费等方面的小数加减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使小数计算成为一种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计算,同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突出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对小数点的处理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化简,因此,把小数加减法编排在同一例题中,便于集中研究算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如例1是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迁移到小数减法;例2则教学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这样编排,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突出了重点,分散了计算的难度,使学生能以较快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3)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的迁移作用。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已有经验,合理编排新知,突出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在本册教材中学生还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如例

1、例2的内容是以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为基础的,并且例2教学的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以例1教学的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教学例3,从一步小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两步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样学生就能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类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到算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为后面例4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联系,也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

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买书情境为素材,引入小数加减法,也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开展学习活动,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购买有关生活、学习用品的价钱等。通过将学生置于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课前到书店或超市调查喜欢的图书或物品的价格,收集和记录相关的数据,为学习小数加减法做好准备。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掌握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及进、退位的规则。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用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经验来计算小数加减法,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的道理。

(3)克服负迁移的影响,突破小数计算中的难点。

教学例1小数的加减法竖式计算时,由于两个小数的位数相同,学生计算时会迁移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做到了把小数点对齐。教学例2时,则出现小数的位数不同的情况,由于新知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存在矛盾冲突,受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则容易出现将小数的末尾对齐等错误,这也是小数加减计算中的难点所在,因此,教材安排例2和相应的“做一做”加以解决。

以计算8.3-6.45为例,学生计算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数数位不同,学生可能会出现把小数的末尾对齐的情况;二是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字,需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O,并且计算过程中又涉及了连续退位减的情况。因此,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说清怎样算,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计算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学生在计算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教学时应有层次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说清自己的算法。如学生计算时,在被减数末尾添O后,可进一步追问添O的依据,使学生应用小数的性质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计算;如果学生出现把小数末尾的数字对齐的情况,则可迁移前面学习的经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从而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币单位等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还可引导学生举出反例加以说明,体会只有小数点对齐,才台邑保证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从而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为归纳、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4)使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

由整数加减运算到小数加减运算,相关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范围内是否适用还需要验证。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既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为后面学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打好基础。因此,教学时要沟通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可以通过几组典型例子的呈现,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举例验证的过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来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进而体会这一结论的普遍意义,完善对加法运算定律的认知。例4及“做一做”是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要让学生说清为什么这样算,依据是什么,从而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进一步优化算法,并自觉、合理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5)建议用6课时教学。

第五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下载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数上第8单元 加法和减法 (第22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案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书一年级(上册)第58~5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

    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1、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2、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3、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教材分析本单......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熊 玮(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推荐]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

    苏教版二上数学第1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班级:姓名:一、口算。(15分)14-6=13-5=75+4=56-56=40+27=16-8=11-9=9+4=15-8=13-7+5=24+10=10+55=70+16=74+20=6+82=64+5=43+6=52+40=41+50=40+56=14-6+7=6+7-8=90-20......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六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 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