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觉经验的培养方法探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觉经验的培养方法探讨
欣赏音乐第一是倾听。学生听觉能力会随着年龄逐渐提高,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发展和培养它,树立正确聆听的教学意识。音乐欣赏教学是使用实际作品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地聆听,用耳朵“听出来”音乐要素,经过模糊的体验与认识渐渐走向清晰的认知过程,随着视角的拓宽,学生会在内心和思维中对音乐表现的理解逐步提高。常态音乐欣赏教学普遍存在聆听音乐后提出“这是一段怎样的音乐?你有什么样感受?”等笼统的问答层面。而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听感受”“听理解”,才能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做到认真聆听、有效聆听。
一、发展音乐听觉经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
《课标》提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初步培养起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素养。这四大能力中听觉能力是基石,有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听觉能力才能更好的欣赏、感知、表现和创造音乐。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简单靠教师讲解分析音乐要素、聆听几遍音乐、从语言上得到认识这三方面来学习音乐,要避免“有分析、没体验”,“有聆听、没经验”的教学现象。
二、在欣赏中建立学生的听觉经验。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速度、力度、节拍、常见节奏型等音乐要素掌握的比较好,但对于复杂的曲式、深奥一点的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就没有任何的听觉经验。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欣赏材料,通过有效的音乐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听觉经验,提高听觉能力。
如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进行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感知:教师在B乐段的欣赏中引领学生聆听,其中包括乐段中不同主题情绪和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的指挥动作、肢体语言中感受乐段轻柔舒缓的检阅军队旋律(a乐句)与激昂的军乐曲旋律(b乐句)交替出现。对乐曲解读中运用各种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除了将听到的音乐用自己喜欢的管弦乐器随乐模拟演奏,还进行场景再现“将军检阅军队”;学生从绘制图形谱中轻柔舒缓的旋律与激昂的军乐曲旋律表现效果一目了然;学生使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型分别为“将军挥手阅兵”“军队训练有素”两个主题乐句伴奏:
碰钟(三角铁):2/2 x| x|
响板(串铃):2/2 x| x-0 0 |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在相应的主题乐段准确地参与体验,在感知记忆的旋律中进行复三部曲式结构A(aba)-B(ababa)-A?@(aba)的音乐体验与听觉经验的积累,掌握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明白各乐段中所包含的各个音乐主题之间的关系。
再如,音乐活动《两只老虎》进行调式感知:学生聆听《两只老虎》,记忆旋律练唱,并做到力度张弛的变化和情感体验。教师指挥卡农:
学生准确完成轮唱,结尾做到循环式换气达到音色的和谐统一,创编新词:同学们呀,同学们呀,大家好„„学生已对歌曲有了全新的音乐认识: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感知。此时,教师弹奏将主题转为小调式的《两只老虎》:
原谱
小调
学生听琴模唱找不同,交流:同样的音乐改变了3和6的音高,增加了几个音符,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生:这是一只受了伤的老虎;生:它是悲伤版的老虎;生:一只优雅的老虎„„教师用钢琴弹奏两组旋律的主干音,引导学生再次听辨调式不同带来的音色明暗变化――大调音乐大三度明亮,小调音乐小三度较为柔和等。在随后的拓展练习中,播放马勒《第一交响曲》,音乐主题以《两只老虎》为素材,使用小调替代原来的大调,节奏缓慢、悲伤,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学生在第一乐章中聆听到熟悉的音乐时随着节奏律动拍手、走动„„学生加深了听觉经验,对主音的敏锐性大大提高,这也就达到了对调式听觉经验的建构。
三、在欣赏课中明确聆听关注点,训练听辨能力。
教师要明确学生聆听音乐关注的是什么,在聆听中不断变化听觉关注点,可以是旋律与曲调走向、节奏与节拍律动,音色与演奏特点,作曲家与作品风格的等等,在欣赏课中,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听觉体验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变为理性概念,转化为生动实际的音乐形象,提升对音乐的听觉及快速的反应。发展音乐听觉能力,不仅来源于音乐要素的感受、认识,更需要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锻炼和发展。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并不是对作品中的所有音乐要素来进行学习,而是要提炼出音乐作品和主题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来进行重点的聆听获得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小学阶段要对音乐表现要素有所理解,就必须建立敏锐听觉感知经验,教师只有在每节音乐课堂中做到持之以恒地努力和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听觉经验真正发展形成。
第二篇:浅谈小提琴教学中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
浅谈小提琴教学中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
阳 静
内容摘要: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内心听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完美地表现音乐,并不断提高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丰富音乐表现力。本文试从“多听、多记、多唱、多想”四个方面, 探讨小提琴教学过程中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音乐内心听觉;听觉意象;感知;记忆;内心歌唱;想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家要把优美的声音传达给听众, 必须通过自己卓越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对最具歌唱性同时音准却极难掌握的乐器皇后小提琴而言,敏锐的音乐听觉更是学好这一乐器的关键。
听觉包括外部听觉以及内心听觉。外部听觉指听觉器官对外部音响的感受能力。内心听觉是在无声的状态下, 人们在内心对某种听过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心听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音乐心理活动, 它更加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是审美主体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而外部听觉是一种被动接受音响信息的过程。学习音乐仅仅只具备良好的外部听觉,即使拥有绝对音高的能力也是行不通的。缺乏内心听觉,头脑和肌体没有参与音乐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乐曲对于技术的要求,就不能通过积极的“自我听辨”,更好地把握音准、注重音质。没有内心听觉的支撑,外部听觉所接收到的信息得不到整理与巩固,也使记忆与思维活动难以展开。可以说音乐演奏的能力与内部听觉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具有良好内心听觉能力的人,通过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色彩等内心感受的长期经验积累,仅从阅读乐谱, 就能内在地听到音乐的进行,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演奏。在演奏过程中,通过音乐内心听觉对音乐的整体形象进行精心雕琢的预想和想象, 使音乐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效果。所以,许多音乐家告诫我们:不要只顾演奏和肤浅的记忆,应该把精力投入于发展更重要的内部听觉。沃尔特〃金斯汀说:“内在听力,我觉得是所有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贝多芬在耳聋之后还能创作出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就是凭藉他鲜明而稳定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小提琴家卡托〃哈瓦斯曾说: “我们如果训练自己能在内心中听到正确的音高与音质的话, 那么手指
①就会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工作。”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内心听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完美地表现音乐,并不断提高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丰富音乐表现力。因此,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演奏中达到情景交融,引导学生在掌握演奏技能基础上, 建立起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小提琴教学的关键。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认为, 当人们的听觉器官感受到音乐刺激时,刺激(音响、音乐)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 在这之后, 刺激物虽已消逝, 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 必要时印迹又能显现出来。人们通过记忆与回忆在大脑中再现的音乐形象被称为听觉意象。音乐内心听觉即构成听觉意象的能力。听觉意象是随着音乐的多次刺激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成型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也实现了它的形成过程,对所感知、记忆到的音乐进行分析、整理、精选,继而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从而对音乐的整体形象进行预想和想象,形成理想的内心听觉。它对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由此可见,听觉意象、感知、记忆、想象是内心听觉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
二、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
通过以上心理学原理的分析,笔者试将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概括为“四多”:多听、多记、多唱、多想。
1、多听。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对音乐的感知体验是内心听觉形成和作用于音乐的先决条件。多听能够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在头脑中储存各种声音及组合的信息越多, 就越有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小提琴教学领域中,铃木教学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方法之一就是以听入门,一开始不教乐谱、不用视奏而直接运用听觉引导下的以模仿为主的方式教孩子学琴。它从认识听觉入手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内心听觉的培养,训练琴童具有敏锐的听觉和分辨力。多听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听觉意象,不好的音响效果、不美的音色都是他们的耳朵所不能接受的。从而有效地提高琴童的视谱和演奏能力。
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听、反复听, 有理解地听。在获得关于音乐感性认识基础上,不断揣摩其中的乐思,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从整体上感受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音高、节拍节奏、旋律手法等要素,关注乐曲的风格、以及体现这种风格的情绪。广泛涉猎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 扩展音乐欣赏范围, 开阔音乐视野,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积累各种音乐风格的情感体验。此外,不能只听小提琴音乐还应多听其它作品,如声乐,管弦乐作品等,尤其管弦乐作品由于它所含的音色丰富,使我们对于各种乐器的色彩、技法、性能都能有一定的体验。
2、多记。加强背谱训练。
音乐又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的特性使音乐记忆成为音乐表演活动的重要因素。多记可以为提高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提供储存手段。音乐记忆力也是由积累和升华经验而获得的。记忆音乐的能力包括大脑对乐曲的记忆,眼睛对音符的记忆,手对指法、弓法的记忆。倘若完整地记忆下这些东西, 再加入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如什么地方是什么和声、和弦、调性,织体、配器等等)和深入理解,就能在审美的愉悦中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极其自然地表现音乐。熟练的背奏,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消化、吸收的能力,并随着记忆曲谱数量的增加逐渐提高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因此,应多训练学生背谱演奏,通过回忆旋律、音色、音质,运用内心听觉,引导和控制自身的演奏,使脑、心、耳、眼、手完美地配合,最后使思维、情感、听觉、视觉、肌肉、神经达到最理想的协调。俄国钢琴家列文曾经对记忆力的培养提出建议:“背奏应当是一乐句一乐句地背, 而不是一小节一小节背。……背奏是背音乐的思想, 不是背乐谱上的符号。当你背一首诗时,你不是背字母,而是背诗人的优美想象力和他的思想形象。……要背记音乐的思想,背记作曲家的构想。这才是需
②要抓住的东西。”。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背谱必须紧密联系音乐艺术。选用与学习有关的题材进行背谱训练,这样不仅会提高内心听觉的音乐性,也会提高我们对音乐整体性的把握。
3.多唱。加强内心歌唱训练。
多唱是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有效手段,这种把“外声”与“内心”结合起来的方法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听觉的积极性、激活大脑音乐思维, 提高对曲调构成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培养内心听觉。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将演奏小提琴的基本要求编成七字决,第一句即为“内心歌唱预先听”。当我们演奏一首乐曲,心中要有预先的构想,脑子里应预先听到音准、节奏、发音及内容情感的表达的理想效果。这些对内心听觉的要求,必须通过内心不断地歌唱来带动实现:建立正确的音高,表现精准的节奏,甄别优美的音色,用情感来丰富完善听觉意象。可以说内心歌唱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一种学习、理解、挖掘和创新的过程。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默唱、读谱,认真理解和体会乐曲的创作方向,努力挖掘作品的最高意境。内心歌唱的方法也应有讲究。对乐曲的内心歌唱要以情带声,仔细揣摩作品的音乐内涵,而拉音阶、琶音时,应理智地唱。尽管有时可以带一点感情色彩,但绝对不能激动。按标准速度时要唱,放慢三四倍时同样要唱——很安静地唱。
4.多想。加强音乐想像力的培养。林耀基说过:“没有对美的想像和追求,就谈不到音乐,谈不到艺术表现。”小提琴如歌的音色、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技巧把人类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和人类情感通过演奏者的联想、想像和情感、情绪共鸣化作声音的形象表达出来。内心听觉其实就是对音乐的想像能力。想像对内心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从而增加想像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演奏之中,这是小提琴演奏生动感人的关键。譬如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奏鸣曲》中的柔板乐章,既稳定又流畅,既工整又自由。想像可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听觉意象:莱茵河蜿蜒流淌,渐渐消失在远方,河边耸立着雄伟庄严的教堂。水的流动与教堂的稳定使这首作品别具意境。不但主题要富于想像,任何技术性的片段都要由想像带动音乐内心听觉。例如一段跳弓,用臂快速地自然跳动犹如火花四射,用腕放慢速度可似雪花轻飘。
即使是在练习的时候,也需要有想像,有意境,用内心听觉来作指导。在练习中,有的学生认为“技术就是一切”。仅仅苦练技术,对音乐缺乏要求和想象。尽管技术娴熟,但奏出的声音不优美, 不动听。由此可见,练习时也应以音乐内心听觉来做引导。例如: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第一主题演奏时犹如暴风骤雨,练习时可像和风细雨。琶音、双音音阶按标准速度、力度练习,犹如江河奔腾,若放慢弱奏,可似小溪潺潺。
由于音乐语言不确定性、模糊性的特点,我们的音乐内心听觉往往在对乐曲一遍遍的诠释中更加丰富,不断获得新的感悟,对音乐的处理也随之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富有层次感,在艺术上表现出强弱、浓淡、明暗、虚实、清浊、远近、连顿、起伏等不同色调的变化。这正是对想象力的最好培养。
总之, 无论哪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内心听觉,因而,在小提琴教学中应通过多听、多记、多唱、多想,培养学生高质量的听觉感受能力,以敏锐的音乐听觉、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和优异的音色作保证, 以声带情,通过想象与联想,精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这也是小提琴教学的关键环节。
③
参考文献:
① 〔匈〕卡托·哈瓦斯.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径[M ].张世祥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27
② 列文著,缪天瑞译.钢琴编奏的基本法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154.③ 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0.作者姓名:阳静
工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市书院路创远景园1栋706户 电子邮箱:yangjingwsh@163.com
第三篇: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摘要]训练和培养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钢琴演奏者想要准确的诠释演奏曲目必须依赖自身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本文从内心听觉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分析在钢琴演奏学习中培养内心听觉的感受的方法,总结得出培养钢琴演奏中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倾听训练、记忆训练、想象训练和实践训练才能最终形成。[关键词]钢琴演奏;内心听觉;音乐意象;浪漫主义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提升,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让孩子接触并学习钢琴。然而,大部分小孩在学习钢琴演奏时只注重识谱和演奏技巧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弹奏技巧不错,却达不到期望的音乐效果,弹奏中存在刻意模仿的痕迹,缺乏音乐的灵性,没有感染力,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钢琴演奏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觉又分为生理听觉和内心听觉,贯穿了钢琴演奏的整个过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从内心听觉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分析总结出在钢琴演奏学习中培养内心听觉的感受的方法,从而帮助更多的钢琴演奏者重视内心听觉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并加以培养和训练,在弹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音乐的内在美,赋予音乐灵魂,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和抒发情感的能力[1]。
一、内心听觉的概念和内涵
内心听觉不是单一孤立的,是指人们通过听觉使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中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声音感知、声音意象、声音记忆等多层次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功能。首先人们通过声音感知的方式接收到外界的声音,然后对某些声音产生听觉意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境和形象,并对声音进行审美判断,最后将声音带来的意象和感受记录在大脑里[2]。其中,声音意象不仅是对声音进行理智的接收和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理智与情感的审美结合。
由此可见,声音感知活动是内心听觉的接收方式,而声音意象和声音记忆则是内心听觉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声音记忆是对熟悉的声音的提取和回忆,而声音意象则是对不熟悉的声音展开想象[3]。一方面,声音意象使声音变成画面,能够变成声音记忆映在脑子里;另一方面声音记忆为声音想象提供了素材,声音意象再对记忆里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对于熟悉的声音,内心听觉则通过声音记忆进行声音再现;而对于不熟悉的音乐,内心听觉会先搜索声音记忆库,从已储存的声音中寻找素材,然后通过声音意象将已储存的声音进行重新组合,并融合模仿和重新想象,最终通过声音记忆记录下来,组合成新的不熟悉的声音记忆。
二、内心听觉能力的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主观性的音乐心理活动。音乐内心听觉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是简单的音乐意象,而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情感体验。与此同时,音乐内心听觉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在音乐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了音乐先导性与音乐创造性两个功能。例如,在高品质的电影创作中,往往会非常注重配乐与画面的搭配,当音乐响起,电影播放的场景与音乐中表达的画面和情感如果能够高度融合,让听众感觉就是自身内心听觉画面的实现,则会令人印象深刻。音乐内心听觉的功能贯穿了音乐创作、演奏和欣赏三个环节的始终,因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尤为重要。
音乐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时时刻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家、教育家之一周广仁教授曾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性:她曾赴英国伦敦演出,在演出之前,她独自对着乐谱,在内心中默唱了一遍全曲。最终,她独奏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对作品的内在感情表现得非常流畅到位。她表示,这种默唱全曲的行为就是在使用音乐内心听觉功能,在演奏之前应先在内心中形成完整的声音意象,并通过声音记忆记录在脑子里,然后才能在演奏时做到胸有成竹,把心中的这种意象和情感通过自己熟练自如的弹奏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4]。
三、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由上文可知,音乐内心听觉更多的是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也有好坏之分。音乐内心听觉较好的钢琴演奏者,具有独自领悟和默唱曲目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悟性对曲目进行想象和判断,在还未弹奏作品时,就已经心中有数,理解了这首曲目的整体意境和每个小节要表达的动态的情感和画面,相当于将一首曲目转化成一部电影记录在脑子里,并在演奏时再将这部电影转化成旋律传递给听众。而对于音乐内心听觉较差的演奏者,即非常缺乏音乐的想象力,对他而言,弹奏一首钢琴曲只是一种机械的手指运动和纯粹的模仿,在演奏的过程中,他的脑子里没有任何画面,只有五线谱,内心也没有任何情感的起伏,表达出来的音乐自然会让人觉得不生动。因而,在钢琴演奏训练中,理解和控制曲目、构建音乐想象力是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关键,即演奏者良好内心听觉能力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一)倾听训练
倾听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加强倾听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够加强音准,才能避免弹错音而不被发现。钢琴曲的旋律众多,曲风各异,只有反复倾听,才能对原作产生理解和共鸣,准确的把握钢琴曲的背景和风格。同时还应该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可通过观看录相带和演奏会等方式,去欣赏中外钢琴家的演奏,感受钢琴家在演奏曲目时的表情、动作和沉浸于音乐的状态,这种听觉与视觉结合的听觉训练能直接引导演奏者更完整地感受钢琴曲,最终能够更完整地去表现钢琴曲[5]。
在倾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对比倾听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首先让学生倾听教师弹奏的或者录音带里播放的正确的旋律和节奏,以此作为权威版本,然后让学生练习同样的曲目,并录下来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可以听到自己的弹奏声音,对比之后和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经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总结注意事项,然后重新弹奏,再录下来与权威版本进行对比。这样反复对比训练,直到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这首曲目。有时也可以播放一些不准确的钢琴曲,让学生独立去鉴别,去评论,积累学生的音乐素材记忆,提升其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
其中,倾听音色是音乐听觉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倾听踏板是一个关键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1.倾听音色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钢琴作曲家形成专属自己的个人创作风格。因而,只有在心中建立起了能够辨识各种风格的音乐内心听觉,才能更准确地塑造出符合作品要求的声音。
以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为例,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风格大师,其作曲体现出快速响亮、气势狂放、具有炫目技巧的钢琴演奏风格。因此在弹奏他的曲目之前要在音乐内心听觉中设定充满激情的旋律和节奏。由于他的曲风太过快速激昂,因而在弹奏时不能仅凭借手指的力量,而要充分调动肩膀、手臂、手腕的力量,这样才能达到铿锵有力的效果。
2.倾听踏板
很多学生尤其在初学阶段都容易忽视踏板的作用,那往往是由于学生欠缺音乐听觉能力,所以不知道应该在何时使用踏板,也无法判断使用踏板后的效果是否到位。因此,演奏者除了要对键盘的内心听觉能力进行训练,也万万不能忽视踏板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要准确把握钢琴弹奏中使用踏板前后的音乐效果的差别。首先要注意了解哪些风格的钢琴曲必须使用踏板,哪些风格的钢琴曲不适合使用踏板;其次,要通过倾听训练将这些认知变成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一部分,要能够通过倾听钢琴曲来判断出整首作品的风格且应该运用何种踏板,切换点在哪里,踏板具体使用怎样的节奏和频率等等。
以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曲为例,此风格的曲目激昂欢快、节奏性强,因此,演奏者必然要频繁的使用踏板,甚至抖动踏板,形成颤音。
(二)记忆训练
背谱演奏是增强音乐记忆能力最主要的方式,背谱使演奏者能够感知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熟练记忆曲目的力度、音色、拍子、奏法是一场成功的钢琴演奏的前提条件。只有熟练的背谱,才能让钢琴演奏者全神贯注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唤起音乐内心听觉意象,运用内心听觉回忆和塑造曲目的旋律和意境,协调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身体与情感相融合,将曲目的音准节奏和情感内涵精准的、完美的诠释出来。
背谱本身是一个枯燥、痛苦的过程,需要保持专注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在背谱的过程中要不断调节自己的状态,不应反复的单一的持续工作和学习,这样会降低效率且产生厌恶情绪。
(三)想象训练 钢琴演奏严格地来说不是复制或模仿别人,而是对别人的曲目进行二度创作,作品经过演奏者的理解,通过音乐内心听觉功能进行音乐画面的自我储存,再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传达给听众。因而,想象思维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钢琴演奏者应该要多听多看多观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寻找声音与画面的联系,这样才能为提升音乐内心听觉功能积累素材,全面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赋予钢琴曲更加丰富的画面和情感内涵,最终将更加奇特的音乐体验传达给听众。
(四)实践训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记忆和音乐意象的训练和培养是提升内心听觉能力的基础,然而,演奏者的实践训练也极其关键。艺术演奏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钢琴演奏者除了要进行倾听训练、记忆训练、想象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实践训练,这样才能反馈和巩固其他训练的成果,使钢琴演奏者对于艺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实践训练不仅包括钢琴演奏的实践训练,还包括其他乐器的实践练习,以及参与社会和生活实践。钢琴演奏除了独奏,还有合奏,只有深刻领会了其他乐器的特色和风格,才能创造更加完美的和声效果。只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仅多听多看,还要多动手,才能进一步磨练意志,加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使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四、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主观性的音乐心理活动,是一种对音乐领悟和鉴赏的功能,训练和培养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衡量一个钢琴演奏者是否优秀的一个关键指标,钢琴演奏者想要准确的诠释演奏曲目必须依赖自身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倾听训练、记忆训练、想象训练和实践训练才能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章雅轩.浅谈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2]郝思震.内心听觉培养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8年12月 [3]尚媛.钢琴弹奏中的内心音乐听觉与无声音乐空间文化[J].艺术研究2010年9月
[4]胡丽敏论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心理听觉的训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6月
[5]陈静竞.浅谈钢琴学习中内心听觉的培养[M].厦门大学,2008年6月
第四篇:小学音乐欣赏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欣赏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欣赏中“体验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音乐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是在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有可操作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框架。体验教学模式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也是小学阶段进行欣赏课教学必须采取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里,师生地位平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被抹杀。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活动、以何种方式参与活动、如何有效的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组织。总而言之,课堂的驾驭者还是应该由教师担当。音乐教师如何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这种模式驾驭课堂呢?
模型说明:所谓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对同一歌曲或同一主题(题材、写法、对象„„)等相关材料进行感受鉴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 所选课例:《音乐作品风格赏析》、《国旗国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也就受到了限制,这样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国粹──京剧时,由于学生听的少、见的少,所以,他们对京剧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于是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京剧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同学们纷纷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教师同进也在网站在开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与外界交流。就这样一节本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京剧、体验京剧,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
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项,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二、情感外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例如:我在导入《森林小卫士》一课时,采用的是故事激趣法,告诉学生我参加了森林音乐会,当了回主持人,并且听到了小动物们婉转动听的歌声。此时,教师可以随机演唱几小段。如:两只老虎、我的小绵羊、两只小象、一个师傅仨徒弟等等。老师还看到了小动物们所跳的优美地舞蹈,此时,教师也可以跳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如:天鹅、兔跳、象走等等。做过这些之后,再询问学生觉不觉得自己没有看到是一种可惜!学生肯定答可惜,这样在学生觉得遗憾的同时,调足他们的胃口,再出示图画,达到了最佳的导入效果。
再如: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进行了课前聆听: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课前聆听曲老师准备了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说出歌名,以及歌曲所歌唱的内容。(教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是啊!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知道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后我有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家乡如今年年大丰收,青山一座挨着一座,粮囤一个挨着一个,从远处看分不清哪里是青山,哪里是粮囤。一片丰收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如今家乡山连山》
在音乐课堂上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之中,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目的。
附:《国旗 国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走进国旗
师:今天的音乐课,宋老师先请大家观赏一段播放在CCTY—1的公益广告。观看后请同学们回答这则公益广中所说的“同升一面旗”指的是什么?“共爱一个家”指的又是什么?
教师播放《同升一面旗 共爱一个家》的公益广告。学生观看并回答。
同升一面旗:指的是“五星红旗”共爱一个家:指的是“祖国”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伟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中华大地的上每天升起的都是同一面旗帜,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高呼出她的名字:—师生齐呼:五星红旗!
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共同来聆听一首歌曲《五星红旗》 教师播放歌曲。
师:听了这首旋律优美,情绪激昂的歌曲,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说你想对国旗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你们对国旗了解多少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国旗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国旗吧!教师播放Flash国旗资料片。
师:通过刚才资料片的播放,让我们对国旗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再来聆听一遍《五星红旗》这首歌曲吧!
教师再次播放歌曲。
师:我们又聆听了一遍这首歌曲,相信此时同学们的心情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对国旗的感情又一次得到了升华。那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歌唱国旗的歌曲吗?你听过歌唱国旗的歌曲吗?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齐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演唱孙楠《红旗飘飘》的片段。
走进国歌
过渡:在刚才的演唱中,同学们都把自己对国旗的情感融入到了歌声之中。是啊!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五星红旗是我们的自豪,我们应该让您永远高高飘扬。
师:同学们想一下,其实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就会听到伴随她升起时的那首熟悉的歌曲,让我们共同说出她的名字好吗?
师生齐呼“国歌”。
师:是啊!国旗、国歌就像姐妹、兄弟一样,都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了解了国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国歌。首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共同唱响这首熟悉的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上的歌曲。教师播放录音,师生齐唱《国歌》。
师:好,请坐。重温了这段熟悉的旋律后,谁能告诉老师,你对国歌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也可以看出大家对国歌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国歌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国歌。
教师播放国歌资料片。
师:同学们,在《国歌》这首歌中,有一句是唤醒我们中国人奋起斗争,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呐喊,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回答。
师:这一句旋律上采用了上行级进的形式,唱起来非常的有气势,你能有感情地将这句演唱出来吗?
教师伴奏,学生试唱。
师:很好,下面让我们一齐把这句演唱一遍。
师:在《国歌》中,还有一句能够表现出我们中国人民拼搏、勇敢和顽强的精神,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回答。
师:在这句中的“三连音”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要用“三连音”呢?学生回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示了我们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决心和意志。)
师:同学们,国歌的诞生震撼了中国人民的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接下来我们就来观看一个在网络上制作精美的FLASH动画,看国歌是怎样激励中国人民前进的。教师播放FLASH动画。
师:动画观看完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的心情再来演唱一遍这首震撼人心的歌,鼓舞斗志的歌,冲锋陷阵的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歌吧!
师:这遍演唱,同学们感情非常的充沛,能够将国歌的演唱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师:同学们,其实升国旗、奏国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们知道都什么时候升国旗或是奏国歌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不过还有些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大家不知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都什么时候升国旗、奏国歌。
教师播放Flash资料。
师:同学们国旗、国歌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为了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献给那些革命先烈们。
师:全体起立:敬礼,礼毕。
师:同学们,其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也有一些人为了国旗每日的升起而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一件单调的事情,他们就是每天在天安门前升旗的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来了解一下和平年代的无名英雄们。教师播放资料。
师:在前面同学们说过了,我们亲身体验升国旗、奏国歌是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那下面我们就来再次感受一下升旗仪式的庄严吧!
教师播放多媒体 课堂总结
师:随着升旗仪式的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也接近了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国旗的更多知识;国歌的更多知识;怎样能够将国歌演唱得更好;国歌的历史;知道了国旗护卫队的辛苦;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了„„)
师:看来,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是收获颇多的,是啊,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那就让我们从热爱国旗、国歌做起吧!最后,宋老师就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让《国歌》的旋律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和着《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走出教室,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三、模式讨论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一个主要目标。体验式音乐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欣赏歌曲为中心,多角度去体验和了解歌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课都要进行大量的体验式教学,并且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鉴赏能力的关系,一般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当前在课改实践中有一些甩开鉴赏中心内容的“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体验式教学模式关键要找准教材与体验资料的关系,它不是完全脱离教材内容、游离于课堂、漫无目的的体验,更不是天马行空,盲目拓展,课堂教学和体验题材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由于现有课时的限制,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探究深度还需我们把握准确,这一方面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篇: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第四是“演”。演是指学生欣赏过音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其形式很多。比如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假设情节表演短剧、表演唱等,像《白毛女》、《谁说女子不如男》、《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等众多题材,都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下。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及时反馈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情况,更是一种可贵的音乐实践。