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25.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挂罥(juàn)
塘坳(ào)..丧乱(sāng)突兀(wù)..3.理解词义。怒号:大声吼叫。挂罥:挂住,缠绕。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5.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总结: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之景 顽童抱茅之景 长夜沾湿之痛
忧国忧民之心
推己及人
过故人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朋友情深的诗歌——《过故人庄》。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有《孟浩然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具鸡黍(shǔ)
场圃(pǔ)
还(hái)...3.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合”“斜”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进庄所见,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给人的眼界以开阔之感。“合”“斜”二字的运用,使这幅恬静之景具有了动感。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写了一种怎样的饮酒气氛? 明确:恬静、融洽。
3.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作者自动宣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明确: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以相约分别,这样的结尾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结:写诗人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
具鸡黍、邀——真挚 树合、山斜——清幽
面场圃、话桑麻——陶醉
待到、还来——情深田园风光
情深意厚
五、课外拓展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导演,打算编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你能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个镜头吗?
示例:深秋季节,北风呼啸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枝落叶。这时,一位颓然的老人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攥着几根茅草。他头发散乱,满脸皱纹,眼神暗淡无光,吟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味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情,背诵、默写诗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亦是其中的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之一。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诗有《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词有《钗头凤》《卜算子·咏梅》,散文《老学庵笔记》,有《陆放翁全集》。
2.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游山西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字音:浑(hún)
豚(tún)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合作探究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农民的厚道。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可见乡风醇厚。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用它来比喻什么?
明确:用它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颈联写出了当地怎样的风土人情?
明确: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里的人正吹箫击鼓准备着社日祭祀土地神,他们穿戴朴素,保持着一种浓厚的乡俗。
4.尾联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说,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着拐杖随时会敲开您家的门。表达了主客之间深厚的友情。
小结:《游山西村》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板书设计
腊酒、鸡豚——好客 山、水、柳、花——美景
箫鼓、古风——淳朴 闲乘月、夜叩门——情深民风淳朴
向往田园
渔家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塞外生活常成为文人笔下的一景,塞外风景更给人以悲凉凄楚之感,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从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领略一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代表作品:词《苏幕遮》《渔家傲》,散文《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文集》。
2.背景知识
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庆历元年四月调知耀州,《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渔家傲》。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独特的秋景,从全诗看,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什么地方?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联系下文可知塞外秋景“异”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这萧索、荒凉的塞外秋景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揭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明确:这两句运用对比,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虽然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精神境界。
3.“羌管悠悠霜满地”营造了什么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此句在时间上延续“长烟落日”,描写夜景,营造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4.结尾一句抒写了边关将士们怎样的悲怆情感?
明确: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小结:《渔家傲》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孤城落日、边声四起的奇异独特的秋季风光,抒写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四、板书设计
渔家傲
景异:无留意 连角起 长烟孤城
——萧瑟 悲凉 荒僻
情深:家万里 羌管 霜 白发 泪
——思乡 凄婉 悲壮
浣溪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渔家傲》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忧国思乡的伟大词人范仲淹,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苏轼,了解一个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苏东坡。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2.背景知识: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贬官黄州期间所写。3.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浣溪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词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本词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暮雨”“子规啼”烘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之情。3.词的下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小结:《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
浣溪沙
环境——清静优雅(写景)
心态——热爱生活(抒怀)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苏轼与佛印是好朋友,又是一对欢喜冤家,常常互相调侃、取笑、捉弄,留下不少风趣轶事。
一次,苏东坡请好友佛印上门吃“半鲁”,佛印很纳闷,后来才知道是“鱼”。佛印说:“明天也请你到我家吃‘半鲁’。”次日,苏东坡去了,佛印让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的烈日下等了老半天。等佛印出来时,苏东坡问:“你请我吃的‘半鲁’呢?”佛印说:“你不是已经吃过了吗?” 1.你知道佛印请苏东坡吃的“半鲁”是什么吗? 明确:日。
2.如果你是苏东坡,你想用哪个词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示例:哭笑不得。名山中学2016年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二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诗词五首 教案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时间上,晋、唐、宋,久远的历史,丰厚的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诵诗歌,理解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学生已读背过不少的古诗,掌握了一些古诗体裁,历史朝代,诗人生平等常识,有了一定浅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是:大多重背诵,轻理解,而且背诵的是字音,默写时很多错别字,连诗句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更不要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是小学阶段,中学初级阶段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的指导思想,个人认为八年级上,古诗词教学要求要提高,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从而理解“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另外,本课所选《渔家傲》是词,在初中教材中首次出现。尽管学生都知道“词”这一概念,但他们并不知道“词”的特点。词和诗有何区别,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诗体常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系统了解,避免胡子眉毛含混不清。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体诗歌体裁分类,整体了解古诗体裁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不同韵律特点,背诵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意:
恰当分类,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彰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原来一堂课能学几首古诗?(学生说)我们这节课要学三首,怎么学呢?
请大家翻开书第24课《诗词五首》,说说该哪三首放在一起学,为什么?
学生说,明确:
时间上都是唐诗,体裁上都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同类的一起学,可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类古诗,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从形式上认识中国古诗丰富多样的特点;学会触类旁通学古诗。)
二、重点学习《春望》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粗通诗意。
(二)想象画面,深入理解
1.首联描写了那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
明确:国(破),山河(依旧),城,草木(深),京城在战后破败荒凉的景象。
2.重点赏析颔联
明确:可做两种解读
此句最能体现诗歌的抒情表意贵含蓄而忌直露的艺术特点。
(三)知人论世,准确理解
1.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2.学生或教师介绍杜甫当时经历
明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深入准确理解诗人借助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建议教师结合人物生平、时代背景相关内容解读关键诗句及诗歌主旨,让学生具体学习此方法。)
板书设计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我们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1.学生介绍一下诗人李贺:
明确:李贺(790-816),唐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称“诗鬼”,27岁病逝,诗常写战争,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2.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
明确:唐中期边塞常有战争,社会风气:从戎报国、建功立业。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学生说说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三个画面:
白天
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
黄昏
战斗惨烈
中夜
突袭敌营
②战争的艰苦惨烈,悲壮。赞美戍边将士勇敢无畏,忠心报国的精神
4.品事诗句,重点赏斯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说明。
学生说
明确;本诗几乎句句都是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不但鲜亮浓艳,而且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更好地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方法,学以致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合点拨)
四、学习《赤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学的“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自学绝句《赤壁》
教师准备以下问题助学,检测:
1.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学生讨论:诗人借此想表达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周瑜得到孙权的赏识重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诗人却无人赏识,怀才不遇。
3.老师介绍诗人杜牧:
诗人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用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且怀抱报国建功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4.诗人为什么不直说?(用议论抒情直抒胸臆)
学生说(教师提示,将两种说法比较)
明确:直说就不叫诗或没诗味.诗贵含蓄忌直露,即诗用形象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学习“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此诗很多学生小学时就会背,但并没有真正读懂,教学中侧重解读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首唐诗学习了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读古诗;二是透过形象领会诗的情意
六、课堂作业:当堂背涌这三首唐诗。
七、课外作业、预习本课另外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深我们学习了三首唐请,从体裁上看它们分别是什么?
律诗(五言、七言),绝句。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饮酒》其五,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想想它与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律诗、绝句有何区别?
二、对比,了解古诗知识
请学生说: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饮酒》(其五)十句。那么《饮酒》(其五)这样的诗叫什么名儿呢?
明确:
古诗分类:
古体诗:歌、行、吟
(也称古诗、古风)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
近体诗(今体诗):唐以来形成的受格律束缚的诗:律诗、排律、绝句。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凡不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所以,《饮酒》(其五)叫古风成歌行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PPT,简要讲明)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照应第一课时“分类古诗”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体裁角度),帮学生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
三、学习《饮酒》其五
(一)朗读诗歌,体会节奏
明确:本诗为古体诗,节奏、音韵比较自由。
(二)理解诗句,理解诗意。
1、请五个同学每人两句解读诗句字面意思(翻译)
明确:
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的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绝妙美景。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结伴还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2、深入品读、把握情感。
(抓关键语句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法)
设计如下问题:
①你怎么现解“悠然”?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学生说:
明确:“悠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投身自然后心灵的自由、闲适、惬意,通过神态描写来写心情,化抽象为形象。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指的什么?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说说陶渊明及陶渊明生活时代社会状况,教师酌情环充。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为生活所迫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官,从此归隐田园,写诗作文。
陶渊明做官时期,东晋社会官场十分黑暗腐朽,他看透了,所以写《桃花源记》,加上陶渊明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会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代弃宦归隐,寄情山水田园,写诗作文,成为田园诗的“鼻祖”。
明确:
自然的美好、自由、宁静、快乐等。全诗表达了诗人憎恶官场腐败黑暗,寄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解读《饮酒》其五。学生对陶渊明较熟悉,对时代背景可能很陌生,教师可准备充分些,用PPT形式提供给学生。)
四、学习《渔家傲》
(一)朗读深文,对比识词
同学们都知道《渔家傲》是“词”,它在我们的课本中第一次出现。请大家把它和前面我们学的四首诗此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引导从句数.每句的字数、排列等方面说,引导学生认识“诗”与“词”外在形式上的不同)
明确: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从诗中独立出来一种体裁,其本质就是诗)
词有词牌名。词牌规定了词的阙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
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词分为小令、中调(50-90字)、长调
(90字以上)
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
(数师可准备一张PPT简要讲解)
(设计意国教学建议:照应本课时“分类古诗”环节,用比较法学习“词”的知识,至此,完整、系统了解掌握了古诗的体裁分类知识,比较中也加深了对“词”的特点的认识)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诵诗词!
提示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词在节奏、音韵方面的特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字面意思,不懂处课堂质疑。学生举手质疑,师生同解。
3.学生复述词的内容
学生说
明确:
我像是乘着船,在波涛翻滚的云海上,越过星河,如像梦中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关切地问我,想回到哪里。
我回答说,路还很远可惜天快黑了,空有诗才。我要是能像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该多好啊。风、请不要停,快把我的船吹到三山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读懂字面意思,为下面诗词主旨理解打基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复述。)
(三)问题探究、读懂诗词
先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准备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天帝“殷勒问我归何处”?
2.如何理解“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3.词人想当神仙吗?如何理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归纳为一个问题:李清照写这首词想表达什么?
要突破这个难题。还是要用“知人论世”读古诗词的方法。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明确:
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讽喻批评南宋皇帝弃地南逃,苟安江南的行径。
这首诗可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要深入,准确理解这首词,还是要“知人论世”。要了解李清照生平,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请学生说说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准备关材料,①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重点是后期,南渡,建炎三年夫赵明诚卒于建康,国破家亡,只身漂泊江南,孤寂穷苦。不甘忍受国破背井离乡现实,又悲叹年老弱女子只会写诗,空有报国之志、伤国之心,无力改变。73岁,卒于金华,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
②南宋时代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靖康之变”北宋崩溃,五月,赵构,建炎元年南宋,皇帝昏庸,奸佞当道,投降妥协,不思收复国土,苟安江南。
引导学生解读前面的问题1、2、3
明确:“三山”象征没有战乱,没有离散
孤寂、痛苦的幸福生活境界。
本词诗眼:学诗漫有惊人句。
①感叹自己空有才华、空有报国之志、但自己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②回国难当头,战乱年代,诗词文章有什么用呢?
小结:
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会蓄地表达了对与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没有离散、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词是李清照词作中较独特,理解难度较大的一首。抓关关键句(如诗眼)结合”知人论世读古诗”法来突破难点,教师在“背景”的处理上要简而明)
第三篇:2017-2018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24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习题精选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2)浑欲不胜簪 ..(3)黑云压城城欲摧(4)折戟沉沙铁未销 ..(5)殷勤问我归何处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号,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人称 “杜工部” “杜少陵”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并称“。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 ”之称。
(4)《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合称为“ ”,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5)《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宋代(朝代)女词人,号。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物我合一境界的名句是:。(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春望》 ”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4)《赤壁》中表示议论,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的句子是:。(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7.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8.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0.(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12.(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4.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1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6吉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016武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18.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19.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2016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0.《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如此,这样(2)简直(3)坍塌(4)销蚀(5)情意恳切
2、D(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3.(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2)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大李杜)诗史(3)诗鬼 李白、李商隐(4)樊川居士 小李杜(5)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
4.(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B)6.“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7.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8.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9.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中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1)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11.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2.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13.D 14.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15.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16.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17.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18.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19.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20.(1)春天;秋天。21.《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湿屋
群童抱茅 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4课 诗词五首
【导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难点)【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冢累累(zhǒng)
狗窦(dîu)
雉(zhì)
舂谷(chōng)....作羹(gēng)贻(yí)戍梁州(shù)...(2)词义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送,赠送。戍:以兵守边。2.作者名片
《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两卷。
3.背景资料
《十五从军征》: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
《诉衷情》: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学法指导
体会诗歌情意的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是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是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阅读古代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感情。诗人常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常运用古籍中的趣闻轶事、寓言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答题格式:这首词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悟文本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交流点拨】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的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交流点拨】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二)深层探究
1.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老翁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都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3.老兵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
【交流点拨】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二、学习《诉衷情》(一)整体感知
1.先听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词中描写了哪三个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情景;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却看到战袍尘封的场景;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与如今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相对比,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二)深层探究
1.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至少举出一例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示例:“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却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2.赏析“尘暗旧貂裘”中“暗”的妙处。
【交流点拨】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写了出来,也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自己心情的灰暗、失望和怅惘。
3.说说你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理解。
【交流点拨】词人总结自己的一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在“天山”抗金前线奋战,只能老死在滨水河滩,“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了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在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4.“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应如何理解,难道指的是陆游一心想要追求高官厚禄吗? 【交流点拨】“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词人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词人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诉衷情》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两首诗词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让我们一齐背诵这两首诗词,去进一步体味吧!
(二)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说。【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行动汤饭做熟 不知贻谁
内心:泪落沾我衣兵伐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回忆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梦醒:尘暗旧貂裘 晚年胡未灭,鬓先秋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 悲愤不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继续学习《诗词五首》中的另外三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貂裘(qiú)
觅封侯(mì)..万兜鍪(mïu)鬓先秋(bìn)..秋容如拭(shì).(2)词义
鬓先秋:鬓早衰,鬓发早已白了。秋,指白色。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拭:擦,揩。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峨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2.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稼轩词》。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抱憾终生。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曾自费东渡到日本留学,后改名瑾。积极投身革命,寻求民族振兴之路。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策划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中之一。
3.背景资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满江红》: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这一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号角以壮声势,王磐于是作这首散曲以讽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层探究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3.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表现。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扬了哪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词人赞扬孙权这位天下英雄。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现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诗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流露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二、学习《满江红》
1.先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2.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家庭牢笼决裂时的矛盾心情。下片: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这首词写于词人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抒发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的愤恨,对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对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词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基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既清新自然,又刚健质朴。结语“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一)整体感知
1.听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熟读成诵。【交流点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感知诗意。3.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拟人手法?
【交流点拨】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的修辞称为比拟,本曲中的拟人,属于暗拟,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喇叭”“喇叭声”都暗拟为“阉党”小人。从字面上看,几乎看不到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全靠讽刺诗的漫画意境启迪联想。由“喇叭”到“喇叭声”的表演至军民的反应;由“吹喇叭”到“吹”的结果,在全部暗拟之中逐层递进;由“喇叭”多次渲染,使意境深入,将讽刺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2.《朝天子·咏喇叭》中,“吹”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词人是怎样写“吹”的?
【交流点拨】全词以“吹”字贯穿始终,一语双关。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的入木三分。既而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乱如麻”三字描摹出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句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用在散曲的结尾,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词人强烈愤懑与控诉的感情,点明了散曲的主旨。曲中连用三个“吹”,既见宦官无处不横行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又含着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又用“翻、伤、尽、飞”几个简洁凝练的词。控诉了宦官喝千人血、吃万人肉的惨景,格外尖刻辛辣。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通过品读其中的五首诗词曲,感受到了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比较阅读。【交流点拨】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对景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凭吊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满江红 萧索的秋色→秋思
自我写照→为人评述→慨叹孤独苦闷彷徨 雄心壮志
朝天子·咏喇叭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声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