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2: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

第一篇: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

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框内容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导入新课

大家看课本案例“14岁的北京少女马某,在观看流星雨的夜晚,被丧尽天良的狡猾歹徒凶残地杀害了……”

提问: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自己长本事,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侵权侵害,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接下来就来讲: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讲授新课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板书)

我们前面讲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为什么还要求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外因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内在条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提问:教材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1)要依法自律(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回答:青少年应怎样依法自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做了哪些禁止性规定?

(目的:使学生明确这些禁止性规定的内容,强化记忆,平时自觉遵守这些规定。)

(2)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板书)提问:请说说你和你的同学是怎样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的?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对待父母和教师教育的正确态度。)

(3)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板书)

教材中讲到农材小姑娘小陈9岁时,由父母包办与一21岁的男青年订立婚约,小陈13岁时与男方解除童婚婚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课本90页“探究与实践”中说的初三女生小殷,多次受到三个不法分子的勒索并险些被害。请同学比较分析面对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小陈和小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归纳学生的发言,教师讲解)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小结

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青少年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篇: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 教案

第 1 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和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框内容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 对性的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 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 和司法保护。

二、导入新课

大家看案例“14 岁的北京少女马某,在观看流星雨的夜晚,被丧尽天 良的狡猾歹徒凶残地杀害了……” 提问: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 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自己长本事,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侵权侵害,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接下来就来讲: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讲授新课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板书)我们前面讲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为什么还要求青少 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外因条 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内 在条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提问: 教材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1)要依法自律(板书)请同学们看书回答:青少年应怎样依法自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法做了哪些禁止性规定?(目的:使学生明确这些禁止性规定的内容,强化记忆,平时自觉遵守这 些规定。)

(2)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板书)

提问:请说说你和你的同学是怎样对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的?应该怎样正确对 待父母和教师的教育?(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对待父母和教师教育的正确态度。)

(3)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板书)教材中讲到农材小姑娘小陈 9 岁时,由父母包办与一 21 岁的男青年订立婚约,小陈 13 岁时与男方解除童婚婚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探究 与实践”中说的初三女生小殷,多次受到三个不法分子的勒索并险些被害。请 同学比较分析面对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小陈和小殷的做法有什么不 同?同学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归纳学生的发言,教师讲解)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措 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 律的尊严。

小结 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青少年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篇: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共)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古代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2)知道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知道法老的相关知识。(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金字塔建造中体现出的古埃及人民智慧;通过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掌握古埃及的阶级状况。2.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掌握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培养认识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古埃及史,认识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感受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2)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教学重点

法老的统治;金字塔。教学难点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上古时代埃及的阶级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网络,查阅古埃及概况、了解尼罗河风光,搜集卡纳克神庙的图片、金字塔图片,以及狮身人面像的神话传说等,力图了解储备更多的古埃及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查阅尼罗河风光、美丽的金字塔、卡纳克神庙,搜集与占埃及有关的神话传说。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

情境导入:[讲故事——法老魔咒之谜(《图坦卡蒙的诅咒》),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讲故事既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有谁愿意讲一讲古埃及的故事 法老魔咒之谜。

生: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数十年来,所谓的“法老咒语”越传越神秘,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令很多考古学者和观光客心存疑虑。l99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哥特哈德·克拉默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足以致命的细菌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埃及古文物协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认为,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经过检测,哈瓦斯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作氡的有害气体,而医学专家早有定论,氡气可以致癌,也许这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的诱因!哈瓦斯公布了检测结果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座尚未挖掘的陵墓作了进一步气体探测,以便将氡气的危害降至最低。依仗科学这把利器,一个个法老“魔咒”正被哈瓦斯逐个破除。

师: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法老是如何统治埃及的?而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又应如何认识和评价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古代埃及。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而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说说理由有哪些。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终年干旱少雨,所幸尼罗河纵贯全境,在浩瀚的沙漠中辟出一条狭长的绿洲,而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利用河水涨落的规律,开垦荒地,引水灌田,使尼罗河沿岸变成地中海区域的谷仓,造就了繁荣的古代文明。故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流域文明。)2.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1)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的不断入侵而衰亡,记载古埃及历史的文字工具——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失传,致使古埃及文明史一度湮没无闻。(2)1799年,法国士兵在一个叫罗塞塔的村落旁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陌生的文字。(3)后来,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凭借渊博的语言学知识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破解了碑上的象形文字。(4)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不断发掘出古代遗址和文字史料,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炼、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二、法老的统治

1.古埃及于何时确立了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被称为什么?其职权有哪些?(1)约公元前3100年。(2)法老。(3)掌握国家一切大权。2.埃及的国王,即法老,是如何实行专制统治的?(1)法老的专制统治通过一整套依附于他的官僚体制加以实行。(2)王位一般由家族成员世袭。(3)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军队。(4)制定了严格的赋税制度和人口普查制度。3.古埃及宫廷形成了一套怎样的礼仪?结合古埃及的历史,你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在农耕文明时代君主专制统治的作用的?(1)大臣觐见法老须行跪拜之礼,吻法老脚前的尘土。如果臣下能吻法老的脚尖,意味着他得到了法老的奖赏。(2)君主专制统治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君主专制统治也常常导致昏君暴君的出现,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和改朝换代。

三、金字塔

多媒体出示材料:

埃及的金字塔约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l00多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蒴.艺术的顶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金字塔的用途和形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法老的陵墓称为“金字塔”?(1)法老的陵墓。(2)底方上尖的角锥体。(3)金字塔的形状是底方上尖的角锥体,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中国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为“金字塔”。2.法老修建“金字塔”的原因是什么? 法老以高耸、壮观的金字塔显示其威严,又表示他与天上神灵存在密切联系。3.你是如何评价和认识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教材知识要点的能力。)4.右边图片是吉萨金字塔群,它不仅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请问金字塔是如何反映埃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的?

生: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高居塔尖之上,中小土地所有者、商人、知识分子处于塔腰之间,广大农民、工匠、奴隶构成塔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供养着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

小结:

本课通过对发现古埃及史、法老的统治、金字塔三个子目的学习,了解了古代埃及的起源史、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古代埃及人民修建的金字塔,知道古代埃及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古代埃及人民的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 发现古代埃及 法老的统治 金字塔

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字塔折射出上古时代埃及的阶级关系这一难点内容时,极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围绕“法老建造金字塔的原因是什么”和“谁建造了金字塔”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尤其是通过网络搜集材料,并在学习小组内和学习小组问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完善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进而形成正确的运用网络的观念。

第四篇: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教学时间:4月29日 主备人:宋之明 授课人: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收徒讲学。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 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1)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3)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2.仁的思想:

(1)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3)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4)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 中庸 礼

(政治范畴)(方法论)(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有哪些成就?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2. 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合作探究2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合作探究3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一)学生分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三)师生交流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C D A B C C B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

第五篇:【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下载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课让自律意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