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五篇

时间:2019-05-15 02: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

第一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30.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

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刈麦》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3)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税”)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作者在深深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三、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赤壁》《过零丁洋》《赤壁》

一、导入新课: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军百万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争的风云人物。

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二、指名朗读《赤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三、思考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赤壁》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过零丁洋》

四、导入: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五、指名朗读《过零丁洋》。六、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齐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

第三课时: 《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

一、导入

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得年五十岁。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三、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四、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著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

六、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七、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1)写景部分:(头三句)

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聚”“怒”)(2)抒情部分:(四一七句)

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灾难频繁,百姓受苦)(3)议论部分:(余下句):

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八、课堂探讨: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九、默写这首曲子。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二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十分重视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工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倒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要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他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宝网址:jiaoxue5u.taobao.com

九折优惠!淘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湿屋

群童抱茅 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诗五首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并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质疑字词。

(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资料链接

1.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第五篇:30诗词五首

30诗 词 五 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准备](一)布置自学任务:

1、正确朗读诗词,借助资料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的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二)查找有关本课的音频、视频资料。

(三)整理归纳练习检测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艺术光芒能直抵我们读者心灵,感召我们的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数量繁多、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更是我们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一起从这些诗歌中选取五首代表作来学习,共同感受古代诗歌非凡的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古诗导入

1、众所周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之作。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故事介绍: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唐人《七夕》诗云: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

2、千百年来,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很多文人墨客写下感怀之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最早传诵这一神话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看看这首诗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第十首,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2、简介《古诗十九首》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检测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迢迢:遥远。皎皎:明亮。纤纤:形容手指细长。擢 :伸出。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河汉:银河。札扎: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什么内容?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即: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2、分析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

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忧伤、思念丈夫的织女形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织女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并通过借景抒情,叠音词的运用突出织女形象。

具体分析如下: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

3、体味情感:

这首诗的诗人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六)语言鉴赏

古诗文中,一些结构形式特殊的词,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叠音词,李清照曾在《声声慢》中写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的使用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她凄苦忧伤的心理。请找出本首诗中的叠音词,分析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加上句句押韵,增添了音乐美,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同时,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哀怨动人。

附译文参考:

(看着)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虽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流。

四、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古诗导入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奇绝丰富的想象,飘逸非凡的气度,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他青年时期的一首代表作--《渡荆门送别》,再来领略他诗作的独特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楚国:这里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怜:爱。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五)诗文分析

从题目“渡荆门送别”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那究竟是谁在送别谁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寻找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荆门)和此行的目的(楚国)。即介绍了诗人离蜀到楚地漫游的行踪。

2、诗人一路行来,见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看到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写他看到的长江远景。

还写了他看到的长江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前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句是白天远望所见。

颔联和颈联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诗人沿途所见之景,颈联从月夜俯视之景写到白天远望之景。

3、诗人已被荆门外的美景陶醉,可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尾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他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尾联说故乡水有情,送我到楚地,实则抒发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语言鉴赏

古诗很讲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渡荆门送别》突出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突出的修辞有:比喻、拟人。

颔联:荆门一边洞庭在望,整个江面至此益发宽阔、平静。夜间,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宛如天上飞来的皎洁明镜;白天,云雾蔚起,形成海市蜃楼那样的壮丽景致。诗人运用比喻,一“月”一“云”,分别概括出江上的夜与昼;一“天镜”一“海楼”,分别展现出夜与昼的两般景象,令人顿生无限美感。

尾联陡作转折: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一下跳到对故乡的思念,但不明说思念故乡,而出以“仍怜故乡水”,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留恋、思念的万般感情囊括无遗。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却说它万里行来,为诗人“送行舟”,水送人,人怜水,情意殷殷,难分难舍之状如在目前。小结:

这首诗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修辞的使用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

附译文参考:

(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

(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尽,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

(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伴(我)远行万里。

五、学习《春望》

(一)古诗导入

感受了诗仙李白飘逸不凡的气度,奇绝丰富的想象后,下面我们再来领略唐代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作的风采。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是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破败景象、想望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练习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国:国都,指当时的国都长安。草木深:草木丛生,一片荒芜。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时局。烽火:战火。短::稀疏。不胜:禁不住。

(五)诗文分析

1、本文题为《春望》,在花香鸟语的春天,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即首联是写望中所见。

2、诗人触景生情,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忧念国事的同时,诗人还有怎样迫切的希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之中。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远离自己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4、尾联为我们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七)语言鉴赏

请找出本诗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两句。从修辞、炼字等角度加以赏析,体会诗作语言的精妙。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答案举例:我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得妙,尤其是“深”含义更是丰富。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小结:这首诗既写春望之景,又抒春望之情,全诗语语沉痛,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附译文参考: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六、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古诗导入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歌描写了塞外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复杂感情,诗风奔放昂扬,这就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尤其在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期,涌现了大批的佳作。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盛唐时期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他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

2、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岑参二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中的“武判官”是他的同僚,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全诗充满了奇情妙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回答诗中红色字的读音。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更正强调,并提醒学生将易错音在书上标注。(3)学生练读

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锦衾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的样子。

惨淡:昏暗无光。

冻不翻:是说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掣:牵引。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由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白雪歌这部分咏雪,是写雪景,送武判官归京这部分则写送别。请据此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这首诗前10句写雪景,咏雪;后8句则写送别朋友归京。

2、感知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先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思考:本诗前半部分写雪,突出了塞外雪景怎样的特点,后半部分写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先独立思考2分钟,而后全班交流问题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诗描写了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全诗情景交融,意蕴无穷。

3、朗读体会

下面我们再来把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共同感受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

学生齐诵全诗,体会惜别、惆怅的离情。

(六)语言鉴赏(1)自主探究

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面旗帜。古人写诗尤为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令人刮目相看。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彰显了诗歌语言的神韵。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 示范: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

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其中“见”字用得妙,它表明诗人是一抬头不经意地看见南山,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左右。(2)小组讨论

学生就近4人小组结合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赏析心得。(3)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随时点评补充。(4)归纳小结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语言赏析的特点:这些妙字妙词生动形象、含义隽永,能传情达意。以后品析诗歌语言时就要注意从这几方面找到具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这样就可以更深地领略到诗歌语言上的魅力。

小结: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附译文参考 :

北风在地面打着卷儿,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北方八月就漫天飞雪。就像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来,千万棵梨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透过帘子飘进来,沾湿了帐子,穿着狐皮袄也不暖和,盖着锦被还觉得被子薄。将军、都护(冻得手脚僵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主人)在中军帐里为回京的客人摆酒饯行,(边镇少丝竹,只有)胡琴、琵琶和羌笛(伴奏)。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可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在轮台东门送你上路,离开的时候大雪塞满了天山各处的道路。路随山转,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

六、学习《西江月》

(一)古诗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共同感受了《迢迢牵牛星》的含蓄委婉,《渡荆门送别》的飘逸不凡,《春望》的沉郁顿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奔放激昂,下面再来看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别:另,另外。

听取:听到。

社林:土地神庙周围的树林。社,土地神庙。见:同:现。

(五)诗文分析

1、本词上片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蛙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的盛夏月夜图: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2、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3、下片又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情景?与上片的景色有何不同?

骤雨将至。乌云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星而不写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的茅店在哪里呢?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4、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喧嚷的蛙鸣,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醉心于丰收景象中而竟忘了 自己的位置,这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六)语言鉴赏

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尤其突出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这首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表现手法的?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全词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附译文参考:

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七、检测练习:

八、课堂总结

有人说我们悠久的文化是一条不息的河,两岸郁郁葱葱,花果飘香,那是我们精神永远的诱惑和永世的家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去更多的诵读学习古代优秀诗歌,沐浴在文化的洗礼中,用心感受古代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韵味,更深刻的体会社会、人生、自然吧!

下载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教案 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30 诗词五首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4《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测试题2

    第30课《诗词五首》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曾不事农桑( )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晏有余粮( )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磨洗认前朝......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

    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

    第30课 诗词五首 行路难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优化训练 语文版

    第25课《诗词五首》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塘坳(ào) 羌管(qiāng) 千嶂里(zhàng) ....B.怒号(hào) 再少(shǎo) 鸡豚(tún) 三重茅(chóng) ....C.蕲水(qí)......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